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109页

气 第109页

  • 以气为中介的物质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性 以时空为轴线的恒动性

    以气为中介的物质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性 以时空为轴线的恒动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将“自然—人体—社会”看作一个宏观的统一整体系统,在宏观整体的调控下,人体、自然、社会又分别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自依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同时又通过气的升降出入、阴阳消长、五行制化等规律调节、控制着彼此的协调平衡。 •诊疗疾病时,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既考虑人体本身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注重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形体与神志,又密切关注自然、社会对人的影响,在时空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各种联系,常中求变,变中求常,深...

  • 四类食物缓解人的坏脾气

    四类食物缓解人的坏脾气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脾气与饮食有关,四类食物对缓解人的坏脾气很有帮助。 富含铁质的食物有些人不喜欢吃肉,也不喜欢新鲜蔬菜,只喜欢吃糖果和糕点,这种偏食习惯会造成铁元素摄入不足,导致情绪急躁易怒。所以,建议这种坏脾气的人应适量食用一些含丰富铁质的动物蛋白,如瘦牛肉、猪肉、羊肉、鸡、鸭、鱼及海鲜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扭转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大脑提高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 富含钙质的食物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当大脑中没有充足的钙时就会情绪不安,容易激动。摄取富含钙质的食物,可使人的情绪保持稳定。同...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 脉诊“形”“气”与病症

    脉诊“形”“气”与病症

    脉诊解析寸口脉动中“形”与“气”, 研究人体疾病与症状是现代脉学的进步。认识密集在脉浅层的“形”, 载量在脉中的“气”是诊断人体疾病与症状的靶向。就脉中形来说, 脉动中存在有疾病脏器之形、病灶之形、病理之形;就症状的“气”而言, 脉动标识出体质学或症状学信息熵。精准掌握这些内容, 脉诊将类似现代化仪器设备, 诊断疾病同时又兼辨证施治, 彰显中医人更胜一筹的本色。 脉“形&rd...

  • 扶正气贯彻始终 扶肺卫之气以御外邪 扶脾胃之气以健中州

    扶正气贯彻始终 扶肺卫之气以御外邪 扶脾胃之气以健中州

    •正气亏虚贯穿整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扶三保”应当作为中医药参与癌症治疗及康复的重点,即“扶正气贯彻始终,保饮食以资化源,保睡眠以养精神,保愉悦以畅情志”。 •扶脾胃、健中州即保胃气,脾胃之气的盛衰关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癌症的治疗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治疗时要时刻不忘保护胃气,所谓“顾后天之本”。 癌症的发病主要是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或外邪入侵,或毒、瘀、痰、湿、寒、气等积聚胶结而...

  •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与泻下药祛湿药的配伍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与泻下药祛湿药的配伍

    浅析理气药在中药方剂学中的配伍应用 气为一身之主,气运行于机体表里内外,周而复始,以供给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气表现为升、降、出、入4种运动方式,气的运动通过脏腑活动体现。若气的运动失常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1]气升降运动正常,则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维持动态平衡,而无气郁、气陷、气滞、气逆等病理状态。故正确配伍应用理气药是学习中药方剂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是以疏通气机为主要功效的药...

  • 《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解读

    《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解读

    基于《黄帝内经》“时立气布”思想的暑邪理论探析 “暑”乃是“六淫”之一, 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笔者在对于暑邪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了诸多问题, 如暑多兼湿的原因、六淫中“暑”与“火”的异同、如何理解《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以“夏至”为节点区分“病温”“病暑”?暑无内暑的说法是否正确?历史上两种...

  • 桃核承气汤发微

    桃核承气汤发微

    《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解外宜桂枝汤。)” 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调胃承气汤甘草与大黄同煮,取缓下之意,主阳明腑实轻证有积滞而无胀满,主泻...

  • 治未病 气血为本平和为期

    治未病 气血为本平和为期

    治未病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的系统学说,是中医治疗学和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治未病的内涵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环节。而在这一疾病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整体动态流程中,“气血的病变和防治”贯穿始终,因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无论何种健康状态和诊治用药均需与之相应。因此,本人提出“调气血,畅气机,以平为期”作为治未病原则。 学术渊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ldquo...

  • 五运六气及胎孕地的五行能量

    五运六气及胎孕地的五行能量

    中医阴阳五行诊疗体系之病因浅探 通过对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统计发现, 全文字数共15万余字, 古人行文喜用助词, 单字“之”出现次数最多, 达五千余次, “于、而、也、曰”等常见语气助词各出现两千余次, 仅在《黄帝内经·素问》的81篇内容中, 就有45篇论及阴阳, 阴阳学说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内容都密切相关。其中, 仅“阴”单字就出现了1 700余次, “阳”单字出现1 900...

  • 重阳思想是扶阳抑阴流派的理论渊源 阳气理论的意义

    重阳思想是扶阳抑阴流派的理论渊源 阳气理论的意义

    在太阳背景下形成的阴阳观念,是《内经》赋予其生命科学知识的丰厚内涵,以其对太阳活动规律的观察为背景,总结出了人体阳气的种种机能、活动规律,还强调阳气在生命各个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形成了“阳气盛衰寿夭”理念。后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养生预防、治病用药等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阳气理论的发生及意义 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理论发生及其理论体系构建的文化基因,《内经》的理论的构建和成书深受其影响。正因为阴...

  • 运气学术思想背景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兴起

    运气学术思想背景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兴起

    •五运六气体系有着完善的天人合一构架,运气七篇最有可能产生于天人合一思想风行的西汉时期,而不是天人宇宙观被一片声讨的东汉时期。 •甲子纪年开始于西汉初年,于东汉普遍使用,但运气七篇的作者未必是在甲子纪年由官方正式颁布后才开始使用。以甲子纪年作为断代运气七篇出现于东汉的依据,可信度并不高。 •运气七篇与《黄帝内经》中其他篇章有大量雷同经文,然而,考察重复部分所涉及概念的完整性、与前后文的逻辑关联与递接可知,断定运气七篇成书晚于其他篇章的依据是不足的。 运气七...

  • 浅析中医阴阳理论与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

    浅析中医阴阳理论与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

    浅析中医阴阳理论与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理论的异同 1 中医对阴阳理论的认识 阴阳学说起源于《周易》,最初为符号,即《易经》卦象里面的阴阳爻,成熟于《黄帝内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说文解字》曰:“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最初阴阳解释为日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又引申为天地、昼夜、方位等属性。阴阳是指自然界相关联事物对...

  • 患勿轻医 医莫意气

    患勿轻医 医莫意气

    医家、患者之间应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医不挑患、患不轻医。但过去有些患者,尤其是富贵人家患病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请名医大家,而往往轻视那些出身寒微、身有绝技但无名声的医家,常因此耽误治病,《清稗类钞》就记载了一则病家轻医的医案。 江苏扬州一位姓魏的富户得了重病,先后将周围数百里的名医都请了过来,“凡医之稍负时望者,悉延诊,合议方药”,但“终不效”。江苏高邮有一位颜姓医生,精于医理,邃于岐黄,但“僻处乡谷,不以医炫”,再加上乡人&ldqu...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元气论与中医的取象比类

    元气论与中医的取象比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世界观也是多元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对现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世界观被称为主流世界观。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方法论是“取象比类”,主要关注宏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西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主要关注微观世界的物质精细结...

  •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最近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一书,是五运六气临床应用方面的专集。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的五运六气,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问,反映了古代先贤们对自然宇宙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但五运六气学说又是中医学中被误解最深,分歧最大,也是中医药传承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临床应用的价值,传承最为薄弱的也是临床应用。 发源于江苏省江阴龙山、砂山地区的龙砂医学流派,以坚持传承和临床擅长应用五运六气学说为其最主要特色。2012年...

  • 从气血理论探讨病理性血管重构的研究思路

    从气血理论探讨病理性血管重构的研究思路

    血管重构(vascular remodeling,VR)是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构变化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向内膜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及重排,并参与细胞行为的调节。功能变化表现为血管顺应性降低及对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等[1]。VR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早期的适应性重构(扩张型重构),主要表现为血管代偿性扩张,管腔内径变化不明显,为一种正性重构;另一种是病理性重构(收缩型重构),以动脉血管为主,主要特点是由于血管代偿不足或血管收缩和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为一种负性重构[2]。VR是一个...

  •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并与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学说大致包括药之气、味、势(升降浮沉)、位(归经)、毒性等内容。兹就药之气味与性能的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药之气 《神农本草经》首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奭提出疑问,谓“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本草衍义》中又说:“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

  •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王洪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今介绍他从中焦气机为五神脏气机枢纽角度,探讨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入手治疗难治性神志病的学术思想。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往来之意,“至阴”,有承阳启阴之用,说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

  • 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人体内气的三大来源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人体先天之精气是禀受于父母而来的。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我们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就是由于肾对于精气有闭藏作用,为精气在人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至于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

  • 《五运六气入门讲记》序言

    《五运六气入门讲记》序言

    近日,已故当代新安医家吴锦洪(1917—2005)所著《五运六气入门讲记》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承新安 重“运气”研究 我与吴锦洪都是安徽人,都研究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属于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始于晋宋,鼎盛于明清而流传至今。1985年冬,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成立,为系统发掘整理新安医学,弘扬学派,启迪新知,我与吴锦洪、王乐匋、余瀛鳌等提议编辑整理《新安医籍丛刊》,共20多卷,约1500万字,可谓搜罗宏富,卷帙浩繁。如今吴老已逝世十多年,《五运六气入...

  • 构建“六气”理论 构建“标本中气”理论

    构建“六气”理论 构建“标本中气”理论

    《黄帝内经》基于先秦时期的“一分为三”理念构建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地应用于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既是五运六气理论发生的必须思维路径,也是“六气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舍此则无法予以识读。 构建“六气”理论 《内经》运气学说中的“六气理论”,又有“主气”和“客气”之分,但都是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之下,...

  • 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关于胃气,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医家李杲《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清代医家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曰:“胃气者,柔和之气也,病在胃气者不可攻。”...

  •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的五、六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防病治病达到健康的学问。其强调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不同步、天人不相应,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养生中倡导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七损八益”等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有了五运六气学说,天人相应从简单的顺应一年四时,上升为顺应逐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演化为以天干、地支为标记符号、以六五节律为基...

  •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本文讲述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说理明晰,值得借鉴学习。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

  • 论同气相求与《黄帝内经》“阴阳交感”思想的关系

    论同气相求与《黄帝内经》“阴阳交感”思想的关系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理基石,其形成与发展皆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传统的阴阳思想在《易传》的演绎下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如李泽厚先生[1]说:“它(《易传》)之所以是哲学,在于它把‘天道’、‘地道’、‘人道’一统于‘乾坤’、‘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即两种矛盾而又互补着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内经》继承...

  • 茯苓色白气平 秉秋天降之金气 归手太阴肺经

    茯苓色白气平 秉秋天降之金气 归手太阴肺经

    茯苓又名伏灵,寄藏于松根下之土中,其质成于阴、气摄于阳,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伏结而成,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一尺以上,外皮多有皱褶而粗糙,呈棕褐色或黑棕色,内质洁白细腻,以体重、质坚实而大,形似鸟兽龟鳖者为良。 茯苓色白气平,秉秋天降之金气,归手太阴肺经;味淡属渗利之品,可入足太阳膀胱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肺主皮毛...

  • 中医气血与水的辨证关系

    中医气血与水的辨证关系

    “血不利则为水”宜“气血水”同 “血不利则为水”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人体血与水关系密切,血液运行不畅则出现水病。本文基于此理论,详细分析了“血不利则为水”的产生源流、发生病机及临床治疗,提出“气血水”同治的治疗原则,并列举临床验案2则。 1“血不利则为水”源流及病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ld...

  • 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南北政”相关理论问题新解 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但后世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分析解释南北政理论难题,是现阶段运气学说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南北政脉象应用于临床的根本前提。 南北政主要观点 1.以土运解南北政 历代医家对南北政的认识主要有以下3类。首先是以王冰、刘温舒、张景岳为代表的土运南政说。他们根据《伤寒铃法》中:“甲己之年面向南,乙庚戊年正北方,丙辛壬癸同归北”的论述,认为甲己土岁是南政,其余八年皆是北政。这是因为五行重土,以...

  • 烈日暴晒后西瓜带有暑气

    烈日暴晒后西瓜带有暑气

    流 言: 有些人认为,西瓜在运输和贩卖的过程中被烈日暴晒,暑气侵入果肉,所以最好不要吃刚买回来的西瓜,应先放入冰箱中冻后再拿出来吃。究竟被暴晒过的西瓜是否带有暑气? 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谭汉添表示,西瓜性凉,味甘,是清热解暑的佳果,根本就不会引起上火。夏天出汗多,随着汗水的排出,丢失营养也多,适当吃些西瓜,不仅能补足丢失的水分,更能增加营养。但因其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对有些病人不利,脾胃虚弱者多吃易引发胃痛、腹胀、腹泻。 同时,谭汉添表示,目...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