首页 气 第65页

气 第65页

  • 关于爱发脾气与忧郁症

    关于爱发脾气与忧郁症

    忧郁症的典型表现是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动作减少,但忧郁症作为一个庞大的疾病家族,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和临床类型。激越性忧郁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我们将抑郁症比喻成为一幅油画的话,那么,“情绪低落”作为忧郁症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一层灰暗的底色。在灰暗的背景之上可见各种各样的画面。激越性抑郁没有典型的思维抑制,语言并无明显的减少,说话并非有气无力,其行为和动作也未必呆板和迟钝。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容易动怒,芝麻小事可大发雷霆,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顺眼。一向脾气温和者给人的感觉是变了一个人,有时不...

  • 身体上这些“消气穴”

    身体上这些“消气穴”

    生气的危害大家都知道,那么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才能快速调节好情绪呢?其实只要按一下我们身体上这些“消气穴”,很快就让你心情舒畅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膻中穴 气机枢纽 操作方法:双手合十,用手掌根部,叩击膻中穴20-30次,然后深呼吸,吐出憋闷在胸中的郁结之气。 疏肝经 排气通道 操作方法:双手从胸部循肝经,向下捋100次,配合深呼吸。 太冲穴 消气开开 操作方法:沿足背侧,第一、二跖骨间隙往上推,在两骨头结合...

  • 冠心病防治当益气活血化痰

    冠心病防治当益气活血化痰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出现狭窄或阻塞,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最典型症状就是“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胸痹”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提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总结其病机为“阳微阴弦&rdqu...

  • 心律失常加引经药引导元气

    心律失常加引经药引导元气

    元气看病不用重视局部,不必计较于心率是快仍是慢,归一饮启动了修正元气的成长之机,剩余的就交给人体的元气,这就是元气神机法的看病原理。 典型医案 宋某,女,74岁,于2017年7月1日就诊。患者阵发心悸半年余加剧一周。患者2017年6月因心悸就诊于某三级医院,查12导同步动态心动图(2017-06-29)成果:窦性心率,24小时均匀心率71次/小时,最快心率136次/小时,最慢心率37次/小时,房性早搏10094次/24小时,房性心动过速1阵,共3次;R-R间期>2.0秒:19次,最长2.6秒。阵...

  • 阳气与脑卒中 扶阳的意义

    阳气与脑卒中 扶阳的意义

    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色,现代医学在挽救了患者生命的一起也使一些患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肢残。即便通过正规的长时间的恢复医治,许多患者仍然留有相当多的后遗症,因而怎么进步脑卒中后的日子质量、减少后遗症是咱们迫切要处理的问题。笔者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学习,运用“活化辨证”理论,以为脑卒中恢复应注重“扶阳气”。 瘀热阻窍证 周仲瑛提出脑卒中急性期的中心病机主要为:瘀热阻窍,因而在急性期脑卒中的证候体现多有热、有瘀、有痰、有风等体现,当然素体亏虚、肝...

  • 房颤治疗四步法 益气养阴固其本

    房颤治疗四步法 益气养阴固其本

    胡元会,男,汉族,陕西人,1963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人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北京中医榜样人物。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

  • 失眠10余年 益气养血治则处方

    失眠10余年 益气养血治则处方

    病案   肖某,男,53 岁。失眠10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刻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干结,5天1次,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   辨证:心脾两虚。   治则: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处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黄芪15克,党参、酸枣仁各24克,茯苓、当归各12克,白术、肉苁蓉各18克,木香、炙甘草各6克,远志3克,大枣4枚。服上方10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嘱守方再服一些时日,避免停药...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郁证 中医处以疏肝理气 化浊解毒之法

    郁证 中医处以疏肝理气 化浊解毒之法

    郁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疗比较棘手,多为肝气郁结,日久化瘀,阻碍气机正常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形成痰饮、水湿、瘀血、浊毒等,出现各种奇怪症状。肝郁日久,横逆克脾,致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日久成浊;肝郁化火,郁久入络,灼络成毒,从而形成浊毒。浊毒内蕴,中焦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诸如胃脘胀痛、畏寒、嗳气、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心烦、乏力、大便干或溏薄、苔黄腻、脉弦滑等寒热错杂的症状。 王某,女,50岁。自诉畏寒20余年,受冷后胃脘胀满,全身走窜疼痛,在气堵部位拍打,...

  • 运用仲景桃核承气汤治疗肠伤寒验案

    运用仲景桃核承气汤治疗肠伤寒验案

    单兆伟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擅长用经方化裁治疗脾胃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仲景桃核承气汤治疗肠伤寒“蓄血证”验案一则分享如下。 马某,男,60岁。1982年夏暑之际,因罹患“肠伤寒”在当地医院予抗生素治疗后,身热已退,但仍泻下紫黑色稀便数百毫升,神志渐昏沉,因家中经济拮据,出院回家准备后事。适逢单兆伟回乡,遂延请其诊治。察其面色萎黄,神志昏蒙,少腹胀满,按之坚硬,干呕无物,舌质红绛,苔灰黑...

  • 头晕 虚风火痰 治法疏利气祛湿瘀

    头晕 虚风火痰 治法疏利气祛湿瘀

    头晕的病因病机包括虚、风、火、痰等方面,治法多用滋补肝肾、化痰熄风、平肝潜阳,然少有从调理气机升降入手者。《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本案以游气汤为主方调理气机升降,通过温运中焦、调血利水,使脾阳得以升清,废水得以祛除,辅以针刺,最后恢复气机升降。 冯某,男,78岁,2022年8月9日初诊。主诉:头晕10天。患者10天前出现头晕,无头痛,时间持续5分钟,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1次,与体位改变无关,无天旋地转感,无恶心呕吐,时有眼前发黑...

  • 将眩晕从瘀论治略论 治以疏调血气为要

    将眩晕从瘀论治略论 治以疏调血气为要

    自《黄帝内经》以降,下迄刘河间、朱丹溪、张景岳诸前贤,论眩晕者,多主风、火、痰、虚之说。临床所见,因瘀致眩晕者,亦复不少:①眩晕多伴有头昏重感,甚或两耳时感屏气,头痛如锥刺,及肢体麻木,或兼见健忘等症。②望诊多见面色晦暗,甚或黧黑,眼眶周围黑晕,唇色暗红或紫,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多呈弦涩或细涩。③或有头部外伤病史。④久病入络,眩晕多为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且经多种方法治疗少效或无效。 现将眩晕从瘀论治略论于下。 因瘀致眩文献溯源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元代朱丹...

  • 从精、气、神论治精神疾病

    从精、气、神论治精神疾病

    唐启盛,男,汉族,生于1956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主要研究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癫痫等神经精神疾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60余篇,SCI论文4篇,编写专著20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编写行业标准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

  •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常表现为情景记忆困难。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记忆、语言和定向障碍逐渐加重,在症状出现后5~10年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该病在神经病理上以神经炎性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及淀粉样血管病变等为特点,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逐渐加重的特征[1]。AD属中医“痴呆”“呆病”等范畴。因此,探求AD的发病机制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气机升降失调的角度探讨...

  • 益气升阳治焦虑症

    益气升阳治焦虑症

    李某,女,46岁,1997年11月18日初诊。自诉患头昏、头痛、烦躁失眠5年,数次经医院做系统检查,均无任何阳性结果,考虑为焦虑症。曾服用谷维素片、黛力新等西药及疏肝理气、清心降火、重镇潜阳类中药,疗效始终不显,近来病情加重,怀疑自己得了高血压、脑梗死,家属苦不堪言,延余诊治。 刻诊:头昏,头痛,烦躁失眠,面如醉酒状,且自诉有麻木、发烫之感,自觉两颞骨部有紧束感及说话时舌头不能灵活转动,伴身疲乏力,心悸,耳鸣,腹泻,尿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稍数。血压135/84mmHg。此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 眩晕1年 治法健脾气升清阳

    眩晕1年 治法健脾气升清阳

    痰饮壅上辨虚实,误行温补医之罪 所谓痰饮壅上,即痰饮壅阻胸膈上焦之谓。多因肺气不利,失去下行之能,气阻则水湿停聚而成痰饮上壅之势,这正如喻氏所言:“肺主气,行荣卫,布津液。水邪入之,则塞其气道,气凝则液聚。”由于痰饮聚积于胸膈,“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水精”以达清窍,故而眩晕目花,甚则头胀耳鸣。在临床上,如属气血亏虚,清窍失去荣养,同样亦能致眩晕目花、头胀耳鸣。两者主症相似,但其病机各异,前者多以胸脘满闷,不欲饮食,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或弦为特征;后者多以...

  • 慢性胃炎天气一转冷就胃痛胃胀

    慢性胃炎天气一转冷就胃痛胃胀

    最近天气转凉,不少胃病患者的老毛病又犯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凤斌说,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是胃病复发的原因之一,而饮食不当、焦虑、紧张等情绪也容易导致胃病患者旧病“重演”。 有的患者是胃局部炎症、浅表糜烂性胃炎出现溃疡,有的是胃动力的问题,吃了食物后,胃蠕动得慢。而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慢性胃炎患者,天气一转冷就胃痛、胃胀。 为什么天气一转凉,遇到冷空气刺激,胃就“罢工”呢? 刘凤斌解释,天气冷,身体的自然反应就是血...

  • 参赭培气汤治噎膈

    参赭培气汤治噎膈

    张锡纯原解 参赭培气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膈食方中,主治中气不旺,胃气不能下降,而乘虚上干,致痰涎并随逆气上并,以壅塞贲门,而生噎膈反胃者。方药由潞党参六钱、天门冬四钱、生赭石八钱(轧细)、清半夏三钱、淡苁蓉四钱、知母五钱、当归身三钱、柿饼霜五钱组成。加减为:若服数剂无大效,当系贲门有瘀血,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钱。 张锡纯解析此方说:“治此证(膈食),当以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人参是也。以降逆安冲为佐,以清痰理气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虑人参性热,半夏性燥,故又...

  • 胃窦炎、胃痛、胀气吐酸

    胃窦炎、胃痛、胀气吐酸

    大蒜头(最好是独头蒜)1两,萝卜籽2钱,干桔皮五钱,煎1碗汤加上红糖一次服下, 一日三次,饭前空服,用5天可愈。 忌酒、辣、冷食。...

  •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之气阴两伤痰气郁结者方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之气阴两伤痰气郁结者方

    单兆伟,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早年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后又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习,长期从事脾胃病的证治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主要论著有10余部。 组成:北沙参15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冬10克,茯苓12克,砂仁3克(后下),荷叶5克,木蝴蝶3克,乌贼骨15克,大贝母6克,白及10克。 功能:养阴和胃、开郁化痰、抑酸护膜。...

  • 胃部不适泡壶行气健胃花茶

    胃部不适泡壶行气健胃花茶

    玫瑰砂椒茶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刘友章教授 材 料 玫瑰花6克,砂仁6颗(研碎),胡椒6粒(研碎) 做 法 三药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作茶饮服 功 效 此方有行气健胃止痛之功,适合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伴有胃痛嘈杂、胸腹胀闷等症状者。...

  • 气郁导致失眠 从肝郁论治失眠验案举隅

    气郁导致失眠 从肝郁论治失眠验案举隅

    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多梦易醒,或深度不够,重者彻夜不能入睡,长期睡眠不足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则导致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及学习等。西医将失眠称为睡眠障碍症,主要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起效较快,但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易产生依赖作用。失眠归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故受到患者的青睐[1]。心主神明,心神理论是辨证治疗失眠的重要理论[2],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情志及心理因素致病也越来越普遍,故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从肝论治失眠。 1...

  •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中医学脾胃理论历经长期的实践、发展日臻成熟,尤其是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颤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亦称“振掉”“颤振”,“掉”即为肢体震颤摇动之意。《医学纲目》记载:“颤,摇也;振,动也……此证多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亦有风夹痰湿,治各不同。”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

  • 头晕病服药后得气痊愈验案

    头晕病服药后得气痊愈验案

    得气,又称针感,指医者行针时患者自觉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常用于针灸获得理想疗效的描述。笔者在跟随赖宇老师临证学习时,偶见1例头晕病患者服中药后得气感明显验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患者,女,45岁,已婚,2017年6月20日就诊。患者受凉后出现头晕项强、腹胀、小便短赤、右寸关滑紧、尺脉沉紧、略细等症状。处方:茵陈50g,栀子8g,生大黄15g,苍术40g,独活30g。水煎服,每2日1剂。患者自述服1剂后感觉后脑发热,并迅速往项部发散,有轻微针刺感,随后项强症状消失。服用2剂后痊愈,后随访患...

  • 产后头痛 养护气血外避邪气

    产后头痛 养护气血外避邪气

    产后诸病中,产后头痛较为多发。其多发生于妇女小产或流产之后,往往伴有产后小腹疼痛不适、情绪异常等症状。 产后头痛是妇科常见病症,属于中医学“中产后病”范畴,其首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其中“郁冒”即包括头痛在内,说明了妇人产后营血津液亏虚的病理特点。东汉医家张仲景认为妇人产后头痛主要因于体虚失养,复感外...

  • 四气五味论 陈怀珍教授治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

    四气五味论 陈怀珍教授治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

    陈怀珍治疗脑病常用药对经验举隅 陈怀珍教授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科研30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癫痫等脑病。陈教授治学严谨、辨证细致,处方用药时善用药对加减化裁。药对肇始于《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现已成为临证常用的固定中药配伍组合[1]。现就陈教授常用药对及配伍经验举例论述如下。 四气五味论 中医学认为,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药性分寒、热、温、凉四气。气味合用,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正如缪仲淳《本草经疏》中“气味...

  • 头痛蛛网膜囊肿 人迎气口针法针灸治疗

    头痛蛛网膜囊肿 人迎气口针法针灸治疗

    宋某某,女,35岁,2022年3月8日初诊。主诉:头痛9年余。患者自诉2013年开始出现头痛,症状逐渐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西医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建议必要时手术治疗。刻诊:头痛明显,表现为右侧前额至巅顶胀痛,右眼眶牵扯痛,常于每日午后1点左右发作。遇风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常需服用罗通定止痛,偶有头晕,平素怕风怕冷,四末不温,汗出不多。入睡可,眠浅易醒,梦多;胃纳可,胃脘部隐痛,嗳气,肠鸣明显,饮食尚可耐生冷,不易上火,大便干硬,小便调。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2月14日,色量均可,无痛经。手凉微潮,舌暗苔薄白,眼睑...

  • 调和营卫气血治疗失眠

    调和营卫气血治疗失眠

    河北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以及科研40余载,擅用经方、时方于一身。对失眠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并在失眠的辨证治疗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她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是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营卫失调,治疗要以脏腑辨证为本,调和营卫气血。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简述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 协调脏腑,辨证施治 阎艳丽治疗失眠,多定位于心、肝、脾、肾等脏腑,并强调辨证治病不可囿于一脏,而应注重相关脏腑调整。若病人烦琐之事过多,肝气郁而化火。肝火旺则易横逆犯脾或耗伤心血,心主血而藏...

  • 颤证帕金森病,健脾和络法,健脾益气法

    颤证帕金森病,健脾和络法,健脾益气法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晚期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中医学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归属于“颤证”范畴。杨思进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辨治疑难杂病常独辟蹊径,取得良效。 病因病机 脾胃亏虚为本,络脉阻滞为标:受“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影响,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肝肾不足、虚风内动,主病在肝、肾,治疗多以滋补肝肾、息风定颤为主,疗效不尽如人意。杨思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