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 第67页

五 第67页

  • “五个一”养生

    “五个一”养生

    老年痴呆也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渐进性发展。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老是丢三落四,刚发生过得事情不能回忆起来,以前脾气暴躁的人,会突然变得顺从乖巧,而从前脾气温顺的人,会变得暴躁易怒。症状严重者,甚至连家人的姓名、年龄、称谓也记不起来,大小便不能自理,生活需人照顾,外出乱走,最后并发感染、外伤、营养衰竭而死亡。轻度老年痴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中度老年痴呆需进行一定的监护与照料,重度老年痴呆必须安排专人照料。得了老年痴呆症,痛苦的不仅是患者本身,还有照料他们的家属,有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养生
  • 寸口为十二经脉大会 五脏六腑各脉象特点

    寸口为十二经脉大会 五脏六腑各脉象特点

    脏腑经脉脉诊法研究 脉诊始于春秋战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史料尚未记载扁鹊诊脉原理及方法。《难经》确立了寸口分侯脏腑学说,“左手主心肝肾,右手侯肺脾肾”,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沿用了《难经》的寸部分侯法并记载了24种脉象,明代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以及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的诊脉方法皆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演变,是现代主流脉诊法。寸部分侯脏腑学说至今沿用,但存在争议[1]。张锡纯临证观察总结出&ldquo...

  • 熬夜伤了五脏六腑怎么补救

    熬夜伤了五脏六腑怎么补救

    经常熬夜的人很难补回来,只能改善缓解偶尔熬夜的人,通过一些方式可以补回来。 最近,《国际时间生物学》杂志发布一篇重量级文章《英国生物样本库中,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相比于早睡早起的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或起床困难的“夜猫子”们,“早死”的风险更高。 这项基于英国生物库中将近50万人样本的研究发现,晚上不睡早晨起不来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死亡风险高出10%。在研究样本中,有5万人在这为期6.5年的采样过程中面临更高死亡可能性风险。、...

  • 六经脉法 三部九候五脏脉法

    六经脉法 三部九候五脏脉法

    摸脉,辨的是阳气的状态,生机的盛衰,可以诊察三焦表里,知病邪所舍,为见病知源的关键。经方扶阳法脉法由六经脉法与三部九候五脏脉法共同构成,可以将病位病性、脏腑功能、病邪之所合而为一辨析。 六经脉法 太阳病,脉浮,浮紧者,属表闭,治以麻黄剂;浮缓者,表虚,治以桂枝剂。浮缓而微弦者,虚中受寒也,可以用麻桂各半汤。有久寒者如痹症,脉浮紧而沉取无力,可以乌头汤化裁当之。浮大而弱者,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化裁之。芤脉类浮,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之。浮细者,阴不敛阳,滋阴配阳以敛之。至于危重病人亡阳之证,脉象浮散无根...

  •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眼下已进入中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

  • 常拍膻中调五脏之气

    常拍膻中调五脏之气

    武侠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胸部中央(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可能毙命。虽然这是剧情所需的夸张表现手法,但膻中穴确实是人体的保健要穴。 中医认为,“气会膻中”,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好几个经脉交会的地方,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可调全身气机。心跳加快、头晕目眩时,按按膻中可以使症状缓解;烦躁生闷气时,揉揉膻中可使气机顺畅,减轻不快;咳嗽气喘时,拍拍膻中就会舒服很多。即便没有不适,常拍膻中也能起到相应的保健作用。...

  • 张景岳的“避疫五法”

    张景岳的“避疫五法”

    自周代起,我国已经有了对传染病的文字记载。明朝以后,大多中医古籍均列有瘟疫专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一书。 张介宾(公元1563-1640年),号景岳,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景岳全书》《类经》等著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赞其为“仲景后第一人”“医坛苏东坡”,他在《景岳全书》卷十三中专设“瘟疫”一篇,对瘟疫病因病机、预防治疗等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景岳继承并发扬...

  • 小米的五大功效

    小米的五大功效

    小米 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对于许多爱美的美眉来说,找到一种健康的减肥方式非常重要。想要通过小米达到瘦身减脂。 首先得了解小米具体都有哪些功效。 小米的五大功效 1、瘦身减脂 小米里很有非常非常的钾元素和粗纤维,它们具有利尿消肿、促进肠胃蠕动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在减肥期间 ,喝点小米粥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消除体内多余脂肪,从而可以达到瘦身减脂的目的。...

  • 附春日应时汤方五道

    附春日应时汤方五道

    广东人爱喝汤,不少人会在饭前来一碗汤,觉得喝下后整个胃都舒服了。坊间有“饭前喝汤,胜似药方”之说,认为饭前喝碗汤,既润胃又能先“垫底”,饭菜不易多吃,长久会更苗条、更健康。但也有人觉得饭前一大碗汤下肚,胃酸会大受稀释,可能会影响消化,认为还是饭后喝汤对胃更好。 你平时习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为什么?这真的有讲究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专家为您一一解读。 疑问 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更健康? 这个春节,到温暖的广州来过年的北方...

  • 五款茶饮润秋燥 滋阴生津效用妙

    五款茶饮润秋燥 滋阴生津效用妙

    专家简介 姜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首都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进入秋天后,有的人出现了皮肤干燥、口眼干、疲劳、肢体疼痛加重等表现,除了考虑“秋燥”带来的影响,更要小心是不是“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

  • 胡萝卜 下气补中安五脏利胸膈肠胃

    胡萝卜 下气补中安五脏利胸膈肠胃

    润肾壮阳除寒湿, 下气补中利胸膈。 驱散胃邪安五脏, 男女皆宜助防癌。 很多读者都知道胡萝卜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蔬菜,根据颜色的不同,有的胡萝卜偏黄叫黄萝卜,比如《本草求原》中就这样记载,有的颜色偏红叫红萝卜,在《岭南草药志》中有此记载。 胡萝卜性味甘平。但是生熟的味道却不一样,在《医林纂要》中说“生微辛苦,熟则纯甘。”对男性朋友而言,胡萝卜可是一个好食材,在《医林纂要》中甚至把胡萝卜与温肾助阳的蛇床子相提并论,书中记载胡萝卜“甘补...

  • 百合益寿长生蛋 五指毛桃木棉莲子羹

    百合益寿长生蛋 五指毛桃木棉莲子羹

    五指毛桃木棉莲子羹 【原料】 新鲜木棉花50克,五指毛桃30克,莲子50克,薏苡仁50克,芡实50克,猪骨100g,冰糖适量。 【制作】 木棉花和五指毛桃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待用;莲子、薏苡仁、芡实洗净,猪骨斩块,洗净,过水,加水和木棉花五指毛桃汁熬煮至莲子、薏苡仁、芡实熟透,加入适量冰糖,稍煮即成。 【功效】 健脾益气,祛湿补肾。适用于脾肾气虚之人食用,对年老气虚者尤为适用。肿瘤患者经过放化疗后脾肾气虚者也可酌情选用。 百合益寿长生蛋 材料:...

  • 化痰平喘五味子炖瘦肉 杞子佛手鸡汤

    化痰平喘五味子炖瘦肉 杞子佛手鸡汤

    沉香灵芝五味子炖瘦肉 材料: 沉香5g,灵芝20g,五味子5g,陈皮5g,瘦肉250g。 做法: 瘦肉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清水200ml,连同上述药材一起隔水蒸炖2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补肾纳气,化痰平喘。 适用人群: 肾虚痰浊型慢支肺气肿、慢性咳嗽、哮喘病人,症见腰酸乏力、短气懒言、难眠、痰多色白。 【微百科】 沉香:理气调中平逆喘 目前广东电白、中山等地区已成为沉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该药味辛、苦,性微温,主治脘腹...

  • 中医五脏化生五液 食疗补泻五脏进而调节五液排泌

    中医五脏化生五液 食疗补泻五脏进而调节五液排泌

    中医认为五脏化生五液,五液通过相应的窍道(五窍)发挥濡养、润养、代谢等作用。五液失调与脏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反之,通过调节相应脏腑可以实现调节五液的目的。笔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通过食疗可以调节五液。笔者从药食同源的相关文献中,遴选出偏性较小且性味相近的食物并组成饮食配方,形成了一套通过食疗补泻五脏进而调节五液排泌的治疗方法,现具体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1 五液、五脏及五味的关系 1.1 五液与五脏的关系 五液在《黄帝内经》有两种含义:一是五脏化生的五液,即汗、涕、泪、涎、唾,《素问&midd...

  • 汉方医学流行日本 五行蔬菜汤

    汉方医学流行日本 五行蔬菜汤

    日本人把中医说成是汉方医学,他们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总能让人刮目相看。曾经风靡的“苗条汤”,其实就是他们改制中医的防风通圣散而成的减肥药,据说在日本国内乃至许多国家销售看好。 五行蔬菜汤,则又是日本人的创举。它由牛蒡、白萝卜、萝卜青叶、胡萝卜、香菇按一定比例配合煮成。青色的白萝卜叶养肝、红色的胡萝卜养心、白色的白萝卜养肺、黑色的香菇养肾、黄色的牛蒡养脾,认为对预防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有显著效果,常饮能“滋养五脏,强健身体”。 中医理论十分讲究...

  • 五运六气之学对疫病的防控

    五运六气之学对疫病的防控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提出催生了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的整合、互鉴与进化。中医对疫病灾情的预测缘始于古贤哲的《易经》《易传》,整体动态象数易观察气象、物候、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复杂系统变化,以干支计年,六十年一循环周期,对疫灾发生的全过程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多具有大尺度细粗化的某些特征,为后人提供参考。至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争鸣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黄帝内经·素问》五运六气之学说,唐宋又加两个遗篇。吾辈学人承国学、国医大家任应秋先生与方药中先生之传授,又有恩师董建华院士系...

  •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中医活血化瘀十二法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中医活血化瘀十二法

    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重症、疑难病的临床治疗,丰富了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论的内涵。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①百病多瘀 《素问·调经论》即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同时又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翁维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提出“百病多瘀”的学术思想。“百病多瘀”并非凡病皆瘀,而是指许多疾病的某个类型或疾病的某一阶段特...

  • 养生芝麻粥 五仁粥 麻仁栗子糕

    养生芝麻粥 五仁粥 麻仁栗子糕

    芝麻粥 芝麻仁6克,白米30克,砂糖或白蜜为佐。先将芝麻炒干出香味,另煮米成粥,将熟时加入芝麻、砂糖或白蜜。 该粥能通痹、润肠、益五脏、坚筋骨。凡因肝肾不足、风湿内浸而引起的关节疼痛,或因肺气不足以致大肠不利之便秘等,皆可辅食此粥。 芝麻(即胡麻)甘、平,有黑、白两种,黑芝麻入肾而强筋骨;白芝麻补肺气而利大肠,故用其疗痹,以黑芝麻为佳;用其润肠,则可用白芝麻。但两种皆具有补益之功,可晨起做早餐食之。 02 五仁粥 芝麻、松子仁、胡桃仁、桃仁(去皮尖、炒)、...

  • 膏方临证诊疗思路 三辨结合 五脏平调 大方复治

    膏方临证诊疗思路 三辨结合 五脏平调 大方复治

    膏方因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在改善口感的同时又能照顾全面,作用持久且稳定而广受欢迎。本文从三辨诊法、五脏平调、大方复治等方面,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力求对膏方的临证诊疗思路进行归纳,以指导临床用药。 临证三辨以衡为期 三辨诊法即诊疗过程中将疾病、证型与患者体质三者相结合。辨病具有针对性强、全面把握的优点;辨证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是量身定制,一人一方的依据;辨体质则最能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特点。 辨病:识别疾病是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整个过程的纵向了解,有助于识别疾病过...

  • 五指毛桃“广东人参”

    五指毛桃“广东人参”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 曾惠芳 材料 五指毛桃100克、土茯苓200克、 莲子30克(去心)、猪肚500克、老姜、盐适量 做法 五指毛桃、土茯苓、莲子洗净,莲子去心,稍浸泡; 猪肚,洗净,切条块,汆水捞起; 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专家点评 五指毛桃原名五爪龙,被称为“广东人参”。 因其叶子长的像五个手指,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其以根...

  • 中医食疗养生 食物的“四气”食物的“五味”

    中医食疗养生 食物的“四气”食物的“五味”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气、五味等),是中医食疗养生的基础。按照中医药理论,应根据不同的病、证对食物进行选择。因此把握好食物的性味极为重要,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食疗养生,做到有的放矢。 食物的“四气”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和药物均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气”又称“四性”,是依据其被人服用后引起的反应而定。通常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以及介于四气之间而无明显偏颇的平性。 寒凉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

  • 藏医诊断学 诊脉辨病 观尿查病 察舌苔五官诊断

    藏医诊断学 诊脉辨病 观尿查病 察舌苔五官诊断

    藏医诊断学是藏医基本理论。关于藏医诊断方面记载有38种方法,比此更为详尽的诊断分为1200多种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望、触、问三个诊断方法。诊断疾病,须从引起疾病病因、病缘、饮食、起居中去分析,找出真正原因,特别是要清楚地知道发病的外缘,因为因与果是不会发生矛盾的。从性质、症状方面诊断,须注意诊断的基础、诊断的对象、诊断的途径、诊断的方法。所谓性质,就是指龙、赤巴、培根三者。须将其增长、耗损、蓄积、升起、紊乱等阶段的症状分析清楚,最后归纳为寒与热两种性质。所谓诊断的对象,就是从五官及其五境、五种污物来检查。五官是眼、耳...

  • 平衡膳食 五色配五味 五味入五脏

    平衡膳食 五色配五味 五味入五脏

    《黄帝内经》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脏,青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界五颜六色的动物和植物,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生长,为万物之灵的人提供了食物来源。不同颜色的食物,性味归经不同,养生保健的功效自然不尽相同。因此,日常要平衡膳食,粗茶淡饭可以防癌抗癌。 五色功效各有不同 青色,主要指青绿叶蔬菜和瓜果,主要包括芹菜、青瓜、菠菜、青椒、空心菜、绿豆、绿茶等...

  • 五谷之首唯小米 美味可口又营养

    五谷之首唯小米 美味可口又营养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餐桌上的食物也更丰富多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9)》中提出我国人群营养膳食10条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其实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相关食用谷物重要性的论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作为五谷之一的小米,营养美味,很受人们的欢迎,自古以来一直备受推崇。此外小米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耐旱、抗贫瘠的特点,在平川、半坡、山地均可种植,因此我们的祖先把小米...

  • 论五脏六腑皆有胀痿

    论五脏六腑皆有胀痿

    古代医者对脏腑的胀和痿已有一定认识,如《黄帝内经》专列《胀论》《痿论》篇对脏腑胀痿理论进行论述,诸多医家对肺胀、肺痿论述较多,但对其他脏腑胀痿理论论述较少。本文对《灵枢·胀论》《素问·痿论》中脏腑胀痿理论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分析肺、心、肝、脾、肾之痿及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之痿,提出五脏六腑皆有胀痿论点,认为瘀血、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脏腑为脏腑胀,脏腑精血津液减少为脏腑痿,并根据脏腑外形、体积有无变化分为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1 基于《...

  • 北京中医在五寨

    北京中医在五寨

    2018年5月1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炼带领来自四家医疗机构一行五人组成的医疗队,驱车10小时抵达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我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驻点帮扶医疗队队长,带领四位队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点帮扶工作。 五月的五寨,虽已过立夏,仍寒意袭人。蓝天白云下,没有了北京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没有了水泥钢筋、高楼林立。看到的是望不到边的整齐农田,以及乡间小路上的牛群羊群;听到的是亲切却搞不懂含义的五寨方言;闻到的是带有泥土气息的清冷空气中时不时飘来的有机肥的味...

  • 粥疗 御寒粥方五款

    粥疗 御寒粥方五款

    粥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广泛应用。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易伤人阳气,且易导致气血郁滞。因此,在粥中搭配温补之品可以助阳御寒。现介绍民间常用的御寒粥方五款,供参考选用。 羊肉粥:选瘦羊肉250克与萝卜1个同炖,先去膻味,然后取出萝卜,放入大米150克熬煮成粥调味。羊肉系高蛋白、低胆固醇食物,矿物质含量丰富,且性温热,冬季常食羊肉粥,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适合贫血、产后气血两虚及虚寒体质者食用。 韭菜粥:先把粥熬熟、再把适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韭菜内含大量的维生素A、B、C和钙、磷、铁...

  • 发现经络诊察:中医传统物理检查五法

    发现经络诊察:中医传统物理检查五法

    •王居易认为经络不是一个空的缝隙,缝隙里的物质有组织液或体液,组织液里有丰富的营养物、激素、酶等,这些物质会在缝隙里流动并灌渗到周边组织,参与新陈代谢。 •经络诊察包括审、切、循、按、扪五种方法,属于中医的传统物理检查方法,重点在检查经络缝隙内的气化状态。 王居易教授认为经络位于皮、脉、肉、筋、骨之间的缝隙中,这种体表上的缝隙能用手触摸,说明经络看得见、摸得着。若经络有异常,缝隙里会出现如结节、结块、脆络等异常变化,反映人体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据此调整经络以后,随...

  • 食疗祛湿调五脏 荷叶薏仁粥 乌梅白术茶

    食疗祛湿调五脏 荷叶薏仁粥 乌梅白术茶

    “梅子熟时风雨频”,伴随6月21日夏至节的到来,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黄梅雨季”。诗言“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夏至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阳气逐渐开始收藏,阴气开始生长,此时节该如何养生? 风邪与暑湿致病 《易·复》载“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节律是同频的,即“天人相应”,而这种天人...

  • 五运六气理论 以四时节律为基础防治疾病

    五运六气理论 以四时节律为基础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对于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二者均阐释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 •以四时节律为基础,可以将五运六气作为四时节律的“加强版”加以理解与应用,更易于《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推广,同时对其临床的应用与传承亦具有重要意义。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而有春、夏、秋、冬四时,因四时变化,万物而有生、长、收、藏的过程,人体气血盛衰及疾病进退亦随四时阴阳消长而呈现一定的规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