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290页
-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传承之中不断发展,也时常有所失落。 古代书写材料不方便,甲骨、金文只有片段的言语信息,所以古代记载医学知识的文献是十分稀少而珍贵的。 宋代印刷术推广开来之后,虽然医学书籍能够依靠刻印而逐渐普及,但是仍然时有失传,因此,得一个善本很不容易。时代不断发展,印刷术也赶上了技术革新的快车道,各种书籍出版空前繁荣。书店里印刷精美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有中医爱好者,听了科普讲座或经中医诊治后,对中医深感兴趣,于是赶快到图书大厦想买一本中医启蒙的书来读。没想到关于中医的...
-
中药煎煮时间 服药方法
每日一剂就是取一服药,用水煎服,一般指用水(煎药时将药物平铺在锅底,水面淹没药材高出2~3厘米即可,大约为食指的一个半指节;而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些;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的药物,水刚淹没药物即可)复煎两次,第一次加水煎熬然后把药汤倒出来,这个称为头煎;然后再往药渣中加水(第二次放水比第一次减少1/3),再煎,这次得到的汤药是二煎。把两次汤药混合再分成2~3次服用。 中药煎煮时间从药液煮沸之后开始计时,一般治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药煎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则需煎40~...
-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长期以来,中医乃至社会学界,先后在三大问题上争论不断,于是便形成了持久的“三大争论”,即中医科学性之争、中西医结合之争和中医现代化之争。争论潮起潮落,认识终未一致。但是,它对中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促使中医不断思考自身、深入认识自身,在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更加清晰起来。 中医科学性之争 中医科学性之争,经历时日之长久,参与人士之广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因为它关乎中医之生死,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亡。二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
-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在确定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所谓以病情为中心,就是要因病施药。首先,中医师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必须要确定疾病的病位。病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用药用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上、中、下三焦运用的中药药性不一样。其次看病情,急性病、新病中药用量相对宜大;慢性病、久病用量宜轻。主要是急性病、新病病因相对单纯,恢复较快,所选方剂药物味数较少,中药用量要重一点,希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慢性病、久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恢复慢,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