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案 第4页

医案 第4页

  • 两则医案一窥冯世纶教授如何妙手伏苍龙

    两则医案一窥冯世纶教授如何妙手伏苍龙

    青龙,道家四神兽之一,又名苍龙,居东方属木,主晴雨,象生发。《伤寒论》中以青龙命名的方剂有大、小青龙两方,俱为发汗解表、祛水饮之大剂,其中尤以大青龙汤发汗力强,用之不当,恐有“筋惕肉瞤”之剧变,用之得当则疾病立解,《伤寒论》诸方中此方驾驭尤难。笔者有幸师从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得以见识大青龙汤之妙用。下面通过两则医案一窥吾师如何妙手伏苍龙。 案一 周某,女,2013年9月生。于2015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半月以来咳嗽、喘息,鼻塞流涕,大便日一行,苔白脉细数。方予:麻黄1...

  • 声音嘶哑失音病中医典型医案

    声音嘶哑失音病中医典型医案

      失音病是指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前人认为声出于肺而根于肾。肺属金,故其病之属实者,称为“金实不鸣”;其病属虚者,称为“金破不鸣”。“金实不鸣”者多为外因致病,如感受风、寒、暑、湿、燥邪,《内经》说:“五邪所乱,搏阴则为瘖。”由于内因者,为气郁、痰热壅阻咽门。“金破不鸣”者多为内因致病,见于肺气虚损与肾精不足者,尤以肾精不足为主要原因。中医学中,失音病有&ldquo...

  • 舌头发涩舌麻“舌痹”中医方医案

    舌头发涩舌麻“舌痹”中医方医案

    朱某,女,27岁,2014年7月2日初诊。 主诉:舌头发涩数天。刻下:前几天因上火,服用西药后感觉舌头发涩,稍疲倦,大小便正常,舌红苔白厚,地图舌,脉沉。辨证属中气不足之证,用补中益气汤原方: 黄芪15克,红参片8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生姜10克,柴胡10克,大枣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7月17日):前药后舌头发涩已愈,舌苔第二天即已消退,但近几日舌苔又开始变厚,夜寐不佳,晨起口干口苦,疲倦乏力,大小便正常,舌红苔白底浮黄,舌尖红...

  • 口腔溃疡医案用方精简

    口腔溃疡医案用方精简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临证善用经方,亦不局限于经方,疗效显著。文章通过4则医案,介绍陈老师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口腔溃疡、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用胶艾汤加味治疗月经不调、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磨牙。几则医案用方精简,紧扣病机,故患者药后病瘥。文中所载医案虽治法不同,但皆体现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治疗,根据不同的证侯而使用不同的方药,而不拘泥于一病一症。 口腔溃疡案 患者某,女,58岁,山东淄博人,2011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几十年口腔溃疡,最好时仅3日没有。口舌热,近几日牙出血,大便可;舌苔薄黄,脉沉滑...

  • 高血压病诊治举临床医案

    高血压病诊治举临床医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主任医师从1992年~2011年连续多届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高血压病诊治经验丰富,下举临床医案则。   病例   黄某,女,59岁。2016年9月6日诊。患者近五天来常头晕,时有微痛,耳鸣,多梦易醒,胸闷,口苦口干,胃纳差,腹微胀,大便结,四天未排。现颧、唇红,舌红无苔,舌有瘀点,舌边有瘀斑,脉弦滑,血压300/18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T波倒置。彩色B超示:左心房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诊为高血压病。...

  • 加味补血汤典型中风医案

    加味补血汤典型中风医案

    张锡纯原解   加味补血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中。方药组成为:生箭芪一两,当归五钱,龙眼肉五钱,真鹿角胶三钱(另炖同服),丹参三钱,明乳香三钱,明没药三钱,甘松二钱。加减法为:服之觉热者,酌加天花粉、天冬各数钱;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一钱半或二钱。服数剂后,若不甚见效,可用所煎药汤送服麝香二厘,或真冰片半分;若服后仍无效,药汤送制马钱子二分。张锡纯解析说:“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又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所以脑部贫血成内中风者,当峻补其胸中大气,俾大气充足,自能助血上升,且能...

  •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医案选录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医案选录

    结合临床的不同兼证,再以本方为基础酌情加味: 1. 脑血栓形成后,或肢体运动障碍,或麻木较甚者,可加赤芍25克,红花12克,络石藤45克,片姜黄15克。 2. 项背强痛、头痛显著者,可加葛根30克,藁本10克。 3. 大便干甚者,可加大黄10克(研末,冲服)或用麻仁15克。 4. 大便稀溏者可加黄连10克。 5. 脉沉肢冷伴阳虚者,可加黄芪30-90克。如素体阴虚,见五心烦热,汗出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酌加白薇、石斛适量。 6. 舌苔垢腻(白腻)者,...

  • 眩晕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

    眩晕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中共有16则医案,按照其主要治疗法则可分为化痰定眩法6则、平肝熄风法5则、滋水涵木法3则、养血息风法1则、温肾凉肝法1则。然每则医案患者多有兼症,故或有化痰定眩兼以息风,或平肝息风兼以生津,或滋水肝木兼以潜阳等等。案后其弟子华岫云按语:“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中风、肝风、头风门合而参之。”今且以眩晕16则医案为本,兼以论之,以期为目前眩晕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之见。 化痰定眩 在叶天士眩晕医案中,痰浊为病的共有6则。痰浊的产生主要与脾胃相关,如《素问&midd...

  • 血府逐瘀汤治疗外伤后胸背痛典型医案

    血府逐瘀汤治疗外伤后胸背痛典型医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本方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升与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 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

    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卓青 马晶鑫 贾丹   跟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建忠出诊时,遇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遂记录如下。   李某,女,54岁。2017年8月3日初诊。诉间断眩晕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专科诊断为梅尼埃病。10余年来眩晕间断发作,发作时自觉心下不适、呕吐。间断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半年余眩晕发作频次增多,发作时呕吐加重。就诊于神经内科,诊断为脑血管痉挛,服用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服药后间断出现头痛、头麻木,见风见阳光后明显,约1周发作...

  • 脑梗塞,高热昏睡28天,医案

    脑梗塞,高热昏睡28天,医案

    医案 脑梗塞,高热昏睡28天 郑某,女,58岁,城市居民。1月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送往某医院诊断为脑梗塞,住院治疗28天,处于昏睡状态,半身偏瘫,家属要求病人出院,出院时病历写上:脑梗塞,高热昏睡28天,家属主动要求出院。患者转抬到中医院病房后,卢老立即组织中西医内科医师会诊。患者神昏,大声呼叫其姓名,眼皮能动一下,面部、唇舌红赤,舌尖也有瘀点、瘀斑、苔黄燥、口臭等。肌肤灼热,体温39.1℃,口眼向左歪斜,口角流涎,左侧上下肢瘫痪,大便10天未排,小便失禁,施行导尿,脉弦数。诊毕,卢教授指出患...

  • 失眠焦虑案医案 术后小便不通案 顽固湿疹案

    失眠焦虑案医案 术后小便不通案 顽固湿疹案

    运气学说,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常讲,用运气思路指导临床,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通过观察自然界气候物候气息的变化来了解人体气机的变化及临床表现,“谨调阴阳,无失气宜”,通过调整天人关系达到祛病目的。运气辨治,注重辨时、辨机、辨阴阳开阖枢变化,是对静态、空间的辨证的重要指导和补充。临证做到审象、辨时、握机,并“握机于病象之先”,抓得“先机”,方机相应,往往速效。...

  •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眩晕是常见的脑系病证之一,因其发病年龄不等,病因复杂,西医有时也难以明断。曲艳津,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脑病科主任医师,受名医何世英亲传,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曲师临证30载,认为头之晕者,以肝阳上亢充血上脑而不复者居多,临床多用平肝降逆之法调治,但困于痰饮、血痹致晕者也不乏其人,其论治之法与平肝之理南辕北辙,不可不知。 眩晕是自觉平衡丧失,出现眼花、视物颠倒,甚至昏厥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中医多从风、火、痰、瘀、虚论治[1]。曲师在论治眩晕时,指出因风、火、虚致晕者当不难辨别,但...

  •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 王某,女,44岁。1992年9月23日初诊。诉头晕2月。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

  • 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

    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

    路志正学术以经典为宗,学兼各家,既不泥古,亦不废今,宗《伤寒论》而不囿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泥于四时温病,治伤寒、温病于一炉,而对清代叶、薛、吴、王等诸家的温病学说尤为服膺,并颇有心得。对汉以下的学术流派也勤求博采,撷英咀华,毫无偏见。尤其受李东垣、叶天士影响最深,最重脾胃,结合当今社会和人们的饮食起居情况,提出了湿邪常在,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多湿邪的观点。反对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主张对历代名家医著和临证经验,要融会贯通,验之临床,并加以发展,反对脱离实际,奢谈理论。临床诊病细致入微,常常灵活运用各家学说经验治疗...

  • 眩晕“耳石症”中药治疗医案举隅

    眩晕“耳石症”中药治疗医案举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辨治体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病种之一,是一种因头位改变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的特点。西医治疗首先采用管石复位,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治疗,虽然显效,但复位后残余症状消退较缓,而且易复发。通过对本病的不断认识,笔者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探索用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案举隅 案例1:患者,...

  • 失眠少寐入睡困难 治处方中医临证医案

    失眠少寐入睡困难 治处方中医临证医案

    专家简介:王玉生,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90年被授予“德州地区名中医师”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出版医学专著8部。临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强调理法方药贯通。 中医临证中可见到以“少寐”为主的病证,很多时候“少寐”还会挟杂在内、外、妇科多种疾病之中。凡是遇少寐,医者多配伍酸枣仁,以图养心安神,促其入寐。如果应用恰当会起到好的效果,如果辨证不清,误用酸枣仁,还会效得其反。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有养心肝...

  • 夜间难眠症的一则中医案

    夜间难眠症的一则中医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张士舜擅长治疗各系统良恶性肿瘤及各种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多年,获益匪浅,现将其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一则医案总结整理如下。 宋某某,女,53岁,2022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夜间难眠1月余,伴有烦躁,乏力,纳可,二便调,曾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效不显。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微涩。辨证为肝郁血虚,治以疏肝为主,兼重镇安神。处方:首乌藤60g,预知子30g,合欢花30g,合欢皮30g,酸枣仁10g,珍珠母20g,淡竹叶5g,灯心草...

  •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位于一侧的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范围内,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常反复发作,可由于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女性为多见。本病是根据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部位而定名的,在中医学中则隶属于偏头痛、偏头风范围内。 理论认识 本病的头面部疼痛,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关系至为密切,考《灵枢》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 心脏神经官能症典型医案 分型论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典型医案 分型论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奋力综合征、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国外称为神经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或神经性循环无力症或高敏症等,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相关证据。该病多见于20~40岁青年人,尤以女性较多。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与他人关系冲突是发作的诱因。本病常因焦虑、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等诱发。受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影响,目前该病呈现出发病年龄偏小的趋势,且在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增高。儿童常以“喜长出气&r...

  • 胃痛辨证要点 医案举隅处方

    胃痛辨证要点 医案举隅处方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9种&ldq...

  • 消化道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脱证脱证医案

    消化道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脱证脱证医案

    卢永兵主任医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五十年来卢永兵多次用大剂量高丽参救治虚脱病人,屡屡奏效,可见中医传承经验之可贵。现介绍二例卢永兵在临床实践中用高丽参抢救大出血脱证病例,以飨读者。   消化道大出血脱证医案 1993年12月23日诊。邓某,男,78岁。刻诊:面色苍白,休克额汗,肛门出血如注,已输血4000毫升,呼吸微弱,四肢冷,脉微欲绝。 处方:高丽参50克,黄芪60克,仙鹤草、侧柏叶各30克,荆芥炭15克,田七20克。嘱立即煎后鼻饲,傍晚巡诊,病者血止神清。再调治一周出院...

  • 消化性溃疡 胃酸胃痛中医药医案

    消化性溃疡 胃酸胃痛中医药医案

    编者按: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其多年的临证过程中,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治各类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缩短了治疗时间。本文通过对周仲瑛治疗消化性溃疡案例的介绍,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组方特点及临证思路,从中体会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的辨治思想,丰富并完善其以“病机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辨治脾胃系病症的学术思想。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检出率约为1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复发率仍较高。西医根据其发病...

  •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当今还有少数人认为中医只能看四时感冒病、慢性病,不能治急重病,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不了解中医史,也未看到中医师救治急重病人。许多中医名家就是因为治愈急重病而名噪一方的,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急重病而千古流芳的中医名家,后来把经验著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部巨著,至今仍是中医药院校的教材。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父亲就亲传救治毒蛇咬伤的秘方给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6年至临床工作50多年,时时得到恩师邓铁涛、罗元恺教授的热情传承,医术日臻,琴心剑胆救治许多危重病而名扬一方。现介绍几则纪实医...

  •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指声言,逆为气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呃逆之病因,或为饮食所伤,或因情志抑郁,或因中气亏虚,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胃阴亏虚,或因胃火上逆等,总之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或外感、内伤之别。关于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关联脏腑与肺胃最密。治疗上药物除补虚、泻实、温中、清热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药。 陈宝贵认为,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

  • 花类药治疗慢性胃炎方药 典型医案

    花类药治疗慢性胃炎方药 典型医案

    全国名中医刘启泉从事中医临床脾胃病工作40多年,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良效。刘启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以平为期,考虑周全,针对慢性胃炎不同的中医辨证和患者特异性体质,配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动静结合,根据动态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中医方药,巧妙运用花类中药质轻芳香、安全温和等特点,治疗慢性胃炎的胃痛胃胀、呕吐、反酸,甚至是失眠、面色萎黄等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在临床中花类药物是指药用部位为花、花序、花蕾或者花的一部分的中药。花类本草本身气味芬芳,质轻,花瓣嫩,多汁...

  • 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 腹部胀满泄泻医案一则

    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 腹部胀满泄泻医案一则

    1.腹诊简述 自古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腹诊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腹诊证候有20 多种,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用手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三焦阴寒內盛,中焦胃气虚寒,腹部痉挛疼痛不任用手触按。 《伤寒论》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邓中甲运用平调散结法治疗肠癌经验 肠癌是世界上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等, 然而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仍在30%左右[1]。中医药在防治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运用中药防治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在临床治疗肠癌实践中逐渐形成“平调中州、软坚散结”的治疗理念, 用诸临床, 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李东垣在《脾胃论》[2]中云:&ldquo...

  • 腹胀痛治法方药 腹胀中医案

    腹胀痛治法方药 腹胀中医案

    医案一:王某,女,61岁。200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胀痛1周。现胃胀痛、嗳气1周,伴两胁胀,大便稀,4次/日,疲乏,易汗,口干,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薄黄腻,有裂纹,舌下青紫,脉濡细。既往病史:子宫内膜癌(2008年3月手术)史,肠梗阻史。 诊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型)腹胀痛。 治法: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止痛。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薏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

  • 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经验方中医案例

    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经验方中医案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上皮内瘤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其内因除Hp感染外,还包括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单兆伟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50余年,尤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简要整理如下。 1 病机归于气虚血瘀、湿热内蕴 单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