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428页

中 第428页

  • 朴实的中医 和顺的中医

    朴实的中医 和顺的中医

    陆军军医大学隶属第二医院(新桥医院)中医科主任晋献春是最年青的“重庆市名中医”。 私底下,患者们都亲热地称他“晋神医”,一个个医术精深、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被患者们口口相传。 朴实的中医 1964年5月,晋献春出生在河南,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土,晋献春从小就酷爱中医,对中医有着浓厚的爱好。他性格内向,在他看来,学中医得有耐性,要把屁股坐热,看得进书,熬得住寂寞,才能够“悟”出门道。高考时他坚决果断选择了中医专业,1987年从河南中医学院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医
  • 鄢素琪:用中医药为儿童保驾护航

    鄢素琪:用中医药为儿童保驾护航

    一身洁白的工作服,面带微笑、轻言细语,她就是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鄢素琪。 1982年,大学毕业,鄢素琪来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中医儿科医师。从医37年,经她开方治愈的患儿数以万计,她凭着“热心”“耐心”和“爱心”,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的执着与坚守,深受患儿和家长的爱戴和信赖。 主攻“胎黄”病 打造儿童中医特色专科 河南的小彬(化名)刚出生就皮肤发黄...

  • 陆龟蒙,皮日休智对中药诗

    陆龟蒙,皮日休智对中药诗

    皮日休(约838—883),生于湖北天门,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其嗜酒好诗,号“醉吟先生”。皮日休与同时期的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881)为至交,二人才华出众,彼此尊重,彼此“挑战”,他们的友谊被世人称为“皮陆”之交。 二人不仅在诗文方面出类拔萃,造诣颇丰,而且精通医药,通晓药性,常将中药名巧妙地应用到诗文中,诗之韵味、药之寓意精妙结合,含蓄典雅,惟妙惟肖,文医并茂,别具一格。 一日皮日休在家闲坐...

  •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会卿,号景岳。因为他善用熟地,又被称为“张熟地”。张介宾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关于张介宾,流传有两则其德艺双馨的故事。 急智解危 山阴柯桥王姓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恰好张介宾路过这里,他见状...

  • 中医扁鹊的“六不治”

    中医扁鹊的“六不治”

    自古以来,传统医学讲究天人合一及病人自身的能动性,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中医一开始就强调医患的互动关系。据说东汉的隐士医家郭玉给达官贵人治病,一定要他们先住陋室,穿破衣,去掉骄浮之气才给他治,可以说是“医者,意也”的最好诠释。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有“病有六不治”之说,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

  • 余光中与茱萸酒

    余光中与茱萸酒

    余光中(1928~2017年),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福建永春人,诗文《乡愁》的作者。因为生在重阳节,余光中自诩为“茱萸的孩子”,文学史家则称他为“怀国与乡愁”的代表。余光中在1976年的重阳节兼生日之际,用一年前自制的茱萸酒(用中药吴茱萸泡在绍兴黄酒里)来款待美国来的朋友黄维梁。吴茱萸又名、淡吴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的果实。 唐朝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电视剧《老中医》邪不压正终有报

    电视剧《老中医》邪不压正终有报

    电视剧《老中医》热播以来,作为一名底层中医,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些剧情对现代中医开展、中医医师、患者都具有启迪含义。今天就谈谈观看电视剧中翁泉海与假御皇医斗智斗勇片段的感受。 假大师局面大 剧中假御皇医还未进场就局面十足,店肆装饰豪华,各路人物纷繁而至。揭牌的时分“御皇医”的名头一下子就震住了大上海。开业第一天医托的精彩表演让当地百姓对假御皇医的医术毫不怀疑。 看到这一幕,笔者觉得这些现象其实还在不断重复。在中国,由于中医文明根植于民心,中医虽遭多般苦难,可是老百姓...

  • 那些难忘的中医课

    那些难忘的中医课

    翻开那珍藏50多年的厚重的教材合订本,看到一篇篇已经泛黄的讲稿,脑海里浮现出老师们的身影,思绪穿越回大学时光,在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一堂堂精彩的中医课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 蔡中慧治蛔厥 1964年7月14日,蔡中慧老师(1911—1989)在课堂上讲自己用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一则医案。 1964年5月17日上午6点,班上一位女同学因突然发病被送到中山医院急诊室,主要表现是脘痛阵发而拒按,额部冷汗,四肢厥冷,吐出蛔虫,口渴不欲饮,饥饿不欲食,时而烦热,脉...

  • 梅墨生 讲述自己和中医的不解之缘

    梅墨生 讲述自己和中医的不解之缘

    梅墨生的工作室中,摆着一张宽大的书案、一面制作上乘的古琴、挂着几幅独具风格的书画作品。每个角落都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位集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为一身的老者精神矍铄而又风度儒雅。“我和中医的缘分始于年少,几十年来虽断断续续,但是中医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梅墨生洗杯泡茶,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分注入众人杯中,屋内茶香袅袅,他慢慢啜饮,开始讲述自己和中医的不解之缘。 少年结缘:为父亲袪顽疾是从医的初衷 梅墨生自幼喜欢读书,“看书能当饭吃吗?&r...

  •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

  • 两代中医人 携手抗疫情

    两代中医人 携手抗疫情

    3月13日中午,李艳结束半天的坐诊,匆匆吃了两口饭,从医院赶往父亲李济仁家中。父女俩约定,下午要改改论文,还要根据抗疫一线发来的病患照片研究如何用药。 李济仁:国医大师心系武汉 李济仁是2009年国家首批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疫情暴发时,恰逢年关。李济仁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搜集新闻信息,了解疫情发展。他还第一时间联系上自己的学生——带队奔赴武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一边仔细研究疫情特点,一边为当地因...

  • 五十余年中医路

    五十余年中医路

    新安医学发祥地中心——徽州府(歙县)城乡,历来名中医很多,专科完全。 民国十二年,我父亲许芸生在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从师于其时府城内最闻名的巴菊仙内科大师,临证侍诊抄方四年,承继其技长,拿手外感风寒病,名著城乡,从医四十多年,学验俱丰。 我高中毕业后,因病不能考大学,深受疾病之苦,早就有学医志向,所以决议跟父亲学习中医。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本草便读》等医籍,一起参读中医学院教材,给自己定下“中医达到大学水平”的...

  •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承槐卿世居江苏常州焦溪镇,其处方上端醒目标注“五世儒医承槐卿方笺”。《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对承槐卿均有记载。 据载,某天,宜兴县丁山的一位重病患者邀请承槐卿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了长篇案论,这篇案论在同道中传开后得到大家的赞崇,于是有“槐卿脉案少涵方”之誉。承槐卿擅长内科,行医座右铭为“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

  • 发挥中医师的光与热

    发挥中医师的光与热

    喻灿,38岁,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急诊科医疗组长,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专病区负责人。 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坚守抗疫一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救治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他和患者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达成诉求,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全力以赴救治生命 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喻灿在武汉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至今已10年。 1月25日,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医院400多张床位很快收满了新冠肺炎患者...

  •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马继兴(1925—2019),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8月22日,马继兴因病逝世,享年94岁。转眼间,马继兴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 作为当代中医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马继兴毕生致力于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医文献学科奠基与建设以及学科人才梯队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继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率领大家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学术生命力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新天地,使中医文献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如今,中医文献学已经被纳入...

  •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10月18日,“张志礼学术思想传承专题讲座、‘中西融合·焕新计划’启动仪式暨《精诚大医张志礼》首发式”在北京召开。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教授介绍了“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经验”。张志礼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触犯禁忌,蕴热成毒;或脾湿不运, 蕴湿化热,外感毒邪, 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他将本病分三型辨证论治:轻症药疹急性发作时多为湿热感毒,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重症药疹急性发作期多为毒入...

  •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擅长用经方治病。 矢志中医 成就斐然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自幼体弱多病,遂立志发奋学医,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从《药性赋》《方歌括》入门,系统研学中医经典著作。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师谢泗水学习中医临床,一年后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

  • 中医药的“宣传员”刘向东

    中医药的“宣传员”刘向东

    刘向东,中共党员,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医院的“大家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刘向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演了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变身大法”。 医院的“引导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刘向东带领迁安市中医医院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引导全院人员迅速进入了疫情防控状态。该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等,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安排部署了相关防控工作。同时,刘向东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勇担...

  • 冯茂荣:我有个二十余载的中医梦

    冯茂荣:我有个二十余载的中医梦

    我叫Marc FREARD,中文名字叫冯茂荣,是一位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法国人,今年6月刚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业。 从小我就对医学很感兴趣。因为喜爱小动物,对生命充满好奇心,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梦想当一名兽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减轻癌症患者病痛的人类医生。这一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我,也让我的家人引以为荣。 1997年至2008年,我在法国南希大学和巴黎第六大学医学院获得了西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我的中医启蒙老师马业宜教授。当时在法国取得...

  •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主任医生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中医药大学隶属青岛市中医医院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主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是山东省突贡专家,全国第一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山东省第一批名中医药专家,第五届中国医生奖取得者。 周兆山主任医生首要学术思想总结 其首要学术思想特征总结如下: 1.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的特征与精华,也是差异于现代医...

  • 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至民国著名中医学家,曾任职于清太医院,清亡后,应阎锡山邀赴山西。先后在太原开设了山西中医改进会、山西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山西中医系统教育的先河,据其弟子王养林当年回忆,彭子益治学严谨、医理渊博、学验俱丰、思维敏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折理之精,辨证之确,敢于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崇,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教学方法,其理至易,其法至简。 彭子益生活于军阀混战、列强侵入的时代。西方列强垂涎中国...

  • 马有度:35年与中医科普同行

    马有度:35年与中医科普同行

    今年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金秋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成立25年的日子。作为各分会中唯一一个专事学术普及的分会,除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之外,由于养生为中医科普的重中之重,因此分会还承担着治未病和打造“上工”的重任。此时此刻,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名字跃眼而出,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 马有度的名字几乎是中医科普的同义语,业界有人称他为中医科普第一人,无论业内还是业外,许多人对其科普业绩无一不褒奖有加。作为科普分会的发起人和创会者,35年来,马有度兢...

  • 耿飚与老中医

    耿飚与老中医

    耿飚(1909—200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他13岁参加工人罢工斗争,17岁即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自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在硝烟纷飞的长征途中,他与一位老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4年红军长征出发前,耿飚即身患疟疾,高烧寒战不止。上级考虑到他病情严重,计划让他留在地方休养。作为一线指挥员的耿飚十分着急,部队要行动,自己怎能留在后方呢?于是,他三天两头、三番五次找领导软缠硬磨,终于得到批准,带病与部队一起踏上了征程,而且是作为长征的先头部队。 疟疾,...

  • 施今墨,祝谌予,薛钜夫三代中医人倾力培养明医之路

    施今墨,祝谌予,薛钜夫三代中医人倾力培养明医之路

    在20世纪前50年,中医发展之路可谓坎坷,好在道路虽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这离不开老一辈中医人的奋进拼搏与砥砺前行。其中,老一辈中医大家施今墨(1881—1969)力主通过“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的途径复兴和发展中医,并毕生为之努力。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被誉为培养中医大师的摇篮,其影响力绵延至今,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金方书院的形式再现其光芒。 施今墨创办华北国医学院 20世纪30年代初,施今墨清楚地认识到,要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和发展中医,必须开办...

  •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约710—805),唐代中期著名医家,唐宝应中年间(762—763)官至太仆令,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后退隐休儒,醉心于道学,愈发崇尚超然隐逸的生活。 由道步医注素问 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自号为启玄子,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玄珠”本意为黑色之珠,道人常用玄珠比喻道法,“玄珠”这个词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 马来西亚播撒了中医的种子

    马来西亚播撒了中医的种子

    马来西亚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于2016年开端正式办学。2018年4月份,我被学校外派至马校参与中医学院的教育任务。 才去没几天,第一堂方剂课,当地学生就给了我“下马威”,他们非常活跃、活跃,互动性非常强,有不懂的地方会在课堂上立即提出,因此,每堂课我都要十分用心去预备,不敢有一丝慢待。 第一堂课我给大家共享了一些临床事例,成果,一下课就有一位学生来找我治病。这位学生扁桃体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色物质,咽喉红肿,全身酸痛乏力、发烧、大便五六天未通了...

  •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恩师张志礼教授,是指引我步入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第一人。他是勤勉的医学痴迷者,终身驰骋于医学领域,在近半个世纪的悬壶生涯中,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继承发扬赵炳南学术思想,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甘于奉献 成绩斐然 张志礼长期聆教于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并将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创新,与赵炳南共同创立了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出治疗皮肤顽疾“从脾肾论”,组创健脾益肾合剂、养血益肾合剂;提出“血分蕴毒论&rdq...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师承教育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中医学派依靠着师承教育 模式,通过师徒几代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而形成 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师承过程也在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医学术精神和中医自身的价值判 断,如刘完素- 罗知悌- 朱丹溪- 刘叔源的河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等 [1 ] 。新 中国成立后,传统师承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冲击之下 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师承再次 受到重视 , 《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张琪中医方的思路与特点,国医大师张琪

    张琪中医方的思路与特点,国医大师张琪

    张琪(1922—2019),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张琪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他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擅长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独具匠心,一些疑难重症常应手而瘥。他精于辨证,用药灵活,锐意创新,不泥于古。笔者结合张琪书稿,以及带教时所讲的用药思路,回顾张琪应用经方的思路与特点。...

  • 老中医陈意 业医三言辨证立法

    老中医陈意 业医三言辨证立法

    从《杏苑心悟》体悟陈意临床经验 陈意,全国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老精于典籍,勤于临证,从不死守古法古方,每于临证时灵活变通,收效甚佳。业医至今,陈老从未懈怠,用他自己的话讲,“一天不看病,若有所失;三天不看病,若有所病”,陈老对中医的痴迷也可见一斑。正是由于对中医事业的执着,陈老面对疑难杂病,往往能妙手回春,起沉疴,疗重疾,蠲病苦,深得患者的尊敬与喜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曾经的中医学徒,还是如今的医学大儒,陈老五十余载始终秉承“大医精诚&r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