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182页

病 第182页

  • 外感热病 清泄痰火的蒿芩清胆汤

    外感热病 清泄痰火的蒿芩清胆汤

    由清代俞根初编著的《通俗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解三焦、清泄痰火的蒿芩清胆汤,就出自本书的“和解剂”篇。此方不但用于温热病的治疗,对于某些疑难杂病亦有良效。今就此方的功效及其应用叙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方源 《通俗伤寒论·和解剂》云:“和解胆经法。俞氏经验方。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枳壳钱半,陈皮钱半,碧玉散三钱。”方中的“青蒿脑&rdqu...

  •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近视定义为: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含义同“能近怯远”[1]。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 1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且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

  •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鼻鼽的治则治法及用药特点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鼻鼽的治则治法及用药特点

    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规律的一门应用理论,是对内科杂病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一大发展与突破,广泛用于指导治疗多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1]。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倡导“络以通为用”治法,指出络病实证多以辛味通络、藤类通络及虫类通络为主,络病虚证则以补虚通络为法[2],被后世医家所尊崇并沿用至今。清·高士宗《医学真传》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

  • 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兹举二例中医病案

    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兹举二例中医病案

    咽炎是指表里邪毒结聚经脉不通而致的咽喉部红胀痛苦,或有异物感,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本病在人群中分布较广,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好发于冬春与秋冬之交。依据咽炎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状不同,又有风热咽炎、风寒咽炎、阴虚咽炎、阳虚咽炎炎等不同。 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咽炎,称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以咽部红胀痛为其主要症状。又有风热喉、红喉之称。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改变,又多呈现咽喉红胀痛苦、堵塞等现象,故又称喉痹。风热咽炎,常因气候急剧改变,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

  •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在诊治中风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临证常用治疗中风病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疏散外风药 疏散外风药应用于中风,主要见于金元以前。由此上溯至《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均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法以祛风为主。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曰:“风偏枯者,由血气偏...

  • 眩晕病因有实有虚 泽泻汤治为基本方

    眩晕病因有实有虚 泽泻汤治为基本方

    眩晕可见于高血压病、内耳迷路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疾病。眩晕实际是一组表现,包括眼睛发花、发黑、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等。轻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宁,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厥。西医治疗一般根据原发病治疗用药,加改善症状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 中医认为眩晕病因有实有虚,可以由风、痰、虚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根据患者不同表现,辨证用药可望收到较好疗效。以下介绍笔者近年来治疗眩晕的一些思考和典型病例,说明眩晕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供读者参考。 痰饮与眩晕...

  • 姚希贤诊治慢性胃病特色

    姚希贤诊治慢性胃病特色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往往缠绵难愈,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医大师姚希贤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消化系疾病诊治,尤其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其在慢性胃病方面的临床经验作一总结。 注重综合辨证 姚希贤对于慢性胃病非常重视辨证,认为中医治疗必须以辨证为基础,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抓住疾病的本质,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及有效的方剂。目前中成药的应用,也已趋向于系列药物的辨证应用,也...

  • 彭清华上病下取治干眼症

    彭清华上病下取治干眼症

    干眼症是泪液和眼球表面的多因素疾病,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为近年眼科的研究重点、热点及难点。干眼症发病率高,美国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发病率为7%~14.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岐黄学者彭清华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眼科临床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用古方治疗眼科疾病。目前对干眼症多从眼局部论治,效果不甚理想,少有人从下焦论治,本文总结了彭清华运用上病下取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经验。 辨治经验 彭清华治疗干眼症善用逍遥散加减:醋柴胡、白芍、白术、当归、茯苓、甘草、枸杞子、密...

  • 干眼症 辨证分型内服外治 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干眼症 辨证分型内服外治 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专家简介 周尚昆,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主任,唐由之名老中医工作室望京医院分站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老年眼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委员,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直属机关“优秀青年”,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光明天使”。 很多人看一天电脑、手机后,感觉眼睛又干又涩,这提示眼睛“缺水”了,很多人通常会用滴眼液给眼睛“解渴...

  • 伏邪辨识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探析

    伏邪辨识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探析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晋代王叔和首用“伏邪”来解释“伏寒化温”的机制, 发病以滞后、隐匿为著。后世医家将此称之为“伏发”或“迟发”。伏邪理论作为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过敏性鼻炎, 为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属中医“鼻鼽”范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该病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7.74%[1]。近年来研究显示, 受气候环境的影...

  • 六腑之咳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

    六腑之咳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梁宏正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系统研究了“六腑咳”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现整理总结如下。 六腑之咳乃病位传变于脏与腑之间,其传变是按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而发生。由于表里相合脏腑的经脉直接属络,其病气可以相互移易,正所谓“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素问·咳论》)。六腑咳的表现均反映了本腑各自功能失常的特点。...

  • 谨守病机 分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谨守病机 分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脾胃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40多年,尤其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在“谨守病机,分期辨治”理论指导下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慢性萎缩性胃炎源于脾胃耗伤、脾胃脏腑机能减退,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且有恶变趋势,故要把恢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作为治疗目标,使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则病症自除,正如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

  •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以胃灼热和食物反流为主症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并指出亚洲国家以非糜烂性反流病为主[1]。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抑酸剂治疗GERD,但停药后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管功能,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生活质量下降[2,3]。GERD归属中医“噎膈&rdquo...

  • 新冠病毒治疗 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新冠病毒治疗 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对于抗病毒治疗而言,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应对传染病的普遍法则。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成千上万、变异无穷,其感染人类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生命有机体对它的反应,特别是典型反应,是一变应万变的规则。弄清楚这个机制,将是医学研究的质的飞跃。 近三年来,新冠肺炎的流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疫情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情况,积极参与当代防疫抗疫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前人智慧,提高抗疫本领。在此,不由得想起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对传染病的相关论述。...

  •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病机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病机

    “虚气留滞”指元气亏虚,气血失和,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运化失常,郁滞于体内的一种病理变化,也称虚气流滞[1]。虚气留滞是由王永炎院士依据文献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中医病机理论,强调以虚为本、以滞为标的病理特点,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环节。慢性扁桃体炎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扁桃体急性炎症反复刺激或因隐窝口引流不畅而致,其内病毒、细菌大量聚集,进而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病变。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该病可归属于中医&l...

  • 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现举验案七则

    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现举验案七则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记载:“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该方证病机为寒饮郁肺,气逆上冲。笔者用此方常...

  • 干眼痒中药方 六经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干眼痒中药方 六经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靳某,女,54岁,2021年3月12日初诊。主诉:两眼发干、发痒、流泪6年有余,加重半年。患者6年前自觉眼干、眼痒、流泪。起初不严重,未给予重视,仅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治疗,月余后症状不但未改善,而且病情逐渐加重。患者在当地中医院用杞菊地黄汤治疗3个月左右,症状虽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20多天后病情复发。刻下:两眼发干、发痒、流泪,两下眼睑轻度充血。患者诉夏天不敢使用空调、风扇等,眼睛对风吹特别敏感,风吹后两眼发干、发痒、流泪症状旋即加重。因此在单位上班时,自己需要单独找一间办公室,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敢开空调,更...

  • 针灸治病 针灸治中风

    针灸治病 针灸治中风

    全国名中医张沛霖是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即要左右、上下、前后平衡。身体大多是对称的,故针灸治病,必切诊左右脉搏,左右脉象总以持平为度。临床上凡左右气血偏胜的患者,脉象就会出现左右不平衡的情况,用一侧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与另一侧做对照比较,不平衡的一侧来定性。现举例如下: 医案一 宋某,女,65岁,2005年5月8日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曾住院治疗,头颅CT示:“右颞叶、枕叶及右基底节区多发性大面积脑梗塞&r...

  • 防范儿童过敏性疾病需从源头治理

    防范儿童过敏性疾病需从源头治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秋去冬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开启了气温“断崖式下降”的模式,尤其是在长江以北的寒温带,伴随着一场场寒流的来袭,更是给人们的出行及身体状况带来诸多不适。在此肃杀时节,树叶凋落,花草枯萎,空气越发干燥,北方取暖用的大量煤炭等物,致使雾霾天时有发生。儿童在室外玩耍时,难免吸入粉尘等有害物质,极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及过敏性疾病,由于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同样容易滋生细菌及病毒,酿成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

  • 喉乳头状瘤 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喉乳头状瘤 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支楠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学术思想与经验 喉乳头状瘤 (laryngeal papilloma, LP) 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又称小儿喉乳头状瘤 (juvenile laryngeal papilloma, JLP) 。目前认为本病由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所致, 儿童发病以HPV6、HPV11感染为主[1], 其中, 感染HPV11患儿发病年龄更小, 病灶性状及临床症状更严重[2]。JLP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 米子良从虚实论治心系病

    米子良从虚实论治心系病

    全国名中医米子良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一直在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经方诊治内科疾病,尤其对于心系、脾胃系疾病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其治疗心系疾病之经验介绍如下。 温阳补气滋阴养血以补虚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主藏神。心系病证病理变化以虚证和实证为主,但也有虚实夹杂者。虚证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实证为火热、痰浊、瘀血等邪气的阻滞,而虚实夹杂者病机较为复杂。心病的虚证主要有气血阴阳的不足。对于此类虚证,米子良偏重益阴养血、补气生血、温阳益气之...

  • 过敏性鼻炎病机证型分析 选经配穴方法

    过敏性鼻炎病机证型分析 选经配穴方法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该病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存在禁忌证和不同程度的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易反复发作,且治疗价格昂贵。笔者近年在经络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灸治疗数十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本文从辨经、辨病与辨证角度综合分析过敏性鼻炎的经络联系、基本病机、证型、主要病经等,并举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病机证型分析 手阳明大肠经、...

  • 红眼病 中西医结合外治法

    红眼病 中西医结合外治法

    洪水中夹杂有大量污染物,携带了细菌和病毒,浸泡后的家具、洗浴用具等都被污染,通过人体接触而导致感染,极易造成红眼病的流行。红眼病西医称作传染性结膜炎或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红眼病病原体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病毒,一般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感到双眼发烫、烧灼感、畏光、眼红,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疼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个别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黏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

  • 肺系疫病理论演进及辨治原则

    肺系疫病理论演进及辨治原则

    中医肺系疫病理论经历了在伤寒理论范畴内孕育、晋唐时期从伤寒理论体系逐渐分化出来、病机治法理论在宋金元时期进一步发展、伴随明清温病理论体系发展以及西学东渐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5个阶段。其辨治一般遵循首明阴阳、审证求因、辨别表里、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原则。 一般认为,肺系疫病是以肺系为主要感染部位与传染途径的疫病,是疫病中发病率、传染性及流行性较高的一类疾病。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疫咳、烂喉痧、时行感冒、麻疹,近些年出现的非典、新冠肺炎等,都属于这一疾病概念的范畴。 肺系疫病概念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明确地...

  • 李家庚运用清上化瘀汤治疗口腔疑难杂病摭拾

    李家庚运用清上化瘀汤治疗口腔疑难杂病摭拾

    李家庚教授从医执教3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对治疗各类疾病颇有心得, 善治疑难杂病, 屡起沉疴。 口腔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疱疹性口炎、唇炎、舌痛证、牙龈炎等, 其发病部位不定, 种类繁多, 多见于两侧口腔黏膜, 或者舌部, 以及牙龈、上颚等部位。由于其缠绵难愈, 反复发作, 常为患者所苦。此外, 如口腔扁平苔藓、顽固性口腔溃疡等疾患还存在潜在恶变可能, 治疗十分棘手[1]。西医多采用抑菌、抗炎、提高免疫等方法, 但容易反复, 而中医具有独特优势, 其不仅针对于溃疡本身, 更在...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在中医中属于“撞击伤目”“青盲”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在中医中属于“撞击伤目”“青盲”

    专家简介 王影,博士,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神经眼科兼针灸科主任。 当人头部受到创伤后,除了肉眼可见的损伤外,非常容易忽略的就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详细了解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认识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是常见的一类眼外伤,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严重者可致盲。通常继发于眼眶、眼、头或外伤性面部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其中以摩托车和自行车事故为多,其次是高处坠下、暴力击伤等。本病对视力的影响较大,常常出现视力下降,...

  • 乳汁治多种眼病 治眼赤痛方点眼方

    乳汁治多种眼病 治眼赤痛方点眼方

    人乳汁味甘、咸,性平,无毒。用新鲜人乳点眼,可治目赤、目痛、多泪等多种眼病。《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本草衍义》曰:“人乳汁治目之功多,何也?人心生血,肝藏血,目受血则能视。盖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又曰上则为乳汁,下则为月水,故知乳汁则血也。用以点眼,岂不相宜?”兹摘录古今乳汁治眼病效验方,以供参考: 治电光性眼炎(电焊打眼)方:将新鲜人乳直接挤入消毒的器皿或无菌滴眼瓶内,点眼。可以止痛,保护眼结膜,促进细胞修复。 治眼赤痛方:黄连15g(捣碎),朴硝0.3g,人乳汁50ml。...

  • 主治胃痞病 化瘀消痞组方

    主治胃痞病 化瘀消痞组方

    王道坤,男,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主要著作有《医宗真髓》《决生死秘要》及《新脾胃论》等。 组成:枳实12g,黄连6g,半夏曲15g,黄芪12g,党参12g,茯苓12g,...

  • 治疗痴呆健忘病 中医方药探源

    治疗痴呆健忘病 中医方药探源

    韩冠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痴呆经验 痴呆是以获得性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等多方面受损。痴呆的类型多样,分为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变性、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等。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最常见的类型,占痴呆的50%~70%[1]。痴呆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为止,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故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控制延缓病情极其重要。中医治疗痴呆有一定的优势,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平衡人体气血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

  •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黄帝内经》清阳理论与鼻渊病机相关性的探讨 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五官七窍位于人体最高位之头面, 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五官七窍需得脏腑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 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清阳不升, 浊阴乘虚而入, 充塞诸窍, 则患窍疾。鼻渊, 即西医之鼻窦炎, 病位在窦窍, 窦窍属于五官七窍之鼻窍, 亦遵循上述规律。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对清阳之气与官窍的关系及鼻渊的病机进行了论述,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逐渐完善了对鼻渊病机的认识。 《内经》中的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