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阳 第18页

阴阳 第18页

  • 调和阴阳用建中

    调和阴阳用建中

      张某,女,42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双膝关节及小腿部冷酸痛5年,夏季加重,进空调房间必穿长裤,受凉后疼痛加重伴抽搐、麻木不仁、挛急感、痛按则止。既往有慢性胃病7年余,冬常吐清水,腹部喜温喜揉喜按。多次予以中草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时于夏季,症状反复,苦于其病。患者现神清,神疲怠倦,口干咽燥,喜热饮量不多,饮食一般,大便偏溏,双下肢冷痛无力,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此为阴阳两虚。治拟调和阴阳,予以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6克。9剂,水煎服...

  • 关于正确理解阴阳的几个问题

    关于正确理解阴阳的几个问题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正确、全面地理解阐释阴阳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阴阳的几个问题略谈己见,希望有助于中医同仁全面理解阴阳或引发讨论。 阴阳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欲该医易,理只阴阳”(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阴阳是“道”,阴阳是“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是抽象的...

  •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 “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 阴阳可“体验” 《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rd...

  •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 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在中医的论述中,冬至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节。冬至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将逐渐回复升发,但这段期间,自然界的阳气仍然处于低位,是一年到头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许多人以为,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事实上,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养之时莫忘养阴,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 温补肾阳 冬至养生的主旋律 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

  • 耳朵经络健身 五行阴阳

    耳朵经络健身 五行阴阳

    中医认为,耳朵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健身的重要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引耳健身就是通过对耳朵的牵引运动,反馈性的激发全身动力,促使气血运行,调动体内的正气,增强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以保持相对的生理平衡,达到运动局部而保健全身的目的。 具体方法是:用右手从头顶伸至左耳尖,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左耳上部,向上牵引,一拉一放,一共36次。再用左手从头顶伸到右耳尖,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右耳上部,向上牵引,一拉一放,一共36次,牵引时的力量要柔和,以不感到耳朵疼痛为宜。(...

  • 中医养生学观点 通过阴阳协调完成新陈代谢

    中医养生学观点 通过阴阳协调完成新陈代谢

    所谓“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中医养生学观点 中医养生学从阳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

  • 中医谈出汗 过度出汗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

    中医谈出汗 过度出汗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

    汗是津液所化生的,在体内为津液,经阳气蒸发从腠理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正常人在过劳、运动剧烈、环境或饮食过热、情绪紧张等情况下皆可以出汗,这属于正常现象。发生疾病时,各种因素影响了汗的生成与调节,可引起异常出汗。发病时出汗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致病的邪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机体抗邪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汗为津液所生,过度的出汗可以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的严重后果。临床问汗时要询问就诊者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点、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后症状的变化。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汗...

  • 水乐至阴火乐至阳 土乐阴阳平衡

    水乐至阴火乐至阳 土乐阴阳平衡

    抑郁症,作为一种病因机制复杂的精神疾病,正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患者的求生意志。在高节奏、高压力下工作的人群,近年来屡屡曝出抑郁自杀的新闻,数量之多让人触目惊心。抑郁症患者除了积极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外,不要忽视中医疗法。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秋的情绪,如何走出抑郁,远离自杀,给自己、家人、朋友等一个健康的环境呢? 音乐疗法驱抑郁 中医认为,听音乐是一味“价廉物美”的养生良方。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让人身心舒畅,甚至忘却烦恼。中医经典古籍《素问·举痛论》中说“...

  •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我们人身体上每天的气候,从夜里十一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点,都是阳气;下午属于阴气。现在都市很多年轻人,都是阳气不够,上午起来昏头昏脑,一点精神没有;到下午睡一个午觉起来,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来,精神越来越好。这些人都是阴气很盛,学中医看病就要知道了。 大部分的人,头脑一天到晚昏昏的,精神不够,尤其现在的青年上午头脑都不清,中午以后慢慢好,到夜里个个生龙活虎一般。大概我们诸位朋友都是这个情况,这是现代人的生活。这个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昼夜颠倒的。 换句话说,大昏沉的人,贪瞋痴慢疑...

  • 伏羲 八卦阴阳 百草初尝肇药史
  • 四时阴阳为大纲通论

    四时阴阳为大纲通论

      张仲景《伤寒论》以四时阴阳为大纲通论全书,首先表现在一日或一年四时分上。   寅申春夏阳仪和秋冬阴仪分   张仲景紧抓四时阴阳之理,以四时阴阳为据展开了《伤寒论》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这就是天地四时阴阳生杀之理。可以从此理会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道理。春夏“阳生阴长”称为“阳仪系统”,秋冬“阳杀阴藏”称为“阴仪系统&rdqu...

  •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理论

    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宗教学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处于优势地位并被公认用于指导医学实践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模式从多角度看待疾病、医学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多方面认识人类的饱康和疾病,从而把人们的医学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中国传统医学形成以《内经》的产生为标志,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特色的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从两千多年前产生至今,却&mdash...

  • 阴阳平和之道与阴平阳秘之乐

    阴阳平和之道与阴平阳秘之乐

    《黄帝内经》中指出,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 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 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 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即获得快乐和健康的必由之 路。如此阴阳平和,吃得 香,睡得甜,无所谓衣服的 华美,安享于久远的风俗, 不在乎贵贱贫富的差距。 减损情志,减少欲望, 心地安闲,不患得患失, “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 期”,就能够达到体内气机 和畅,情志和欲望才能按 其本然状态自然相适。这 样,我们的眼睛才能不被 表面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吸...

  •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不可分割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不可分割

    中医的气血理论很重要,但笔者认为,血到病除是被中医忽视了的治病要点。认识中医,就要按中国哲学方法路线去悟,去理解和认识中医理论和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中国哲学方法要求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把握其宏观,其次把握其核心。 从中医学对饮食起居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上看,其目的完全是围绕着人体生命的核心“气血”去解释如何为人祛病和使人延年益寿。只有祛除了疾病又把握了养生长寿的方法,使气血在体内循环通畅,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不可分割,气血不能分离。血为阴,气为阳。...

  • “上火”主要的原因是阴阳失衡

    “上火”主要的原因是阴阳失衡

    生活中上火可谓“人之常情”。如果出现了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不用看医生也能自己得出“上火”的诊断。很多人也就掉以轻心地自行选择清热去火药服用,或许有效或许无效,但即使无效时间一久也就自愈了。 “上火”主要的原因是阴阳失衡,而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治也能慢慢自愈的原因。但是,一旦选错了清热药也不排除适得其反的可能。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若是虚火内生而频频服用泻...

  • 养阴阳 养气肾 养脾胃

    养阴阳 养气肾 养脾胃

      养阳春夏季节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于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饮食,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养阴阴虚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选有养阴益胃之功效的食品。阴虚内热体质者,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大甜大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   养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升发,人体...

  • 阴阳双补用啥好?锁阳

    阴阳双补用啥好?锁阳

      夏秋之交,对于平时喜欢进补的中老年人来说,此时一味补阴、一味补阳都不可取。专家建议,人们最好能服用具有阴阳双补功效的药食两用之品。对此,唐代大将军薛仁贵早在1000多年前就推荐人们服用锁阳了。   锁阳助薛仁贵死里逃生   一次,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带兵出征西域,途中被哈密国元帅围困在苦峪城。眼看大军弹尽粮绝,苦闷不已的薛仁贵就在一天晚上外出散心,走着走着,他发现田地里到处生长着一种很像红萝卜的植物,它根块肥大,看样子能吃。薛仁贵连忙命将士将此物挖掘出来食用,替代紧缺的粮食,当时就是凭着这种东西,薛仁贵的大军保住...

  • 秋季养生防止阴阳失衡

    秋季养生防止阴阳失衡

    阴阳如果有一方出现 不足或者有余,另一方就 会代偿弥补,阳气和阴精 一旦不能够维持正常的平 衡,就会出现阴阳失调,会 产生种种的健康问题。 1.轻度阴阳失衡 如现代人所说的亚 健康,是基于健康人与疾 病之间的一种生理状态, 秋季发病率很高。亚健康 是如何引起的?由于人体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 对轻度阴阳失衡具有调 节代偿能力,可以维持一 段时间暂时的平衡。这个 所谓的平衡是要打引号 的平衡,那就是说亚健康 就属于这种轻度的阴阳 失衡。如果我们出现不明 原因的疲劳,或者出汗, 掉头发,情绪失常,还有 就是吃饭睡觉...

  • 更年期综合征阴阳失调所致 食疗药膳

    更年期综合征阴阳失调所致 食疗药膳

    部分女性在绝经前后和绝经期出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久或暂的一些症候,如月经紊乱、轰热出汗、潮热面红、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失眠心悸、皮肤感觉异常等,称为绝经期综合症。本病中医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多因肾气衰竭,天葵将绝,阴阳失调所致,药膳食疗,有一定作用。 肾阴虚证 月经周期紊乱,颜色鲜红,量或多或少,甚或闭经,白带少而阴道干涩;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轰热出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皮肤干燥或如虫行,舌红,苔少,脉细数。 生地枣仁粥酸枣仁30克,生地黄30克,粳米10...

  • 阴阳转合降龙功

    阴阳转合降龙功

    众所周知,大脑与脊柱是我们 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与大脑不 同,脊柱经常会由于各种不良生活 习惯造成损伤,脊神经的损伤又会 严重影响我们的运动能力。不仅是 伏案工作会给颈椎形成压力,洗菜 摘菜、拖地扫地、抱孩子、提重物等 家务恬也会给脊柱造成巨大的负 担。而通过阴阳转合、颤抖摇甩等降 龙功动作,老年人可以做到有练有 养,促进脊柱恢复健康状态。 第一式:阴式 两手于体前十指交错,反掌,伸 直两臂至最高点,踮脚5~10次。随 后,两臂在反掌姿势下,分别在头顶 处向左、向右摆动5~10次。然后前 倾上半身,两手反掌向...

  • 杨力养生讲座 易经与阴阳中医养生

    杨力养生讲座 易经与阴阳中医养生

    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一部《周易与中医学》,蜚声海内外,目前累计印数已达十四万册,现已有中、英、日、韩、汉繁体等多种版本在全世界畅销,影响甚大。更以《中医运气学》、《中医疾病预测学》奠定了其在中医学术界的地位。杨力教授精通文史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内经》相结合,并融会贯通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养生做了升华提炼,为中华养生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力教授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已达二十五年,近五年来,...

  •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药膳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药膳

    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常见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面色少华、问有烘热、神疲乏力、夜间多尿、肢清足冷、心悸、气急、舌质淡、脉沉细无力等,可见于南血压病m期。 常用于药膳的药物有:杜仲、附片、肉桂、仙茅、仙灵脾、党参、黄芪、山萸肉、莎苑子、枸杞子、桑葚子、菟丝子、龟板、鳖甲、五味子等。 常用于药膳的食物有:猪肉、羊肉、牛肉、鸽肉、鹌鹑、雀、海带、海参、墨鱼、鲍鱼、鱼翅、燕窝、虾、龙虾、动物鞭类、动物腰子、蔬菜、水果等。 仙茅煮猪腰子 【配方】仙茅12克,猪腰子2个,料酒10毫升,葱lo克,姜、盐各5...

  • 李绍武:阴阳调平好 血压自然变正常

    李绍武:阴阳调平好 血压自然变正常

      “没想到年纪不大的李医生,不仅脉把得好,还能药到病除。”患有静脉曲张的陈女士到南宁生源堂中医药馆找李绍武医师看病,三个疗程后,“寒腿”竟变暖和了,身体各方面都有了好转。自从李绍武医生受邀到南宁生源堂中医药馆坐诊后,不少市民慕名前来治病,其精湛的医术受到病患的赞赏。   曾有三名女患者一同来找李绍武看病。与其他患者的自诉病情不同,三名女患者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体状况,只让李绍武为她们诊治。第一诊,李绍武向她们辨证了各自的证候,并开药让她们回去服用。第二诊,还是这三名女患...

  •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动作状态的躁动和安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势力,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周易&m...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

  • 总是出汗 与阴阳失衡气阴两虚有关

    总是出汗 与阴阳失衡气阴两虚有关

    有些人总是动不动就出汗,就连静静坐会儿,手心也会不自觉地出汗,尤其是当紧张或是情绪激动的时候,接一会儿电话,电话上就会满是汗液。出汗后,感觉身体很不舒服。这是不是“病态”呢? 这种以全身或局部不正常出汗为主症的疾病称为汗症,与阴阳失衡、气阴两虚有关。 汗症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没有运动或静坐出汗,出汗后感觉不舒服的称为自汗,多是因为体质虚弱等导致的;而晚上一睡觉就出汗,到醒来又停止的为盗汗,以虚证多见,是阴虚火旺、阴血亏损所致。严重的汗症患者会口干、乏力、全身倦怠等症状。汗症常见于成年人,老年...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又“脾欲甘”。说明甘味是补脾胃之主味。然甘有甘温甘凉之分。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则宜甘凉,甘温可助脾升,甘凉可助胃降。补脾胃当首分阴阳,不可认为补脾必甘温,补胃皆甘凉,当以辨证论治。   脾喜甘温,《脾胃论》云:“甘温...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向,就利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个对立和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一切事物当中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虽然看不...

  • 中医食物疗法 有阴阳五行特性

    中医食物疗法 有阴阳五行特性

    什么是中医的食物疗法? 中医的食物疗法是针对疾病,利用人体和食物的阴阳五行原理来进行治疗,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食物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食物能够给人带来感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不像药物那样让人难以接受,所以,食物疗法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另外,食疗用品在类型和用量上都没有药物治疗那么严格规定,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和爿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病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治疗疾病。 食物同样具有阴阳五行的特性,所以,食物治病就是利用食物在阴阳五行中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病症进行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

  •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阴阳是中医学阐释人体生理病理、 指导诊断治 疗的基本纲领。明·张景岳曾说 : “医道虽繁, 而可 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 ” 《内经》 作为中医脉学 渊薮, 其在分析脉理、 阐述脉法、 分类脉象时多征引 阴阳, 确立以阴阳为纲的论脉总则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曰: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1] ” 《素问·脉 要精微论》 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自 阴阳始。 [1] &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