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 第18页

理 第18页

  • 重视心理健康 搞好心理保健

    重视心理健康 搞好心理保健

    医 学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切相 关的,不良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很大。 因 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 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 这就是情绪 或者说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 一般情 况下,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颓废、沮丧、愁闷的情 绪状态,那么他患诸多病症的几率就要比乐观、开 朗、愉悦者高得多。 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除 了要注意身体锻炼、积极防病治病、加强饮食营养 调节外,还应重视心理保健。 而要搞好心理保健, 方法得当至关重要。 静心读书法 书是文化的沉淀和传递,是慰...

  •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以社会交往缺陷、兴趣范围局限、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表现,是医学界、康复界、特教界的难题。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五脏与孤独症的关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诸髓者皆属于脑。&rdqu...

  •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1922~2007年),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工作指导老师,曾兴办张仲景国医大学。 赵整理身世于七代中医世家,其祖于清代同治初年兴办“万寿堂”,历代祖先医誉乡里。赵整理自幼秉承经历,研习岐黄之术,坚持“早诵一炷香”“夜读一支蜡”,数十年如一日,建树尤多。一生治学,教书育人,谙熟仲景,注重脾胃,善治杂病。尤其对郁证,认知入微,对逍遥散的使用,别出心裁。今结合临床,作一简述,为当前郁...

  •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国医大师杨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学验颇丰,潜心研究相火理论,提出了“六型相火”理论及“治肝五论”。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机体生物钟紊乱,对觉醒的失调,治疗上以镇静催眠类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形成依赖,易产生药物残留效应、认知功能损害、损伤肝肾功能及潜在成瘾性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失眠证属“不寐”范畴。临床遵循相火理论,详查病机,辨证施治,治疗不寐,疗效显著,本文简要总结如下。 不寐定义...

  •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血管痉挛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常继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硬化,个别青年人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也极易发生。症见天旋地转、不能睁眼,甚至恶心、呕吐、不能站立。 该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因火而动;或季节变化、起居不慎、外风引动内风、因风而动等,均可使痰浊之邪随之上犯于脑而发眩晕。 治则:调理脾胃、化痰息风。 处方:茯苓、钩藤、白芍各20g,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郁金、白菊花、葛根各15g,天麻12g,陈皮、清半夏各10g,僵蚕、全蝎、蔓荆...

  •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泛指病邪结聚不得发越发散、郁滞不畅的病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论、《丹溪心法·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等。二是专指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郁证。 当代中医似乎只将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极少数病证视为郁证,致使对大量临床存在的郁证视而不见、漏诊误诊甚多。随着社会生态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郁证患者求诊于中医。但迄今中医学有关郁证的诊疗技术却显得相形...

  •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燮理中焦治疗慢性胃炎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中焦……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难经》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乃指脾胃,其功能为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养全身。笔者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将清代医家吴瑭针对温病邪在中焦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运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通过调节脾胃...

  •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 《黄帝内 经》谓: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 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 所谓络脉亦属于经隧, 各种 病变多由经隧血气不和而致。 清代叶天士提出 “久病 入络” 的观点, 对络病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并广 泛应用于临床, 对络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 糖 尿病、 肾病、 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中都有所 发展。 姚乃礼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 究, 并...

  • 逆转胃病病理改变

    逆转胃病病理改变

    李佃贵教授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李教授认为,慢性胃病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须谨守病机,治疗上顺应,恢复脾胃的生理特性,截断逆转胃病病理改变,多法并用方可取效。   治疗大法   化浊解毒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被视为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9%~5.4%。李佃贵教授依据客观理论基础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观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因情致不舒,饮食内伤,导致肝气不舒,气滞犯胃(脾),脾失...

  •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许女,38岁,1974年5月2日诊。患者自述不善言谈,常因小事易郁怒。近一个月来发现上腹有一较硬肿块,触之苦楚。五天前曾发烧,尿色红,经医治热退,尿变淡黄,前天心前区突发苦楚,难以忍受,疼时向脊背放射,约1小时苦楚缓解,如此发生,1日3次,缓解后全身不适,厌恶吐逆,不能进食,大便溏,每日1次,今日来医院途中,苦楚复作,较前2天发生为重,疼时吐逆黄色酸水。脉沉弦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而腻。体温36.1℃,苦楚面容,两眼窝轻度下陷。腹部平软,肝下界在右肋下三横指处可触及,质较硬。剑突下突起,鸿沟不清,拒按,脐右上方有一鸿...

  • 《黄帝内经》胆胃同治的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胆胃同治的理论探讨

    胆胃同治法, 是指针对因胆胃生理功能失常而引 起的一些疾病, 采取同时治胆和治胃, 以使失衡的脏 腑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治法。 胆胃同治理论的 提出, 渊源于《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并 在后世的发展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 成为胆胃相关 疾病论治的重要指导, 丰富了中医脏腑同治的理论 内涵。 胆胃同治的理论渊源 胆胃同治理论渊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 。 如 《灵枢 ·四时气》中记载: “善呕, 呕有苦, 长太息, 心中憺憺, 恐人将捕之, 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

  • 理中参梅汤是理中汤和参梅养胃汤的合方

    理中参梅汤是理中汤和参梅养胃汤的合方

    赵某,男,24岁,学生。2020年7月31日初诊。诉:胃脘部隐痛,善食易饥,腹胀易腹泻。头胀,人乏力。2018年饮食不适始,至今有加重。舌红略开裂,苔薄白,面色略黄,平时不出汗。腹部胀气,遇冷大便不成形。脉左右轻取脉濡,中深取寸关有力伴有珠滑,尺无力。患者素体口干舌燥,为胃阴不足,饮食不节,中焦虚寒,伴外感风寒。 方药:理中参梅汤加九味羌活汤。乌梅10 g,北沙参15g,山楂12g,红花6g,蒲公英15g,丹参12g,甘草6g,炒白芍15g,当归10g,补骨脂15g,炒木香6g,羌活6g,独活6g,白芷6...

  • “调枢通胃”的理论依据“调枢通胃”内涵与外延

    “调枢通胃”的理论依据“调枢通胃”内涵与外延

    “调枢通胃”理论的探讨与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需要与当代科学技术 相适应才能体现持续发展的活力。发展中医理论新 概念,需要在中医理论、治法、新药开发中遵循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创新思维。 我们总结提出 “调枢通胃”的现代中医理论,即 通调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阖之枢少阳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枢”可以看作是调控 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而 “通胃” 既...

  • 理气化湿治疗胃凉

    理气化湿治疗胃凉

    胃凉可见于胃痛、痞满等多种脾胃系统病证之中。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胃怕凉、不喜冷食即是胃寒,因而关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的论述较多。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会讲述自己胃部怕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喜食热饮,而许多医家都会认为此是胃寒,因而使用温热之品温胃散寒。在临床上,胃凉不一定都是胃寒,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肝胃气滞、湿阻中焦、胃热炽盛等导致阳气郁阻,胃脘失于温煦所致也可出现胃凉,但临床以肝胃气滞和湿阻中焦最为常见。 气滞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的气机是不通畅的,肝气...

  • 运用《内经》理论 大鱼际与哮喘

    运用《内经》理论 大鱼际与哮喘

    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哮喘(外源性,下同)患者遍及存在着大鱼际掌纹粗糙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作为哮喘的一个重要体征。为了证明这一点,对151例哮喘患者以及153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了临床研讨。 周兆山:运用《内经》理论 知道大鱼际掌纹形状特征与哮喘“肾虚质”的相关性 研讨结果表明:观察组:I级(大鱼际外表皮肤润泽,纹路细腻、空隙密布,皮沟极浅,无特征性斑纹散布,用手扪之柔软)20例,占13.20%,II级1度(大鱼际外表皮肤润泽,纹路明晰,呈格子型散布,但空隙较狭隘,用手扪...

  •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肺病(呼吸)科首席专家,全国中医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晁恩祥善于总结经验,重视临床观察,他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肺痿相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调整肺气的方法治疗肺纤维化,显著改善了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肺间质纤维化属于肺痿范畴...

  • 血虚致喘的理论探讨

    血虚致喘的理论探讨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疾病,多因六淫外 感、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痰热内蕴以及水饮潴留 等引起,发病的关键在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 调,导致肺气上逆所致。血虚是指阴血亏虚,不能 濡养脏腑、经络,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在血 虚致喘方面,古代医家并没有详细阐明、解释其疾 病发生机理,而多认为因虚致喘多以气虚为主,累 及脏腑多在肺肾,与心、脾、胃相关。本文试从中 医学对血虚致喘的认识...

  • 基于雾霾理论的中医诊疗探讨

    基于雾霾理论的中医诊疗探讨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 阴霾天气逐渐增多, 个别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达到重度级别, 中国不少地区 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 报, 统称为 “雾霾天气” 。 有研究表明, 雾霾可引起上 呼吸道感染、 鼻炎和眼结膜炎, 诱发支气管哮喘, 长 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 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1] , 同时 也会对心血管、 神经、 免疫系统产生危害, 对大脑的 发育也有长期的损害 [2] 。 而中医对雾霾的认识还尚未 被专家学者们广泛讨论, 本文现将雾霾与中医认识 以及疾病防治进行探...

  • 谈咳嗽治法 重宣降并施理气化痰

    谈咳嗽治法 重宣降并施理气化痰

    咳嗽是由外感、内伤多种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发出咳声、咳吐痰液。 其既可以作为多种肺系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共有症状而出现,又可视为一个独立疾病。 中医虽有“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之说,但纵观临床,其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将之并称。 谈治法,重宣降并施、理气化痰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亦如张景岳所说:“咳症虽多,无非肺病。” 其治疗当不离于肺。 虞抟《医学正传》言:“欲治咳嗽者,当以治...

  • 秋理肺金中肺的中医功能

    秋理肺金中肺的中医功能

    秋天一来,天气逐渐干燥,秋燥易伤肺阴,肺燥津伤,最近大家是否感到咽干口燥,鼻子发干发痒呢?鼻炎悄悄告诉我是时候该秋理肺金了…… 读《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六元正经大论篇》(丙)》会发现有一段说今年的五运六气的,2016年是丙申年,“丙寅年、丙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丙辛味水运,丙为阳年,故运为太羽。水运之气为寒,其正常气化凝敛凄惨,寒风凛冽,其反常变化为冰雪霜雹,其致病为寒气浮肿。”即相火,寒水,...

  • 玄府理论指导哮喘的治则治法 玄府与哮喘的相关性

    玄府理论指导哮喘的治则治法 玄府与哮喘的相关性

    基于玄府理论辨治哮喘体悟 哮喘,又称哮证,以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发作有时,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是内科常见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多为迁延数年之旧疾,虽四季均发,但秋冬多而春夏略少。其病因病机的主流认识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邪、饮食、情志、劳欲等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病[1]。 玄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后经金元时期刘完素不断发展,至今尚存并不断补充完善。常富业[2]将玄府病变的基本病机概括为玄府气郁、玄府水瘀、玄府血瘀、玄府亏虚。目前,关于哮喘...

  • 络病理论与肺络生理功能

    络病理论与肺络生理功能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期“肺寒络凝”病机阐微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是一种肺间质、肺泡和 (或) 细支气管纤维增生或转化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 伴有大量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肺组织换气和 (或) 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因诱因、病程、年龄等因素的不同差异较大。由于该病病程较长, 吕晓东教授以脏腑为纲, 以经络为纬, 阐述IPF病累肺脾肾三脏, 以肺气亏虚为本, 络虚不荣为枢, 痰瘀伏络为标, 痰热毒瘀等互结为要, 总括IP...

  • 诗词中的“肺”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诗词中的“肺”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 扶头不起还颓玉,日高春睡平生足,谁门可款新篘熟。安乐春泉,玉醴荔枝绿。 这首《醉落魄》是宋代词人黄庭坚的作品,描写落魄不偶、英雄气短、以酒解忧的生活,词牌《一斛珠》因此又名《醉落魄》。中医认为,肺藏魄,主治节,为相傅之官。古代诗词之中,有许多关于肺的描写,蕴含着丰富的医学道理。 肺藏魄 “落魄巴江号放翁,斯名岁晚亦成空。酒醒遥夜孤舟雨,睡美清秋一榻风。”(陆游《早秋》)中医认为,魄为与生...

  • 肺心病日常应如何调理

    肺心病日常应如何调理

    Q:请问肺心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有哪些保健和食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伟教授表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动脉血管病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的心脏病。患者除积极配合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防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运动,饮食上虽然要清淡低盐,但要保证充足的营养。 日常必做:戒烟、防感冒 肺心病在我国其实并不少见,据调查显示,每一百人中就有4~6人患有肺心病,患病率非常高。而追究其病因,可...

  • 中医九法清理呼吸道痰液

    中医九法清理呼吸道痰液

    据《法医学杂志》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的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中指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肺肉眼在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因为肺里有大量的黏液,氧气无法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输氧也无法吸收,最后就窒息。提示新冠病毒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钟南山院士也认为,对比SARS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理学活检结果,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细支气管和肺泡中有大量黏液,黏度很高,阻碍气道通畅...

  • 痰乃病理产物 先言望诊 再言问诊

    痰乃病理产物 先言望诊 再言问诊

    痰乃病理产物,然其性质有别,痰色有黄、白、红、黑之异,痰质有稀稠清浊之殊,痰味亦有甜有咸,故从望、闻、问三诊以辨痰之形色气味,实具有重要之临床诊断意义。 先言望诊 辨痰之色泽、稀稠以察病之机转。 白色痰:初病吐痰,清稀色白,为病在表,属风寒。若外证已解,痰由清稀转浊,是病将愈矣。 痰白滑易出者属湿痰;白痰稠浊而冷为里寒甚。若无力作咳而咳白沫者,则属肺气虚。 黄色痰:主里热。新病不久,痰见黄白相间,清稀者,属温病之邪由卫转气。若转深黄而稠黏,唾出有热气,则为膈上...

  • 理中汤治疗咳嗽从“胃气”论

    理中汤治疗咳嗽从“胃气”论

    咳嗽, 是肺病科最常见的症状[1], 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1], 西医关于咳嗽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同时还增加了中医中药治疗, 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咳嗽这一病证时的独特疗效。 在中医中, 咳嗽既是症状, 又是病名, 是指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作声, 咯吐痰液的病证。临床上咳嗽常见的证型有肺阴亏虚证、肺肾阳虚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风邪伏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等[2]。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方药外, 各临床医师也在临床...

  • 潘树和运用焦膜理论治咳嗽经验

    潘树和运用焦膜理论治咳嗽经验

    潘树和是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业医五十余载,平生坚持“学不可以已”,拜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伤寒名家姚梅龄为师,姚梅龄认为要明辨手太阴肺之表里病因,才能辨清手太阴肺表里之病。通过对六经表证、焦膜病的深入系统的学习,从焦膜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疗效显著。笔者跟师学习3年余,对潘树和治疗手太阴肺上焦焦膜表里咳嗽经验,对其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肺之表证 风主症:鼻鸣,鼻痒则易嚏,流清涕,喉痒则微咳喘,以上四症遇风则明显,甚则发热、恶风、自汗,脉多为寸浮、甚则整体脉...

  • 热伤风的调理与预防

    热伤风的调理与预防

    进入夏季,气温骤然升高,人体机能和人体生存的外部环境产生诸多变化,各种细菌和病毒也随之活跃起来,使得夏季成为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热伤风为夏季的一些常见疾病。在医学领域,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热伤风指的是夏季常见的普通感冒。与秋冬季的外感受寒邪感冒不同,夏季的热伤风则通常是体内存有内热,外感风邪所所致,夏季的感冒多有暑湿的情况。 热伤风的病因 热伤风的内因:包括由于天气太热身体消耗过大、睡眠质量差、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温度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与冬季和春季多发的风寒感冒和风...

  • 伤风感冒后调理饮食利康复

    伤风感冒后调理饮食利康复

    秋末冬初,气候多变,是感冒的高发时段。伤风感冒后,正确地调理饮食是一条很重要的康复原则。 感冒时多喝热粥汤,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促进感冒的治愈。同时,感冒后胃口较差,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喝粥可以促进吸收。下面是针对三种不同的感冒症状,妙用三种粥的煮食方法。 【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怕冷甚至打寒战,无汗、周身酸痛、鼻塞。 生姜苏叶葱白粥 操作:苏叶10克、葱白3根,生姜3片。将白粥熬好后放入,再开锅油盐调味就可食用了。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咽部肿胀、鼻塞、口渴、大便干燥。 桑叶葛根...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