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第10页

文化 第10页

  •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在浙江省富春江与分江水交汇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因其精致与奇妙,素有“小金山”之称。梁启超曾把他比作“峨眉之一角”,而梁的老师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座山,便是桐君山。“桐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与桐君老人有关。桐君的真实姓氏与生卒已无从考证,相传在黄帝时期,这位老者受黄帝之命,到江南采药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江水交会处的东山时,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在山上的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治病。他每每采药之后,就...

  • 宋朝儒医兴盛推动养生文化繁荣

    宋朝儒医兴盛推动养生文化繁荣

    宋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出了一大批造诣高深的儒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养生文化发展与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影响深远。 北宋定都开封(时称东京),至十二世纪初已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的医药管理机构、法典、制度和医药学术研究等承汉唐之风,得到广泛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如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产生了世...

  •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

  •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重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引领作用,突出学校特色,搭建有效载体,形成优势品牌,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文化。 突出办学特色 塑造大学文化独特品格 山东中医药大学着力突出学校特色,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合,与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相统一,着力塑造独特鲜明的大学文化品格。 学校地处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深受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属性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不断积淀了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齐鲁...

  • 日本中医药孔子学院特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

    日本中医药孔子学院特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

    9月26日,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举办“孔子学院日”活动,向当地市民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知识,吸引众多中医药爱好者。 中医药孔子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梁永宣举办题为“汉方颗粒剂与中国古代名医”的开场讲座。梁永宣介绍,汉方颗粒剂在日本使用广泛,经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汉方颗粒剂已有148种,涉及花粉症等多种常见病症。这些汉方颗粒剂中,有126种出自中国医书,这之中有73种来自中国汉代名医张仲景。...

  •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克强: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新华社电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

  •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性原始宗教,萨满文化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是现存的“活化石”。我国是一个萨满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萨满中最具代表性的萨满医疗文化,对于了解黑龙江传统医药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丰富传统医药内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萨满文化内涵与特征 “萨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称谓,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称为“萨满”,雅库特人称为“奥...

  • 山水文化:从山水裁剪出“境界”

    山水文化:从山水裁剪出“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境界” 高下、 “自然” 与否, 追求 “高境界” 和“自然” ( 二者等价) 。 “境界” 高下 、 “自然” 与否根于“有序” , 而真正的 “有序” 为生命所独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是生命观。 山水文化( 包括山水画、 园林、 盆景、 山水和田园 诗文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 一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 中医药和中华文化

    一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 中医药和中华文化

    大多数中医医生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为患者解除疾苦,向大众传播中医,身上不见得有多么耀眼的光环,只是做好自己,用好中医。煤炭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淑斌就是这样的代表,1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一根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并给上百位国际友人在治疗的同时宣传了中医药和中华文化,搭起友谊桥梁。 “漂洋过海来扎针” 86岁的米哈伊尔患有严重三叉神经痛,在黎巴嫩试过了各种治疗方法,都没能让疼痛得到缓解。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介绍针灸的节目,立刻就被这种...

  • “九针”疗法与“文化区系”“百越”的文身习俗

    “九针”疗法与“文化区系”“百越”的文身习俗

    文化区系视野下“九针”疗法起源新探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五方论”,暗含中国传统医学地域性起源的解说。笔者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简称“文化区系”)为全新视角,从东方砭石、北方艾灸、西方毒药、中央导引入手,探寻“上古砭石疗法”“艾灸疗法”“草药疗法”和“导引术”的起源问题。本篇...

  • 少数民族食粽文化大观

    少数民族食粽文化大观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 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其中有不少民族同样有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瑶族粽子,即选用当 年的新糯米浸泡后,以食 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 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 包紧,再用绳子捆扎,人 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 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 头粽”,形似枕头,每个 至少有250克。也有在 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 制成素馅或凉粽子。 畲族端午粽子,民 间称牯角。是将糯米浸 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 箬叶包成四角,再用龙 草捆扎,10个一串,有 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 加菜、肉、红枣等做馅, 更...

  • 萨满教中的中医药文化

    萨满教中的中医药文化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传布区域非常广泛,我国的长白山、黑龙江等地是萨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神秘灵性的萨满教中,治病救人是基本职能之一。萨满教治病疗疾不仅是跳神驱邪、供奉神灵、使用法器,还涉及大量的中医药应用及中医药文化积淀。 历史上,女萨满既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也是祭祀、祈祷、巫术、医术的主持者。萨满识百草、知药性、懂医术,很早就使用中草药治病。我国东北地区的萨满尤其擅长治疗风湿、冻伤、肠胃疾病、筋骨伤、雪盲(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蛇兽咬伤等。 萨满教非常推崇炎帝、...

  •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特色初探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特色初探

    “藏羌彝走廊” 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 是古代氐羌族群由西北南迁的天然通道 [1] , 它在空间 上横跨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西藏自治区、 甘肃 省、 青海省、 陕西省等7省(区) , 该区覆盖面积超过 68万平方公里, 生活着藏族、 羌族、 彝族、 苗族、 回 族、 傈僳族等20多个民族, 其中, 藏、 羌、 彝等少数 民族人口超过760万。 1980年前后, 费孝通先生最先 提出 “藏彝走廊” 的概念(图1) , 2008年, 四川省在 保护震后藏...

  •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文化与中医药有着天然的因缘,从《诗经》《离骚》吟咏的芳香植物花卉,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录的芳香药种类,可谓传统香文化一元双璧的渊源。 《海药本草》:香药专著 《金瓶梅》词话本第16回,李瓶儿对谋划盖房子修花园、准备娶她的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西门庆是个经营生药铺的买卖人,当然知道这些香药的贵重。他会了经纪,把这些香蜡称了斤两,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

  •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北国疆土,威名声远。内蒙宝地,中医兴盛。 巍巍青山,文脉钟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儒道佛聚,悲悯情怀。三指一按,救死扶伤。 慧心仁术,大医精诚。舌象三望,成疴咸消。 熟谙医典,术求精专。慈口仁心,美德名传。 民众相拥,不绝称赞。文化引领,底蕴深厚。 精气神聚,万象荣光。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桃李芬芳。国粹中医,灿烂悠长。 绥远青山,大德之域。天精水含,生灵氤氲。 草药遍地,药香四溢。武川基地,浑然天成。...

  • 我国的“汤文化”谓源远流长

    我国的“汤文化”谓源远流长

    有句老话,吃肉不如喝汤,煲汤营养极为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有利健康。我国的“汤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鸽子汤”、“肉骨头汤”和“什锦汤”等汤的营养毋庸置疑。汤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各种香料,接下来看看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肉桂 ➤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常用于脾胃...

  •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11篇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内容,记载的动植物类、矿物类中药有几百种之多。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了解其中的中医养生文化之美。 关雎 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 黎族医药中的“酸文化”盛行浅析

    黎族医药中的“酸文化”盛行浅析

    传统黎族医药中“酸”“酵”的运用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在石器时期就有其在海南岛上活动的痕迹[1]。有学者指出,黎族在海南岛上聚居已有3 000余年[2]。海南岛四面环海,全年气候湿润炎热,食物久置后会滋生一些菌类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食物内部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即发酵。不同的食物及储存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发酵结果,甚至出现变质的情况。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民农种劳作回报不高,食物尤其珍贵,所以即使食物发生发酵产酸甚至变质,也不会轻易被丢弃。在...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塑

    •“文化断层”与“思维异化”是当代中医学术传承困境的基本原因。抛弃了传统的知识系统,用削足适履的方式重构的学术体系,使得中医文化传统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被割裂。 •发皇古义,固本开新。中医学必须“我主人随”,用中医理论阐释中医实践,用中医实践升华中医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医药学拥有数千年的实践积累,体系独具,理论独特,成就辉煌,但在...

  • 基于矛盾观辨析中西医文化差异

    基于矛盾观辨析中西医文化差异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具有巨大的科学性与指导价值,对我们认识、分析两个矛盾主体有着启发意义。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医、西医这两大医学体系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性与矛盾性。基于矛盾观的视角认识中医、西医的异同,有利于在对立中寻求两者交融的契合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1.1 矛盾观的两个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斗争性指矛盾双...

  •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学具有战略资源优势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学具有战略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快车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再次得以彰显。 五千年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能够延续至今,就在于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

  • 浊毒理论体现中医文化内涵

    浊毒理论体现中医文化内涵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病人大都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爽,一般予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李佃贵“浊毒证、浊毒理论”便诞生了。浊毒理论既是中医文化的体现,又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 浊毒理论与整体观 传统中医文化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医浊毒论》中指出,广义...

  • 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抗击疫情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中医药青年学子,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遇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努力汲取中医药文化智慧,勇于担当,努力在实现中国梦、中医梦的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勤学苦练 以专业知识武装智慧的青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习专业知识是我们在大学阶段的核心任务。大学期间,除了课堂上...

  • 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和煦初冬,阳光温馨;移步岁末,硕果累累。浙江省兰溪市这座江南药都,拥有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此刻正沉浸在中医人相聚的欢乐中,将仔细聆听岐黄传承、明道守正的中医故事。 江南药帮声名远扬 兰溪是名扬海内外的中药材集散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首设惠民药局。明代,兰溪诸葛药业十分显赫,形成了江南著名的药帮,药行生意遍布大江南北、东南亚各地。历史上兰溪位居绩溪、慈溪的“三溪”药都之首,称雄江南中医药市场800多年,兰溪药皇庙及诸葛八卦村现存的天一堂、大经堂和百草园记述了...

  •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疾病的治疗,历来被认为是西医的专长,但事实上,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与理念,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诊治技术,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心理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汪卫东认为,中医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建设不完整,临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亟待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六年探索,汪卫东找到了一条从社区突围,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的中医心理学发展道路。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

  • 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初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敢“逆行”驰援湖北之人民战疫精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阻击新冠病毒广受好评 抗疫伊始,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思想,使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得以及时推广,从而大幅度减少了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

  •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贯穿抚州市,最终汇入南昌的赣江和东鄱阳湖处,通长江,达东海。旴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旴江流域教育昌盛、书院林立。宋·李觏创立的旴江书院是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发源地,成为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及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1]。而李觏的学术理论是王安石熙宁新法改革思想的先驱,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此旴江流域一带名医辈出,并有“名医之乡”的美誉。据考证,自西汉至民国,旴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2]。政策支持与...

‹‹ 1 2 3 4 5 6 7 8 9 1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