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 第8页
-
刘万里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便秘伴无便意症经验及验案浅析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排除结肠、直肠、肛门病变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及药物性便秘,临床表现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坚硬、排便次数减少为主[1]。FC的发病与饮食水分摄入不足、遗传、精神心理、结直肠动力异常、胃肠激素水平异常有关[2]。目前西医治疗以服用泻药、促胃肠动力药、益生菌等对症治疗为主,短期有效,长期使用效果不佳,易产生泻剂依赖等不良反应,故西药治疗FC具有一定的临床局限性。FC患者病情易反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
-
治劳累型心绞痛验案
病例:刘某,男,60岁。胸闷不适 1年余,近几天因陪朋友到处游玩,晚上打牌熬夜,病情加重,胸部阵发隐痛,心悸气短,动则加重,全身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汗出,舌淡稍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气虚弱,心血瘀阻,方用景天保元汤加味:黄芪、丹参各20克,红景天15克,川芎、党参各12克,三七粉(分次冲服)、生姜各9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上方5剂后,已无胸痛,偶有胸闷不适,倦怠乏力,原方加白术12克,葛根30克,续服5剂。随访未见复发。...
-
自拟五藤四味对苓术汤治痹验案二则
风湿痹症主要累及筋脉、肌肉、关节、骨骼等部位,肝藏血、主筋,肾主精、主骨,脾统血、主肌肉四肢,筋骨有赖于肝肾精血之充养,又赖肾中阳气之温煦,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精血不足,正气亏虚,风寒湿热毒邪侵袭,痰瘀气滞,合而为痹。笔者在临证中,以自拟五藤四味对苓术汤加减治疗痹症效果良好。 案一 患者,男,47岁,农民。主述:左髋部反复疼痛3年,加重2月且伴膝关节疼痛。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刻下:精神萎靡,双髋、双膝部肿痛,皮色正常,微热,行走困难,身重,微恶寒,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暗淡,舌苔黄...
-
健脾和胃法治慢性胃炎验案
病例:张某,男,47 岁。患者反复胃脘胀痛2 年,加剧1周。平素以胸脘痞满为主,时隐痛、嗳气,无反酸。行纤维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部为主,幽门螺杆菌(HP)阳性。曾服用制酸、消炎药及清热解毒中药等,疗效不显。1 周前因饮食不节,症状加重,胃脘痞满隐痛,伴胸膈不利,气短乏力,食欲差,食后欲呕,口吐痰涎,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滑。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虚痰盛。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和胃,方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法半夏、厚朴、海螵蛸、浙贝母各...
-
治慢性肠梗阻验案
病例:徐某,女,47岁。一年前在北京打工,从事餐饮业,突发腹部疼痛,医院检查为肠梗阻。经医院保守治疗半月后出院。后每2~3个月必发一次,每发须住院治疗(胃肠减压或灌肠)方可缓解。现诊:面黄体瘦,神疲乏力,腹部胀痛,气逆不舒,大便不通,饮食少进,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辨为肺气虚寒,大肠失于温煦,气不化津,结塞为秘。宜从肺治,法宜温开宣降,肃肺通便。处方:薤白、杏仁、桔梗、木香、枳壳、白芍各12克,前胡、黄芪、紫菀、延胡索各10克,党参8 克,川贝母5克,厚朴18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
-
刘渡舟验案精选 痛泻经验方
一日,刘渡舟老师接诊一痛泻患者,缠绵月余,治之不愈。示前医用方乃痛泻要方加薏苡仁、砂仁、莲肉三味。老师问诊、望舌、诊脉后,提笔仍开痛泻要方,亦加三味,即炒白芍20克,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防风6克,柴胡12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7剂,日一剂,水煎服,药尽病愈。病人复诊离去。 老师对侍诊诸生曰:医者辨证当有真知灼见,用药要有胆有识。痛泻要方用治痛泻确是一张好方子,前医用之不效,何也?缘何稍事化裁而能取效?因望其舌色偏红,问其兼胸胁胀满,切其脉沉弦,乃知症结为肝气乘脾所致腹痛即泻、痛泻不止之证。...
-
肠易激综合征 治腹痛腹泻验案
李某某,男,45岁。患者自2010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疼痛时作时止,痛则泄泻,泻后痛减,伴倦怠乏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大便无脓血。行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光滑,未见明显异常。4年来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口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未见效,近来渐增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等症。遂于2009年4月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腹痛纳差、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我院专家认为患者脾虚肝郁,病久损及肾阳,治疗应予健脾温肾柔肝止痛为主。处方:党参20克,茯苓20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白术20克,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验案
患者,王某,男,42 岁。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上腹痛,以夜间和饥饿时痛甚,症状加重就诊,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出血期。舌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证属脾胃虚寒型,治疗方法:西药以泮托拉唑肠溶片每次40毫克,睡前服用;枸橼酸铋钾片每次220毫克,每日 3次,饭前服用;庆大霉素普鲁卡因维B,,胶囊每次0.2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中药给予自拟方力口减口服。 自拟基本方组成:延胡索150 克,乌贼骨180克,马兜铃(炭)150克,(煅)瓦楞子300克,白芍200克, (炒)鸡内金200克,...
-
疏肝扶脾法治慢性胃炎验案
病例:蔡某,男,37岁。患者反复胃脘部胀痛1年余,加重3天。近1 年来胃病、胃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曾在多家医院诊治,予制酸剂、胃肠动力药及清热和胃中药等治疗,疗效不佳。近 3天上腹部胀满而痛,食后明显,嗳气频频,伴情绪抑郁,头晕失眠,食欲差,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濡细。行纤维胃镜检查示:胃黏膜花斑样充血水肿,HP阴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治以疏肝扶脾,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处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川楝子、郁金、元胡...
-
治眉心及左眉棱骨剧痛验案
病例:李某,男,62岁。自觉眉心及左眉棱骨剧痛3个月,每日2~3次,每次约持续20~30分钟,影响工作及睡眠,食少,口苦口干,有时伴眩晕、胸闷。医院诊断为左眼眶上神经痛,双侧眼底动脉硬化。中医诊查见舌黯红,苔白滑,脉弦细略滑。诊断为眉棱骨痛。用选奇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以祛风与除痰通络论治。处方:生地12克,羌活、防风、竹茹、法半夏、茯苓各9克,甘草、通草各6克,枳壳、橘红各4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上方药后自觉眉棱骨处疼痛逐渐减轻,眩晕、胸闷等症状亦见改善,精神、胃纳转佳。以后照此方加减,后症状好转出院。嘱患...
-
温胆汤治眩晕验案
病例:李某, 男,62岁。因头昏眩晕 反复发作1年来院就诊。 症见:头昏,视 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吐,食少,眠可, 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弦滑。 有高血压病10余年, 自服复方降压片、复 方罗布麻片维持治疗。刻诊血压:150/90 毫米汞柱。 中医证属:痰火上扰。治以温胆汤加味:法半夏、钩藤、川芎各12克, 藕节、天麻、茯苓各15克,枳实、陈皮、 竹茹、僵蚕、白术各10克,生甘苹3克, 薏苡仁25克,石菖蒲6克。7剂,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复诊头晕明显改善, 耳呜亦减轻,恶心欲吐已止。...
-
治头痛验案 益气升阳
华某某,女,42岁。两太阳穴痛7日,痛甚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嗳气,伴有眩晕,食少纳差,周身乏力,劳甚则觉头痛加重,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脉弱缓。治宜益气健脾,升阳止痛。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干姜6克,黄连4.5克,桑叶9克,菊花9克,川芎9克,蔓荆子9克,甘草9克。二诊:服上10剂,头痛消失,其他症状亦显者好转,脉沉缓舌尖红。上方去蔓荆子加当归12克、白芍12克善后。 此例患者乃脾气不升,精气不充于脑,脑海空虚致而头昏头痛,故以六君子汤加味而治之。且脾气不升之头痛...
-
偏头痛的治疗方法验案
病案:陈某,男,52岁。患者反复偏头痛5年,每逢工作紧张时头痛加重,刺痛,以右侧为甚,甚至用手敲头,持续多日无法缓解。经头部CT、颅多普勒等检查提示未异常。既往无高血压等病史。经神经内科确诊为偏头痛。发作时,用西药治疗,头痛稍缓解,但易复发。来诊时头痛时作,舌质黯、苔薄略黄,脉弦细。证属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治拟活血化痰,兼调肝,肾。处方: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各10克,桃仁、红花、枳壳、柴胡各8克,赤芍、桔梗、怀牛膝、地龙各12克,甘草6克,黄芪20 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后,。头痛已消失。上方加枸杞子、...
-
中医治眩晕验案
方药:五味子、菊花、苏梗各10克, 天麻、白术各20克,泽泻30克,钩藤、 半夏各15克,甘草、全蝎各3克。 随症加减:痰浊内蕴加陈皮、胆南 星、竹茹;呕吐加代赭石、生姜;气血两虚 明显加制首乌、当归、黄芪;肾精不足加熟 地、山萸肉、枸杞子;肝阳上亢加夏枯草、龙 胆草、石决明;阳虚饮停加附片;头痛加 蔓荆子;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5剂为1 个疗程。 典型病例:李某,女,50岁。眩晕反复发作2年多,发作时头昏目眩,视物旋转,黑朦,恶心欲吐,疲乏无力,耳鸣,口淡、口干、不欲饮水,面色苍白,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辨证:...
-
雷昌林治重症风湿性心脏病验案
王某,女,64岁,初诊:2006年2月10日。 病史与检查:风湿性心脏病已十几年,加重4个多月。加重前还能干些活,加重后心慌气短,什么都不能干,不能走路,初在某西医医院门诊治疗,无效,遂于2005年12月住院10天。诊断为:1.风湿性心肌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快速心房纤颤,心衰Ⅱ度;2.高血压三级;3.支气管肺炎。通过住院治疗,咳嗽控制,但心慌仍著,近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患者面晦暗较重,唇青暗红,心慌气短,动则加重,全身无力,整日卧床,晚上眠差,大便日1次量少,畏寒,易外感。查:双颌下淋巴结...
-
闭塞性动脉硬化“脱疽”分型辨治验案
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此病发生的问题关键是“瘀”,寒湿阻络型较为常见,所以治疗之法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西医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因动脉血管的非炎症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而产生,长期吸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多采用抗凝、降纤、扩张血管或配合手术治疗...
-
张汉玉治胸痹验案
病例:患者,女,68岁。经常发作心前区疼痛,遇冷则重,自觉有冷气从胁下上冲心胸。平时胸闷气短,心悸,头昏乏力。诊时:胸痛不得卧,形神困倦,食少,眠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脉虚弦,偶呈涩代。诊断为胸痹,证属脾胃虚衰,心阳失养。治以益中气以和营,养血脉以通痹。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黄芪、桂枝、白芍、丹参、酸枣仁、陈皮各15克,茯苓12克,郁金、当归、炙甘草各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剂后胸痛减轻,食欲见增,精神略振,继以上方加减化裁,服30剂后恢复健康。 点评:此症为气滞血凝、升降受阻所...
-
治妇女绝经后顽固失眠验案
病例:赵某,女性, 46岁。患者43岁绝经,绝经前月经量一直较少,年青时曾多次流产,且因宫外孕大出血一次。近3 年来失眠多梦,严重时彻夜难眠,痛苦异常。患者素来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头晕耳呜,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诊见面色晦暗,精神不振,面浮肢肿,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证属肝肾不足,脾肾阳虚,心胆气虚。治拟养肝补肾,益气补脾,安神定志。 方药:熟地、山药、党参、生龙齿、炒酸枣仁各15克,山萸肉、补骨脂各12克,菟丝子、朱茯神各10克,石菖蒲9克,制附子(先煎)6克,砂仁 (后下...
-
治肋问神经痛验案
病例:张某,男,50岁。患者自 诉:起病10余日,感左胸肋疼痛,呼吸 牵拉引痛,动则尤甚,胸闷气短,咳嗽 痰少,饮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边有 瘀点,脉弦滑。西医诊断为肋间神经痛, 中医诊为肋痛,证属气滞血瘀,肺失宣 降。治则:活血行气,宣肺止咳。处方: 郁金、瓜蒌各20克,元胡12克,生地 10克,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 芎、香附、苦杏仁各6克。每日1剂, 水煎分3次服,连用7剂后,诸症消失 而愈。 点评:肋痛乃气滞血瘀,肺失宣降 所致。方中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桃红四 物活血化瘀;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瓜萎、 香...
-
余瀛鳌癫痫通治方 古方新用 验案举例
余瀛鳌,男,1933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从事中医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近60年,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中医文献词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等医籍30种左右,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
治术后失眠验案
病例:患者,女,59岁。因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行冠脉搭桥术,术后失眠。早期应用曲马多、舒乐安定可减轻症状,但术后1个月症状加重,改服佳乐定、思诺思,并联合用百忧解,但效果不明显。诊见:心烦郁闷,头昏倦怠,心悸胸闷,乍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腹饥不欲食,舌稍红、少苔,脉弦细。头部cT检查示:脑萎缩。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不寐。病机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抑郁伤肝,证属肝肾阴亏,髓海空虚。治宜滋补肝肾,益脑安神。 处方:熟地、龙齿(先煎)、酸枣仁各30克,山药、怀牛膝、龟版、合欢皮各15克,山萸肉、枸...
-
小儿腹痛中医验案举例
小儿功能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空腔器官脏壁层对张力最敏感,牵拉、痉挛可产生阵发性绞痛。 其疼痛特点为:1.发作性钝痛,反复发作;2.局部压痛不明显;3.腹部柔软,局部喜按;4.肠鸣音无改变。主要原因与饮食不当、消化不良及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如解痉、镇静、促胃动力药等,但疗效不佳,且不能阻止复发。 验案举例 邱某,男,1岁5 个月,4月27日初诊。家长代诉:纳差伴腹痛二三天,患儿二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食纳减少,有时摸腹,腹部隐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