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减 第46页

加减 第46页

  • 经方加减治疗杂病5则心得

    经方加减治疗杂病5则心得

    疾病的发展变化错综复杂, 在临床上运用经方 治病, 除了要纯熟掌握辨证论治之外, 还要注意一些 细节问题。 在临床上, 一个医师若能每每治愈疑难 病症,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医术和技巧。 要 想医术精湛, 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医学期刋, 或学术会 议, 或名家学者的经验中学习, 另一方面从 《伤寒杂 病论》中找答案。 《伤寒杂病论》 虽是古代的医学著 作, 但能常读常新, 不但能启人智慧, 而且能解决临 床上问题。 现试述如下 , 还望专家学者斧正。 病案1 患者某, 女, 50岁, 2003年10月20日初诊...

  • 桂枝汤合右归丸加减治自觉脊背串热甚时如灼

    桂枝汤合右归丸加减治自觉脊背串热甚时如灼

    雷某某,男,50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患腹泻后,自觉脊背串热,甚时如灼,时串至下肢至足,无汗时热感加重,如有汗出则自觉减轻,且有上午轻、下午重,子夜后自然汗出而热感随退的规律,背热时试体温正常,并有腰痛,便溏,口干不思饮之症。患者两年前曾连续三年患上述症,每次皆数月方愈,病重时常有发冷发热,热重时则大汗出,汗后倦怠无力,甚则卧床不起。日前曾服生地、知母、白芍、地骨皮、鳖甲、胡黄连等清热滋阴药一剂后,上症加重。刻诊:面色萎黄,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滑,脉寸微关尺略见弦滑,沉取无力,按肤无热。...

  • 傅青主生化汤要重腹诊 生化汤要善加减

    傅青主生化汤要重腹诊 生化汤要善加减

    傅山,字青主,号公他,山西曲阳县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在医学上的成就尤以妇科见长。《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其代表著作。其论治妇科经、带、胎、产诸证发明颇多。下面谈谈笔者对其创制的生化汤的新认识。 生化汤承上启下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的抵当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证、下瘀血汤等方剂皆有攻逐少腹瘀血之功效。傅青主在继承发扬仲景心法的基础上,根据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创制产后专方生化汤。该方由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去皮尖)十四枚、炮姜五分、炙甘草五分组成,黄酒、童便各半煎服。方中...

  • 右归丸加减治疗闭经便秘崩漏

    右归丸加减治疗闭经便秘崩漏

    右归丸出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全方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等十味药物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病症,笔者临证处方,紧扣元阳虚衰病机,凡见元阳不足诸疾,多以右归丸加减治疗,收效颇著。   闭经   王某,女,40岁,已婚,2016年11月4日初诊。患者诉己于2014年8月起月经量越来越减,至2015年6月出现闭经,小腹冰凉感及腰困不适症状一直伴存,带下量多质稀,夜尿2次以上,大便溏稀。现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手腕肌肤...

  • 加减灵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每获佳效

    加减灵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每获佳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以麻黄、杏仁宣肺气、解表;麻黄、连翘解表之毒;麻黄、赤小豆、桑白皮、生姜解散表湿,麻黄、大枣益气解表,甘草调整和诸药,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此方能疏解表邪、清利湿热。笔者在临床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应用,只要辨证准确,加减灵活,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湿疹 李某,女,32岁,患者于2013年4月18日外出郊游后面部出现肌肤焮热瘙痒,次日...

  • 血虚发热案方用归脾汤加减

    血虚发热案方用归脾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孙伟正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医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过程中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内伤发热验案3则介绍如下。 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以低热为主,有时高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内伤发热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辨证候之虚实,但内伤发热属虚者居多,临证时可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 补阳还五汤加减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 补阳还五汤加减

    国医大师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潜心中医古籍和临床研究,对心脑血管系统等疑难疾病的诊治颇有心得。严世芸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无风不作麻”“无痰不作麻”“无虚不作麻”“无瘀不作麻”的发病理论,临床上杂合而治,往往能收到起沉疴、疗痼疾的作用。 无风不作麻 风为百病之长,风多挟寒挟湿等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麻木。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善...

  • 张英栋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验一则

    张英栋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验一则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英栋临证擅用经方,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近日张英栋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外感病获得速效,现将该医案整理分析如下。 患者熊某,女,44岁,8月9日首诊。自述晨起自觉咽部不适、声音沙哑、说话无力。张英栋嘱患者用苦酒汤,用法:醋适量煎半夏15g约5分钟,然后加入等量鸡子清,变白浊即离火,放瓷碗中,放冷后频频抿服。患者只自行购得姜半夏8克,且未完全按上述方法服用,本该频频抿服、让药液在咽喉部停留时间较长一点,患者却当鸡蛋汤喝了。8月9日晚上8点左右,患者出现轻微咳嗽、打喷嚏。...

  • “消暑饮”专为“夏病”而设 可辨证加减

    “消暑饮”专为“夏病”而设 可辨证加减

      盛夏季节,烈日炎炎,门诊病人增多,辨其病因,多与夏季炎热有关,几乎大多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肢软乏力、多汗、发热、口干,食欲不振,甚则大便溏泻,腹痛不适,这些症状的产生,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是暑热季节,气温高,超过人所耐受界限。二是夏季到来,农忙紧张,劳动强度增大。三是夜短昼长,睡眠时间少。四是身体虚弱,营血亏损,或有脾虚,炎热饮食不思,机体抵抗力弱。五是风雨寒暑失节,天热人多喜冷避热,嗜食冷饮,因热致寒,暑因寒发,反而为病。   笔者以为,由于以上原因而发生的症状,辨证时症状虽多,但病因单...

  • 治疗顽固性寒热不调 方用三仁汤加减

    治疗顽固性寒热不调 方用三仁汤加减

      湖北中医药大学戴天木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研究,善于经方与时方并用。笔者现撷取其治疗顽固性寒热不调验案1则,与同仁共享。   周某,男,73岁,2013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寒战发热6年余。患者6年来阵发性寒战发热交替反复发作,常伴随汗出并恶风,平素易感冒,纳稍差,寐差,头闷重,乏力,晨起口苦。此前曾服过中药方剂小柴胡汤、玉屏风散、桂枝汤等数十剂加味,均无济于事,且呈逐渐加重之势。   刻诊:当时无寒战发热出现,形体稍胖,舌质红,舌苔黄腻,多裂纹,并且裂纹较深,脉数。...

  • 暑湿被寒邪遏制 “香薷饮”加减治疗

    暑湿被寒邪遏制 “香薷饮”加减治疗

    如果躲在空调房里的人们出现鼻塞、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等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空调病”。在中医看来,这是先受暑湿之邪侵袭,又感受寒邪,导致暑湿被寒邪遏制,中医常用名方“香薷饮”加减治疗。 香薷饮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需、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组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锡燕主任医师介绍,此方主药香薷既能外散暑邪而解表,又能内化暑湿而和中,前人称“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就可见香薷为夏日解表化湿之要药。厚朴能除湿邪而...

  •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 处方予升降散加减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 处方予升降散加减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常因外邪诱发或加重,即外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病,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棘手,尤以哮喘、风心病、慢性肾病等最为常见。 仝小林常告诫说:病越到后期,治疗时越容易忘记病根。哮喘但知平喘,心衰只晓强心,肾衰专顾补肾,全然不记伏邪之事。要知道伏邪在慢病,有一分伏邪,便有一分坏病。稳定期不坚壁清野,加重期不力克新感,则客邪不断,藏伏益深,病必渐重。治之,唯透邪扶正。此为治疗之最要紧事。 伏邪常因新感外邪而加重,仝师在临床中非常推崇升降散来透邪外出。升降散是一张治疗温病的名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

  • 注重方药剂量 谨守病机 灵活加减

    注重方药剂量 谨守病机 灵活加减

    谨守病机 灵活加减 临症选方用药,无论用经方还是时方,常常都会遇到与原方病症不尽相同的现象,这就需要医者加减变通——加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家父常与笔者谈及此事,他认为:临床选方要准确,应尽量避免照搬成方,方剂加减不可无原则,务必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如《傅青主女科》两地汤,主治妇人月经先期量少,其病机系阴虚血热,书云“水亏火旺”之故。火太旺则先期,水亏则量少,治以两地汤,药用生地30克,元参30克,白芍15克,麦冬15克,地骨...

  • 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 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

    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 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

    临床上成方的加减是中医理论精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观念的具体体现。经方,尤其是以《伤寒论》所载方剂为主的经方,因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故临床加减应用亦可收到明显疗效。《伤寒论》方剂的加减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方式和模式。 加减用药规律 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据症状有无加减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每一个证候则因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可能单纯出现某脏某腑的病变现象。因此,所...

  •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故解表一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今观不少医生治外感以辛凉为多,笔者认为外感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渴、咽不红肿者,一般不宜用辛凉之品。辛凉药虽不比苦寒药,但其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而言之,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温药为宜。尤其冬季(11~12月)之间,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此时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也难开腠理,故服之多于事无补。若症见风温初起,用银翘散治之。也可在大队辛凉药中,适加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

  • 中年养生学会“加减乘除”

    中年养生学会“加减乘除”

      有人说:“中年时期,是创立功业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负担最为沉重的时期,往往集诸多矛盾于一身,影响心身健康。”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指出中年人由于身心负担过重而早衰早夭的情形。第一,人到中年,诸事劳形,万事累心,特别是那些“形志均苦”者,身心负担极重,难于摄养,所以未老先衰。第二,人到中年,常有家庭的不幸,人事的纷争。诸如亲人死去之离情怀念,人间结怨之积虑郁怒,以及其他种种忧恐恼怒,都会影响身心健康,所谓“离绝苑结,忧恐喜怒,...

  • 四君子汤加减治阴证

    四君子汤加减治阴证

      元代医家王好古“虽治伤寒,独专阴例”,创立“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除使用前人的方药外,独创了四张方剂,即神术汤、白术汤、黄芪汤、调中丸。   治疗“内伤冷物,外感寒邪无汗者”,用神术汤:苍术(制)二两,防风二两,甘草(炒)一两。治疗“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用白术汤:白术二两,防风二两,甘草(炙)一两。治疗“伤寒内感”,“三焦气虚”,用黄芪汤:人参、黄芪(味甘...

  • 加减临时在变通

    加减临时在变通

    曾经担任周恩来总理保健医的高辉远曾治疗一高烧病人,男,23岁。暑季发热已4天,体温39.4度,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洪大,一派阳明大热之象。此前在外院服用过白虎汤,可是连服二剂仍旧高热不退。高辉远临诊细察,见患者舌中心有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遂投以苍术白虎汤,两剂热退病愈。原来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提示热中夹湿,湿阻中焦,白虎汤用治高热多有良效,应对夹湿兼症则不敷于用。今在清热同时兼予燥湿,仅于白虎汤中加一味苍术而取佳效。   徐灵胎有“古方加减论”:“守一方以治病...

  • 养生做好“加减乘除”法

    养生做好“加减乘除”法

    如果把身体比作银行,那么日常保健好比“收入”,工作及生活负担好比“支出”,怎样才能保证身体“收支平衡”,养生专家认为,不妨“加、减、乘、除”保健法。 加——加强营养,加强体育锻炼。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多食蔬菜、水果,每天坚持做一些低强度的有氧锻炼。 减——减少引起老年性疾病的各种因素。如减少烟酒及高糖、高脂肪饮食等,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学会张弛有度,规律生活。...

  •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山萸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①阳水:麻黄、苏叶。②阴水:附子、肉桂、干姜。③腰以上肿:荆芥、桂枝。④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①偏寒:吴茱萸、川芎。②偏热:菊花、桑叶、蔓荆子。③偏后脑:羌活、天麻。④偏前额:白芷、葛根。⑤偏两边:蔓荆子、白芍、白蒺藜。⑥偏巅顶:藁本、牛膝。⑦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头晕:天麻、钩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子、覆盆子、蕤仁肉。 耳鸣:胡桃肉、...

  • 口渴案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口渴案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张某,女,32岁,2014年10月初诊。诉胸闷,口渴、饮水不解。半月前因搬新家,负重劳累致疲倦不堪,次日晨起,感胸闷,渐增口渴,饮水稍安,时而又渴。近日来口渴加重,甚则夜间因渴而醒数次。日前做糖尿、血常规、胸透等检查,均属正常。前医曾用清热生津之品罔效。 刻诊:脉弦不数,舌质偏暗。 辨证:瘀血为患。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丹皮12g,当归18g,桃仁10g,赤芍10g,川芎9g,柴胡6g,香附6g,生地18g,瓜蒌9g,元胡10g,枳壳9g,川牛膝10g。3剂,日1剂,水煎服。...

  • 脑瘤 头晕头痛眼胀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脑瘤 头晕头痛眼胀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孙某,女,24岁,山东人。诉自1999年5月以来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眼胀,严重时恶心,喷射性呕吐,耳鸣,在当地医院经CT检查提示:脑桥延髓部有占位性病变,诊为脑胶质瘤,考虑病灶位于生命中枢区,不能手术,遂于2000年2月来京,由于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切除,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来我院就诊。 主诉:头晕、头痛,眼胀,严重时恶心,喷射性呕吐,耳鸣,走路时有飘浮感,纳差,颈项强,二便调,脉细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肝肾阴虚,宿痰凝聚型)脑瘤。 治则:滋阴健脾,祛痰通络。 方药:杞...

  •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

  •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但由于疾病复杂及个体差异,应用时大都需要对其作出化裁。兹对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毕生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对六经病及杂病的诊疗经验,并演示了灵活多变的加减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总结张仲景...

  • 心理年龄也有加减法

    心理年龄也有加减法

    心理年龄,是指人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年龄状况。有的人80岁了,心理年龄像50岁;有的人才50岁,心理年龄已经80岁了。 俗话说得好,人老先老心。心理衰老会进一步促使生理机能的衰老。人未老而心态先老,是老人健康长寿的大敌,所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谁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未必都能做到从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轻。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心理上的未老先衰,就应该树立一种比实际年龄年轻几岁的心态。 如果老人心理年龄遵循加减法,对健康更有益。加减法,指日常生活中用加减的方式来计...

  •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著名医家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创立内伤病学说、脾胃病学说,世称“补土派”。李东垣最为后世称道的方剂莫过于补中益气汤,临证过程中准确应用补中益气汤并熟悉相关加减法可以事半功倍,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均有相关阐述,现笔者总结如下。 立方主旨 补中益气汤是基于李东垣对于内伤病的认识创立而成,内伤病源于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喜怒过度,进而导致内里气血亏虚、升降失常,病机上里虚为本,在此基础上合并内热、食积、湿热等出现虚实夹杂,表现为自汗、气喘、身热而烦、口渴、腹...

  • 瘀血内伤发热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瘀血内伤发热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医案 瘀血发热案 王某,女,44岁。2014年10月20日初诊:间断性发热2月余。症见:面色晦暗,形体适中,语声正常,低热,乏力,口渴不欲饮,时有小腹部疼痛,纳差,月经先期,量多,睡眠和二便尚可,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 诊断:(瘀血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清热、益气养血。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生地15g,熟地15g,鸡血藤2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5g,牛膝15g,甘草15g,黄芪20g...

  • 狐惑病即白塞病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狐惑病即白塞病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属于中医学狐惑病的范畴,它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风湿类疾病。全国名中医张鸣鹤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他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肯定的疗效,且有望彻底治愈。现将其治疗贝赫切特综合征医案一则介绍如下。 医案患者,男,28岁。2016年7月11日初诊。患者于1周前出现双眼结膜红肿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现患者双眼结膜红肿,视物不清,时感痒痛,左眼不适感明显;口腔内可见绿豆大小黄色溃疡面2处,疼痛明显;双肘关节、双...

  • 健脾润肠通便汤案 运脾汤案 加减导赤散案

    健脾润肠通便汤案 运脾汤案 加减导赤散案

    全国名中医王自立学验俱丰,吾有幸跟随王自立学习,收获颇丰,现摘录王师几首临床验方介绍如下。 健脾润肠通便汤案 患者,女,65岁,2007年6月13日初诊。平素大便困难,需五六日一行,便质干结,严重时数十日一行,粪便干硬如羊屎。自觉乏力明显,食后腹胀,舌淡胖,苔白,脉沉。辨为脾虚便秘,治以健脾润肠通便。方选健脾润肠通便汤:党参30g,白术30g,肉苁蓉30g,当归15g,枳壳45g,厚朴15g,槟榔15g,砂仁10g,麦芽30g,郁李仁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3剂后复诊:自...

  • 发痧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发痧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痧病,俗称发痧,《伤寒杂病论》称之为“中暍”,表现为因高热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心悸、乏力等一系列症状,江南一带的居民也把常温环境下头昏、乏力、心悸等一系列症状称为“黑痧”。此病一年四季皆可能发作,且随时随地发作,令患者痛苦不堪。当地民间常用手蘸水捏挤颈部肌群来拔痧治疗,拔后患者可感到头昏、乏力等症状好转,或以钝器压刮皮肤刮痧治疗,或用拔罐法治疗。如何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痧病,值得进一步探索。笔者曾跟师太仓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葛友庆,记录一例其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愈反复发痧3...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