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63页

气 第63页

  • 治疗梅核气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

    治疗梅核气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

    处方:生地、桃仁、川芎、枳壳、桔梗、厚朴、法夏、苏子、贝母各10克;红花、柴胡各6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用药1~3个疗程。 按:梅核气多认为是痰气郁结所致,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方用半夏厚朴汤。本方从痰瘀互结论治,加以活血化瘀之品,比单纯理气化痰之法效果要好。共治疗16例均有效。...

  • 咽异感症 分型辨治“梅核气”

    咽异感症 分型辨治“梅核气”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 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咽部异常感 觉,多见于女性,主要与精神因素有 关,如癔病、疑病症、神经衰弱、焦 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患 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蚁行、灼热、 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进食时可 减轻或消失。中医治疗“梅核气”可 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一、气郁痰结、痰郁化热伴心 烦易怒、胸闷呕恶、口苦、纳呆,舌质 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行气 开郁、清热化痰,处方:柴胡6克,瓜 蒌15克,半夏、黄芩、黄连、香附、山 豆根、薄荷(...

  • 巧用施今墨对药治梅核气

    巧用施今墨对药治梅核气

    施今墨临床善于成组双药合用的经验,通称“施氏对药”。 《施今墨对药》中载“桔梗、枳壳、薤白、杏仁。此四味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甚效”( 以下简称“桔梗四味”),笔者后在临床毎遇梅核气患者,巧用施老对药,随证加味治疗数例,效果不错。 病案1 王某,女,32岁,于1998年5月11日就诊。自诉二天前,因与朋友发生囗角,自觉胸满不舒,始则咽喉有痰难咯,继而如食物滞留在咽部,并伴有声音嘶哑。舌苔稍腻,脉弦。辨证为气郁...

  • 咽阻为湿甚 需化湿利气

    咽阻为湿甚 需化湿利气

    叶案: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解读: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本案为湿热困阻上焦。 湿热困阻,达十日之久不解,上焦清窍渐闭,见头胀、耳聋、喉阻。舌色...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 中医分型辨治 梅核气

    中医分型辨治 梅核气

    梅核气类似于西医的咽异感 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咽部异常感 觉,多见于女性,主要与精神因素 有关,如癔病、疑病症、神经衰弱、 焦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 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蚁行、灼 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进食 时可减轻或消失。中医治疗梅核气 可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一、气郁痰结、痰郁化热 伴心烦易怒、胸闷呕恶、口苦、 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 数。治宜行气开郁、清热化痰。 处方:柴胡8克,瓜蒌12克, 法半夏、黄芩、香附、山豆根、薄荷 (后下)各6克。 二、气郁痰结、气血亏虚 伴面白无华...

  •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梅核气案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梅核气案

      梅核气一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其云:“梅核气……塞咽喉,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描述了该病的典型症状。而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对该病证进行了记载,其曰:“心脉大甚为喉吤。”即言喉中有异物梗阻。该篇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描述胆腑病变会咽部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来,却怎么也吐不出来的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

  • 中药巧治梅核气

    中药巧治梅核气

    木蝴蝶苦寒,性升,轻散理气,为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药;常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等证,亦有疏肝止痛之效,如《本草纲目拾遗》曰:“治心气痛,肝气痛。”柿蒂苦平,性降,临床常用以降逆顺气,《本草拾遗》曰:“蒂煮服之治哕气。”柿蒂味苦降泄,专人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 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应用。《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散理气,降逆顺气,可使咽部气机升降平衡。 可用于生气动...

  • 咽喉部深吸气有明显的呼呼声 慢喉痹案

    咽喉部深吸气有明显的呼呼声 慢喉痹案

    慢喉痹案   肖某,女,63岁,江阴市人。自诉咽喉部深吸气时有明显的呼呼声,西医诊断为慢性咽喉炎,但奔波各大医院求诊,花了不少费用,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曾于2016年7月6日求诊,当时笔者还未入龙砂医门学习五运六气,见患者精神忧郁,体型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差,表情痛苦,听诊有类似哮鸣声,诊为慢喉痹。   按常规辨证论治,舌苔白腻,舌质淡,脉缓,无明显感冒咳嗽症状,痰液少,口干,纳可,眠可,二便尚可,偶有腰痛酸痛乏力症状。辨为气血亏虚证,予六君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党参10克,炒白术...

  • “ 梅 核 气 ” 是 “ 气 ” 不 是 “ 瘤 ”

    “ 梅 核 气 ” 是 “ 气 ” 不 是 “ 瘤 ”

    “梅核气”究竟是怎么 回事呢?中医认为,思虑过 度,情志不畅,常生闷气,导 致肝气郁结;气郁又会生 痰,肝郁气滞,痰涎凝聚,上 逆于咽部,便成此症。正如 宋代《仁斋之直指方》所载: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 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 梅核之状者是也……”始因 恚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 历痰郁结,致有斯疾可。”患 者饮水、吃饭无异常,咽喉 异物感会因情绪刺激而加 重,并且常伴胸胁不舒、嗳 气、口干等症状。这种情况 女多于男,尤其...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 气虚痰结所致梅核气治验案

    气虚痰结所致梅核气治验案

    病例:李某,女,45 岁,工人。患者自诉:咽喉不适已2年余,咽中如有物梗阻。曾服草珊瑚含片、健民咽喉片、逍遥丸,只能暂时缓解,停药后病情如故。症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脉虚无力。呼吸时感心口上有痰梗阻,呼吸不畅,气短。西医诊断为慢性咽喉炎,中医诊为梅核气,证属气虚痰结。治则:益气化痰,解痉利咽。方用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小麦20 克,郁金、威灵仙、茯苓、党参各12 克,清半夏、厚朴、苏梗、浙贝母、炙 甘草各10克,枳壳6克, 柴胡4克,大枣4枚。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5剂后,咽部自感...

  • 枇杷叶切丝晒干治疗梅核气

    枇杷叶切丝晒干治疗梅核气

      枇杷叶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枇杷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其味苦,性平。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临床用以治疗梅核气(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和慢性咽炎),疗效颇佳。   取枇杷叶30克,刷去绒毛,用水洗净,切丝晒干;第一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再加水16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将二次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温服。...

  • “梅核气”治验

    “梅核气”治验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名中医工作室 赵某,女,47岁,2015年10月7号初诊。主诉:咽部阻塞不适两年余。咽部有物,如球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自认为患了癌症而精神压抑,胸闷气短,善叹息。心烦郁闷,睡眠欠佳。经医院食道造影、喉镜检查,均无异常。刻诊:形体消瘦,面色暗,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数。脉症合参,辩为肝气郁结,气机失利。 处方:香苏饮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香附10克,炒苏子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川朴12克,枳壳12克,沉香5克,桔梗10克,柴胡12克,川郁金10克,云苓12克,甘草3...

  • 梅核气巧用施老药对 随证加味治疗数例

    梅核气巧用施老药对 随证加味治疗数例

      施今墨教授临床善用对药,被业内称为“施氏药对”。其文献载有“桔梗、枳壳、薤白、杏仁(以下简称“桔梗四味”),此四味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甚效。”由此,笔者在临床每遇梅核气患者,巧用施老药对,随证加味治疗数例,效果很好,现汇报如下。   病案一:   王某,女,32岁,1998年5月11日就诊。自诉2天前,因与朋友发生口角,自觉胸满不舒,始则咽喉有痰难咯,继而如食物滞留在咽部,并伴有...

  • 梅核气 治方与饮食宜忌

    梅核气 治方与饮食宜忌

    梅核气一病,相当于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症。本病症状为咽喉部有异物感,常感觉有异物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咽内检查无异常发现。本病症状虽不重,但多数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有的甚至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中医认为,梅核气与肝气郁滞有关,多由患者经常情志不舒,抑郁或者生气,导致肝郁气滞所致。 方一:郁金、柴胡、香附各15克,半夏、厚朴、桔梗各10克,茯苓2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一般服5到7剂即可治愈梅核气。 方二: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15克,射干、甘草各5克。加减:痰多者加竹茹、陈皮各...

  • 治梅核气中医痰核温胆汤

    治梅核气中医痰核温胆汤

      1985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

  • 梅核气 临床方药用法说明

    梅核气 临床方药用法说明

    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一般多见于成年人,以女性多见。 对咽喉食管及其它器官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其病位在咽,病变脏腑涉及肝、脾。多以肝气失于调达,气机郁结;或肝郁脾困,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气交阻,搏结咽喉,而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 本病的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要方法,同时配合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痰气互结证 临床表现:咽中如有炙脔,或其它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时作嗳气,呃逆恶心,...

  • 木蝴蝶治疗梅核气

    木蝴蝶治疗梅核气

    木蝴蝶苦寒,性升,轻散理气,为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药,常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等证,亦有疏肝止痛之效,如《本草纲目拾遗》曰:“治心气痛,肝气痛。”柿蒂苦平,性降,临床常用以降逆顺气,《本草拾遗》曰:“蒂煮服之治哕气。”柿蒂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应用。《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散理气,降逆顺气,可使咽部气机升降平衡。可用于生气动怒,...

  • 解毒利咽治“梅核气”

    解毒利咽治“梅核气”

    【配方】贯众、板蓝根各6克,甘草3克。 【用法】上3味药用开水冲泡后,代茶温饮。每日1剂,分3~5次饮用,连续2~3天即可。对板蓝根过敏者忌用。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利咽。 贯蓝煎防感 本方名为“贯蓝煎”,主要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上3味药合用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的作用,且清热解毒功效良好。以药浸泡代茶,既饮服方便,又可使药物的成分充分浸出,不致因过度沸煎而使一些成分遭受破坏。本方适用于流感高发季节的预防用药。 (孙俊韫)...

  • 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

    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

    关于细辛的作用和用量,历来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本人在临床上用细辛敷脐治疗梅核气,对其利窍散痰行滞的作用有一定体会。 治疗经过 陈女,60岁,2008年4月1日就诊。患者主诉晨起口苦而干,舌边麻木刺痛,咽部有异物堵塞感,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证属梅核气,病机属肝郁气滞痰凝,有化火之象。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处方以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龙胆泻肝汤化裁:山栀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5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

  • 芹菜蜂蜜治梅核气

    芹菜蜂蜜治梅核气

    新鲜芹菜适量,洗净后榨汁或捣烂后用纱布挤汁,加三分之一的蜂蜜,用文火煎熬成浓糖浆备用。 每次服1汤匙,用开水冲服,每天3次,约1个月左右可获痊愈。 用此方法需先经医院检查,排除咽喉部器质性病变。糖浆放冰箱中冷藏,以防霉变。...

  • 调理肝脾治梅核气 路志正临证经验

    调理肝脾治梅核气 路志正临证经验

    李某,女,49岁,1964年生。2013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主诉咽堵4年余,因父亲去世,悲伤但未能放声痛哭、发热引发。患者咽中如有物堵、咽干,有痰易出。口微黏,伴有胸闷气短,喜太息,胃胀,两胁有拘挛状,急躁易怒。头发白,时有多梦,健忘、心悸、胆怯易紧张,食欲不振、纳谷不馨。得嗳气则舒,排气少,大便不畅。自4年前情志不遂后闭经至今。未婚。望其舌体胖大,目窠晦暗,唇红发汗,质暗红,边略有齿痕,苔薄黄厚腻,脉弦稍迟紧。 辨证:肝胃不和,气滞痰凝。 治法:疏肝和胃,调理气机...

  • 宋康临床治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

    宋康临床治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

    宋康,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博采精思,继承先贤又不断创新,临证经验丰富。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创制,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黄芩、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组成,属于和解少阳剂,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多用于少阳湿热证。 宋老临床活用此方,先将经验与同道分享。 湿热证 刘某,男,35岁,因“口苦伴口气臭秽半年”前来就诊。患者长期...

  • 补中益气治口腔黏膜、舌面溃疡

    补中益气治口腔黏膜、舌面溃疡

      王某某,男,12岁。2011年7月10日来诊。患儿因嗜食辛辣,致使口腔黏膜、舌面溃疡反复发作难愈1年有余,经西医口腔科以抗菌消炎,维生素C、维生素B2等药口服,复方碘甘油涂敷患处,多能收效,但不久即发。患儿本次复发已半月余,舌面左侧溃疡面0.8mm×0.7mm×0.3mm,边缘略红,底面清洁无附着物,饮食难进,疼痛难忍。诊见形寒不足,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沉缓。证属脾胃受损,中气不足,而心火独盛所致,正与补中益气汤宗旨相合,遂给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白术8克,党参8克,当归6克...

  • 口气重怎么办

    口气重怎么办

    口臭,又称口气,是指从口中散发出来的令别人厌烦、使自己尴尬的难闻气味。口臭人们一般认为是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刷牙的原因,其实远不是如此,口臭有可能是有病!杰弗瑞·斯佩瑟是澳大利亚一位牙科和口臭病专家,他表示,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都会导致口臭;疾病也会产生口臭。对于不同病因的口臭,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人们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选择洗牙或是换一种牙膏。 口臭是如何发生的 据美国 《全球牙科新闻》杂志介绍,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口腔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清除;牙齿龋洞内有...

  • 如何吃出清新口气

    如何吃出清新口气

      平时大家吃东西,难免会吃到造成口腔异味的食物,如大蒜或葱等,但口腔专家表示,平时吃一些食物,可帮助口气保持清新。      口腔清新品之一口香糖   口香糖的广告,往往以促使口气清新为诉求,所以不少市民一有口腔有异味,就喜欢嚼口香糖,希望以此来清新口气。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韦盛豪认为,口香糖只能起到“缓兵之计”,在社交中,用来应急也不错。南宁市美杰口腔诊所医师李敏则提醒,嚼口香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若是食物引起的生理性口臭,还可用口香糖搞定,但有些口臭,如由龋齿、牙周炎...

  • 去秽浊除口臭 主治口内出气臭秽方

    去秽浊除口臭 主治口内出气臭秽方

    谢兆丰,男,1924年生,江苏泰州人,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老中医。早年曾师承名老中医于溯辕,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学校医科班(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分配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5年,后因家住南方,于1973年要求调回原籍工作。 他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学验俱丰,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00余篇。著有《时方新用》一书,参编《中医基础》《经络学说简编》等书。 组成:生石膏40克,藿香20克,佩兰20克,防风10克,山栀10克,黄连3克,荷...

  • 常饮茉莉花茶让口气清新

    常饮茉莉花茶让口气清新

      胃热,在茉莉花茶里放上生熟山楂各10克;肺热,可以放鱼腥草10克;阴虚,加上10克石斛,喝上一个礼拜。   说起茉莉花茶的受欢迎程度,当数京津地区,有的老北京人甚至到了非其不饮的地步。   相传唐朝初期,北方人还不懂得喝茉莉花茶,有个年轻的北京茶商叫陈古秋,他在冲泡茶时首次加进了芳香馥郁的茉莉花,使原来苦涩的茶水一下变得甘酵起来,并使茶室中终年都飘荡着令人舒爽的香味。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茉莉花茶从北京传至北方各地,人们普遍地开始购饮花茶,而陈古秋也成为一代富商。   人们之所以喜欢喝茉莉花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

  • 治口疮 治法养血柔肝运脾益气

    治口疮 治法养血柔肝运脾益气

    周某,男性,43岁,2012年8月31日首诊。 患者平素大量抽烟饮酒,熬夜或进食火锅后则发生口腔灼痛,甚则溃疡,疼痛难忍,反复发作,痛苦不堪。来诊时,因4天前吃火锅后口腔灼痛,口颊黏膜见米粒大小溃疡数枚,周边黏膜红肿,表面附有黄白苔,眠差梦多,二便调;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滑。 辨证:湿热内蕴,火毒内盛。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泻火。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黄连6克,黄芩12克,牡丹皮15克,栀子6克,赤芍20克,苦参20克,白鲜皮20克,土茯苓20克,土贝母15克...

  • 专家献出“锦囊” 可助“吐气如兰”

    专家献出“锦囊” 可助“吐气如兰”

      保持清新的口气,能在社交场合中,为人们保持好的个人形象。而有口臭、口气不清新的人,往往会让谈话者感到不适。那么,如何预防乃至根除口臭?   专家锦囊   对症下药根治病原性口臭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韦盛豪表示,对口臭的治疗,必须先弄明白口臭形成的根本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根治。口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的症状。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口臭,是由诸如吃葱蒜、咸腥等刺激性食物,或长期吸烟酗酒等,使口腔内厌氧菌增多,而发出腐败味道,这种生理...

  • “中气”学说在中风病的应用 生理病理观

    “中气”学说在中风病的应用 生理病理观

    《四圣心源》“中气”学说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 《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以下简称黄 氏) 所著, 乃其巅峰之作, 主要记载了其 “天人合一, 一气周流” 的学术思想。 黄氏精研《黄帝内经》 《难 经》 《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 精通阴阳五行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 对脏腑生理病理观颇有建树。 其治病 理必《黄帝内经》 、 法必张仲景。 本文基于《四圣心 源》 , 初探黄氏 “中气” 学说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 “中气&r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