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典 第3页

经典 第3页

  • 经典古籍内容分析“随症施量”

    经典古籍内容分析“随症施量”

    “随症施量”指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在确定理法方药后,依据患者症状轻重的变化,灵活调整方药剂量,以取得更佳疗效的过程。 大多数中医认为,遵循“随症施量”的诊疗策略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因此,这一与疗效密切相关的临床诊疗策略在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已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科学地表述“随症施量”、客观地阐释“随症施量”诊疗策略的科学性,对阐明中医的方药剂量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唐祖宣 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唐祖宣 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当人大代表34年,我提出的398件关于中医药的提案中,有60多件是提请有关部委局加大对中医药投入力度的。今年3月,我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关于中医药立法,从七届到十届人大会,我联合几百名代表签字写提案建议,到十一届人大时,《中医药法》被列入立法规划。 今年开两会时,我建议将《中医药法》列入今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一档项目,加快审议。同时,建议全国人大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法立法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促进《中医药法》早日出台, 在法律层面保障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加强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 中医临床解析经典 用经典指导临床

    中医临床解析经典 用经典指导临床

    从临床解析经典,用经典指导临床 中医学是先人们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张子和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在《原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古人倡导“知行合一”,...

  • 清热养肺经典药膳

    清热养肺经典药膳

      主料:猪肉150克。   配料:麦门冬粉15克,黄瓜5条。   调料:奶油1大匙,面粉、盐、胡椒。   制作:黄瓜取中等大小,形圆笔直的为佳。削为两端尖头,用筷子把里面的籽掏干净,放在热水里烫3~4分钟,捞出后放在冷水里浸冷,将肉剁碎,与麦门冬粉一齐放入大碗内,酌量放面粉、盐、胡椒,用筷子拌和。黄瓜内侧用面粉敷上,把拌好的肉填入黄瓜的空心里,填满;再用面粉调成厚糊,将黄瓜的两头洞口封住,要封得牢。放入盘中,入笼内蒸20分钟,将黄瓜切成3~4段,盛在碗里,将锅里的汤加适量盐、老抽酱油、胡椒调味勾淀粉芡,淋在黄瓜上...

  •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平日反复阅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的不少名句让我受益匪浅,每每能从这些名句中领悟些许人生哲理。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旧事物的发展就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化”的过程。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有整体观的体现,注意从病的全程考虑,并作出预见性的治疗。有句名言:这个世界除了“...

  • 中医经典里的“神”的论述“神”的观念

    中医经典里的“神”的论述“神”的观念

    神是一个生命完成的最终表达,所谓“得神者昌”。同样,神的没有获得或丧失,则意味着精(气)与形的结合没有成功,或再次失去,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故云“失神者亡”。 《内经》“七损八益”之房中术,通过对“本”的把握,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正是对《太平经》有关“天地生人”理论的反向应用,即所谓“反其本”。 对于上工来讲,从气穴入手,以微小的针,就可自如地调动人体...

  • 回归经典,修练学生中医思维

    回归经典,修练学生中医思维

    “学校设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很合适的,像英语四六级一样,中医学子也需要这样的检验。”2013级岐黄班学习委员李傅尧如是说。目前,她和其他同学都积极报名了等级考试,并投入到备战学习中。 据悉,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首次推出的中医经典考级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名著为考试范围,共设一、二、三个等级:一级是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是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三级是在二级...

  • 熟读经典 用理论指导临床

    熟读经典 用理论指导临床

    我跟随陈宝贵教授学习中医临床20余年,老师用言传身教为我们开启中医之门,指引我们迈向成功之路。下面是我跟师的一些体会: 学术思想源于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术上主要学习老师的中医临证思辨方法,不能仅限于一方一病,照搬照抄。老师师从于张锡纯的关门弟子柳学洙先生,与其共同生活学习达10年之久,10年中苦读经典,勤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学习了大量的西医知识,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清楚的认识疾病的本质,更好地把握住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尤其在脑病及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并...

  • 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做好中医临床,首要前提是要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敢于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临证思维去处理疾病,要做“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譬如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古方绝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临床疗效确切的医学应用科学。从当前中医发展状况来看,个人...

  • 经方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

    经方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包含经验方、经典方的含义。经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和喜爱,就是因为它有很多特点。   经方特点之一——药简价廉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药味在7味以下的占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仅28首。   经方药简价廉,所以医生能较为熟练应用,效...

  • 大古扁鹊学派的失传经典

    大古扁鹊学派的失传经典

      编者按:2013年12月23日,本版《老官山医简价值超过马王堆医书》一文提到: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认为“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同期还刊登有持不同观点文章《将这些医书归为“扁鹊学派”为时尚早》。2014年1月15日,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在本版发表《扁鹊建立了中医学术体系》认为: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扁鹊建立了中医的学术体系;其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是某个流派的作用,而是开宗立派的源头活水;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经典与岭南温病一起书写传奇

    将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变为现实,运用岭南温病学理论,辨治“非典”创造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患零死亡、零并发症的奇迹,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解除了很多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痛苦…… 这些奇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书写,他们30多年来传承创新,以四大经典之伤寒、金匮、温病为研究对象,开创了中医发展的新契机。他们承古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 西医无策“金匮”来消痛...

  • 经典回归中医临床是关键

    经典回归中医临床是关键

      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迫切愿望。笔者作为基层中医人,30多年来没有脱离过临床一线,我的中国梦就是改变中医举步维艰生存现状的中医梦。中医临床服务范围“萎缩”、“异化”的客观现实,成为实现中医梦必须解决的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是必须彻底突破的一道门坎。中医学为了临床,中医学源于临床,实现中医梦,临床自有正能量,只要我们能全方位回归临床,适应临床需求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教育回归临床是基础   近期对中医教育诟病和争论的焦点在于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上,孰是...

  • 学好中医经典 提升临证水平

    学好中医经典 提升临证水平

    作为基层中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学好经典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当学好哪些经典呢? 首先,我们要学好中国传统哲学经典。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我国传统的哲学,《易经》在我国文化中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通过对自然界长期细致的观察结合意象思维总结出来的智慧...

  • 消食积经典方药——保和丸

    消食积经典方药——保和丸

    保和丸是一剂经典方药,主要有消食、导滞、和胃等功效。无论成人、小孩都适用。成人主要由于暴饮暴食、过食油腻、饮食不节造成食滞、小孩主要是因为消化功能弱,或偏食过度,出现食欲减退、咯痰、大便秘结,甚至胃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症状。 保和丸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是常用的非处方药物。用法与常见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克,大蜜丸一次1~2 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值得提醒的是,保和丸虽是一剂药性平和的经典药,但它的服用也有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过凉、过甜、过油食物,宜减少食肉量,以免加重痰湿食滞;孕...

  • 研读经典之要点

    研读经典之要点

      ●博大精深、昭源质本、与时偕进是中医药学的三大特征。   ●医经,不仅昭铸了很多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富藏学术资源,还有诸多难以计数的学术生长点,以供后来者续接和培植。   ●经典的诠释既为方法也是创新,经典的诠释学体系是基于经典原创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发展路径。在诠释经典的同时,也壮大了理论内涵,使理论不断出新、增长、壮大,这也是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方法和路径。   在流传中能自我壮大为体系的源头名著被称作经典。任何学科都把它的经典著作视为宝贵的学术资源或财富,中医学更是如此。中医药的经典著作,...

  •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难能可贵的原创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中指出“突出原始创新精神,中医药学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殿堂&rdquo...

  • 跟师临床让经典变活了

    跟师临床让经典变活了

    2015年《黄帝内经》大赛是全国首次以《黄帝内经》为内容的比赛。此次大赛由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部中医教指委主办,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担任总指挥,国医大师王琦等知名中医药专家担任评委。覆盖全国所有省份,400多所高校,12万余人报名参赛。 这次比赛,我们从去成都参加西南西北赛区复赛取得一等奖,再到北京参加全国决赛拿到三等奖,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这难忘的一个月,让我感触颇多,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跟师临床对于中医经典学习的重要性。 丢掉...

  • 重视经典,推进中医基石学科发展

    重视经典,推进中医基石学科发展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课程是构建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们与《医古文》《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为主体构成了中医基础课程体系,涵盖了中医发展脉络、基本理论框架及辨证论治精华,决定了这些课程的基础性质及课程所在学科的基石地位。近年来,河南中医学院认识到中医基石学科建设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在深入分析目前中医基石学科发展的严峻形势和主要原因基础上,进行了中医基石学科建设综合模式...

  • 动漫让中医经典通俗易懂

    动漫让中医经典通俗易懂

    《图说伤寒论》中漫画。 初衷:让中医经典不再枯燥 “葫芦兄弟”团队的发起人林勇凯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伤寒论》经典研究。在本科学习期间,林勇凯发现,中医学子对中医经典的学习过程难免有些枯燥、乏味,...

  • 中医药文化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

    中医药文化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

    •经典理论即便是完备的,若没有每个时代的人解读,久之必然成为僵化毫无生气的玄谈。中医学生命力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在于它是开放的,绝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在根本理念相对固定后,历代医家总能够因不同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中医学是一定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复兴,中西医学之间必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和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沟通与契合,会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局面,这个复兴必将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会到来。...

  • 读《中医经典词典》有感

    读《中医经典词典》有感

    当前,业界倡“读经典,做临床”,有蔚然成风之势,令人欣慰。然“读经典”,首先要过好文字关,诚如王冰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经典,成书于秦汉,其文简意博,欲“识契真要”,实属匪易。欲过好文字关,必须要借助于工具书,历代有关中医经典的训诂、校注、注释、语译的工具书很多,内容丰富但失之古奥,现代人往往有望而却步之叹。有鉴于此,陕西中医药大学邢玉瑞教授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组织同仁俊杰,历五载寒...

  • 中医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

    中医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

    临床疗效是中医经典名方的根本,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不会有立足之地,而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如何保证经典名方制剂的疗效,传统工艺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经典名方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101智库组织专家从注册法规、临床研发、市场需求等角度热烈探讨,探寻经典名方开发之道。 多因素平衡:突破经典名方开发困境 什么是中医的经典名方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副处长荆志伟认为,经典名方取之有据,第一,选方要来自经典医籍、专家共...

  • 中医记述时有所见 经典名方民间普用

    中医记述时有所见 经典名方民间普用

    近日,重读古典名著《水浒全传》。开卷有“怡”,开卷有“医”,开卷有益。此书既可以作为历史故事来欣赏,也能够管窥北宋时期我国医学发展之一斑,同时又体现出发展着的宋代医学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及其融入。 中医记述时有所见 《水浒全传》共120回,90余万言。本人作了粗略统计,有31回40余处涉及中医。其中,“引首”提及了宋仁宗时发生瘟疫,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死亡大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剂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r...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认真“读经典”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认真“读经典”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医信念,树立中医自信,做好中医临床,努力成为“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时间告诉我们想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必须对方药配伍与炮制熟稔于胸,明方之理,知药之偏。研究古方决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

  •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编者按:该文基于30年团队建设积累,提出并介绍了“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成效,即:突出在实践中诠释伤寒“一个”理念;独创伤寒论病区及经方班专家查房“二个”基地;搭建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三个”平台;融入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四种”方法;拓展从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博士-临床医师“五级”训练台阶;构建平面教材、视频教材...

  • 中医药特色教育 京城好医生 诵读中医经典

    中医药特色教育 京城好医生 诵读中医经典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首届“京城好医生”推荐活动12月22日落下帷幕。来自北京三甲医院的40位医疗专家分获“金牌好医生”和“优秀好医生”称号。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笑民、王麟鹏、张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杨博华等中医专家榜上有名。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出席揭晓仪式。 该活动今年7月11日启动,旨在使百姓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医生的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正面推动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为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 回归仲景原意 在临床中诠释经典

    回归仲景原意 在临床中诠释经典

      近读《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获益匪浅,感慨良多。黄仕沛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正步杏林,从医多年,体验非凡。上世纪90年代起转攻仲景之学,于经方致力尤勤,尤其服膺仲景方证之学,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书中不仅通过大量经方治疗危急重症病案展示出一位当代中医临床名家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的大师风范,更展示出先生对中医学的真挚感情,对中医学子的提携厚爱。黄师谆谆告诫后学学习中医学的关键与捷径——方证相对,笔者对此感...

  • 李士懋教授说:研读经典 汲取精华

    李士懋教授说:研读经典 汲取精华

    •李士懋教授说:“《内经》《难经》乃中医之根,《伤寒论》《金匮要略》犹中医之干,而各家经典著作犹中医参天大树之枝杈,在众多枝杈上长满绿叶红花,结出累累硕果。时至今日,中医这棵大树仍葆其旺盛生命力,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李士懋教授认为,研读经典本来就需要长期的苦行僧生活,而实践经典更需要长期坐得住的坚强意志,所以成就一名中医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清苦的精神。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中医经典著作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黄帝内经》《难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