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案 第8页

医案 第8页

  •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承槐卿世居江苏常州焦溪镇,其处方上端醒目标注“五世儒医承槐卿方笺”。《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对承槐卿均有记载。 据载,某天,宜兴县丁山的一位重病患者邀请承槐卿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了长篇案论,这篇案论在同道中传开后得到大家的赞崇,于是有“槐卿脉案少涵方”之誉。承槐卿擅长内科,行医座右铭为“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

  • 吐血中医案 祛瘀通络新绛旋覆 瘥后调补滋阴复脉

    吐血中医案 祛瘀通络新绛旋覆 瘥后调补滋阴复脉

    《吴鞠通医案》吐血案治疗特色探骊 《吴鞠通医案》吐血案记载了吴鞠通临床诊疗吐血的学术精髓,吴鞠通对吐血的诊治疗效显著,见解独到,理解其诊治精华,可为临床治疗吐血证提供更为准确、广阔的思路。现笔者总结吴鞠通治疗吐血的特色并阐述如下。 祛瘀通络,新绛旋覆 《吴鞠通医案》共记载吐血医案16例,其中以祛瘀通络为法的医案有10例,占比近七成,处方用药以新绛纱、旋覆花、降香末、当归须为主组成的方剂最多,因两胁为肝经循行部位,又因肝脉络胸,故此种吐血多伴有胁痛、胸前咳甚痛等症,以上均可看出吴鞠通治疗吐血祛...

  •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生炙甘草合用之医案 口腔白斑,红皮病

    国医大师方和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中药的应用有独到之处。方和谦撷取生炙甘草二药药性之长,巧在方中同用二药,补中寓泄,扶正祛邪,疗效甚佳。现将生、炙甘草之功效以及方和谦临床合用经验介绍如下。 生炙甘草之功效 甘草,别名国老,是甘味代表药。其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有生、炙甘草之分,临床功效亦不相同。《本经疏证》曰:“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

  • 当代名家医案十则赏析

    当代名家医案十则赏析

    当代名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发展的印记。所写医案证候明确,立法合拍,方简效显,委实可信。今摘数例,并附名医墨宝,以飨读者。 ① ①萧龙友医案 宋若愚君丸药方医工萧龙友拟定 病屡患左半身不遂两年,头部偏右不时跳动,同胸次间均发凉气,手拳不开,每月尚遗精三四次不等。本体太弱,肾部太亏,非大剂补养不可,服汤药尚安。拟以丸药常服调理。 方用:炙箭芪二两,潞党参两,於潜术八钱,何首乌两,蔓荆子八钱,大桂枝两,土炒杭芍两,金樱子两,锁阳两,淫羊藿两,大熟地两五钱,山萸肉(去核)两,厚附片八钱,灵磁石两...

  • 阳郁与阳虚之辨 从尤在泾的一则医案谈起

    阳郁与阳虚之辨 从尤在泾的一则医案谈起

    学习历代名家的医案,对其中的精警之句切勿放过,这是医家在临证属思之际触发的思想火花,浑然天成,弥足珍贵。例如“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即是清代医家尤在泾的名言,对辨析阳郁与阳虚以及处方用药均有指导意义,斯说见于其所著《静香楼医案·瘕癖门》。《静香楼医案》被柳宝诒收入《柳选四家医案》中,兹将原文及柳宝诒、邓养初、孙梓文三家的评按一并录出,略作评述,以供研讨。 原文:左胁积块,日以增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躁口干心热等证。宜以苦...

‹‹ 4 5 6 7 8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