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案 第6页

医案 第6页

  • 介绍五积散医案二则

    介绍五积散医案二则

      众所周知,作为解表温里的代表方剂五积散,与之相对的是解表攻里的防风通圣散,两个大方在临床上都大有作为,他们的疗效令人刮目相看,特别是五积散,其疗效令人赞叹。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名方剂。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应用半夏厚朴汤医案三则

    应用半夏厚朴汤医案三则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篇》,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原文中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此病女性多见。陈宝贵教授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将其随症加减广泛治疗胃痛、梅核气、胸痹等,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   胃痛案   沈某,男,37岁。2012年5月21就诊。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疼痛半年余。患者...

  •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古今医案按·中风》)   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案中的郑先生,家境优厚,奉养膏粱,素多痰湿。长夏患泄痢,...

  •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病情简介 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体温38℃,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

  • 四逆汤、桂枝甘草汤合方医案

    四逆汤、桂枝甘草汤合方医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衡百川   葶苈大枣泻肺汤、四逆汤、桂枝甘草汤合方医案   宋某,女,58岁。2017年11月25日首诊:患者主诉阵发性胸闷气喘20年,加重1周。近期症状:胸闷气喘,夜间不能平卧,动则加剧,下肢指凹性水肿,怕冷乏力,纳可,纳后上腹胀满不适,无口干口苦,喜热饮,近期夜寐差,舌淡水滑,薄腻苔,脉沉弦弱。既往有风心病20年,曾多次因胸闷心悸气喘入院治疗,近期(2017年01月19日)查心脏彩超提示风湿性心脏病:1.二尖瓣狭窄(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三尖瓣反流(大量...

  • 三青汤应用极为广泛 医案三则

    三青汤应用极为广泛 医案三则

    张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隶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届国医大师。他从医70年,医理纯熟,医术精深,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特别擅长于内科杂病的医治。 三青汤组成为桑叶、丝瓜络、竹茹。三味药皆色青入肝,故名三青汤。原为王孟英医治妊娠恶阻和血虚内热、胎动不安的方剂。方中桑叶、竹茹皆性凉,得秋金之气,可平肝气,行肺气而转胆枢;丝瓜络也为清凉降火之品。故此三味皆可清热而熄内风,为医治血虚内热胎动不安的佳品。 在清代沈尧封撰《沈氏女科辑要》第二十七节养胎篇,王孟英按曰:“条芩但宜于血热之体。若血...

  • 选奇汤医案一则

    选奇汤医案一则

    2019年5月诊男性患者,26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眉骨疼痛3天,疼痛波及右侧目睛及右侧偏头部,口服止痛药,未能完全止痛。经眼科检查后诊断为“眶上神经痛”,嘱服营养神经药物。查其眼部无充血无红肿,眉棱骨有触痛,不红不肿,余无明显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 处方:选奇汤由羌活9g,防风9,黄芩9g,生甘草9g。3服,日2次饭后冲服。2剂而愈。 按:“选奇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眼耳鼻病》。“治...

  • 五生汤组成方解 典型医案

    五生汤组成方解 典型医案

    五生汤组成:生地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0g,生银花10g,生甘草10g。 方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认为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芪、生白芍补气养阴,壮筋骨,长肉补血。生地、白芍更有清血凉血,缓解身痛之功,能消除肌肉紧张,消炎止痛。生银花能清热解毒,消炎退黄;生甘草补胃健脾,调和诸药,也具解痉舒筋之效。本方以甘甜少苦药物组成,易入小儿之口。全方配伍简洁明了,符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质,为小儿伤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功...

  • 汪逢春《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

    汪逢春《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

    汪逢春(1884年-1949年),原名朝甲,字凤椿,悬壶北京时改名“逢春”。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 汪逢春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自幼熟习儒医经典,12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苏州名医艾步蟾先生和北京名医力钧(字轩举)先生。从1929年起,担任北京中医考试委员会主考。1938年,被推选为北京国医(中医)分会会长,创办并主编《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创办北平国医讲习班,为中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临床上,汪逢春注重医药并行,主张后天调理,擅长治疗各种时令病及肠胃病,对...

  • 中医案描述的思考

    中医案描述的思考

    笔者阅读一篇介绍著名伤寒专家陈瑞春先生的文章,看到这样一则医案:“曾治一男性患者,平素易感冒,背部怕冷,脉缓弱,舌苔正常。予桂枝汤原方,服前5剂自觉背部温煦、舒适。继进原方时,因无生姜,只煎其他4味。服后全身发痒,欲汗而不得出。遂停药,次日寻得生姜入药,再服则全身清爽,温煦自如。” 在陈瑞春所著的《伤寒实践论》第319页,也以《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为题介绍了这则医案:“曾治一老教授,因终日畏寒,经常感冒,于某年夏天来诊,自谓背部怕冷,既不能洗冷水,也不能睡凉席。据其脉症,拟桂...

  • 中医医案症状辨治法 病机归纳法

    中医医案症状辨治法 病机归纳法

    医案,古称“诊籍”,又名“病案”、“脉案”。近贤章太炎曾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夫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成为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及专长的真实记录,亦为中医学经典之补充,更是理论联系实际之桥梁,我们作为一名当代中医人要学习前人之经验,医案则不可不读。 中医医案的书写有多种形式,每读前贤之医案不仅能学到知识,其文采对我们也是一种精神享受,笔者揣一...

  •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这段话既是对医案作用和地位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充分肯定。在中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案作为传承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的载体,起到了发展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弘扬职业道德等作用。医案作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性。 真实性 医案是治疗疾病的真实记录。历代名医在记录医案时,患者的姓氏、住址,发病的时...

  •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临床医家必须研读医案,从中汲取精华,再反诸己之临床,则能学有所本,治有可法。多积久累,渐能与古圣大医心意相通,于其病案中领略理法方药,从案外无字处悟出前人治学精神。进而严以律己,勤奋读书,于医道之中不稍懈怠,最...

  • 《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

    《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

    王羲明是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北京医学院(“中学西”班)学习期间的同学。1957年毕业以后又一起分配在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工作多年。今年八十有四,比我小三岁(编者注,此序写于2013年7月25日)。他将章次公先生的部分医案,编集成书,命我作序,于情于理,我都无法推辞。于是欣然从命,并表尊师重道之意。 1928年,章次公和陆渊雷、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校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王羲明早年跟随次公先生抄方学习。1955年,次公先生奉调北京任卫...

  • 膏方处方医案

    膏方处方医案

      膏方的组方用药,需要根据服用者个人的情况、疾病的性质,以及四时气候等各方面因素。欲进补的,或补阳,或补气,或补阴,或补血,还有气血双补,阴阳兼顾的;祛病的,针对寒、热、痰湿、瘀血之病邪属性,治法上有温散、清热、祛湿化痰、活血祛瘀之侧重,或祛痰湿,或疏气滞,或行血瘀,或消食滞。个体化的膏方处方,能应对治疗各种病证的需要。   以下医案选自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秦伯未膏方医案》。   程门雪膏方治疗内风头痛案:脉右小左弦大,尺弱寸关弦,头晕,俯后更甚,用脑过度,遂见后脑痛,右手振颤,右臂酸软无力,眼...

  • 读《刘炳凡医论医案》有感

    读《刘炳凡医论医案》有感

      刘炳凡是我国著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创始人之一。从事中医学术研究、中医教学与临床70余年,形成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首重脾胃”的独特学术思想。   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之《刘炳凡医论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分“典籍发微”“脾胃研究”“学术探讨”等8个部分,精准而全方位地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治学方法和品德修养...

  • 清宫泻法医案

    清宫泻法医案

      泻下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中医学八法之一。泻下法具有通大便,荡积滞,泻实热,攻逐水饮、寒积、虫积、瘀血等作用,可治疗里实证, 实邪内闭,阴阳气血失调。   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不难发现,宫廷御医善用下法,重视“祛邪有助于安正”的祛邪除病思想。大量脉案中体现了邪去而元气自复的认识。但他们并非只注重祛邪,亦多倡导养正可以祛邪,准确把握两者的辨证关系,处方用药疗效显著。   重视脏腑表里...

    养生秘方 2024-03-07 15 0 医案
  • 一则医案 篦刺之疾

    一则医案 篦刺之疾

      看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中学生选手止步于“篦子”一词。为什么写不出“篦”字,可能80后、90后们大多没见到过篦子这种已过时了的生活用品吧?   由久违了的篦子联想到一则医案——篦刺之疾。医案的标题不过是个人随意所加,故事的主角则是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是《活幼心书》的作者。   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路(今衡阳市)人。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

  • 齐颂医药始祖神农炎帝之伟德丰功 医案精品

    齐颂医药始祖神农炎帝之伟德丰功 医案精品

    乙未年四月二十六日,时值公元2015年6月12日,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诞生吉日,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委会宣告成立,国内外中医药同仁600余人聚首随州烈山脚下,齐颂医药始祖神农炎帝之伟德丰功: 烈山巍巍,姜水汤汤。清泉幽谷,九龙飞翔。 伟哉安登,生我农皇!赫赫一生,万世景仰。 揉木为耒,斫木为耜。创制农具,开垦草莽。 植艺五谷,驯养禽畜。教民稼穑,奠基农桑。 埏埴为器,教民寿长。因时变火,治疾疗伤。 相土地之所宜,高下肥荒;...

  •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在临床中,脉诊能够占到50%~90%,在《溯本求源》这本书里有记载。尤其是一些说不出症状来,或者是症状罗列很多,或者这个人症状一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脉诊定性、定位、定程度、定势的“四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定性。证与脉符合时,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病情复杂,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定病位。症状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病位在上,更须以来脉诊进行判断...

  •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代医家记写医案是选择性记录,记难不记易、记变不记常。我们看不到所选医案代表的“总体”,只能看到“样本”,这些样本又不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而是选择性记录和保留的,因而不可能真实反映“总体”的情况。 中医医案,在古代又称诊籍、脉案、方案或病案,它是古代医生临证实践的记录,客观地记录医生诊病中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过程,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中医医案是传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理论的重要载体,认真研读医案,可以探究医家辨证施治、遣...

  • 评系列丛书《名家教你读医案》

    评系列丛书《名家教你读医案》

      日前,大学同窗江厚万寄赠一套其参与主编的系列丛书——《名家教你读医案》(主编马继松、吴华强、江厚万等,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笔者拜读之余,收益良多,感慨不已。   该丛书分为6辑,均以解放后尚健在的现代中医名家医案为主线,以从名家医案中凝练出的理法方药思路为专题;所涉名家百余位,所论内容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展卷细读,在汲取名家医案中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能看到该书著者的良苦用心。   不落俗套,颇有新意。自古至今,中医医案类书籍不计其数。这类医书多以医案...

  • 治痛证经验和医案

    治痛证经验和医案

      江苏省已故名医章次公先生临床运用附子甚为广泛,本篇择其治痛证经验和医案,以示一斑。   头痛   或配伍养血祛风通络化瘀之品,取附子大辛大热,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滞,并能止痛之用。或配伍养阴补血之药,用附子升清阳,并且静中有动,始能生化不息。   案例   王女。头痛达十年之久,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治风当先治血,古有名训,但追风通络之品,仍不可少。   处方:炮附块30克,全当归30克,大川芎18克,甘枸杞18克,明天麻18克,藁本18克,大蜈蚣10条,...

  • 张锡纯医案 学术特点

    张锡纯医案 学术特点

      编者按:本文讲述者柳学洙先生(1906.8-1988.3),字溥泉,号医海一沤。天津市武清县人,15岁从医,聪颖好学。1929年拜名医张锡纯为师,从师3年,对师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领悟极深,为该县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陈宝贵系柳老关门弟子、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86年秋,沧州召开《张锡纯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当时张锡纯先生门人只柳学洙一人在世,其时已81岁高龄且有病在身,不便写作,故由柳学洙讲述,陈宝贵整理写出本文。本版今起将分3部分连续刊出。...

  •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时方是相对于经方而言,实寓时下之方、时令之方之义,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时方,概指唐宋以后的方剂,率多历代名家名方。狭义时方,一般指金元以后医家创制的方剂,尤以温病学家所创制方剂为代表。前者如《千金》温胆汤、《局方》藿香正气散;后者如吴又可之达原饮、吴鞠通之桑菊饮等等,不胜枚举。从方剂学发展史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诊治范围,时方方剂都远远超过经方方剂。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少唐宋金元时期的时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剂,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香苏散、泻白散、清暑益气汤...

  • 名家教你读医案

    名家教你读医案

      最近看到马继松先生等人主编的《名家教你读医案》,一套六册,内容丰富,蔚为大观,一百多位近现代名医的医案精华,经过他们细心地选择与评议,全数展示在读者面前,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翻开这一套丛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参与编写的30多位人员,集中了老中青中医药工作者,可以看出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成果。96周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为该书作序,介绍对名家医案评议和学习的重要性,朱老说:“医案系医者毕生临证经验之结晶,通过简练的叙述,而将理法方药、脉因证治熔于一炉。因此,阅读、...

  • 《清宫医案精选》序

    《清宫医案精选》序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虽精通西学而致力国学研究,其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历上下五千年不同医学流派,数百医家撰著的医案专书当在千种以上,这是中医药学一份宏富的宝贵的临床医学资料,多是第一手的本底,融汇了撰著者的心血与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晚近由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及其学术继承人张京春博士主编的《清宫医案精选》即将出版,实为推动中医临床医学复兴的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陈先生积30余年的时间从事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的整理工作,至今已陆续出版了《清宫医案研究》等6部专著,又于2009年...

  • 《贺普仁针灸医案集》简介

    《贺普仁针灸医案集》简介

    为了继承和发扬针灸事业,总结积累针灸诊疗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担当起现代医生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由王红伟、谢新才、王贵春等多位贺普仁的徒弟编写了一本贺普仁教授诊疗学术及经验传承的专著——《贺普仁针灸医案集》。意在传承、传播、传扬中医针灸。贺老在针灸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他德高望重,有独特的取穴经验和精湛的临床技艺。本着客观、求实、慎重、细致的原则,力求全面展示针灸名家风采,展示贺老的学术价值。 王红伟、谢新才、王贵春等从事针灸门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随诊国医大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