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 第8页

在 第8页

  • 屠呦呦: 遏制青蒿素抗药性迫在眉睫

    屠呦呦: 遏制青蒿素抗药性迫在眉睫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到,在大湄公河地区,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她在记者会上表示:“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10年时间研究新药。我为这个药(青蒿素)的前景感到担心。我希望关心疟疾的各位能够共同努力,延缓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人类与寄生虫病的抗争,向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锯战。无论何种...

  • 中医治潮热 重在舒肝理气

    中医治潮热 重在舒肝理气

    本报记者 韩彬 采访专家 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曹晓菊 更年期是每个女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而夏季的来临使得更年期女性的“火气”不断攀升,很多人出现更年期潮热出汗现象。 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曹晓菊教授指出,人到中年的女性最容易出现潮热症状。潮热又称潮红或轰热,即突然感到胸前、颈部烘热,然后这种热感如潮水样迅速通向面部,皮肤顿时出现发红,并随即出现全身轻微的出汗或大汗淋漓,轻者自己感觉不适,严重者周围的人能明显地观察到这一过程。有的妇女一天发生1-2次,较多见于晨起醒来时,或有...

  • 在家中学会润润燥 防治秋季病

    在家中学会润润燥 防治秋季病

      秋天气候干燥,人体或多或少带着夏季的热毒,很容易引起秋燥症状,导致口唇干燥、皮肤干裂等。防止秋燥,补水很重要,除了日常饮水外,在家中学会润润燥能较好躲避秋季的小毛病。   沙参玉竹雪耳汤: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雪耳15克,猪展4两,陈皮1角,幼盐少许。先将雪耳用清水浸透发开,洗干净,备用;北沙参、玉竹、猪展、陈皮,分别洗净,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上述全部材料,改中火继续煲两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清燥润肺、滋阴清补。适用于咽干燥咳,无痰或痰少难出,...

  • 针灸在瑞士广受欢迎

    针灸在瑞士广受欢迎

    在现代医学非常发达,国民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瑞士,古老的针灸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市场快速扩展。在瑞士患者中,对针灸高度信任,甚至崇拜者不乏其人。笔者有多位患者的治疗次数已超过100次,治疗在50次以上的不在少数。当然不是一个疗程,而是针对不同病痛的多次治疗。用他们的话说,是把我们中医当成了家庭医生,有病痛就先到这里来看看,希望在这里能先得到帮助。笔者甚至接到过一位患者从以色列打来的电话,说在那里旅游时发生皮炎和腹泻,问该怎么办。这是一种出于信任的健康托付,反映了他们对中医治疗的态度和信心。怎么产生的呢? 针...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针灸广
  • 汗排养生在首位 热水洗脚

    汗排养生在首位 热水洗脚

      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伤寒论》的第一方就是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整本书都在讲汗与不汗,清代程钟龄总结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排在首位。   对胖人来说,发汗就是一种祛湿。发汗要畅快,就要把毛孔都打开,保持通道不被淤堵。但由于胖人怕热,总是待在空调房里,在阵阵冷风中,毛孔收缩,体内的汗液就只好一直淤积体内。夏天本是该把汗排出来,以清洁通道的,但全都积存在体内;冬天本不该出汗了,胖人又猛着劲地出汗,让宝贵的阳气外越,体内精气越来越少。   中医的化湿方子都走芳香、化湿、解表的路子,...

  • 出红汗是个热证 那么热在哪?

    出红汗是个热证 那么热在哪?

    上一次说到出黑汗,这还有一个出红汗的。病人是上海人,20岁女性,常年发口疮,约有6年口疮病史。可是近半年来不仅常发口疮,而且身上还出红色的汗,像是血里加了水一样,而实际上也确实是汗里面带血。另外,她还伴有心烦,口渴,小便黄,两颧红肿、疼痛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从这些表现看,显然是个热证,那么热在哪?又该怎么治疗呢? 在中医历史上,有一个血证专家叫唐容川,他有一本血证专论《血证论》,其中在讲到“血汗”的时候,原文我已记不清了,但意思是说血汗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ldqu...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热证
  • 养性修身六然 健身在平衡

    养性修身六然 健身在平衡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先生,晚年隐居著述,提出了“修身六然”养性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秘籍,值得借鉴。 自处超然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和别人,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顺应自然,以高尚的人生境界来净化自己。特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抛弃奢侈之想,隔断虚荣之念,超越世俗,有“宁静致远”的境界。 处人蔼然现代研究证实,与人和善相处,乐于帮助他人,可以从中得到来自大脑的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自然的镇静剂,可使人获得内心温...

  •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型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型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燥热咳嗽和内伤咳嗽等,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因药性不同,也有寒、热、温、凉之分,必须辨证服用。如果是风寒咳嗽,用了凉药,就像“雪上加霜”,往往会用药无效或拖延病情。如果是风热咳嗽,用了热药,则会“火上浇油”,往往会加重病症。   如果咳嗽有痰,痰色白或很清稀,或有泡沫、量多,人感觉怕风、怕冷,多是风寒引起的寒性咳嗽。寒性咳嗽要选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橘红痰咳煎膏、蛇胆陈皮口服液等。   如果咳嗽伴痰黏稠...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用药不难 难在用佐药

    用药不难 难在用佐药

      我们看一个处方的水平,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方子的君臣佐使诸药之间是否丝丝入扣,达成平衡。要达到平衡,就要善于使用佐药。这个佐药既要对君药有监制作用,又不能影响君药发挥疗效,还得对治疗一些兼证有辅助作用。要达到此效果,还是颇费拿捏的。所以,用药不难,难在用佐药;组方不难,难在平衡。   笔者最近读了很多医案。在深入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并有了很多临床实践经验的时候,阅读医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是极其高效的中医思维操练。笔者发现,前人的很多医案有一个小问题,对处方“君臣佐使...

  • 佛医与中医在互补中发展

    佛医与中医在互补中发展

      中医哲学自身所释放的伟大光芒,源自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对人这一生命体的精神意念(即心识)的独特探究。佛医自身哲学功能在医治人的“心”所发挥出来的强大力量,为中医哲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精密的向度。佛医与中医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意识状态拯救人、塑造人,重生人。   佛医为中医提供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支持,为中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路注入了强劲的理论支持。中医之所以几千年没有消亡,一在于其实用性,二在于其思想兼容并蓄,以博...

  •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但疾病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症候表现有时也有疑似之处,故遣方用药稍不留意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表虚证   王某,女,47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   诉外感10余日,始发热,体温38.7℃,曾服扑热息痛好转,热势虽退,但仍恶风汗出不止,经当地乡医治疗数日未果,查其处方,用桂枝汤去姜枣加收敛止汗之品:龙骨18克,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笔者观患者面容憔悴,着厚衣裤,神疲乏力,肌肤汗出不止,脉浮缓,重按无力,舌淡苔白,脉证合参,证属太阳中风表...

  •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若能知道,既可长寿,又能诊病、论病、治病。以道论病,不但关乎人体生理病理,还包括天地之道;以道治病,不是孤立地治病,而是平衡天地人三才,借天地之道以恢复人的健康。正如《内经》所说: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这是每个中医人都要达到的境界。 @中医肖相如 中医院校毕业,中医机构工作,有中医职称,就是没学好《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医高职称“科学家”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就是疗效越来越差,其根源就是...

  • 汗控制在泄与不泄之间

    汗控制在泄与不泄之间

      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讲:“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笔者在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发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不仅针对湿邪致病是法宝;针对其他邪气致病——特别是久病者,“阳气内蒸”都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讲,中医的邪并非确有其物,而是“审症求因”求出来的。所以,所有停痰、积饮、凝寒、瘀滞等导致疾病缠绵难愈者...

  • “廉”与“效”是中医药“三进”的关键所在

    “廉”与“效”是中医药“三进”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家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发展,政策主张中医药要“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号召,切实让中医药为百姓的健康服务。中医之所以让百姓受到青睐,是因为中医药的“简、便、廉、效”的确给百姓带来了健康实惠。   “廉”与“效”是中医药“三进”的关键所在。“廉”是前提,“效”是结果。只有“廉”与“效&...

  • “漐漐”在《伤寒论》书中出现6次

    “漐漐”在《伤寒论》书中出现6次

      “漐漐”,是笔者将正常出汗的标准从“三要素”扩充为“四要素”的关键。从关注《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开始,笔者对于“正常汗出”,进行了一些贴近临床且符合经典原意的研究工作。   最早是对于“一时许”位置的考证。藉由这点,形成了笔者早先对于“正常汗出”三要素的总结,即:①一时许;②遍身;③微似有汗。通俗来讲就是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时间;二是范围;三是量。同时符合以上三点...

  • 中医适宜技术路在何方

    中医适宜技术路在何方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包括针灸、拔罐、熏蒸、推拿、刮痧、敷贴等技术,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这些技术操作方便,疗效可靠,在各级医疗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甚至很多老百姓都能使用它们来对付一些简单的疾病,因此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和群众基础。 中医适宜技术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中医适宜技术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三级医院供不应求,而在三级以下医院中...

  • 养生难在去欲

    养生难在去欲

    欲是好东西,让人生有意义。由平庸到高尚,由常人到伟大,是欲在发挥作用。但是,欲是有界限的。 “养生难在去欲”,是苏轼的一句名言。树长成栋梁要剪枝,平头百姓跃为大人物要去欲。皇帝是该带头去欲的,普通人的欲火烧自身,为所欲为的皇帝烧的可是整个国家。人去欲是难的,去掉哪些?不好把握。电视剧《康熙王朝》有一句主题歌词,“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他是皇帝,肯定想活五百年,正受熬煎的老百姓,一天也不想多活。《康熙王朝》拍得好玩,捏造了康熙爷的种种德勤技能。 “人间...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养生
  • 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伤寒论》全书的灵魂,可用仲景本人的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有一个症状和体征能够反映出方剂的主治病机,便可径直应用;二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详辨脉症,探明病机,拟定治法,并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病机不是发病机理、发病机制,而是同“弩机”,是使弓箭适时射出的重要控制机关一样,指的是“疾...

  • 张伯礼:中医理论要在实践中升华

    张伯礼:中医理论要在实践中升华

    8月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要坚定中医的理论自信,并在实践中升华中医理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做中医药与大数据的精彩报告。 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的时代需求与基础理论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近代百年中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改难题的需求,发展中医药是时代的需求。他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中医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方法学至为关键。研究中医理论要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从临...

  • 他是首位在法公立医院行医的中医师

    他是首位在法公立医院行医的中医师

    2007年,中法政府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书。随后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希望研究中医药在干预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并列入2010-2014年发展战略计划。经过法国专家们的实地考察和层层筛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陶枫成功获得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教学医院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儿医院营养与代谢病科提供的法国住院医生职位。 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是全法国规模最大、临床医疗活动覆盖领域最广、教学和科研能力最雄厚的大学和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作为其下属之一的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儿医院实力也相当雄厚,拥有16...

  • 我在县级中医医院这一年

    我在县级中医医院这一年

    去年5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我,放弃了广州一家省级医院的工作,辞别了同事、朋友和师长,毅然回到了我老家的洪洞县中医医院工作。 2014年5月20日,到洪洞县中医医院工作的第一天,我成为康复专科的一名医生,工作内容是为全院住院患者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服务。去了之后我才发现,当时科里连基本的针灸针、按摩床、火罐、刮痧板等用品都没有,科室马上统计了所需物品并向院方申请,肿瘤科魏丹峰主任专门把自己诊室钥匙给了我,让我暂时在那里为患者做按摩推拿。 针灸针很快就采购回来了,我有了&ldqu...

  • 瑞士中药在成品药上创新

    瑞士中药在成品药上创新

    当今中药的剂型有三大类:汤剂、中成药(含传统成药和现代成药)、免煎药。三类剂型的应用比率,在我们国内是汤剂第一,成药第二,免煎药最少;瑞士的情况则差不多反了过来,免煎药第一,成药第二,汤剂最少。免煎药的将专门讨论,故这里先说说瑞士的中成药。 所谓中成药,即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准药品,以前简称为“膏丹丸散”。现在国内所用成药,除个别传统膏丹丸散外,主要是现代中成药,如冲剂、滴丸、浓缩丸、胶囊、口服液等。这些成药大部分是口服的,外用的很少。 瑞士的中成药分大两类,口服和外用。口...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老中医的话始终在我的耳边

    老中医的话始终在我的耳边

      有一年夏天,我陪母亲去老姨家串亲戚。老姨很高兴,把土特产拿了出来,做了许多的菜。母亲还喝了当地村里酿造的酒,由于高兴,母亲也多贪了些酒。   第二天,母亲由于昨晚起夜时受了风寒母亲的头很热,并且还有腹泻。我问老姨村里有大夫没有?老姨说:“有一个老中医。我们有病就找他。”   不到一会儿,来了一位约有70岁,头发已经白了的老中医。表弟告诉我老中医姓陈。陈中医看了母亲的眼睛,又看了母亲的舌苔,然后给母亲把脉。老中医闭上眼睛,沉稳而老练。当他睁开眼睛时,缓慢地说:“没有...

  • 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当一门学问或者技术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时,就必然有它传播与继承的场所和载体,笔者认为大学是学科弘扬专业知识的最佳载体,而学者则是维系学科命脉的主要载体。   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四书》中《大学》一书,它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而成书,是讲修德与治国之间关系的篇章。二就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

  • 中医药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中医药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实现美丽中医梦,中医药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目前有很多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文化的展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如何使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还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并非一日之功。中医药文化墙、古典建筑、中式装饰风格……这些外在的形象传递给人们的是文化符号,中医本质的文化仍需继承和开发。中医文化的核心就是与中医相关的哲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道德、医学技术等,离开了这个本质就不是中医的文化。另外,一些伪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让人们错误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给真正的中医蒙上...

  • 夏季养阳贵在“心”

    夏季养阳贵在“心”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内经》里所说“春夏要养阳”,而盛夏之时,与五脏中的“心”相应。那么如何顾护人体的阳气呢? 首先要谨防冷气病。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外温度低,要适当开窗通风,以调节室内空气。 其次,夏季养阳贵在“心”,重在“清”。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天气炎热,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后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尽量...

  • 静坐调息法 人之寿夭在元气

    静坐调息法 人之寿夭在元气

    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 在《上皇帝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东坡先生养生观的要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游、搬砖等种种健身法,但坚持最久且颇见成效的还是静坐调息法。 方法如下: 时间不限,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端身正坐放开衣带,使全身放...

  • 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

    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

      目前,除传统的化药外,中药正成为药店终端销售额与利润明显增长的重要品类,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更是引领着大健康潮流。笔者认为,中药品类销售的平均占比将很快从目前的8%增长到15%以上。   推动中药销售提升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一是大健康理念的推动,大健康产品很多是药食同源的产品,中药扩大得益于大健康;二是新医改对药店销售的冲击导致药店中药销售加大,当下民众的观念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到药店,而慢病调理,中药是首选,同时大健康养生、保健、康复等都需要中药;三是药店重视度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