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第18页
-
重视心理健康 搞好心理保健
医 学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切相 关的,不良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很大。 因 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 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 这就是情绪 或者说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 一般情 况下,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颓废、沮丧、愁闷的情 绪状态,那么他患诸多病症的几率就要比乐观、开 朗、愉悦者高得多。 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除 了要注意身体锻炼、积极防病治病、加强饮食营养 调节外,还应重视心理保健。 而要搞好心理保健, 方法得当至关重要。 静心读书法 书是文化的沉淀和传递,是慰...
-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血管痉挛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常继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硬化,个别青年人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也极易发生。症见天旋地转、不能睁眼,甚至恶心、呕吐、不能站立。 该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因火而动;或季节变化、起居不慎、外风引动内风、因风而动等,均可使痰浊之邪随之上犯于脑而发眩晕。 治则:调理脾胃、化痰息风。 处方:茯苓、钩藤、白芍各20g,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郁金、白菊花、葛根各15g,天麻12g,陈皮、清半夏各10g,僵蚕、全蝎、蔓荆...
-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 《黄帝内 经》谓: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 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 所谓络脉亦属于经隧, 各种 病变多由经隧血气不和而致。 清代叶天士提出 “久病 入络” 的观点, 对络病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并广 泛应用于临床, 对络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 糖 尿病、 肾病、 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中都有所 发展。 姚乃礼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 究, 并...
-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许女,38岁,1974年5月2日诊。患者自述不善言谈,常因小事易郁怒。近一个月来发现上腹有一较硬肿块,触之苦楚。五天前曾发烧,尿色红,经医治热退,尿变淡黄,前天心前区突发苦楚,难以忍受,疼时向脊背放射,约1小时苦楚缓解,如此发生,1日3次,缓解后全身不适,厌恶吐逆,不能进食,大便溏,每日1次,今日来医院途中,苦楚复作,较前2天发生为重,疼时吐逆黄色酸水。脉沉弦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而腻。体温36.1℃,苦楚面容,两眼窝轻度下陷。腹部平软,肝下界在右肋下三横指处可触及,质较硬。剑突下突起,鸿沟不清,拒按,脐右上方有一鸿...
-
《黄帝内经》胆胃同治的理论探讨
胆胃同治法, 是指针对因胆胃生理功能失常而引 起的一些疾病, 采取同时治胆和治胃, 以使失衡的脏 腑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治法。 胆胃同治理论的 提出, 渊源于《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并 在后世的发展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 成为胆胃相关 疾病论治的重要指导, 丰富了中医脏腑同治的理论 内涵。 胆胃同治的理论渊源 胆胃同治理论渊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 。 如 《灵枢 ·四时气》中记载: “善呕, 呕有苦, 长太息, 心中憺憺, 恐人将捕之, 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
-
理中参梅汤是理中汤和参梅养胃汤的合方
赵某,男,24岁,学生。2020年7月31日初诊。诉:胃脘部隐痛,善食易饥,腹胀易腹泻。头胀,人乏力。2018年饮食不适始,至今有加重。舌红略开裂,苔薄白,面色略黄,平时不出汗。腹部胀气,遇冷大便不成形。脉左右轻取脉濡,中深取寸关有力伴有珠滑,尺无力。患者素体口干舌燥,为胃阴不足,饮食不节,中焦虚寒,伴外感风寒。 方药:理中参梅汤加九味羌活汤。乌梅10 g,北沙参15g,山楂12g,红花6g,蒲公英15g,丹参12g,甘草6g,炒白芍15g,当归10g,补骨脂15g,炒木香6g,羌活6g,独活6g,白芷6...
-
理气化湿治疗胃凉
胃凉可见于胃痛、痞满等多种脾胃系统病证之中。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胃怕凉、不喜冷食即是胃寒,因而关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的论述较多。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会讲述自己胃部怕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喜食热饮,而许多医家都会认为此是胃寒,因而使用温热之品温胃散寒。在临床上,胃凉不一定都是胃寒,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肝胃气滞、湿阻中焦、胃热炽盛等导致阳气郁阻,胃脘失于温煦所致也可出现胃凉,但临床以肝胃气滞和湿阻中焦最为常见。 气滞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的气机是不通畅的,肝气...
-
血虚致喘的理论探讨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疾病,多因六淫外 感、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痰热内蕴以及水饮潴留 等引起,发病的关键在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 调,导致肺气上逆所致。血虚是指阴血亏虚,不能 濡养脏腑、经络,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在血 虚致喘方面,古代医家并没有详细阐明、解释其疾 病发生机理,而多认为因虚致喘多以气虚为主,累 及脏腑多在肺肾,与心、脾、胃相关。本文试从中 医学对血虚致喘的认识...
-
基于雾霾理论的中医诊疗探讨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 阴霾天气逐渐增多, 个别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达到重度级别, 中国不少地区 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 报, 统称为 “雾霾天气” 。 有研究表明, 雾霾可引起上 呼吸道感染、 鼻炎和眼结膜炎, 诱发支气管哮喘, 长 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 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1] , 同时 也会对心血管、 神经、 免疫系统产生危害, 对大脑的 发育也有长期的损害 [2] 。 而中医对雾霾的认识还尚未 被专家学者们广泛讨论, 本文现将雾霾与中医认识 以及疾病防治进行探...
-
玄府理论指导哮喘的治则治法 玄府与哮喘的相关性
基于玄府理论辨治哮喘体悟 哮喘,又称哮证,以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发作有时,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是内科常见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多为迁延数年之旧疾,虽四季均发,但秋冬多而春夏略少。其病因病机的主流认识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邪、饮食、情志、劳欲等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病[1]。 玄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后经金元时期刘完素不断发展,至今尚存并不断补充完善。常富业[2]将玄府病变的基本病机概括为玄府气郁、玄府水瘀、玄府血瘀、玄府亏虚。目前,关于哮喘...
-
肺心病日常应如何调理
Q:请问肺心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有哪些保健和食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伟教授表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动脉血管病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的心脏病。患者除积极配合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防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运动,饮食上虽然要清淡低盐,但要保证充足的营养。 日常必做:戒烟、防感冒 肺心病在我国其实并不少见,据调查显示,每一百人中就有4~6人患有肺心病,患病率非常高。而追究其病因,可...
-
中医九法清理呼吸道痰液
据《法医学杂志》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的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中指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肺肉眼在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因为肺里有大量的黏液,氧气无法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输氧也无法吸收,最后就窒息。提示新冠病毒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钟南山院士也认为,对比SARS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理学活检结果,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细支气管和肺泡中有大量黏液,黏度很高,阻碍气道通畅...
-
理中汤治疗咳嗽从“胃气”论
咳嗽, 是肺病科最常见的症状[1], 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1], 西医关于咳嗽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同时还增加了中医中药治疗, 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咳嗽这一病证时的独特疗效。 在中医中, 咳嗽既是症状, 又是病名, 是指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作声, 咯吐痰液的病证。临床上咳嗽常见的证型有肺阴亏虚证、肺肾阳虚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风邪伏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等[2]。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方药外, 各临床医师也在临床...
-
热伤风的调理与预防
进入夏季,气温骤然升高,人体机能和人体生存的外部环境产生诸多变化,各种细菌和病毒也随之活跃起来,使得夏季成为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热伤风为夏季的一些常见疾病。在医学领域,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热伤风指的是夏季常见的普通感冒。与秋冬季的外感受寒邪感冒不同,夏季的热伤风则通常是体内存有内热,外感风邪所所致,夏季的感冒多有暑湿的情况。 热伤风的病因 热伤风的内因:包括由于天气太热身体消耗过大、睡眠质量差、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温度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与冬季和春季多发的风寒感冒和风...
-
伤风感冒后调理饮食利康复
秋末冬初,气候多变,是感冒的高发时段。伤风感冒后,正确地调理饮食是一条很重要的康复原则。 感冒时多喝热粥汤,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促进感冒的治愈。同时,感冒后胃口较差,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喝粥可以促进吸收。下面是针对三种不同的感冒症状,妙用三种粥的煮食方法。 【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怕冷甚至打寒战,无汗、周身酸痛、鼻塞。 生姜苏叶葱白粥 操作:苏叶10克、葱白3根,生姜3片。将白粥熬好后放入,再开锅油盐调味就可食用了。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咽部肿胀、鼻塞、口渴、大便干燥。 桑叶葛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