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颈 第22页

颈 第22页

  • 夏日降压:姜块蘸酒刮肩颈

    夏日降压:姜块蘸酒刮肩颈

    刮痧有调心气、活心血、降血压的作用。夏季通于心,人心气较盛,加之此时人“卫气外浮”,所以血压较高的患者夏季可以通过刮痧降压。 刮痧除了用刮痧板、刮痧油外,还可在家就地取材。从活血化瘀的角度来考虑,姜块蘸酒刮痧最好,用蘸上白酒(40度左右)、切得比较方正的姜块刮肩部和颈部,即风池穴(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到肩井穴(肩部最高处)之间的区域,有较好的降压效果。此外,还可以刮两个肘窝和膝盖后侧的腘窝。 刮痧后,皮肤出现颜色潮红、紫红以及略微渗血,都是所谓的出痧,此时可用姜块按压红点。如果皮...

  • 王金贵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王金贵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岐黄学者王金贵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古法腹部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法”等多方推拿名家的学术思想,博采众长,丰富了“津沽脏腑推拿”理论。在临床中,王金贵还十分重视内外结合综合治疗,常以津沽脏腑推拿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伤科、内科以及小儿疾病,且疗效颇佳。笔者见其运用此法治愈痉挛性斜颈患者1例,介绍如下。 赵某某,男,28岁。诉颈项板滞抽搐2月余,于20...

  •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刀在颈椎病中的诊疗作用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刀在颈椎病中的诊疗作用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以颈椎的活动受限及颈肩背部疼痛为临床主要表现,若不及时处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造成椎间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颈部周围软组织为颈椎的活动提供外源性动力,但同时也易受风寒湿邪的影响。根据经筋学说“筋者,肉之力也”之论,颈椎周围软组织属于“经筋”范畴,颈椎周围软组织疾病亦属于“经筋病”范畴。针刀具备针的优势,又结合刀的特色,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以经筋理...

  • 痉挛性斜颈中医案 书写痉挛症中医案

    痉挛性斜颈中医案 书写痉挛症中医案

    全国名中医孙申田医技精湛,治学严谨,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自70年代始,孙申田为揭示头针疗法治疗脑病的机理做了大量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从神经领域多系统、多层次对头针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CT、MRI、fMRI等影像学和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地形图等神经电生理技术,从形态学和机能学等方面对头针治疗脑病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组织进行了头穴针刺治疗脑病的神经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方面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等...

  • 痉挛性斜颈针药并用中医辨治

    痉挛性斜颈针药并用中医辨治

    全国名中医高树中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擅长治疗疼痛性疾病、胃肠病、男性病、不孕症、痤疮、时间性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现整理高树中针药并用辨治疑难病验案一则。 患者男,30岁,2014年3月8日初诊。颈部痉挛向左侧偏斜2月余,患者2月前生气、劳累后出现颈部痉挛,行走时头颈不自主左偏,呈阵发性,于当地医院诊为“痉挛性斜颈”,行针刺、推拿治疗,未服药物,效欠佳。现见颈项后部及右侧肌肉僵硬,头偏向左侧,右侧头部有牵扯痛,肩部左侧高于右侧,眠浅易醒,易汗出,纳...

  • 林定坤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林定坤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外伤以及颈部慢性损伤所引起的小关节错位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且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反复复,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岐黄学者林定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师从岭南骨伤大家邓晋峰和石仰山先生,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林定坤认为颈性眩晕多由筋骨失衡、气血失调兼有邪气共同所致;在颈性眩晕的临证诊疗上,林定坤临证首先以手法、导引等平衡筋骨,再予...

  • 治颈性眩晕经验

    治颈性眩晕经验

    经验方:石决明(先煎)、葛根各20克,丹参15克,川芎、白芷、刺蒺藜各8克,党参、白芍、桃仁各12克。 加减:痰湿者加白术、半夏各10克;阳虚者加附子、桂枝各4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饭后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疗颈性眩晕患者50例,治愈 35例,有效6例,无效9例。...

  • 颈项强痛伴头晕 通过针药并施

    颈项强痛伴头晕 通过针药并施

      该患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余,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做脑部CT及脑血流图检查未见异常,结合颈椎MRI检查及临床体征,以及舌象脉象,四诊合参,辨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眩晕,治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通过针药并施而获良效。   何某某,女,55岁,自由职业,重庆市南岸区人。2010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因“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突发眩晕半月”前来就诊。患者于1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头晕,由于症状较轻未予以重视。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并伴见恶心欲吐...

  • 雷昌林治颈椎外伤后偏头痛

    雷昌林治颈椎外伤后偏头痛

      王某,男,14岁,1990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外伤后左侧偏头痛一年余。患者1989年7月14日因颈椎摔伤疼痛,收入某大医院,诊断为颈椎5-7椎体向前滑脱。经住院治疗2月,出院后又牵引2月,颈椎症状改善,但左偏头痛一直难以控制。又先后到几家大医院求治,经脑CT,脑电图等检查,均未查出异常。头痛原因不明,治疗效果自然不好,患者非常痛苦,近一月已不能上学。经人推荐来诊。   刻诊: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差,心烦,失眠,左偏头痛每日痛2~3次,每次历时1~2个小时,痛时痛得哭闹喊叫,用被子捂头,用拳...

  • 颈性眩晕治以活血定眩

    颈性眩晕治以活血定眩

      患者患颈性眩晕,出现一过性运动性强烈眩晕,伴颈项后侧酸胀不适,活动稍欠灵。此为颈部筋骨错缝致气血瘀滞。治以活血定眩。温针灸百会、颈百劳温经活血、促进头项气血流通;刺风池、天柱疏风活血、柔筋止痛。加以舒筋按摩可放松局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牵旋端提法可使筋骨整复,达到治愈。   孙某某,男,37岁,工程技术人员。2011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因“一过性运动性眩晕8天”就诊。平素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疏于锻炼。8天前因久坐伏案出现颈项不适,运动欠灵,一过性运动性强烈眩晕,经西...

  • 转动眼球颈部缓解心悸

    转动眼球颈部缓解心悸

    中老年人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悸,甚至晕厥,常常突然发作,这些症状与情绪紧张、受刺激有关。要想快速缓解心悸,不妨试试以下两个动作。 转动眼球 取坐位,上身正直头颈部不动,将眼球先尽量向左看,然后再尽量往右看,转换要迅速,每分钟可转动30次以上。其次,眼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转动30次,动作也要快。最后,双目凝视自己的鼻尖1分钟,如无效可重复2~3次。此法主要以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缓解心动过速的目的。 转动颈部 取坐位,两臂平放在椅子扶手上。先将头向左侧偏转,然后再向右偏转,要尽量转向侧后方,转动速度...

  • 擦颈甩臂摆腿防治高血压病

    擦颈甩臂摆腿防治高血压病

    在日常锻炼中,把擦颈、甩臂与摆腿有机结合起来,久做可防治高血压病,减轻高血压病人头晕头痛、心烦失眠等症状。 1、擦颈预备姿势: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做法:两臂屈肘,上移于肩部,首先用两手掌轻轻拍打颈部1分钟,再两手掌贴后颈部,两手形成“八”字形,并沿“八”字的延长线来回擦颈,共擦100个来回。 2、甩臂预备姿势: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内。做法:两膝微屈,(注意膝关节不宜超出脚趾)身体重心下...

  • 颈源性眩晕 用艾灸治疗

    颈源性眩晕 用艾灸治疗

    颈源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由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常于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猛然扭转或过度后屈颈部时易于引起,也常发生于体位改变时。中医学称为“眩冒”、“眩”。从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辨证,属于中医学的因虚而致之眩晕。 灸百会、足三里、风池、神阙穴可治眩晕。令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位,将百会 (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和风池(在耳后枕骨下陷中)两穴局部各1厘米范围的头发剪掉,将艾绒做成蚕豆大小的柱状放于穴位上,用线香由其顶端点燃今其...

  • 颈源性失眠 中医推拿疗法

    颈源性失眠 中医推拿疗法

    颈源性失眠是由于颈部疾病导致的交感神经受压刺激大脑兴奋性增高,或椎动脉受压使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睡眠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病。临床上治疗常用镇静催眠药,使中枢神经抑制而产生非生理性睡眠,虽然疗效快,但患者易产生依赖性,长期使用甚至成瘾。浙江省玉环县中医院针推科采用推拿疗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症,安全有效,无副作用,被患者接受。自2013年开展该疗法以来,共治疗患者75例,有效率达到95%。 以颈部为主,取风池、翳风、大椎、肩井等穴,采用按揉法放松、滚法拿法调节、整复法复位,并配合点按头面部的百会、印堂、太阳等穴以加强疗效,...

  • 头目颈项胀痛 镇肝息风汤

    头目颈项胀痛 镇肝息风汤

      焦某,男,51岁,门诊病例。   2009年7月10日初诊:阵发头目颈项胀痛及头晕10余年。患者发作时伴面色潮红,头部潮热汗出,耳鸣,足底酸胀,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曾在某综合医院检查,发现血脂增高,血糖增高(具体不详)。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化风。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方:镇肝息风汤。   组方:牛膝20克,代赭石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炒龟板30克,白芍15克,玄参10克,天冬10克,炒麦芽10克,甘草6克,天麻10克,葛根40克。   20剂,水...

  • 运用傍刺天柱穴治疗颈性眩晕

    运用傍刺天柱穴治疗颈性眩晕

      【穴性特点】   人体以头为天,颈项乃人体之支柱。穴在颈上,名“天柱”,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   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天柱穴有熄风宁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之效。该穴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选穴之一。《金针梅花诗钞》中有云:“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灵枢·寒热病》中记载:&l...

  • 缓解颈性眩晕 几种中医疗法

    缓解颈性眩晕 几种中医疗法

    孙女士患颈椎病10年有余,经常感觉头昏欲呕、脖子痛,前天早上起床后准备上趟厕所,谁知一起来便感觉一阵天旋地转,瞬时晕倒过去,老公急呼“120”将其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颈性眩晕”。缓解颈性眩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中医疗法。 (1)药枕 取荷叶、薄荷、石菖蒲、白芷、厚朴、桂枝、川芎、独活各100克,将这些药物混合加工,制成软硬适度的枕芯,常睡此枕可以防治颈椎病。若颈项痛者,加僵蚕、羌活各100克;颈项酸困不适者,加苍术、秦艽各100克;颈肩挛痛者,加白芍、姜黄各1...

  • 颈性眩晕治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

    颈性眩晕治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

      患者因长期伏案,又不注意姿势,渐觉颈项酸楚,经常头晕,又因工作繁忙劳累病情加重,其舌质淡苔白,舌边少许齿痕,脉细。四诊合参,郭剑华辨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眩晕病,结合颈椎MRI检查,确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以针刺加推拿手法,再配以补中益气汤调理,共达健脾养胃、益气升阳之功,临床效果显著。   袁某,女,44岁,行政办公人员,2009年03月28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颈项酸痛伴头晕5年余,加重2天”前来我院就诊。患者因工作原因长期久坐伏案,又不注意...

  • 颈椎引起头晕多年 主方益气聪明汤

    颈椎引起头晕多年 主方益气聪明汤

    唐某,女,57岁,2014年4月29日初诊。 患者诉头晕多年,兼见耳鸣,眼干,便秘,胸闷气短。舌淡暗,苔腻,脉沉弱。既往颈椎多个椎间隙狭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机:中阳不足,清阳不升。 治则:补气升阳。 主方:益气聪明汤。 处方:生黄芪90克,党参30克,生白芍15克,炒白术15克,葛根60克,黄柏15克,蔓荆子15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炙甘草10克,川芎15克,细辛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睡眠明...

  • 颈性眩晕 采用针灸治疗以飨同道

    颈性眩晕 采用针灸治疗以飨同道

    颈性眩晕是以颈椎病为基础所引起,以发作性眩晕、颈肩痛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例如不正确姿势、受寒等因素引起的颈椎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刺激、压迫穿行其间的椎动脉,当椎动脉受到挤压或刺激时,可造成痉挛扭曲,导致脑供血不足;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压迫交感神经引起眩晕、头痛、颈肩痛等临床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一定疗效,以飨同道。 取穴:风池、天柱、百劳、大椎、百会、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穴,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1寸毫针常规...

  • 头颈强痛 取羌活防风治之

    头颈强痛 取羌活防风治之

    方法:取羌活15克,防风 10克,红豆2个。共研成粉,鼻 内搐之。 主治:太阳经脉循行部位 头痛,症见头颈强痛,头痛自脑 上至巅顶,腰脊疼痛,遇寒加 重。 李灿亮 神经皮炎烟熏治疗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 是以瘙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 病,常反复发作。 处方:大枫子75克,胡桃50克,白 鲜皮、明矾、蝉蜕、槟榔、雄黄、松香、白 芷、地肤子、花椒、生南星、蛇床子、大黄、 土槿皮、硫黄各25克,巴豆、樟脑、白花 蛇、斑蝥、阿魏、蜈蚣各2.5克,碾为细 粉,每次用15克,每日1次,病灶局部熏 烟,有较...

  • 颈性眩晕如何引起的 如何治疗

    颈性眩晕如何引起的 如何治疗

    现代生活人们长期面对电脑或伏案工作,在长时间保持同一颈部姿势后,如猛地改变体位(如抬头或转头),一些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眼前发黑、头颈部板滞疼痛且活动困难,甚至突然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症状。如此情况频繁发生,还常出现落枕、颈肩部怕冷等症状,那么应警惕:是否患上了颈性眩晕。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外伤、颈椎骨性结构异常或周围软组织病变等原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最典型颈性眩晕的症状,就是在头位变动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如坐舟车的感觉,严重的还会伴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冷汗、血压升高等症状...

  • 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眩晕治方

    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眩晕治方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临证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组成和用法法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苍术12克,生草6克。水煎2次共对为500毫升,早晚2次温服,14剂为一个疗程。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表现为眩晕,头重,耳鸣,恶心,呕吐,呃逆,个别患者有猝倒、持物落地和复视等症状,舌质淡白,苔厚腻或黄厚腻,脉弦数、弦滑或滑数。颈部活动可诱发上述症状的发生。...

  • 头颈部压痛可提示病因

    头颈部压痛可提示病因

    “有诸内必形诸外” 是中医大夫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体内的病症,必然在体表(外) 有形迹可寻。而用指压法按压头颈部,感觉是否疼痛,即可大致判断内在疾病。 在西方医学未传人我国前,中医诊察各种体内的疾病,完全靠医生的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指按、摸、叩、触和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 (统称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实践证明,这种诊断是有科学道理的。 古代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为百脉所通,系一身之主宰,它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脏腑的功能变化首先在头颈部表现出...

  • 治颈淋巴结核经验

    治颈淋巴结核经验

    经验方:猫爪草10克,蜈蚣1条。 用法:两药研成细末,混合,于清晨空腹1次服下。儿童药量减半。 疗效:本方治疗颈淋巴结核患者230例,服药20~90日,结果治愈208例,无效22例。...

  • 咽痒痰多 治颈源性小儿顽咳

    咽痒痰多 治颈源性小儿顽咳

      2013年8月20日,一位母亲带女儿来诊。   患儿6岁,咳嗽不止两年有余,来时咳嗽,入夜则甚,咽痒,痰多,夹有风泡,可闻痰鸣而微喘,于他处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两年来四处求治,时因将息失宜而反复,遍服中西药不效。   笔者观其中医用药,或为蛇胆川贝液等中成药,或行益中化痰之法,或予清热定喘、辛温化饮诸药;而西医予阿莫西林、沙丁胺醇、泼尼松龙诸药,毫不中鹄。饮食二便如常,舌脉皆平,唯右寸略弦。   颈项触诊发现第二、第三颈椎向前右旋转式错位。询问之下,其母言其平素不喜...

  • 治颈淋巴结核内服外敷方

    治颈淋巴结核内服外敷方

      内服方   连翘、银花各30克,玄参、蒲公英、夏枯草各20克,牡蛎25克,浙贝母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30日为1疗程。   外敷方   白芥子20克,百部15克,乌梅15克,狼毒10克。共研细末,以米醋适量调匀,敷于患处,先后共敷3次,第一次敷7天,第二次敷5天,第三次敷3天,每次间隔3天。(郭旭光)...

  • 治颈淋巴结肿大方

    治颈淋巴结肿大方

    海带30克,白芥子20克,浙贝母、瓦楞子、夏枯草各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颈淋巴结肿大。...

  • 颈部热敷改善脑供血

    颈部热敷改善脑供血

    在颈部斜而长、厚厚的肌肉前方就可以用手摸到有脉搏跳动,那就是颈动脉。颈动脉向上经颅底颈动脉管入颅腔,在入颅腔前全部受颈部肌肉保护。颈肌一旦出现劳损、痉挛,感受风寒,就会使颈动脉发生扭曲或痉挛,管腔变细,血流量减少,大脑组织就会缺血,产生相应的症状。 热敷颈部不仅能减轻颈部肌肉劳损,缓解颈动脉受压,改善脑供血,还可避免血压高、脑卒中、脑萎缩。年龄超过60岁尤其是吸烟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有中风家族史的老年人,每日早;晚洗漱时用50吧左右的热毛巾擦洗、按摩颈部;或在洗澡时用热淋浴冲洗颈...

  • 从痉挛性斜颈治验看随症施量

    从痉挛性斜颈治验看随症施量

      病例介绍 患者孙某,女,51岁。主诉:斜颈两年余。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因受风出现颈部向右偏斜伴抽搐;口服坤宝丸效果不显,患者担心风险大、费用高拒绝手术,遂来我院求诊。刻见:颈部向右偏斜,伴抽搐,颈肩疼痛,腰部不适,烘热眠差,盗汗但量不多。血压:120/80mmHg。舌暗苔白,脉象:略弦滑。西医诊断:痉挛性颈斜;中医诊断:痉证,证属邪闭太阳。治法:解肌发表,解痉通络。处方:葛根汤加减。葛根60g,生麻黄9g,川桂枝30g,白芍90g,炙甘草15g,全蝎9g。10服,水煎服,日1服分2次服。   二诊(2006年2...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