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典 第4页

经典 第4页

  • 经典文化研讨 李茂如资料暨学术成果

    经典文化研讨 李茂如资料暨学术成果

    3月17日,李茂如捐赠资料暨学术成果研究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医垂范——李茂如人生实录》纪念册同时印发。 李茂如(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1932年在北京西鹤年堂当学徒,1942年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主办的“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并拜名医赵树屏学医。曾参与创建山西省中医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业余大学等,为山西省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勤奋一生、清贫一世,在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医...

  • 学经典 拜名师  培育中医后续人才

    学经典 拜名师 培育中医后续人才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立足关山脚下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提出挖掘中医药文化优势,振兴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全省中医示范县,全力打造甘肃省中医药强县。 牵龙头 建体系 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在创建全省中医示范县过程中,庄浪县把中医药事业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把中医药工作的“三个三分之一”(就诊人数占三分之一、中药收入占三分之一、中医药收入占三分之一)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积极推进县中医院制度改革,率先实行所有药品零差率...

  • 三朝经典名方治疗流感

    三朝经典名方治疗流感

    冬天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对付流感每个家庭都要有所准备。在中医看来,流感属于外感热病,历史上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出现了三个经典时期,第一个是汉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可以通过发汗发散外邪,石膏可以清泻体内的毒火,用于治疗发热性传染病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第二个是明代名医吴又可擅于截断外感热病的病势,用泻下的大黄让毒邪从大便排出;第三个是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外散毒邪,内清毒火,使用银花、连翘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连花清瘟胶囊的组方就是在这三朝经典名...

  • 佛教经典与中医药密切相连

    佛教经典与中医药密切相连

    •《维摩诘经》是一部有很大影响力的佛学经典,其中“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与中医的“恬淡虚无”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易筋经》据传是少林达摩所传,记载有很多按跷方法。按跷是中医六大医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lsquo...

  • 传世经典膏方 膏方治疗医案

    传世经典膏方 膏方治疗医案

    •“膏方者,博雅润泽也”。“博”指的是膏方运用的药物很广博,“雅”指避免使用或者少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润”指滋润,“泽”指光泽,外观漂亮。 •古代文献中,膏方的运用比较少,赋形剂和现在不一样,药味少。现在的膏方药味很庞杂,二、三十味甚至更多。 •明代,膏方明显增多,有两首对后世影响深远,一首是虞抟《医学真传》中的琼脂膏,一首是《古今医鉴》中...

  •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

    公元8世纪(唐天宝年间)中医东松噶瓦两次进入西藏行医,后在藏定居,传授医学知识,他就是藏族医圣宇妥·元丹贡布的老师。 在世纪末,宇妥·元丹贡布完成了藏医之经典《四部经典》(又名《医明四续》),藏语称《据悉》,梵文名《甘露精要八支秘诀续》。历史上对作者曾有争议,认为是古印度医学《寿命吠陀》的译本,实则不然。原作者为西藏医家,即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的御医宇妥·元丹贡布等。据15世纪西藏历史学家曲穷贝桑的《宗教医学史》(索日阿贝·都子曲军)早就记载:“《四...

  •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读眼术”是运用中医思维打开情志疾病的大门 中医认为情志疾病多与肝主疏泄及心主神志功 能密切相关, 临床上常从肝与心论治, 但仍无法客观 测量情志异常。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笔者认为对眼神 表情的观察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新思路与新领域。 眼 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眼 神是无法伪装的, 它能真实、 准确的反映人内心的情 绪体验。 研究情志病证患者眼神表情与异常情绪体 验关系, 开创眼神表达内心情绪体验研究新领域, 寻 求直接、 真实、 准确地测评情绪体验的方法是医学、...

  • 经典颂四首

    经典颂四首

    (一) 两部医经奠始基,天人合一见真知。 阴阳迭运生机发,升降相因变化随。 大道珍言求素问,神机秘要问灵枢。 从来哲理通医理,华叶递荣根在斯。 (二) 外感传经析病机,八纲辨证见端倪。 众方博采推新意,古训勤求演所知。 百十二方皆范例,多家诠释亦良书。 阴阳交会同斯理,凡病皆然岂可疑。 (三) 一气伤寒五气温,东南疫害铸精英。 三焦竖向分轻重,四分横看辩浅深。 所创论乎宏以肆,其为方来约...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经典
  •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桂荣   •张志远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通过研究大量的医书与《周易》的资料,明确提出“医易相关”“医之阴阳源于《周易》”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周易》释疑中医古籍。   •张志远根据前辈用药经验,把《伤寒论》的九十多味药重新根据其应用、性能、主要作用,总结出经方“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   •张志远重视研...

  •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笔者认为这句话具有重要涵义。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人没有做好中医药传承,却急于创新,以至于把中医的精华丢失了,成了舍本逐末。事实证明,很多中医药的出色成果,恰恰是在中医典籍里找到了开启成功的钥匙。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都是从古医籍或验方里找到的方法,可以说没有传承发展,就没有这些举世...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张锡纯用药经典 硫黄

    张锡纯用药经典 硫黄

      硫黄,又名石硫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为硫黄矿的块状体或含硫黄物冶炼而成的集合体,性质通疏,色腻中黄,故名。《本经》谓其“味酸,性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近贤张锡纯,慧眼独具,赞其“温暖下达,诚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力倡生用内服,妙施于诸治不效之顽证,累显奇效。   具慧眼独识良药   硫黄,味酸,性热,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杀虫止痒,可用于疥癣、湿疹、秃疮、皮肤瘙痒,尤善疗疥疮,古今皆视其为治疥疮之要药。内服可用于肾火衰微,下...

  • 跟师临证 读悟经典

    跟师临证 读悟经典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朱丹溪有言:“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笔者认为此言在《黄帝内经》所论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治病处方之精义,学者若能参透一二,足可为中医。然病机者,错综复杂,何以审察?气宜者,变化无穷,何以无失?吾师李桂贤,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侍诊,师常告诫弟子:“若能留心天地,体悟阴阳,则病机可察,气宜无失。...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经典
  • 经典之用更在于熏陶

    经典之用更在于熏陶

      ●要成为“上工”,学习经典的临证思维更重要。   ●《伤寒论》几乎每一段条文,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注解。这些注解往往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读经典,兼读各家对经典的注解,有助于培养、丰富我们的临床思维。   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一部《伤寒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的临床大家。《伤寒论》中所载经方,是历代医家手中起死回生的常用方。很多后学者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以《伤寒论》为例,很多是从实用性的角...

  • 中医提倡“学经典,做临床”

    中医提倡“学经典,做临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唐志鹏   思维决定行动。现在提倡“学经典,做临床”,其中关键环节就是要学习和掌握中医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是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准,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然而,如何树立和完善临床思维能力,确实是现实的难题,其门径到底在何处?   南粤名医王伯章出身于医学世家,幼承庭学,及长又往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伤寒论专业研究生,然后在广东医科大学(其前称是广东医学院)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医科主任之职。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

  • 善用经典活用经方 师古不泥古

    善用经典活用经方 师古不泥古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谈博 马淑然   张锡纯认为《神农本草经》《内经》为中医之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能汇通中西药品,即渐能汇通中西病理。   张锡纯提出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提出新三纲论,将太阳病初病分中风、伤寒和温病,此观点的提出突破了自清代以来寒温对立的局面。   张锡纯强调,用药需知其药性,明其用途,精研药性,配伍得当,临床用药注重调养,主张食疗扶正固本。   张锡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大气理论”,认为大气组成有元气...

  • 中医经典《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

    中医经典《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谓之神”出自中医经典《难经》,意思是一望而知病情的医生,是医术最高明的神医。中医把望诊列为望、闻、问、切四诊之首,可见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之高。望诊,就是医生通过对病人体表各种现象的观察,来判断疾病变化的一种方法,要求医生具有仔细而又敏锐的观察能力。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有一次路过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桓公田午亲自在宫殿里接见他。扁鹊看到田午的面色有患病的征象,就对他说:“君有疾,但目前在浅表的部位,如不早治,恐怕会...

  • 为医当研读经典精于临床

    为医当研读经典精于临床

    这还是今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周日的清晨,我被手机的铃声叫醒,原来是朋友的父亲想在泸州找一个中医专家给他看看病,最近3周来他实在太痛苦了,希望我能帮老人家瞧瞧。 这位老人姓李,是四川达州市一名教师,今年68岁,退休后居住在成都双流县。既往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十余年,但经过药物治疗,都还比较平稳,一直没有大碍。3周前的一个中午,天气实在闷热,忍不住吹了一会儿空调,到了下午,突然感觉寒颤、高热,体温38.5度以上,伴有头身困重,口淡乏味,汗出不畅,家属急忙把他送到双流县省人民医院分院就诊,医生建议住院治疗。谁知...

  •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值得推广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值得推广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医药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中医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工作者拿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挖掘。要挖掘中医宝藏,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好好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当下,部分中医药大学参照四、六级测试思路,设立中医经典知识的等级考试,测试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可取的方法,也是值得中医院校借鉴的好方法。 作为中医人,必须要熟记中医经典知识,这是从事中医工作的“金刚钻”。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有些人认为中...

  • 从“治病”到“治心”经典有爱 扶阳培正

    从“治病”到“治心”经典有爱 扶阳培正

    本期专家   颜 芳   [个人档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中医经典科(内五科)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山西省名中医李可(已故)。广东省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在广东省中医院重症监护科(ICU)工作8年,2010年受命开设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基地(即中医经典科)。在邓铁涛、李可等全国名老中医的指导下,科室全面回归中医经典,运用《黄帝内经》...

  • 中医经典方剂发展思路与展望

    中医经典方剂发展思路与展望

    经典方剂利弊论 经典方剂简称经方, 现今特指汉代“医圣”张仲景所创之方[1]。因经方疗效显著, 配伍精简, 故而一直沿用至今, 广泛运用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当中。然而,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研手段的普及, 学术交流的增多,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刻, 治疗经验也更为丰富, 继而创立出大量的验方, 缩减了经方的运用比例。另外, 在临床上存在许多经方或者是经方对应的中成药运用不合理的现象[2,3], 使得一些医者和患者对经方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故而, 在临床中如何更合理地使用经方, 如何把经...

  • 重视经典 构建研讨生课程系统

    重视经典 构建研讨生课程系统

    1978年,闻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方药中创建了我国中医研讨院(现我国中医科学院)研讨生班,由方药中长时刻掌管作业。那时,中医药研讨生教育可谓从“零”起步。长时刻从事临床和教育作业的方药中登高望远,以战略眼光,倾其才智和汗水,提出了中医研讨生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顶层规划并一路艰苦饯别,奋力开辟,对我国中医药研讨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首届研讨生、方药中的学生和传承者,结业留院一向从事研讨生教育的作业者,我感触、见证并饯别了中医药研讨生教育40年来的展开。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中医研讨...

  • 读王邦才《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有感

    读王邦才《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有感

    王邦才教师赠余《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一书,为教师30余年从医之心得、领会、感悟。吾重复读之,于心有戚戚,若有所得,作此评论,为章师之医道,冀能为同道晚辈懂事解惑。 志于经典 根于国学 王邦才少时学医,时值“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中医学博学多才,王邦才沉溺其间,如痴如醉,将《内经》《伤寒》等经典重复诵记,娴熟于心。舟山五年,更是悉心学识,将所得薪酬,多以购书。青衿兹典,白首握卷,王邦才现年近花甲,弟子们跟师待诊时,论及某方某条文,他随口拈来,只字不差,让吾等晚辈汗颜。王孟英...

  • 树立传统中医思想就是研习经典

    树立传统中医思想就是研习经典

    当下,中医药振兴展开迎来了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的大好时机。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中西医偏重,传承展开中医药作业”的重要布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展开的高度重视,为咱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医药振兴展开提供了遵照、指明晰方向。在大好形势下,怎么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展开是值得中医人考虑的问题。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遵照传统中医思想是传承展开中医药的要害。现在,考量一个单位或许个人的中医临床展开情况,中医处方量、中药药占比是首要的考量根据,这是客观的规范,但也存在必定的问题。...

  • 中医经典“病机”病机与十九条

    中医经典“病机”病机与十九条

    在中医经典中“病机”一词两见。一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说“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又见于“运气七篇”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气宜是五运和六气主时之宜;又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也是就五运六气而言。病机是在五运六气作用下,发病的内在动因(根机于内)的关键。 病机有普适性、微见性、关键性和先兆性 《易经》以降,最重视...

  • 读中医经典把守本推向开新 跟名师从痛点走向未来

    读中医经典把守本推向开新 跟名师从痛点走向未来

    从“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谈中医传承与创新的理性回归 多年来, 中医药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 也获得了长足的学术发展, 但进入千禧年以来, 随着老一批中医药工作者相继作古, 新一批学术继承人中兴无力, 致使学术界出现了“继承不足, 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路志正教授 (以下尊称路老) 认为, 对当前中医药工作进行理性反思, 重提“读经典, 跟名师, 做临床”的学术主张, 并理性看待其在中医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自古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经典。《伤寒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临床学之专著,以六经辨证为主,重点论述外感病,兼及内伤杂病。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运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日本学者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孔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医学的。” 从金元四我们到清代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各家之精彩学说都未曾脱离《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的作品,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为简称,其全称或曰“正名”却鲜为人知。 新材料呈现是考据条件 《金匮要略》几种重要的传本几乎是各本各名。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金匮要略》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因为明代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其间收载的《金匮要略》就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尽管赵开美之前还有几种其他刻本,书名都不一样,但因为晚近时期赵开美刻本影响较大,后来咱们都相信赵本的这个书名是正名了。 因为材料的缺失,曩昔弄不清楚该书的正名确实...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从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论中医药传承创新思路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提倡“注重疗效, 力主创新, 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 中西医兼收并蓄, 立足临床, 注重探索, 努力创新发展。创新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诊疗框架, 为当今心血管疾病诊治提出了新理论, 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对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希冀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方法和思路。 当今的中医药发展, 理论治法要创...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