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77页

中 第277页

  • 中药与避讳

    中药与避讳

    你也许不知道什么是薯蓣,但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山药。其实,薯蓣才是山药的本名。历史上,不少中药和薯蓣有着相同的命运,因避讳被迫“改姓换名”。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不可直呼或直书皇帝的姓名,否则就有掉脑袋的危险。因此,如果中药名称与皇帝姓名字同或音同,都需要改掉。 山药最早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名为“薯蓣”。到了唐朝,唐代宗名为李豫,“蓣”与“豫”同音,于是“薯蓣”就成了&...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药
  • 中医分级诊疗还需配套措施跟进

    中医分级诊疗还需配套措施跟进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意在破解大医院患者扎堆“看病难”现状。中医分级诊疗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医改方向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各地试点实施情况看,中医分级诊疗制度已收到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的成效。 然而现实中,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问题。究其原因,是...

  •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编者按: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因此“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领域的科研水平,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被国际了解、认可和接受,应吸引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中医临床试验研究国际化进...

  • 中医骨伤应成立独立学科

    中医骨伤应成立独立学科

      “走出去”当务之急是制定标准   据了解,中医骨伤学科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医学中就有骨伤分科,有“金疡”、“接骨”、“正骨”、“伤科”等不同称谓。现今骨伤学科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市场需求很大,因其疗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广受欢迎。孙树椿告诉记者:“在国内,500张病床以上的骨伤专科医院大概有十余家,但供不应求,床位远远不够。”   中医骨伤学科的发...

  • 叶新苗给我们带来的中医史话

    叶新苗给我们带来的中医史话

      最近在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被疑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扁鹊”这个词一下子就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为此,我们采访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授叶新苗。他认为,将这些医书归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可能尚早,因为中国正统的七大医学学派并不包括扁鹊学派,历史上也并无扁鹊到访过四川的记载,“为何会有‘扁鹊学派医书’出现在成都,这真的是一个谜团”。   在叶新苗看来,所谓的“...

  • 中医专病专药

    中医专病专药

      跟师抄方,在欣赏老师辨证用方的同时,也常会见到特殊的用方用药。   林某,男,67岁,2013年1月8日初诊。   患者确诊糖尿病2月余,多次血糖检测:空腹血糖>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mmol/L。未用西药治疗。现症见腰困痛,偶有耳鸣。精神、睡眠欠佳,纳食好,大便正常,小便频、呈黄沫样。舌质暗红,舌体偏瘦,边有齿痕,舌苔白,脉象细弦。   处方:姜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枳实9克,竹茹9克,黄连15克,黄芪30克,葛根30克,山萸肉18克,生山药18克。7剂,...

  • 别让远程中医医疗成“摆设”

    别让远程中医医疗成“摆设”

    时下,许多地方在搭建基层远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让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成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的远程“把关人”。江苏省东台市今年也启动“智慧卫生”工作,建立医疗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视频会诊,点对点,从村卫生室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市人民医院,实行医院与医院的互联互通,这无疑可促使基层的诊断水平不断提升。 但在与一些基层医生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一是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生对远程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嫌麻烦,对基层诊疗...

  • 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2002年,率先在山东省内同类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2006年,顺利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成功获批康复治疗学专业;2012年,与兄弟院系特殊教育学院联合创办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招收首批视障学生;2012年,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开创了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新局面……这就是山东滨州医学院中医学科,一个在西医院校成长起来的传统学科,一路走来,追逐着一所西医院校的中医梦想。...

  • 陇西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陇西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陇西自古盛产药材,是西部闻名的千年药乡,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2015年5月,陇西县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身为陇西的中医药工作者,我心情澎湃,爰作是赞。 陇西古地,秦汉置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巍巍人寿,山虽不高,然多香药。西南渭河,三水环城,灌育陇右。十里城郭,烟火万家,物阜民丰,百业繁华。中药产销,尤为突出,民众根基,横亘古今。 襄武古邑,南安福地,文峰重镇,雍州首阳,先民遗风,耕读传家,熟识药性,应用自如。种药采药,以药辅食,人人体健,家家乐祥。...

  • 吕炳奎运用中医药治疗急症的自信与风范

    吕炳奎运用中医药治疗急症的自信与风范

      吕炳奎(1914-2003)是人们敬仰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他一生勤奋,博览群书、兼采众长,精研医术,从未中辍临床。他临床擅中医内科病,如温热病,心病、痹证、小儿喘咳等,尤以肾病、肝病为先。   吕炳奎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至关重要。如肝炎,肝与肾同源,肝体阴用阳,肾阴久亏,肝热郁滞,脾胃湿热困遏,湿浊热毒炽盛,发为肝病。治宜用茵陈蒿汤,重用大黄斩关夺将、荡涤热毒,湿浊自去,肝血得和,疾病可愈。他不赞成滥用补法、用酸味药五味子之类以治肝病,而多用茵陈五苓散、柴胡疏肝散之类药物。   他治病...

  • 诺奖的获得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魅力

    诺奖的获得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魅力

    “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昨日在京召开,十一位业内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讲话,畅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当下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激励,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诺贝尔奖是一座灯塔,屠呦呦用她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医药正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医药的魅力,让年轻的科学家看到了希望。本报记者将座谈会上专家们精彩言论摘编如下。 广大科学工作者除了分享获此殊荣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的贺信精神,学习屠呦呦教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尚书·益稷》云:“烝民乃粒,万邦作乂。”“乂”与“艾”是通假字,有治理、安宁的意思。与治国的道理相同,艾被称为“医草”,有治百病,使机体安宁的作用。医学意义之外,艾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写艾之人,古今有之;揭示艾含义者,医人、文人有之。文且不论,医人写艾者亦难计其详,500年前明代医家李时珍父子算是其中的两位:李父闻言有《蕲艾传》赞艾,说它“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r...

  • 继承创新 中医学术大发展

    继承创新 中医学术大发展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的优势不断彰显,研究特色不断发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创新,学术交流不断活跃,学术传承日趋规范系统,学术成果丰硕厚重,中医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正进一步凸显。 现代西医学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病越来越引起人们反思,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得到进一步凸显,诸如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重视养生保健的理念,强调治未病,长于全身心综合调理的辨证治疗方法等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

  • 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中医药法》将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该法律通过之后,涉及中医药发展和管理的落地文件预计陆续出台。在这里,笔者想讨论建立中医药行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关设想,这一切都依赖《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 构建中医药专业评判标准的必要性 传统医药在《宪法》中享有与现代医药平等发展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执业医师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给予中医执业人员和中医医疗机构与现代医学平等的准入机会;《中医药条例》从多方面给予中医...

  • 中医认为有痰咳不出多和脾虚湿盛有关系

    中医认为有痰咳不出多和脾虚湿盛有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咳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小病症,吐痰则是与咳嗽相伴的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也常有咳嗽咽痒想要吐痰却常常吐不出来的情况,令人气急心慌,非常难受。   中医认为有痰尤其是有痰咳不出的情况多和脾虚湿盛有关系,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人的脾胃不好容易内生痰湿,而肺部只是人体储存痰液的容器,人的痰液较多,脾胃脱不了干系。在人体的内脏器官中,脾主要负有运化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职能,是人体水液及营养代谢的中间环节。脾出现了问题,便不能正常运输营养物质来养肺,水液代谢也会出问题,日久人的肺气就会变虚,一旦受...

  • 中医整脊学科应临床需求而创立发展

    中医整脊学科应临床需求而创立发展

    日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并颁布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医整脊科医师进入中国职业大典,成为中医行业的一个职业。大典对中医整脊科职业定义是:“运用中医药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以调曲复位为主要技术,对人体脊柱伤病及脊源性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专业人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进入了大众视野的这门中医整脊学科从创立到发展的历程。 中医整脊学科的社会学术背景 当前,脊柱劳损病一方面是高发病率,另一方面由于都是局部对症治疗,因此,是高...

  • 中医急救不可为,还是我们不作为

    中医急救不可为,还是我们不作为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葛洪的《肘后救急方》就是代表作之一。 笔者只是一名小中医,受师父们的影响,笃信中医,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热衷于通过实践验证所学。我曾按揉足三里或至阳穴缓解急性胃痛,运用内关穴缓解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均数分钟取效;父亲的肘部拉伤,屈伸不利,针对侧委中穴一针而愈,其肩周炎亦一针而愈;同事的网球肘按压肘灵穴2分钟而痛止……中医救急法简单、高效而...

  • 分级诊疗需“强筋健骨”是中医医院重大利好

    分级诊疗需“强筋健骨”是中医医院重大利好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此文一出,激起千层浪花,分级诊疗制度将直接、深刻地改变各级医院的定位、功能、发展方向等。对于中医医院而言,分级诊疗制度将传递未来发展的哪些信号,将给医院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医院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多处提及中医在推进分级诊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中医医院参与推进分级诊疗不仅...

  • 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 谈起“药名戏”,自然要说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 中药材保护与绿色发展

    中药材保护与绿色发展

    编者按: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材好,药才好”充分体现了药材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超过7000亿元,中药材市场销售额1734亿元,复合增长率23.46%。如何认真贯彻《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夯实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中药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在...

  • 62名中药师打擂争“药王”

    62名中药师打擂争“药王”

    随着评委一声令下,一批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地拿取包装纸、校准称量、分帖、校对、包装……9月24日上午,一场中药技能竞赛在紧张氛围中开赛,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医疗机构的21支代表队的62名中药技术高手展开激烈比拼。理论考试、中药辨识、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参赛选手经受着各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考验,这也是淄博市卫生系统首届中药传统技能竞赛。 “闻”香识药 鉴别切磋 在技能操作环节中,着重考验参赛选手的基本功,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感...

  • 基层需要大批坚守临床的中医师

    基层需要大批坚守临床的中医师

    身为长江边上的安徽省宿松县的一名基层中医,笔者认为,古往今来,每一位著名的中医师莫不是勤于临证,只有勤于临证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也只有临证才能发挥中医的特长。因为疗效才是衡量中医的最佳标准。中医不是在实验室里靠小白鼠的实验发展起来的,而是经过古往今来无数代中医人的临床心血得来的宝贵财富。 在基层真正的中医人才匮乏,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又有所欠缺,目前基层中医人才确实是凤毛麟角。不少患者初次来我处就诊时,看到我的中药柜陈列和为患者开中药方,都很惊奇地说,现在像你这么年轻的医生能开中药的真的很少了。在...

  • 方小东:实施互联网+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方小东:实施互联网+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方小东:实施互联网+中药产业融合发展 中药企业应着眼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坚持文化传承、实业兴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还应以中药制造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相结合,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构筑未来发展方向。向上游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市场。向下游参与医疗重组和医疗改革,同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相关产业。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中药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人财物资源,缩短产供销流程,...

  • 草原上的中医明珠

    草原上的中医明珠

    在古老神奇、美丽富饶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有这样一个世代守护草原人民健康的医院——前郭县中医院。 管理治院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管理的不到位,2008年前后,中医院陷入了历史上的最低谷:负债累累,工资拖欠,设备陈旧,人心涣散,怨声载道,患者寥寥——换句话说,这所有近四十年历史的中医院,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正迈着蹒跚的脚步,艰难地踟蹰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09年4月,在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任林军肩负着...

  • 李赛美:国内首倡纯中药治糖尿病

    李赛美:国内首倡纯中药治糖尿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药量效关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中医西化”现象相当严峻,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却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中医经典回归临床&rdqu...

  • 为民间中医传承发展营造沃土

    为民间中医传承发展营造沃土

    我有很多民间中医朋友,后来又在《中医人沙龙》一书中领略到不少民间中医的业绩,其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令我读了很受启发。我情不自禁地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首诗:“庙堂高低何足论,菩萨显灵才是真。但求仁术除民苦,声名何如济苍生。”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民间中医的敬意。我认为,不论你从哪里来,不论你地位高下,不论你是否声名显赫,只要能救民于苦,就是苍生的福音。 民间中医的精神和医术令人敬重 我们都是应用中医药为人民大众健康服务的同道和学友,而民间中医这个群体中卧虎藏龙,有不少武林高手...

  • 中医药 推行控烟工作

    中医药 推行控烟工作

    编者按:今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6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为了响应这一主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其他兄弟学会共同签署“拒绝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承诺书。同时,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医药控烟高层会议,旨在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参与控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全国范围的中医院创建无烟中医医院。现选取部分中医医疗机构控烟工作的先进经验介绍如下。...

  • 宋坪:中医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新趋势

    宋坪:中医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新趋势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宏观上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以人体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愿意接受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医疗服务...

  • 中国式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

    中国式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

    自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以来,“精准医学”一时在我国科学技术界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应如何理解和看待“精准医学”计划,是沿着奥巴马的道路亦步亦趋,还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中医学对此又能有何作为? “精准医学”计划是通过分析人群的基因信息、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了解疾病形成机理,进而为开发相应药物、实现“精准治疗”铺平道路。精准医学计划的思路在于针对每个个体进行...

  • 海派中医徐氏儿科学术特点

    海派中医徐氏儿科学术特点

      笔者有幸聆听上海市徐氏儿科“三年行动计划”基地总负责人虞坚尔教授讲解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的形成、发展、传承等,现简介如下,与同道交流。   流派渊源及发展   徐氏儿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第一代创始人是徐杏圃老先生。第二代的徐小圃是徐氏儿科的奠基者,少年随父徐杏圃学医,广读经典,取诸家之长,钻研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严谨,用药果敢,特色鲜明,善治小儿重危疑难病例;治病注重温阳扶正,临诊擅用麻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儿科诊治方法,故有“儿科圣手”、&l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