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 第6页

医学 第6页

  •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经常是分“大”“小”的,很多人都会被其弄糊涂,这“大”“小”方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药宝库里有两个著名的传统方剂——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它们均为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虽然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其临床疗效却截然不同。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还是小柴胡汤。它是以柴胡为主,配伍黄芩、人参(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7味药组成的...

  • 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

    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

      全而不偏重视脾胃   河间阐发“火热论”,但并不是唯寒凉攻邪论者,“寒凉”只是针砭庸医“不识证候阴阳,不明标本,滥用热药”之举。其主张“审其脏腑六气虚实,明其标本,如法治之”正合“见病知源、治病求本”的中医大法。对虚寒病证,会选用温补之剂,如《宣明论方·补养门》中,就有如双芝丸、内固丹、大补丸、水中金丹、丁香附子散,方中所用诸如附子、沉香、肉苁蓉、菟丝子、茴香、巴戟天等,...

  • 对经络医学理论若干问题的认识

    对经络医学理论若干问题的认识

      经络是中医学最为古老的概念之一。但长期以来,很多中医人一直未能明确、清晰地认识经络的结构和功能,以致直接影响到针灸学术的发展。笔者在此,以跟随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王居易教授的临床学习感悟,谈谈对经络医学理论若干问题的认识。   中西相参 认识经络结构   首先是对经络形成的认识。《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说明经络是由人...

  • 从医学角度看耳朵

    从医学角度看耳朵

      “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以贩鞋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年号章武...

  • 中医长寿医学“摄生”“养生”学

    中医长寿医学“摄生”“养生”学

    古人认为,人应该活到的寿数是“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我国古医书《内经》有这样一段记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人的正常寿命应该在一百岁以上。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普遍愿望。长寿医学在祖国医学中称 “摄生”或“养生”学,它源远流长,疗法多样,并行之有效,至今仍可借鉴。 运动方面。唐代名医孙思邈谈到“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氏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譬如水流不污,户枢不朽,皆...

  • 中医学吸收了各养生学说的精华

    中医学吸收了各养生学说的精华

    中医学吸收了各家养生学说的精华,荟萃了各家养生学说的特点。历史上既是医家、又是道家的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序》中曾说过:“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老是常分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其养生观的全部。 “游心虚静,息虑无为” 是说精神养生 养精调神是铸就健康的支柱。要保持精神健康与身体外表健康相一致,调整好心理状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志的刺激。 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rd...

  • 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非平衡热力系统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 ●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

  • 兴起于汉唐 旴江医学

    兴起于汉唐 旴江医学

    开栏的话:旴江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药学发展以及对日本、朝鲜等国传统医药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与安徽省“新安医学”、江苏省“孟河医学”、广东省“岭南医学”相媲美。自本期开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旴江医学的学术特点与成就,促使旴江医学的传播与发扬。 旴江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旴江医学人物众多,据医学史和地方志记载,旴江流域各县有传略可考的医学人物有936人,医籍684种。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中,陈自明、危亦林、龚廷...

  • 旴江医学 舌诊 针灸术

    旴江医学 舌诊 针灸术

    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明,推动着临床诊疗水平的进步与提高。旴江历代医家在传承《内经》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疗效卓著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医学财富。 危亦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骨伤科学家,创造了诸多的骨伤治疗新技术。他所著《世医得效方》开创了正骨整复手法之先河,在“正骨兼金镞科”中详细介绍了肘、臂、腰、膝脱臼骨折的整复方法,其中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世界之最早,比英国医生达维斯采用这一同样方法早了600年;架梯(立凳)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也...

  • 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医学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模式,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完整性,但实证能力有所欠缺;西医学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重视形态结构研究,具有真实性和严谨性,但往往忽视了人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中西医各自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发生发展,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的产物,也是东西方观念在医学上的反映。 •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中西医间交叉兼容将会更加自觉与充实。这种中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必将促进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 东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意识,差异持续...

  • 探源祁门胡氏骨伤医学

    探源祁门胡氏骨伤医学

    新安故里,历史上名医辈出,延绵至今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近千名新安名医,以家族传承为特征,以创新发展学术链为钮带,形成了在中华医学史上、尤其是明淸时期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近期,我们再度探访了有着新安御医之乡的祁门县,探源祁门胡氏骨伤医学正宗,解析胡氏后人承继祖业,发扬光大祁门胡氏骨伤科的事迹。 祁门胡氏骨伤医学源于清代 祁门胡氏骨伤医学,源于清·道光年间(1853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其先祖胡显君(1833年~1892年),祁门县北乡雷湖人。胡显君自幼喜爱拳术,弱冠年便...

  •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

    说起中医学,大家都习用或喜用“博大精深”来表述。但大道至简,这门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特色鲜明的学科,其实所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只有四个字——理、法、方、药。 理 中医的生理学与病理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建立起了密切联系。由于受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学对脏腑系统的认识并未局限于形体本身上,而是通过感悟、联想,在更广阔的空间赋...

  • 李士懋毕生献身中医 深深热爱祖国医学

    李士懋毕生献身中医 深深热爱祖国医学

    我如今已年近八旬,对生活无苛求,随遇而安,对名利早淡然物外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河北中医学院能建一座河北名医馆。河北历史上名医辈出,不乏学派鼻祖等重量级的大医,可至今无一个全面反映河北中医历史的博物馆,希望新独立的河北中医学院借省部共建的契机,在河北打造一个全国的中医圣地。 我自编自写了一幅对联,以志心声。上联:夫妻毕生献身中医,深深热爱祖国医学。下联:一世看病教书著述,相濡以沫壮心未歇。横批:扪心无愧。 李士懋,1936年出生,山东黄县北马镇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

  • 古代医学“儒家小道”

    古代医学“儒家小道”

    医生一直是白衣天使的象征,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在当今社会地位很高,备受尊敬。可在古代,医学一直被视为“儒家小道”,成不了大器,学医通常是在人仕、经商不成后的无奈选择。 古时经常用“三教九流”来泛指各个行业,其中的“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医生则属于“中九流”,比&ldqu...

  • 中医是临床能治病的医学

    中医是临床能治病的医学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凡是西方的都是对的,凡是市场的都是对的”,这几乎成了发展西医的金坐标。但越是坚持两个凡是,遇到的问题越多。之所以要医改,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都看得起病。与其坚持两个凡是,何如发展中医。在世界各地中医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若能把中医作为医疗的核心,我相信看病难与贵将不复存在。 中医要发展,就要群策群力,互相贡献自己的所学,不能动不动就讲保密。保密让人深恶痛绝。记得我读大学时曾听过一个讲座,题目是“八卦针法治疗股骨头坏死&r...

  • 中医学 核心理论 方药技术 治病技巧

    中医学 核心理论 方药技术 治病技巧

    中医学的内容分几块?你热衷学习和明了的是哪一块? 笔者一直希望准确定位自己的中医学习,好把握未来前进的方向。后在不断学习和整理中,一种清晰的分类跃入脑海。中医学分三大块内容:一为核心理论、一为方药技术、一为治病技巧。 核心理论 核心理论是“医道”的内容,决定了你作为中医的境界,决定了每个中医可否长远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一块内容,应属于“知其要者一言以终”的范畴,需要做减法;要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清楚,大道至简。笔者目前对中医核心理论的认识还比较繁琐:致中和,察...

  • 旴江医学 誉饮海外

    旴江医学 誉饮海外

    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旴江医学 誉饮海外 在中医药学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地域流派的涌现,不仅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其中有些还飘香海外,产生过重大国际性影响,为中外医学交流做出了贡献。江西旴江医学便是其中佼佼者。 在日本,旴江龚廷贤被公认为是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的著作《万病回春》被奉为后世派的经典。近年日本对汉方医学即传统医学引起重视,纳入保险的汉方成药有128种。汉方成药制剂处方来源,除《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外,有约11%来...

  • 《中国医学大辞典》编辑蓝本 编撰经过

    《中国医学大辞典》编辑蓝本 编撰经过

    《说文解字》《尔雅》等我国古代的字典、辞典,虽有某些中医药的词目,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中医药辞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中医药类书,虽将某些内容的文献资料按照时代先后编排在一起,但体例规范都不符合辞典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的桂冠,当属谢观主持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编辑蓝本 谢观,字利恒,是近代中医界的风云人物,当时的中医学校、学会、杂志等机构都争相延聘,其“美髯公”的照片也频频登载于各种报纸杂志,但都没有关于其早年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介...

  •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王正品:所谓国际化是互相靠近的过程,不是谁依附谁的问题,中医自有一套体系。中医的体系要往现代医学靠近。我们要把中医建成现代医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依赖西医。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广义的药物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

  • 中西医学名词术语形象地界定了政法系统的地位

    中西医学名词术语形象地界定了政法系统的地位

    【原文辑录】 政法系统是国家的免疫系统,是营血卫气、祛邪扶正、保证社会肌体健康的重要力量。综合起来看,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辑自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键词语】 1.营血卫气:中医学名词。营、血、卫、气,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r...

  • 中医学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中医学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2015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献词风靡大江南北。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其亲民、简洁的文风及颇接地气的网络流行语时,也许不曾注意到总书记讲话的另一种风格。那是总书记阐述执政思想时熔铸的中医理念、引用的中医术语、运用的中医妙喻,深刻而生动,准确而传神。那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以及对中医药文化内涵哲学理念深度掌握的自然体现。 国医大师孙光荣,潜心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感于当下中医从业者,虽娴熟中医用语,却甚少联系治国理政之思考;党政领导同志,虽具执政之谋略,却甚少研究中医之内涵,因此辑录总...

  • 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

    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

    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基础性观念。回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无不以此作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不少中医药史研究者认为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主要来自道家学说,但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就对中医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面性、深刻性影响来说,儒家远远超...

  • 奋进中的甘肃中医学院

    奋进中的甘肃中医学院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在甘肃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热土上,甘肃中医学院纳先哲之精神,举圣贤之仁心,承中华之文脉,培医者之厚德,谱写着与时俱进的华章。 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甘肃中医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自觉践行“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以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秉承“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和“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rdq...

  •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

  • 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在学术争鸣与创新中得以不断向前发展,旴江医家精研经典,博览群书,勇于探索,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创立自己的新学说,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明代南丰医家李梴对中医藏象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新观点。他在《医学入门》中将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使心的两大生理功能清晰明确。血肉之心即现代解剖之心,主持血液运行;神明之心即现代解剖之脑,主宰精神意识,此论使人们对“心主神明”的认识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医学入门》在继承《难经》“左肾右命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 柳仁出身中医世家 医学功底深厚

    柳仁出身中医世家 医学功底深厚

    郑汪桥是苏南东乡一带的通衢大镇,商业繁荣,人烟稠密。民国三十六年,二十出头,同岁同庚的柳仁与仲汉同在此地悬壶行医,落脚谋生。 柳仁出身中医世家,面目清癯,温文儒雅,少年时习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医学功底深厚,擅治内、儿、妇科疾患,祖传“理胃益肠膏”治疗脾胃病为同行所称道。仲汉乃镖师之后,电目剑眉,丰神魁伟,愤于时世,弃武从医,擅用乃父密授的“强筋壮骨丸”辅以气功针灸、煎汤熏洗疗法,对各期风湿病功效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一同进郑汪...

  • 中医药评估 中医学价值 中医学转型

    中医药评估 中医学价值 中医学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为什么一定或者注定要做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呢?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资源?因为不管什么事,都会受到资源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医疗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解释 我们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边际效用(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无论何物,拥有增多,增量资源配置随之减少。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我们的健康。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期望在提高,其资源可能会递增,而不是递减。 从主观效用讲,人们的健康边际效用并非随高龄而递减;从客观效果方面讲,随着人们的寿命越接近自然极限,继续提高所需的边际资源也越增...

  • 宫廷医学流派“燕京”

    宫廷医学流派“燕京”

    “燕京”乃北京的别称之一。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成为新中国首都,定名为“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太医院宫廷医学的兴起发展地,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燕京医学。燕京医学由宫廷医学派(御医派、太医院、宫廷医学发展体系)、师承派、学院派(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北平国医讲习所) 组成。各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宫廷医学流派 燕京是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建都之“宝地”,由于帝王...

  • 《梦·和——孟和从矿区娃成长为医学家的奋斗人生》创作札记

    《梦·和——孟和从矿区娃成长为医学家的奋斗人生》创作札记

    孟和,1933年出生在辽宁省煤矿产区北票县张宝图村一个蒙古族耕读农家。1947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1956年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在天津人民医院师从方先之专攻骨科科研和治疗。后调入北京,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科与急诊科主任。他研发的“孟氏架”和“孟氏疗法”享誉业界,是中国资深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卫生部、北京市科技奖8项;在美国匹兹堡荣获金奖2项、铜奖1项;1992年卫生部将...

  •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

    这些年里我多次到过韩国,韩国变化日新月异。然而,无论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传统医药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我们通过韩医药来来看看韩国吧。 从传统医药的发展史上看,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医学主要源自于中国传统医学。此后,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1613年,韩国人许浚编写的《东医宝鉴》问世,“东医学”一词成为韩国传统医学的特定名称。《东医宝鉴》约三分之二的内容源于中国的古医书,作者还标明了出处。该书分为内景篇(内科)、外形篇(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