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62页

气 第62页

  • 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眼 真菊延龄膏视疲劳保健

    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眼 真菊延龄膏视疲劳保健

    有些工作特别需要用眼,如终日在电脑前工作,容易使眼睛发生疲劳,更应重视眼保健。? 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眼,而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生理病理与肝肾精气充盛与否关系密切。肝肾精气充盛,养眼明目,眼睛便不易疲劳,能转动灵活,明亮而视物有神;如果精气不足,两眼会黯淡无光,或两眼干涩,或视物昏花,或夜盲等。 视疲劳保健,防治眼病,欲用膏方,首推真菊延龄膏。真菊延龄膏出于《卫生编》,用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蜂蜜滋养补虚,一并熬膏,用于明目保健,延年益寿。 《慈禧光绪医方选...

  •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垂下 治以健脾益气法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垂下 治以健脾益气法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垂下,不能自行提起,遮掩部分或全部瞳神,从而影响视瞻的病变。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睢目,又名侵风。《圣济总录》称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睑废。现称上胞下垂。本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不同,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发病。 其病因为:脾气虚弱,阳气不升,胞睑约束无力,或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外挟风邪、风痰阻塞经络,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温胞无力,肌肉失主所致。 病例:王某某,男,51岁,本镇中河村人,就诊日期:2016年2月4日。左侧眼睑下垂3周,平素面色无华,精神倦怠,气短声低,四肢乏力...

  • 热气蒸眼治疗麦粒肿

    热气蒸眼治疗麦粒肿

    冬季是麦粒肿的高发季节,尤以中老年人发病为多,可用热气熏蒸眼睑的方法治疗。冬季气候干燥,加上中老年人眼部腺体退化,眼睛的自我清洁和保护功能减弱,极易感染细菌而发生麦粒肿。症状为眼睑皮肤红肿,有绿豆大小的结节,出现痒、痛、胀等不适感觉,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 将金银花6克放入杯中,倒人半杯开水,病眼闭上凑近杯口,让水蒸气熏蒸眼睑(眼皮)。眼睑与杯口的距离以10-15厘米为宜,以防烫伤,每次熏蒸10分钟,每日3次,一周后可见效。 如果正患麦粒肿,推荐补充维生素A和C,它们有益于皮肤健康。进食清淡饮食,...

  • 过敏性鼻炎病机推崇河间的“热气怫郁”说

    过敏性鼻炎病机推崇河间的“热气怫郁”说

    本文主要介绍刘燕池教授论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经验,刘师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是外邪入里化热导致郁热于内,甚则耗伤阴津,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脏腑施以清解,注重气机调畅。处方用药时清宣并重,寒温并用,根据郁热病位进行用药。根据前人思想及运气理论,结合时代背景,三因治宜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 过敏性鼻炎以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属中医的鼻鼽、鼽嚏范畴。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过敏性鼻炎的全球发病率为10% ~ 25%,且有全球性增长趋势。中医临床一般认为过...

  • 晨起鼻痒 喷嚏半年余 自拟益气祛风摄津汤

    晨起鼻痒 喷嚏半年余 自拟益气祛风摄津汤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朱祥麟是湖北名医。他倡言六气皆能化风、五脏病变皆能生风的学术观点,倡导奇经八脉辨证论治,认为八脉辨证可以羽翼脏腑辨证。笔者今以治疗鼻鼽为例,简介其学术理论,以飨同道。   朱某,女,31岁,1994年9月9日初诊。   主诉:晨起鼻痒、喷嚏半年余。患者每晨起出户,遇冷气即发鼻痒、喷嚏频作、流清鼻涕半年余。先以为是感冒,初服伤风感冒胶囊有效,后不效。经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西药消炎、抗过敏治疗,效不显,遂求治于中医。   刻诊:鼻痒,喷嚏频作,鼻流清涕,伴口干少饮、恶...

  • 热气熏蒸治鼻炎

    热气熏蒸治鼻炎

    还可以热气熏蒸,以提高鼻子的抗病能力,经常做能辅助治疗各种鼻炎。 具体做法是,锅内盛清水,文火烧热,面部距锅面约20厘米,用热气熏蒸,边熏边作深呼吸。每天1次—2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此外还介绍一种保证鼻腔的畅通的方法:就是常揉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1厘米的皱纹中。它可以治疗许多病症,如鼻炎、鼻窦炎、牙痛、感冒等。作为保健,可用双手食指尖揉动两侧迎香穴,共删下;再将两手食、中指分别并拢,自迎香穴开始,向上搓至内眼角,共搓200下,使鼻梁有发热的感觉。这样可以保证鼻腔的畅通,防止鼻病的发...

  • 内障眼病立足“阴阳和抟”调脏腑理气血

    内障眼病立足“阴阳和抟”调脏腑理气血

    内障眼病包含了现代眼科若干眼后段疾病。其中多种眼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这些疾病病因病机复杂,西医治疗手段有限,而中医通过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辨证论治优势明显。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在多年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内障眼病治疗经验,临床疗效甚佳。 廖品正认为内障眼病尽管其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因病机却万变不离其宗,往往都存在肝肾、气血失调、脉络不利等,因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侧重。内障眼病病变在内常由脏腑失调所致,在外则多因感受邪气。其证有虚有实...

  • 气不摄血鼻出血 补气养血治鼻衄

    气不摄血鼻出血 补气养血治鼻衄

    患者徐某,男,12岁,2014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鼻出血3年余就诊。患者诉每月均会有鼻出血,次数不等,出血量在10~15毫升左右,曾于当地卫生院治疗,用药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畏寒,头晕,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二便调,舌淡,苔白滑,脉细。既往无特殊。 西医诊断:鼻出血 。 中医诊断:鼻衄。 病因病机:气不摄血。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 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

    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

    方药:黄芪、乌梅、诃子肉、地龙 各10克,柴胡3克,防风、稀莶草各6 克,蜂蜜30毫升(冲服)。 每天1剂, 水煎分3次服。 主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症见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腹 胀便溏,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 白,脉细弱等。 疗效:治疗48例,显效 3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 陆文武...

  • 视神经损伤 针刺治疗加中药汤热气熏眼

    视神经损伤 针刺治疗加中药汤热气熏眼

    视神经损伤 女,72岁,2016年9月10日初诊。白内障术后双目失明半月余。 病史:患者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目视物不清,于当地医院行白内障术治疗,术后眼眶后部疼痛,双目胀感,视物模糊不清,渐致视力完全丧失,视野全盲,于当地医院行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球后彩超检查,诊断为双眼视神经损伤,住院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效不佳。 现症见:双目失明,视野全盲,双目偶有胀感,无目干、目痛。 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眼瞳孔直径约2.8 mm,右眼瞳孔约3.2 mm,双目无光感,...

  • 鼻齆之人不闻香臭 谈“肺气不和令鼻齆”

    鼻齆之人不闻香臭 谈“肺气不和令鼻齆”

    鼻齆之人不闻香臭,临床常以外治法和局部疗法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然司外揣内,因鼻乃肺之外侯,故肺之偏虚、偏寒、偏热均可导致其气机、津气、血气的不和,从而令人鼻齆,如以肺论治,使“肺和”,往往对治疗鼻齆具有指导意义。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可见肺与嗅觉关系密切,《内经》的这一理论,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对嗅觉障碍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肺气“和”与“不和&rdqu...

  • 补肺健脾益气 治鼻炎方

    补肺健脾益气 治鼻炎方

    处方:黄芪、防风、白芍、炒白术、桂枝、辛夷、柴胡、当归各lO 克,麻黄、白芷、苍耳子、乌梅各6 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补肺健脾益气。 主治:鼻炎,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型,症见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频作,自汗,畏寒,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卓勇俊...

  • 六气变化与鼻鼽发病相关性探析

    六气变化与鼻鼽发病相关性探析

    鼽, 久也, 涕流不通。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 令 》 : “季秋行夏令, 则其大水, 冬藏殃败, 民多鼽 嚏。 ” 其症状常常为鼻塞、 鼻痒、 喷嚏, 具有明显的季 节性。鼻鼽多发于肺而缘于四时六气变化, 进而导 致人体气机升降失司以致肺失宣降。而其病因或为 内伤, 或为外感 , “内伤者, 病于人气之偏, 外感者, 因天地之气偏, 而人气感之” [1 ] 。古代很多医家对 其均有论述, 但其病机仍然不出四时六气变化与气 机升降失司, 现试述如下。 1...

  • 药气外治鼻子过敏

    药气外治鼻子过敏

    1.菊花10克,桔子6克,葱白3 克。以上药物加水煎煮15分钟,将药汁倒入小口的杯子中,趁热用鼻子吸药气(需要注意距离,以免被烫伤),每次10分钟,每日1次,1剂药可用2~3 日。可缓解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 2.辛夷10克,布包好后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汁,温热时以鼻吸药气,每次10分钟,每日1次,对过敏性鼻炎有疗效。 3.丝瓜络15克,大枣3枚,一同煎煮,取汁倒人杯中,趁热吸药气,每次 15分钟,每日1次,1剂药用2日,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4.薄荷12克,蔓荆子6克,煎水取汁,趁热以鼻吸气,每次 1...

  • 白露后气候干燥 鼻炎闹 艾灸可以调理鼻炎

    白露后气候干燥 鼻炎闹 艾灸可以调理鼻炎

    你最近发现清晨路边花草叶子上的露珠了没?白露,即白色的露珠。根据阴阳五行规律来说,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其色白,所以白主要是指秋季;露则是指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是指秋季此时阴气在渐渐加重,早晨在路旁的树叶上可以看到露珠。 白露后气候干燥,灸大夫提醒,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秋天到,鼻炎闹! 有谚语是这样的:“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

  • 益气养肺张晓峰治过敏性鼻炎方

    益气养肺张晓峰治过敏性鼻炎方

    处方:黄芪25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白术、当归、白芷、天麻、五味子、苍耳子、乌梅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除湿,益气养肺。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症见鼻痒、鼻塞较重,继而喷嚏,鼻涕清稀或枯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腔粘膜苍白或灰暗,双下甲粘膜肿胀明显,鼻腔内有清稀或粘性涕,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疲气短,畏风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边有齿痕,舌质苍白,脉浮缓。 创方者:张晓峰...

  • 化痰理气 王军民治疗咽异感症

    化痰理气 王军民治疗咽异感症

    名医治咽异感症(痰凝气滞)方 处方:法半夏、厚朴、茯苓各15克,苏叶、枳壳、香附佛手各lO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痰理气。用于治疗咽异感症,中医辨证属痰凝气滞型。症见咽中梗阻,似有物阻,或感觉如发丝、线头、树叶、肿物、痰黏着,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时轻时重,喉间痰多而黏,胸闷不畅,或窒闷而痛,或暖气,呕吐痰涎,每因劳累、饮食不慎而加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王军民 名医治咽异感症(肝气郁滞)方 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各10克,代赭石、旋覆花、法半夏各15克,...

  • 治梅核气经验

    治梅核气经验

    经验方:炒山甲、石菖蒲、炒僵蚕、枳实、知母、炒白芥子、海藻各9克,瓦楞子、青黛、川楝子、昆布各15克,食醋750毫升。 用法:上药入醋煎沸约20分钟,取汁,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服药期间禁吃辛辣食物。 疗效:本方治疗梅核气(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患者18例,治愈16例,无效2例。...

  • 散结除痰治疗梅核气

    散结除痰治疗梅核气

    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称之为梅核气。本病多由七情郁结,以致痰浊凝聚,气阻咽喉所致。心情舒畅症状自减,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以达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之效。 方药: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20克,郁金 15克,香附12克,桔梗 10克,柴胡12克,生姜9 克,苏叶6克。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l剂。一般服药5~7剂可见效果。 (郭旭光)...

  • 经方治梅核气案

    经方治梅核气案

    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四逆散疏肝解郁,两方合用可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明显。海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之功被大众所知。其实它还可入肝胆之经,另有舒缓营气、定惊通络之功,对于性格敏感之人患病,加入辨证方中可增强疗效。 黄某,女,43岁。于2015年10月13日初诊。 主诉:咽喉异物感一年余。刻下见咽喉不红不肿,亦无疼痛,饮食可以顺利下咽,但患者总感觉喉中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深以为苦,偶有嗳气和烧心感,无胸痛、气促,无呃逆,纳食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弦。2015年8月28日曾于外院...

  • 胡幼平针罐结合治疗梅核气临床经验

    胡幼平针罐结合治疗梅核气临床经验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赖小燕,胡幼平,张琪,梁凡,艾虹静,王卓慧 关键词 针刺;拔罐;梅核气;胡幼平 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痰气互结、停 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为主要表现。 [1] 梅核气属中医“郁证”范畴,大多数学 者根据“七情郁结,痰滞气阻喉中”,认为本病的病因 是“肝郁气结,气机升发疏泄失常而致脾胃运化失职, 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咽喉而为病” [2-4] 。目前西医对本 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

  • 半夏甘草液防治“梅核气”

    半夏甘草液防治“梅核气”

    慢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有 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 还可伴有咳嗽及恶心。中医学里,本病也 称“梅核气”,多因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等 因素所致。因此,治疗应以疏肝健脾、除 湿化痰为重点。 具体方法为:取姜半夏、桔梗、甘草 各6克,研粉后冲入沸开水,代茶频饮。 饮用时仰头让药液在局部停留片刻,再 缓缓咽下,5~7天为1疗程。此方对体虚 气郁的咽炎患者疗效尤佳。也可用桔梗、 甘草加麦冬直接泡水喝,都能起到很好 的效果。 吴彪...

  • 慢性咽炎也叫梅核气 小偏方

    慢性咽炎也叫梅核气 小偏方

      从中医角度来讲,慢性咽炎也叫梅核气,主要是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等因素导致的,所以多从疏肝健脾、除湿化痰的角度来治疗。急慢性咽炎常表现为咽痛、咽痒、咳嗽等。   慢性咽炎偏方:姜半夏1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研粉,放入米醋泡48小时后,倒入打好的两个鸡蛋清搅匀,放入瓷瓶内备用。每日两次,每次喝5毫升慢慢吞服。   服用时之所以少量地缓缓咽下,是为了让药物多停留在咽部,起到缓慢刺激局部的作用。此外,由于醋的酸性较强,胃不好的人,尤其是经常胃酸、胃胀的人是不适合服用此方的,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 “清上焦”需注意 “湿走气自和”

    “清上焦”需注意 “湿走气自和”

    叶案: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解读: 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痹痛,当治上?治下?还是上下同治? 表寒里热,也可以见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痹痛。 如从《伤寒论》临床体系辨治,当用辛温开痹、辛寒清热,或者可以说“开太阳、清阳明”。 提到“开太阳”,叶氏可谓高手,《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开太阳案例。 但本案中,叶氏没有从表里考...

  • 治失声 益气宣肺清热开窍

    治失声 益气宣肺清热开窍

      刘某,女,50岁,1993年4月8日初诊。主诉外感后失声已十几日。在当地医院检查,声带充血水肿,一直应用西药治疗,但效不著,故来余处。患者说话十分困难,发出声音很小,伴胸闷气短,轻咳,大便干结二日一行,苔薄黄,脉沉紧寸较弱。   此为寒束内热,音窍闭阻;益气宣肺,清热开窍。   处方:生芪15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鱼腥草20克,瓜蒌12克,射干10克,僵蚕10克,石膏30克,大黄8克(后下),菖蒲10克。水煎服,二剂,一日四次。   方解:风寒外束,入内化热,寒闭热结,音窍被阻,故说活困...

  • 行气豁痰 用于治疗梅核气 名医方

    行气豁痰 用于治疗梅核气 名医方

    河南名医治梅核气(气郁痰阻)方 处方:香附、白芥子、厚朴、生姜各10克,茯苓15 克,法半夏、柴胡、郁金各12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理气化痰。用于治疗梅核气(患者喉中如有梅核,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辨证属气郁痰阻型。患者每见精神抑郁或不安,多疑善虑,伴胸胁胀满,嗳气叹息,时有呕恶,无热象,舌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朱崇华 河南名医治梅核气(气逆痰阻)方 处方:旋覆花、白术各10克,党参、代赭石、茯苓、陈皮各15克,法半夏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 枚。...

  •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症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症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咽部异常感觉,多见于女性,主要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癔病、疑病症、神经衰弱、焦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蚁行、灼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进食时可减轻或消失。中医治疗“梅核气”可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气郁痰结、痰郁化热伴心烦易怒、胸闷呕恶、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行气开郁、清热化痰,处方:柴胡12克,瓜蒌30克,半夏、黄芩、黄连、香附、山豆根、薄荷(后下)各10克。每...

  • 中医治“梅核气"不错

    中医治“梅核气"不错

    有的中老年女性,常感觉喉咙深处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怀疑长了东西吧,可吃饭、喝水时并没有吞咽困难的感觉。这是咋回事呢? 其实,这种症状中医有个特殊的名词,称为“梅核气”。简单来说,就是有“气” 阻碍于咽喉部位。所以,此类患者去医院就诊.把西医的各项检查都做一遍。也仍然不会发现咽喉内有任何异样。 “梅核气”这种症状,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所以在焦虑、紧张、郁闷时,会使得喉中的异物感更明显、强烈,呼吸更不顺畅。早在明代的《古今医鉴》中就...

  • 梅核气 肝郁气滞型 痰气郁结型

    梅核气 肝郁气滞型 痰气郁结型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肝郁气滞型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痰气郁结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   生活中碰到不少这样的患者,他(她)老是感觉嗓子里好像长了个东西,有异物感,无疼痛,当吞咽口水或空咽时更觉明显。既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但进食无明显梗阻感。在闲暇无事或心情不畅时异物感增强,而专注于工作或娱乐时症状消失。有些患者担心自己是食管癌或者咽喉部...

  • 偏方治梅核气

    偏方治梅核气

      太子参、沙参各15克,玉竹20克,半夏、陈皮、柴胡、麦冬、生姜各10克,木香、枳壳各12克,苏梗,竹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伴口苦者加龙胆草6克,心烦者加栀子10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