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 第1912页

治 第1912页

  • 升降出入百病纲领 升降治法随机为用

    升降出入百病纲领 升降治法随机为用

      升降出入百病纲领   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   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

  • 巧用豆芽治三种病

    巧用豆芽治三种病

    “多事之秋”,我们的身体有时会和我们过不去,遇到一些常见病,小小的豆芽就能派上用场。被称为“活体蔬菜”的它,因种类不同,功效也不同。绿豆芽性凉、味甘无毒、能清热调五脏,而黄豆芽能增生体内的抗生素。以下几个食疗方,推荐给您! 支气管炎 食疗方一、绿豆芽100克,香菜20克,猪肺1具,洗净后入锅中同炖,熟后加入调味品食用。 食疗方二、绿豆芽250克,洗净后用沸水焯一下,加入适量醋、盐、味精等调味品,佐餐常食。 痔疮便血 食疗方一、黄豆芽250克、海带25克、黑木耳30克,...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荔枝核巧治“空调胃”

    荔枝核巧治“空调胃”

    热天许多人都将自己关在空调 屋里避暑,但是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 会导致寒邪客胃,出现“空调胃”,常 表现为胃部寒冷疼痛、腹胀腹泻等。 用平时常被我们丢弃的荔枝核就可 以治疗“空调胃”,而且取材方便,价 廉效优。 荔枝核看似不起眼,但却有很大 的药用功效。中医认为,荔枝核辛行 苦泄温通,具有温中暖胃、理气止痛 的功效,对吹空调过久引起的胃部寒 冷疼痛、腹胀腹泻有良效。 平日吃完荔枝后,取其核洗干净 晒干备用。胃冷痛时,可取荔枝核3— 5粒(9~15克),...

  •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但疾病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症候表现有时也有疑似之处,故遣方用药稍不留意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表虚证   王某,女,47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   诉外感10余日,始发热,体温38.7℃,曾服扑热息痛好转,热势虽退,但仍恶风汗出不止,经当地乡医治疗数日未果,查其处方,用桂枝汤去姜枣加收敛止汗之品:龙骨18克,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笔者观患者面容憔悴,着厚衣裤,神疲乏力,肌肤汗出不止,脉浮缓,重按无力,舌淡苔白,脉证合参,证属太阳中风表...

  • 治疗伤食民间土验方

    治疗伤食民间土验方

      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生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伤食现象,人们俗称吃伤了。若不及时治疗,还容易诱发其他疾病。治疗伤食,民间有不少效果良好的土验方,现介绍数则如下:   面食伤食:用炒麦芽20克,煎汁饮食服;或者把萝卜籽炒熟捣烂,每次用12克,煎汁饮服。   豆食伤食:用生萝卜捣烂汁一杯,分数次服下。   汤圆伤食:用炒焦的麦芽30克煎汁,分数次饮服。   肉积伤食:取山楂或山楂饼适量嚼食或将醋适量温热后服用。   谷食伤食:取大米饭锅巴适量,烧焦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五克,日服三次。   鸡...

  • 花椒温中止痛巧用可治病

    花椒温中止痛巧用可治病

    1.腹痛:花椒3克,干姜6克,香附12克加水煎服,每日2次。 2.痢疾:花椒9~12 克,红糖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3.牙痛:花椒6克,陈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用剩余液体含漱。 4.妇女阴瘁:花椒、蛇床子各50克,藜芦25 克,陈茶一撮,炒过的盐 100克加水煎煮,微温熏洗患处。 5.受寒痛经:花椒 9~12克,生姜18~24克,大枣10~20枚加水300 毫升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6.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花椒50克,小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再研成粉末,每曰2...

  •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但医道高明,而且医德也很高尚,他经常无私地救助贫困患者,叶天士为柳大娘“治病”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日,叶天士听说本地的柳大妈身体欠佳,因白天无空,便在傍晚时分和小徒登门前去看望。这位柳大娘也是命苦,守寡带大了独子,好容易才张罗着为儿子成了亲。不料,上半年儿子、媳妇竟前后患病,扔下周岁的孙儿,双双去世。柳大娘食无粮,愁断肠,带着孙儿苦度时光。叶天士看了看柳大娘那张蜡黄的脸,立即要小徒上街买几个热包子来。小徒心中纳闷:包子怎么可以治病...

  • 民间用以治疗暑天口渴心烦

    民间用以治疗暑天口渴心烦

    材料:鲜荷叶1张,冬瓜500克。 做法:将荷叶与冬瓜加水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 营养功效:荷叶,味苦涩,性平,入心、肝、脾经,功能清暑利湿。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功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荷叶冬瓜汤可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民间用以治疗暑天口渴心烦、肺热咳嗽、痰黄稠、小便赤短、口舌生疮。...

  • 食疗防治更年期综合征

    食疗防治更年期综合征

      菊花枸杞茶:甘菊花10g,枸杞子15g。将上两味药物以沸水冲泡,可代茶饮。此二味中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功效平肝明目、散风清热。枸杞子性平,味甘。功效滋补肝肾及益精明目。此方特别对更年期综合征见眩晕耳鸣及烦躁易怒症状者有较好效果。   莲子百合粥:莲子40g,百合30g,粳米30克,以上三味同煮粥后食用。其中莲子养心益肾,补脾止泻,补脾止泻。百合具有清心安神、养阴润肺的功效。所以,这首食疗方适合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不宁、焦虑易怒以及脾胃虚弱症状的患者。   甘麦大枣汤:甘草10g,生小麦30g,大枣5枚。上三味用...

  • 治暑热烦渴西瓜翠衣

    治暑热烦渴西瓜翠衣

      西瓜翠衣又名西瓜青、西瓜翠等,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皮。将西瓜皮削去内层柔软部分,洗净,晒干,也有将外青皮削去,仅取其中间部分者。味甘,性凉,无毒,归脾、胃二经。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的功效,能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等症。   暑热烦渴西瓜翠衣50克,石膏50克,知母15克,粳米30~50克,生甘草5克,水煎频服,或代茶饮用,每日1剂。但清热解暑西瓜翠衣没有西瓜好,西瓜又叫寒瓜,又名天生白虎汤,用好红瓤西瓜剖开,取汁一碗,徐徐饮下即可,此方治中暑效果好。   口舌生疮用西瓜翠衣和皮硝混...

  • 张志聪“培火扶土”治水肿

    张志聪“培火扶土”治水肿

    张志聪,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主要以研究注释《内经》、《伤寒》、《金匮》为主,因拯救了不少疑难病人而声名远扬。 一年六月间,张志聪在苕溪收治一水肿病人,腹大肤肿,小便淋漓,十分痛苦。该病人已先后用八正散、琥珀散、五皮之类的疏利之药方,后又用逐水之法,均收效甚微。 张志聪详诊细察之后,认为此虽为虚证,然水不行则肿难消,肿不消则正气不复。时值盛暑,不宜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故以苏子、防风、杏仁三味药各等分,煎浓汁令温服。次日,张志聪复诊,病人说:“昨日服药之后,不待取汗...

  • 痿病的中医诊治

    痿病的中医诊治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

  • 左金丸治肝火 何用吴茱萸?

    左金丸治肝火 何用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热,通常用于治疗肝寒证。左金丸治肝火,为什么要用吴茱萸?   通常认为,左金丸中吴茱萸用作反佐。如《医方集解》:“吴茱辛热,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   此类论述说理顺畅,但仔细想来,似也有疑问:   行气解郁,左金丸证有气郁吗?   吴茱萸辛热,果真能“引热下行”吗?   其实,基于左金丸治肝火,吴茱萸在方中作用大致有二:一是李时珍所说的“引...

  • 大蒜治下利 民间验方

    大蒜治下利 民间验方

      有个郎中,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本村一个青年很想向他学医,可是郎中不答应,他要把医道传给自己的独子。   青年知道,每逢夜里,郎中就在家里教子。一天晚上,他躲在郎中家的窗下,偷听里面谈话。这时,屋里的儿子问父亲说:“爸爸,彭家欠我们的药费还没还,要不要加利钱呢?”郎中说:“算了,止下利吧,让他还药钱就行了。”青年隔着窗户,只听到“算了,止下利”几个字。他想,这一定是郎中在向教儿子传授治病的秘方:“蒜能止下痢”。他...

  •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余无言(1900-1963)原名余愚,江苏省阜宁县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验俱富。他崇尚经方,辨证精准,用石膏、大黄治伤寒、温病,量大且效验卓著,被称为“石膏、大黄先生”;在上海业医30年,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   《余无言医案》原名《翼经经验录》,系其生前自撰稿。记载的医案涵盖伤寒外感、温热病、妇科、儿科疹痘、水臌、食中等内科疾病,以及疔痈疔疮等外科疾病,每案均有精要之阐论。   余无言文笔甚好,所录医案引人入胜、令人读得畅快淋...

  • 能食疗治病的鱼

    能食疗治病的鱼

      补血、补肝肾、治疗小孩疳疾   黄鳝   广西名老中医闵范忠介绍,鱼类动物中,黄鳝的补血效果最好,配上中药比如菟丝子等可以补肾阳,治疗小孩疳疾、夜尿。还可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一般是熬汤或者蒸煮效果明显,更美味。   鳗鱼   鳗鱼虽没有黄鳝很好的补血效果,但是它和黄鳝一样配上一些中药如菟丝子等可以补肾阳,治疗小孩疳疾、夜尿。中国银行对外培训中心总厨何志雄介绍,鳗鱼生长在江海交汇的地方,一般是酒店里作为菜谱比较多,其外表有很粘稠的分泌物,因此需要用60摄氏度的热水烫过,再用钢刷刷过一遍才能把粘稠物去除,其次采用清蒸...

  •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的基本涵义为:经方是根据草木金石药物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测度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凭籍药物的性味功能,以及自然气候感应适宜的情况,分辨药石的性味不同,应用寒凉或温热的方剂,疏通郁闭,解散瘀...

  •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论治”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称“中医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疾病时,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这八种方法,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做到“药到病除”。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来源于血,在中医的治病八法当中,汗法居首。《黄帝内经》记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

  • 红薯治病妙用

    红薯治病妙用

    煮红薯治湿热黄疸:红薯煮食,可治湿热黄疸。 炒红薯叶通便:红薯叶250 克,加油、盐炒熟,一次吃完,一天两次,可治便秘。 生红薯叶通便:生红薯叶捣碎,调红糖,贴肚脐,可治大小便不通。 干红薯藤疗消渴:干 红薯藤适量,水煎服,可 治消渴。 红薯粉治遗精:每天早晚调服红薯粉,可治遗精。 红薯叶治疳积:新鲜红薯叶90-120克,水煮服,可治小儿疳积。 (如风/荐)...

  • 食疗辅助治疗慢阻肺

    食疗辅助治疗慢阻肺

      慢阻肺疾病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一组相关联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是仅次于脑血管意外、肿瘤和心脏病外的健康第四大“杀手”。春季也是慢阻肺的高发季节,很多患者慢阻肺都咨询,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郭志生副主任医师告诉大家,慢阻肺患者在正规治疗的同时,也可选择一些食疗来辅助治疗。   肺病患者可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将大枣、山药、大米、小米一起煮粥,可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

  • 脾肺气虚 食疗巧治

    脾肺气虚 食疗巧治

    党参15克切碎,用温水浸泡2小时,与粳米50 克同人砂锅内加水煮成稀粥,以参烂粥稠、表而有粥汕为度,再加入红糖适量,每日早晚温热服。 党参粥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脾胃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食后腹胀;肺气亏虚所致的气短喘促、自汗易感冒;气血亏虚所致的而色无华、头晕眼花、贫血等均可食用。 何衡坤...

  • 芋头食疗治疗多种病症

    芋头食疗治疗多种病症

    芋头,又名芋艿,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中医认为,芋头性味甘、辛、平,人大肠、胃经,有补脾益胃、消食散结的功效,其消而不伤正,补而不滋腻,可谓消补兼顾的食疗佳品。现代营养学表明,芋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钾、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与营养。用芋头食疗可以治疗多种病症。 芋头粥芋头5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芋头削皮、洗净、切为小块,大米淘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后加入白糖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食3~5天。可健脾肖、消食积,适用于老人脾胃亏虚引起的消化不良。 芋头糯...

  • 治病 到底要不要用毒药?

    治病 到底要不要用毒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治病,到底要不要用毒药?一种说法:毒药伤正,治病当以扶正为先,正足则邪自退,能不用尽量不用;另一种说法:当正虚而邪盛时,先需攻逐邪气,邪去则正自复,因此,必要时当用则用。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小病轻病缓病慢性病都当重视养正固本,而大病重病急病危病,邪气炽盛,非攻邪而正不能复。 @赵进喜大夫 汉方不传之秘,在于药量!提示药量非常重要。包括不同药物之间的剂量配伍,也是妙趣无穷!尤其是经方药量配比内心牢记很重要,按照经典理法,在实践中应用更重要!...

  • 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

    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

      作为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在近代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以争论多、假说多,理论思潮多称著。   其争论,从称谓经络抑或是经脉,到经络是发现还是发明?假说则从神经说、体液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到近时张维波教授提出的循经低阻流通道,已经不下一百多个。至于理论思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曾有电阻良导络潮、凤汉氏潮、循经感传潮,针麻探索潮等等。   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和针灸实践所提供的医学现象,《内经》中曾有“经脉”、“脉络”、“经络”等称谓,《...

  • 以多味药物相配伍来防治疾病

    以多味药物相配伍来防治疾病

      临床上常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以多味药物相配伍来防治疾病。为确保疗效、安全用药,中医治病十分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相反为七情之一,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临床多遵避而不用的原则。   张子和《儒门事亲》载“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 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中药性温 西药性急

    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中药性温 西药性急

      我的家乡粤东梅县,是著名的“华侨、文化、足球之乡”。这里的昔日,虽也是山清水秀,草木郁葱,山塘水库成网,小桥流水欢歌的丘陵地区,但却是“贬谪之乡、避乱之乡、瘴疠之乡”。在这闻名遐迩的客家人聚集地,许是新旧“三乡”特有的地理、历史与人员素质等环境所决定,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使用渊源流长,不少的祖传秘方对治防疑难杂症煞是有效,用当地人的话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类似&ldquo...

  •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用中药来治疗疾病是中医学最为特色、最为主要、最为传统的治病方式之一。古往今来,中医临证都努力做到“立法严明、药无虚用、辨之得当、效如桴鼓”。所以说,“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师业务能力最基本的体现。   “理”在于“清”。“理”就是医理,即生理、病理。对于一个具体病人来讲,就是发病机制。任何一个病都有病因,如六淫、饮食、情志、外...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毛德西治病 君臣三味方

    毛德西治病 君臣三味方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今将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ldq...

  •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常觉力不从心。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