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第8页
-
在家中学会润润燥 防治秋季病
秋天气候干燥,人体或多或少带着夏季的热毒,很容易引起秋燥症状,导致口唇干燥、皮肤干裂等。防止秋燥,补水很重要,除了日常饮水外,在家中学会润润燥能较好躲避秋季的小毛病。 沙参玉竹雪耳汤: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雪耳15克,猪展4两,陈皮1角,幼盐少许。先将雪耳用清水浸透发开,洗干净,备用;北沙参、玉竹、猪展、陈皮,分别洗净,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上述全部材料,改中火继续煲两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清燥润肺、滋阴清补。适用于咽干燥咳,无痰或痰少难出,...
-
出红汗是个热证 那么热在哪?
上一次说到出黑汗,这还有一个出红汗的。病人是上海人,20岁女性,常年发口疮,约有6年口疮病史。可是近半年来不仅常发口疮,而且身上还出红色的汗,像是血里加了水一样,而实际上也确实是汗里面带血。另外,她还伴有心烦,口渴,小便黄,两颧红肿、疼痛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从这些表现看,显然是个热证,那么热在哪?又该怎么治疗呢? 在中医历史上,有一个血证专家叫唐容川,他有一本血证专论《血证论》,其中在讲到“血汗”的时候,原文我已记不清了,但意思是说血汗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ldqu...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张伯礼:中医理论要在实践中升华
8月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要坚定中医的理论自信,并在实践中升华中医理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做中医药与大数据的精彩报告。 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的时代需求与基础理论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近代百年中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改难题的需求,发展中医药是时代的需求。他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中医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方法学至为关键。研究中医理论要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从临...
-
他是首位在法公立医院行医的中医师
2007年,中法政府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书。随后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希望研究中医药在干预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并列入2010-2014年发展战略计划。经过法国专家们的实地考察和层层筛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陶枫成功获得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教学医院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儿医院营养与代谢病科提供的法国住院医生职位。 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是全法国规模最大、临床医疗活动覆盖领域最广、教学和科研能力最雄厚的大学和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作为其下属之一的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儿医院实力也相当雄厚,拥有16...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
目前,除传统的化药外,中药正成为药店终端销售额与利润明显增长的重要品类,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更是引领着大健康潮流。笔者认为,中药品类销售的平均占比将很快从目前的8%增长到15%以上。 推动中药销售提升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一是大健康理念的推动,大健康产品很多是药食同源的产品,中药扩大得益于大健康;二是新医改对药店销售的冲击导致药店中药销售加大,当下民众的观念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到药店,而慢病调理,中药是首选,同时大健康养生、保健、康复等都需要中药;三是药店重视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