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阳 第19页

阴阳 第19页

  •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伤寒论》第392条说“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本条历代争议最多的是“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字虽不多,但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却相当多。   首先为什么将“阴阳易”病和差后劳复放在同一篇中,并冠以“伤寒”二字?与伤寒的类似病“霍乱”显然不同,霍乱是与伤寒截然不同的...

  •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本文从词义延伸角度分析《内经》中虚实各含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虚实本义为大土山和财物粮食充足,在脉诊引申为空软和坚满,在气血分析中引申为无和有,在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中引申为盛衰、盈亏、有余不足等,在临床病证分析中引申为精夺和邪盛,大体反映了虚实从一般词汇逐步转为中医学专有词汇的过程。 虚实在《黄帝内经》( 后简称《内经》) 中有多个词义。周学海《读医笔记》云: “夫《内》、《难》、仲景之论虚实也 ,其义甚繁。”除虚实外,《内经》中表达邪盛、精夺含义的还有太过不及、有余不足、盈亏、间甚等,...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阴阳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和根基

    阴阳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和根基

    赵炳南,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外科学会及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担任过北京首都医学院中医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四、五、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阴阳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和根基,它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代表。阴阳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规律。人体本身就是一对阴阳复合体,两者既对立又矛盾,但又是统一、调和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

  • 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

    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

    中医素来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治未病”等,这是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养生防病理念。中医药显示度逐渐增加,“健康中国”建设中更少不了中医元素。 目前社会上一些伪中医,对中医药一知半解,却在恶意夸大中医药的疗效,制造思想上的混乱,干扰人的正常分辨能力。需要有各方力量为中医药正声。事实上,中医药传承千年至今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很多经验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

  • 专家详解“阴阳脸”“阴阳腿”

    专家详解“阴阳脸”“阴阳腿”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占卜等。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最佳状态,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不协调因素存在,导致很多事件的不协调,人们习惯称之为阴阳不协调。记者就碰到了这样的案例,一些人的脸颊两边颜色不一,大小不一;又比如说一些人的腿左右两边长短不一,温度也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能够治疗吗?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专家。   阴阳脸篇   类型一:太田痣等天生胎记   有这么一群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得到了上天送给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 人体血气经络和阴阳五行的关系

    人体血气经络和阴阳五行的关系

    如何根据人体经络和五行解释气血津液和人体的关系? 水谷进入口中传输至肠胃,最后变成的津液有五种:天冷衣薄时,就变为尿与气;天热衣厚时,就变为汗水:心情悲哀时气并于上。就变为眼泪:中焦热而胃弛缓时,就变为唾液;邪气内侵且在脉内逆行,致使经气阻塞而不行,就会成为水胀病。 气血是中医对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认为气与血虽然各自作用不同,但是相互依存,补给各个脏器组织的营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气血不足则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精力不足。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脏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人体内脏的支配,同时又是...

  • 刮痧调整阴阳 几种人不适合刮痧

    刮痧调整阴阳 几种人不适合刮痧

    刮痧通过活血祛瘀、舒经活络、调整阴阳,可以起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刮痧,以下几种人不适合刮痧。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不宜刮痧,因为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者不宜刮痧,因为这类患者在刮痧时皮下易出血,且不易被吸收。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者不宜刮痧,否则易引起创口感染。 ●急性扭伤、创伤,或骨折的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的出血。 ●过饥过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

  • 春分养生 阴阳相半寒暑平

    春分养生 阴阳相半寒暑平

    2018年3月21日,春分节气开始,这一天恰好也是世界睡眠日。也许有人会疑问这两个日子为什么会在一天,其实这并不是“偶遇”,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白天和晚上的时长正好相等,这就离不开一个“和”字。中国人向往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阴阳的运行造就了世间万物,也影响了人类的睡眠行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rdq...

  • 最简单的阴阳调节方式

    最简单的阴阳调节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懂得睡子觉,但习惯睡午觉的人却不多,甚至有人认为睡午觉完全是浪费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睡午觉已经渐渐成了一种奢侈地享受。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午觉可有可无的占到69.1%;工作太忙碌没时间睡的占36.91%;47.04%的人是因为中午时间安排了其他事情。“三寒两倒七分饱”是中医养生三大法宝,其中的“两倒”,指的就是要睡好“子午觉”, 每天子时和午时尽可能按时入睡,同时强调“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最...

  • 养生是顺自然之道 持阴阳平衡之道

    养生是顺自然之道 持阴阳平衡之道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梅墨生常被友人称赞为“通才”,他是当代中国画、书法艺术创作和近现代艺术研究与评论的“三栖型”人物之一;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结体夸张、变体,却是古法盎然,一派刚柔并蓄、清丽平和之境。人们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不离传统和常变常新,感受到一种传统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思想,曾被评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记者有幸采访他时,近耳顺之年的梅墨生面色红润,双目炯炯,精神矍铄。谈及养生,梅墨生认为,养生就是顺自然之道,行性...

  •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中医治病摄生考究“天人相应”之理,遵从自然规律,顺时保养,《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摄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优势特征。 “四序相错行”“物新感节移”,又到仲夏,我国江南地区已进入梅雨时节。从命运视点看本年的气候特色:2018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全年气候寒热改变较大,雨水散布不均,夏天寒、湿会侧重...

  • 秋季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

    秋季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

    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内经》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似乎着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均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中国古人之“佳人伤春,才子悲秋”,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写照。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有很多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 唐朝诗人杜甫,一生贫困潦倒,疾痛缠身,且命运多...

  • 中医阴阳学说指导下的DNA甲基化研究思

    中医阴阳学说指导下的DNA甲基化研究思

    表观遗传学由 Waddington [1 ] 于 1942 年作为后 生论和遗传学的合词而提出。1975 年 Ledford [2 ] 对 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认为个体在成 体阶段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的相关信息可经有丝 分裂、减数分裂方式在细胞和个体间世代传递。而 在现代生物学中,表观遗传学一般是指不涉及 DNA 序列改变的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可 以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稳定传递的遗传学分支 学科,主要包括 DNA 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 染色质重塑、基因沉默和 RNA 编辑等调控机制, 其中...

  • 常摄素食可“和谐阴阳”

    常摄素食可“和谐阴阳”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认为,秋季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常摄素食可“和谐阴阳”,减少疾病的发生。正如古典《大戴礼记》有云:“食肉荤,勇而悍,阴阳失衡;食谷素,慧而巧,养阴平阳。”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秋季尽量少食羊肉、海鲜以及葱、姜等荤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素食。 肺燥首选银耳 用银耳10克,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适用于初秋久咳少痰人群。...

  • 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 阴平阳秘与阴阳平衡

    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 阴平阳秘与阴阳平衡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范天田 梁鹏 马文辉   大凡一个中医人,入门就先学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再到中药方剂与临床各科。可是,学了好多年,为什么还是没有中医思维呢?到底什么才是中医思维?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呢?   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   中医传统思维来源于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是参天大树,道家文化是主干,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所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我们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间,每个星球...

  • “阴阳交”的源流“阴阳交”理论指导临床

    “阴阳交”的源流“阴阳交”理论指导临床

    “阴阳交”理论新解 “阴阳交”理论自《黄帝内经》提出, 后世医家多以经注 经, 未见理论上的实质发展, 故无法对临床起到具体的指导作 用。 笔者以 “阴交” “阳交” 角度分而论之, 发现这种 “邪与正 交” 的病理模型运用广泛, 对于温病以及其他疑难病证都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故意图从理论层面进行补充和探讨。 “阴阳交”的源流 “阴阳交”...

  •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具有矛盾论的一般涵义,但又不等于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的,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也是互相定义的;即对立是统一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的统一。由于马文把阴阳理解为任何相关或不相关实体的两个构成部分,又把“在同一个统一体中...

  • 阴阳释义 阴阳与中医学

    阴阳释义 阴阳与中医学

    论阴阳、中和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 与 “中和” 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 学思想, 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影 响着国人对事物与世界的认知, 对中医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围绕 “阴阳” “中和” 思想与中医 学基本理论展开, 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阴阳释义 “阴阳” 二字均有俗称“耳刀旁”的部首,左 &ld...

  •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天地之道, 阴阳而已矣。 阴阳之理, 升降而已矣 [1] 。 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阴阳的基本 属性, 人们普遍认为阳升阴降就是阴阳运动仅有的 形式。 这一理论长期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并在中医 学理论的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多 现象和理论却证实了阴阳运动的形式远远没有这样简单, 如, 术数阴阳中云雨的形成、 气候的更迭、 水火 的既济、 气血的互化; 气论阴阳中的肝升肺降、 脾升 胃降、 心肾相交、 中医药治则治法、 中医药升降配伍 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了阴升阳降在维持 正常...

  • 什么是“阴阳语境学”

    什么是“阴阳语境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予良 石玉山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但也是学者研究中最难说清,读者最难理解的概念。如何认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笔者认为,首先要理清哲学里讲的阴阳与中医阴阳关系。中医阴阳必须放在中医特定的语境中去研究认识,即“阴阳语境学”。这样或许可能使《黄帝内经》所述的阴阳理论研究产生重大突破。   什么是“阴阳语境学”   什么是“阴阳语境”?就是阴阳两个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

  • 自然界的阴阳  内与外的阴阳 虚与实的阴阳

    自然界的阴阳 内与外的阴阳 虚与实的阴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一种解释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相火论”。同时,又在相火论的前提下,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他的这一学术思想为后来的一些医家所接受,并不断运用于临床,曾获得了确定的疗效。然而,如同许多学说一样,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非议者也不乏其人。因此,重提这一学说的客观性及其理论意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朱丹溪 1 自然界的阴阳 1...

  • 五脏同补 阴阳互引的辨证观

    五脏同补 阴阳互引的辨证观

    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驱,浙江的代表医家为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冯兆张等。张景岳学术渊源受薛已、李东垣、许叔微等人影响较大,其温补学说的中心思想是“重阳不薄阴”,主要观点有:   1.命门主两肾,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张景岳认为:阴精和阳气是性命之本;阴阳之根,都在命门;命门总主两肾,补肾中真阴真阳,即补命门。命门与肾实为一而二、二而一,命门的元气元精,便是肾中的真阴真阳。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与“气不足便是寒”。这...

  •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近读 马予良、石玉山先生所作《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以下简称为马文)一文,对其观点不能苟同。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其“对立统一”之基本内容早已为广大中医界同仁所共识,笔者认为,对中医阴阳理论的认识,应重感悟,应动态、全面地看待阴阳学说。   应动态地看待阴阳学说   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阴阳之名最早见于《易经》,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即道路、道理之意,也可以称之为法则或规律。故古人云...

  •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宗辽   胸怀仁心济世愿,   不愄六淫湿燥寒①;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三焦六经八纲辨②,   卫气营血分明断;   望闻问切四诊参,   外感内伤脉舌验;   性命所系千金重,   虚实寒热无为患。   内难伤本博医源③,   各家学说须浏览;   大医精诚无止境,   继承创新高峰攀。   中医治病随机变,...

  •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今日之大学教科书有谓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者,又说古人所用的“阴阳”,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病理和生理的矛盾统一现象。殊不知,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片面定义。   笔者认为张仲景的一部《伤寒论》讲的是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与人体之阳(如五脏之阳、经脉之阳、气为阳之阳等)的“侵伤”与“被侵伤”道理。在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中,必须注意固护人体之阳,否则,就有可能患伤寒病。而吴鞠通的一部《温病条辨》讲的是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与人体之阴(如五脏...

  •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侯冠群 鲁明源   《灵枢悬解》言:“营卫者,经络之气血”,《医宗金鉴》又云:“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卫即气中剽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此言营卫与气血是体用关系。然亦有医家认为营卫属于气的范畴,不可以气血论之。营卫与气血究竟有何渊源?是体用关系,还是不可相互关联?营卫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本文从《内经》经文入手厘清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气分阴阳   在《内...

  • 平衡阴阳睡好子午觉

    平衡阴阳睡好子午觉

    什么是子午觉?就是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调查显示,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子午觉,睡不成完整子觉和睡不成完整午觉的人,要占到七成。而子午时段睡好觉,对人体健康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

  • 中医的阴阳

    中医的阴阳

    我国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具体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则认为人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属阴)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用来说明病理变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