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 第19页

理 第19页

  • 家庭理疗退烧

    家庭理疗退烧

    发烧的时候除了用退热药,还可以用温水擦身。 水温以低于体温1℃~2℃为宜,不可让皮肤感到冷。擦洗20分钟即可。擦浴全身的皮肤时还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 擦至头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

  • 中医治寒证 代表方剂:理中汤

    中医治寒证 代表方剂:理中汤

      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麻黄汤就是治疗外寒的代表方。内寒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引起,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人就会怕冷、乏力困倦、精神不振、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等等,根据所虚的脏腑不同,又有脾阳虚、肾阳虚、表阳虚等区别。温补脾阳、治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理中汤。   理中汤药物组成及功效   先来看个病例:   一女性病人,25岁,患腹胀如鼓,每到夜晚加重,胀得难以入眠,晚饭也不敢吃,不停地放屁,放屁后腹胀稍...

  • 体虚感冒患者 中医调理

    体虚感冒患者 中医调理

    体虚感冒的患者,需要进行中医的调理,同时也要加强锻炼,增加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远离感冒。 体虚分两种,气虚和血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体虚感冒是中医的病证名称,是以反复发...

  • 糖尿病降糖中医伏邪理论

    糖尿病降糖中医伏邪理论

    •目前以降糖为核心的临床干预方案并不能有效阻止糖尿病大血管的持续损伤,因此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控过程中尽早取得大血管获益,有效阻止高糖下大血管的损伤进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中医“伏邪”理论为基础,与现代西医“代谢记忆”认识相结合,系统梳理了中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认识,建立了独特的“伏邪-代谢记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理论体系。 我国现有1.41亿2型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

  •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 如何预防儿童流感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 如何预防儿童流感

    全国疾控中心监测结果显示,近期我国南北方均进入流感冬季流行高峰季节,各地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比例高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流感病毒阳性检测率已达往年峰值,且仍呈上升趋势。儿童中流感样病例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乙型流感病毒、甲型H3N2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共同流行,近期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1.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局部症状如流涕、咳嗽等往往较轻,但是它的全身症状往往很严重,多呈持续性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持...

  • 夏天更要防“情绪中暑”中暑的急救处理

    夏天更要防“情绪中暑”中暑的急救处理

    我国南方地区相继开启了“烧烤模式”,连日以来逼近40℃的炎热高温天气,让各地的中暑患者激增。据深圳市急救中心公布的数据,7月15日至24日的10天里,深圳120急救指挥中心共接中暑报警40宗。据了解,接收的中暑患者以老年人和孕妇为主,原因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65岁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都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虽然台风有望稍微缓解高热,但“桑拿天”不久又将重新来袭。专家呼吁市民从身体到情绪都要谨防中暑。   人多闷热的场所要注意...

  • 按摩调理治耳鸣

    按摩调理治耳鸣

    耳鸣是指自觉耳内鸣响, 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妨碍听 觉,耳鸣严重者可发展成耳 聋。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可由 单独耳疾病引起,如中耳炎, 鼓膜、听神经病变等;也可发 生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如高血 压、神经衰弱、药物中毒、颈椎 病等。 《景岳全书》指出:“凡暴 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 者多虚”。耳为足少阳经所辖, 实证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 结,痰瘀化火,蒙蔽清窍导致 耳鸣;虚证多因肾气耗伤、髓 海空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经脉空虚不能上承于耳而致 耳鸣。 出现耳鸣,首先要进行 起居调护,如...

  • 据“七淫八情”学说 倡“糖毒致病”理论

    据“七淫八情”学说 倡“糖毒致病”理论

    江苏省名中医龙家俊,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7载,遣方用药注意虚实兼顾、寒热并用,常诸法联用或采用经方、时方,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诊治疾病。笔者跟师学习10余载,受益颇丰,兹将其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经验,总结如下。 据“七淫八情”学说 倡“糖毒致病”理论 龙家俊临床辨证灵活精当,理法方药融诸家之长,传承金陵医派代表人物近代著名中医张简斋的学术思想,秉承“三因”学说,提出&ldquo...

  • 中医血浊理论作为脑血辨证理论体系

    中医血浊理论作为脑血辨证理论体系

    •“情志致浊”是血浊发生的重要成因,关于“情志致浊”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血浊理论及情志致病的内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情志致浊,无论是污染血液清纯之态,还是扰乱血液循行规律,都是同时发生,相陈相因,如压力等所致心理应激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ldq...

  • 防范儿童过敏性疾病需从源头治理

    防范儿童过敏性疾病需从源头治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秋去冬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开启了气温“断崖式下降”的模式,尤其是在长江以北的寒温带,伴随着一场场寒流的来袭,更是给人们的出行及身体状况带来诸多不适。在此肃杀时节,树叶凋落,花草枯萎,空气越发干燥,北方取暖用的大量煤炭等物,致使雾霾天时有发生。儿童在室外玩耍时,难免吸入粉尘等有害物质,极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及过敏性疾病,由于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同样容易滋生细菌及病毒,酿成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

  •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黄帝内经》清阳理论与鼻渊病机相关性的探讨 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五官七窍位于人体最高位之头面, 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五官七窍需得脏腑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 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清阳不升, 浊阴乘虚而入, 充塞诸窍, 则患窍疾。鼻渊, 即西医之鼻窦炎, 病位在窦窍, 窦窍属于五官七窍之鼻窍, 亦遵循上述规律。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对清阳之气与官窍的关系及鼻渊的病机进行了论述,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逐渐完善了对鼻渊病机的认识。 《内经》中的清...

  • 面瘫 穴位按摩 避免受凉合理膳食

    面瘫 穴位按摩 避免受凉合理膳食

    近日,23岁的市民李先生运动完骑车回家,发现左边脸僵硬,喝水时嘴角漏水,看了医生才知道患了面瘫。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说,面瘫在临床上称为面神经炎或面部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常见症状为口歪眼斜,大部分患者连抬眉、闭眼、鼓嘴等基本动作都无法完成。外界的寒冷刺激是面瘫的主要病因之一,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所以秋冬季是面瘫的高发季。时下气温下降明显,秋风瑟瑟,冷风袭面,该如何预防面瘫呢?王乐荣提出以下几点建...

  •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在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胃肠道在人体中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及水分、屏障保护、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胃肠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条件是胃肠道营养充分、肠道菌群平衡、内分泌协调等[1]。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含有许多种类的细菌及毒素。当肠道黏膜被破坏,其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内的细菌及毒素则可出现移位,激发全身炎性反应[2]。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出现缺血、缺氧,是应激的“原发部位”[3]。胃肠功能的破坏可加重感染,影响预后,因此治疗...

  •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证治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证治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多由脾胃失健,小肠受盛及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所致[1]。泄泻最早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云:“湿胜则濡泻。”濡泻者,湿泄、洞泄也,乃泄泻旧称。笔者在研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过程中发现,脾胃疾病尤其是泄泻的发生与圆运动理论中的“中气”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泄泻的发生是由于中气虚,轴运无力,或四维克伐太过、脏腑本虚,轮转失常,中气无以为化,或湿邪内生,直接影响中轴气机所致,故治疗泄泻应以&l...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

  •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泄泻之治方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泄泻之治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以肠为病所,以脾为主脏,与肝肾密切相关,常见证型包括肝郁脾虚型、脾气虚弱型、肠道湿热型、脾肾阳虚型。开阖枢理论,全称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始载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开阖枢理论论治泄泻常见证型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以期对中医...

  • 基于消法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治疗机制

    基于消法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治疗机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临床上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7%[2]。对于老年人来讲,PD在影响生命健康与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PD是一种慢性、无法逆转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但引起该病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2]。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针对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进行综合治疗,最常用的疾病缓解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

  • 基于“亢则害,承乃制”理论从热论治鼻鼽

    基于“亢则害,承乃制”理论从热论治鼻鼽

    鼻鼽可溯源自《礼记·月令》,其曰:“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还有“鼽水”“鼽涕”之称,主要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或鼻塞,遇寒发作或加重,检查鼻黏膜常苍白。鼻鼽以症状定义病名,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七·肺大肠部·鼻鼽》曰:“鼻鼽,谓鼻出清涕。”涕的颜色、质地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

  • 附子理中丸的新用途

    附子理中丸的新用途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附子理中丸一般为浓缩丸,家庭可自备。脾胃虚寒型的患者,表现为经常感到怕冷、手脚发凉、胃部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舌质淡、苔白,都可以服用,用量是每次8—12克,每日3次。另外,附子理中丸对以下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1.急性胃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服两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型的急性胃肠炎。 2.溃疡性结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月两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用于脾胃虚...

  •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伤寒论》中有2条关于理中丸的方证,《金匮要略》中有1条关于人参汤的方证。理中丸方证后注解说,理中丸“丸”的应用“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由此可见,理中丸可以变丸为汤服用,《金匮要略》人参汤药味、用量,服法与理中汤相同,所以,理中汤就是人参汤。   理中丸(汤)共4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干姜善祛里寒,温中焦,运中阳,化湿饮。上治“胸满咳逆”(《本经》,下同),下治&ldqu...

  • 手足心热中医调理

    手足心热中医调理

    很多人常有这样的感觉,手心经常发烫;有的人还有夏季手心热,冬季反而手心冷的特点;还有一些人手心、脚心都感觉热,甚至心里老是烦烦的,容易发脾气。在中医学中,这叫“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血虚和食积。前二者多发于女性,后者多为儿童。 阴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津,严重者可出现性机能虚性亢奋。这样的患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一类滋阴清热的药物。 血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伴有痛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夏天手心热、冬天反倒手脚冰凉。这类患者...

  • 益气温阳理中丸

    益气温阳理中丸

      理中丸,又名人参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原书中5处涉及此方。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认为理中丸益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温阳药有干姜,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以益气为主,温阳散寒为次。   理中丸既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阳虚证、虚寒胸痹证、虚寒霍乱证的基础方,而主治阳虚出血证、小儿慢惊风为临床扩大应用。王付常将之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菌痢,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

  • 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

    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

      组成银柴胡15克,白芍14克,川芎10克,陈皮15~30克,枳壳15~30克,制香附14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夏枯草14克,青皮9克,郁金14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10克,玫瑰花6克,合欢花6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软坚消瘿。   主治瘿病,证属肝气郁滞,痰瘀互结,症见瘿部肿大,胸闷不舒,烦躁易怒,不寐多汗,消瘦乏力,胁肋胀痛,或兼脘腹胀痛,善太息,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或细滑。   用法上药除生牡蛎外加水浸泡半小时,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5分钟,两...

  • 理中丸以干姜为君

    理中丸以干姜为君

      理中丸以干姜为君。   张仲景治疗阳虚,每以“辛甘化阳”法,与后世所用“补阳法”迥然不同。   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治疗中焦阳虚有寒似已足够。加人参补气,白术健脾祛湿,似乎侧重于治疗中焦气虚有寒有湿。   经方中有甘草干姜汤,只是甘草与干姜并非等量,而是甘草倍量于干姜:“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

  •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

      《伤寒论》第386条和第387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呕吐而利,此名霍乱。”(《伤寒论》第382条)霍乱,即通常所说的突发上吐下泻。突发上吐下泻,总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灵枢·五乱》)治疗当祛其浊气,浊气去则清气升...

  •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关于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原方为诸药各等量。倘改丸为汤,医生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多不用等量。其中附子的用量,有用大量以“两”计者,有用小量以“分”计者。尽管方药的用量总宜因证而施,但临床指导理念不同,用量自也有别。   倘在附子理中汤中,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邪气,用其温散阴寒,自当使用大剂;如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正气,即用其温振阳气,便需使用小剂。   张璐在《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方下有一段按语:“方中用参三钱,仅可用附一钱;若峻用温补,用...

  • 妙用理气药

    妙用理气药

      医者皆云:“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孕、产、乳故也。”然妇人易急躁动怒,或常怀忧、思、郁、虑,七情不和,故常见肝郁气滞,脾伤气结。或合痰饮、瘀血。故气也为妇科病的常见病因。   祖父临证时,在调冲任、补气血,治疗经、带、胎、产诸病中常加入理气药,使气平血和而提高疗效。如气虚用益气,四君、六君子汤,常加枳壳、乌药、木香,以理气顺气。治月经病用四物汤之类,也常加柴胡、陈皮、枳壳、香附。带下病,常在完带汤等方中,加乌药、木香,气行则湿有出路。   对妊娠腹痛病,在补肾安胎的...

  • 刘渡舟所遗验案 摭拾整理两则

    刘渡舟所遗验案 摭拾整理两则

      吾曾有幸立雪伤寒大家刘渡舟师门两载,受益良多。刘老仙逝已一秩有二,师恩如海,不敢忘怀;值清明时节,洒泪执笔,谨以拙文遥祭刘老在天之灵。   刘老尝谓“中医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独领风骚,而为中医之魂。医者不穷究仲景之书,譬犹‘兵家之废阵图,吏者之废律令也’。但是,学用《伤寒论》需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喻《伤寒论》这堵墙坚厚,苟能穿入,达登堂入室,则&ldq...

  • 重视气机升降调畅 从调理肝脾入手

    重视气机升降调畅 从调理肝脾入手

      薛伯寿上世纪70年代师从中医大家蒲辅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通过统考进入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拜薛老为师,随师侍诊,对薛老灵活运用经方四逆散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深有感悟。   脾胃不调案   刘某,男,41岁,2010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喜食肥甘厚味,近半月来出现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重,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证属痰湿内阻,脾胃气滞。治宜理气化痰,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

  • 藿香正气散与理中丸

    藿香正气散与理中丸

      一乡人素体虚寒,秋冬多犯“胃病”,笔者屡为其治。一年夏暑打来电话,饮食不慎致吐泻并作。电话中嘱服藿香正气水,自忖吐泻可止。半日后又来电话,吐泻依旧,嘱服附子理中丸。一丸入腹,吐泻即止。此后每遇吐泻,辄服附子理中丸,神效。   藿香正气散方用于寒湿吐泻多效。倘虚寒较甚之体,又发寒湿吐泻,则藿香正气散方往往不效,需理中丸方或附子理中丸方。   《谢映庐医案》中载一案:“陈丹林之子,十岁,病痢发热呕恶。医以藿香正气散,二日绝粒不进,所下血多白少。诸医见血为热,又称胃火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