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第160页
-
胃脘痛方选安中散加减
国医大师韩明向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韩明向长于辨证施治,注重病证合参,巧用安中散治疗各种虚寒痛证。安中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和剂局方》)。方中小茴香、高良姜温中散寒;牡蛎制酸止痛;肉桂止其上冲,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延胡索理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炙甘草健脾和中。全方共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疏肝和胃之功效,适用于中寒气滞、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腹痛及妇人虚寒腹痛等病证。笔者跟韩明向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医案一:胃脘痛 患者,...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霸道”清热治其标 “王道”补虚治其本
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既应重视西医指标及借鉴当代相关药理研究成果,又不可囿于西医的“三联”“四联”杀菌、消炎等治疗思路及用药疗程。应从中医思维出发,注重清热驱邪,并以“王道”缓图,最终达到邪去正安、邪不可干的治疗目标。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为40%~70%。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是引起慢性...
-
谨守病机 分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脾胃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40多年,尤其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在“谨守病机,分期辨治”理论指导下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慢性萎缩性胃炎源于脾胃耗伤、脾胃脏腑机能减退,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且有恶变趋势,故要把恢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作为治疗目标,使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则病症自除,正如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
-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以胃灼热和食物反流为主症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并指出亚洲国家以非糜烂性反流病为主[1]。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抑酸剂治疗GERD,但停药后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管功能,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生活质量下降[2,3]。GERD归属中医“噎膈&rdquo...
-
调脏运气汤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林平自拟“调脏运气汤”治疗顽固性胃脘疼痛临床效果显著,笔者作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并将经验运用到临床中,收效较佳。现分享验案一则。 夏某,男,56岁,2023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部反复灼热疼痛2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灼热疼痛不适,口苦反酸,大便难解。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曾服泮托拉唑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此后反复发作,1个月前加重,自...
-
以运气思路辨治难治性胃痞一例
笔者有幸拜于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门下,潜心研习五运六气理论,获益匪浅。现将验案一则分享如下。 余某,男,2023年9月21日初诊。主述:上腹反复胀闷10余年,餐后明显。经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曾接受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磷酸铝凝胶、替普瑞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复方消化酶等西药治疗,时可缓解,但仍反复。亦服用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中药处方,然效甚微,故来求诊。既往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刻下:患者诉近期上腹胀闷再作,餐后约2小时胀痛明显,伴反酸、呃逆...
-
吴光炯原始病案 治小儿胃食管反流所引起的慢性咳嗽
全国名中医吴光炯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吴光炯医技精湛,学验颇丰。本人有幸整理吴光炯原始病案,发现吴老擅长诊治小儿肺系、脾胃系疾病,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尤其对小儿胃食管反流所引起的慢性咳嗽,临床疗效显著,兹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胃食管反流所致慢性咳嗽多见于小儿,为虚实夹杂之病。虚实之间相互作用致使本病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本虚在于肺与脾胃不足,标实在于食积、痰湿及气滞互结,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但很快转入虚实夹杂之证。李杲在《脾胃论》中说:&ldq...
-
糜烂性胃炎中医防治伏邪理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所致胃黏膜损伤,而损伤未至肌层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各年龄层均可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病以上腹痛、腹胀、食欲减退、饮食减少,或伴有胃灼热、反酸等为主要表现[2],内镜下可见胃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粗糙不平、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根据镜下特点本病可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隆起糜烂型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3],有高度的癌变倾向[4]。西医尚未完全阐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5]。在本病的治疗方面,...
-
黄土汤加减治胃溃疡出血
胃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等症,若并发消化道出血,则可能出现黑便、贫血、失血性休克,甚则危及生命。现整理一则运用经方治愈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验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准确选方,精准用药,疗效甚佳,现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42岁,2022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8年,加重伴黑便5日。患者胃痛8年,曾间断口服护胃药(具体不详),疗效一般,胃痛症状间断性发作。2022年9月1日无明显诱因胃痛加重,前往医院就诊,查胃镜见胃体黏膜光滑,充血水肿,...
-
探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点的常见消化性疾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且伴随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常被视为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胃癌发生的高风险因素[1]。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尤其是CAG合并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2]。CAG临床以上腹胀、腹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中医内科学》将CAG归为&ldq...
-
浅析病证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
萎缩性舌炎指舌体背部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又称为光滑舌或镜面舌,常伴有口干、舌体烧灼感、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较低、基础疾病较多、多带义齿等因素相关[2]。萎缩性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舌体微循环障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少、口腔菌群改变、炎症、免疫失调等有关[3,4]。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对因对症治疗,如抗真菌感染、纠正贫血、补充维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等[5]。由于引起萎缩性舌炎的疾病种类繁多,对因治...
-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药方胃炎消汤
胃炎消汤辅助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食滞胃肠证的临床观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是指因感染Hp引起的反复胃脘疼痛、痞满、嗳气、反酸、食欲不佳等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Hp属于革兰阴性微需氧性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感染易发生在儿童期[1],若治疗不当,可终身携带[2]。目前,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为一线治疗方案,但随着Hp耐药性逐渐增加,其根治率下降[3]。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疗效良好,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且长期使用无明显不良反...
-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 胃脘痛化浊解毒处方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在脾胃病领域颇有建树。本文介绍其辨治慢性胃炎经验。 因机证治 慢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仅表现为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病情日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西医多采用促胃肠蠕动药物和抑酸药物治疗,如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其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拮抗幽门螺杆菌等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但停药后复发可能性...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ldq...
-
由长期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 宣阳化痰开郁汤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柴胡12g,桂枝6g,郁金12g,石菖蒲12g,制半夏12g,竹茹6g,枳壳12g,枸橘李12g,玫瑰花6g,厚朴花6g,茯苓、茯神各15g,藿香梗、紫苏梗各12g,炙甘草6g。 功效:宣阳开...
-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