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 第43页
-
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 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洪敏俐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届漳州市名中医,对肺系疾病的中医诊治有深入研究,对慢性咳嗽的治疗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洪敏俐,得其授业解惑,受益匪浅,现结合3则医案,介绍洪敏俐从脾胃论治慢性咳嗽的诊治思路。 医案 李某,女,9岁。2015年7月17日因反复咳嗽咳痰6个月就诊。患儿6个月前外感后出现反复咳嗽,痰白黏、量多,咳剧稍喘,闻及香烟可诱发加重。于当地诊所诊治,服复方甘草液及复方鱼腥草口服液后症状稍有缓解,但病情反复。症见:咳嗽咳痰、痰白量多,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厚,脉细。皮肤点...
-
反复发热6年余 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
颜某,女,18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6年余,加重5天。病史:6年前暑假期间无诱因发热,体温未超37.8℃,当地医院未确诊而转某省级医院住院,多方检查后考虑鼻窦炎所致,遂行手术,术后抗感染治疗亦无效,持续约2月后自愈。6年来夏秋间必发热,体温多在37.2℃~37.4℃,无明显规律,持续2~3个月,天凉自愈,曾在当地寻求中医治疗,无明显效果。5天前再次发热,体温最高未超37.5℃,发热时乏力、头沉。刻诊:乏力身困,口干喜饮,冷热均可,纳差,大便不干,2日一行,小便可,舌淡齿痕,苔白厚腻...
-
临床治感冒人参败毒散一方辨证加减
感冒,是触感外邪引起的疾病,以鼻塞、流涕、声重、头痛、恶寒为主,以冬季、春季为最多,尤其是气候反常,应温不温,应寒不寒,这种非时之气,很易造成广泛流行,即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人参败毒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祛除一身之风寒湿邪,为君药。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风解肌,共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疏散外邪。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人参扶正祛邪,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生姜、薄荷为引,皆属佐使之品。 风寒侵袭皮肤,肺与皮毛相应,故肺受邪,肺失宣发,表卫闭塞,...
-
糖尿病脑病药用参芪复方加减
糖尿病脑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认知障碍和大脑的神经生理及结构改变的疾病,以获得性认知和行为缺陷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反应、语言、行为等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岐黄学者谢春光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在治疗方面,谢春光善用参芪复方加减治疗糖尿病脑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谢春光治疗糖尿病脑病经验总结如下。 临证经验 脑由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尤其是肾精)所化生。《灵枢·海论》曰:&ldq...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观察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 体温超过38.3 ℃,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诊断者[1]。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明原因发热45例,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临汾市中医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45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5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1例;年龄8~67岁, 平均 (42.3±2.3) 岁;病程最短3周, 最长1年, 平均 (21.2±5.7) d;...
-
糖尿病消渴病阴虚热盛型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林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三型辨证理论是林兰结合中医消渴病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理认识总结出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2型糖尿病发病的早、中、晚期三个阶段的病理病机特点。早期包括糖尿病前期和初发糖尿病,此时患者大多症状较轻,一般无并发症表现,中医辨证以实证为主,伴有肺胃阴虚热盛。中期患者多病程较长,出现并发症,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受损,正虚逐渐加重,气阴亏虚转变为主要矛盾。晚期患者糖尿病病史长,年龄偏大,并发症较重,同时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接近...
-
治耳鸣 黄玉地黄汤(自拟方)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张士舜教授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靳某,男,18岁,2015年5月22日就诊。患者自诉夜间耳鸣5月余,偶有口干,剧烈活动后头晕,手足麻木,纳可,腰酸,舌红,脉弱,尺脉不足。 诊断为耳鸣,辨证属于肾阴虚,治宜滋补肾阴。方选黄玉地黄汤(自拟方)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黄精40克,玉竹40克,熟地40克,砂仁10克,淫羊藿10克,石斛30克,北沙参1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木瓜30...
-
外感发热之低热 清虚热组方加减
周某,男,37岁。2006年2月16初诊:患者低热两个多月,午后37度至37.2度,到大约下午8点后热退,自觉头晕头重,舌红苔少,脉沉细数。2005年11月曾发热至38度。患者有慢性鼻炎病史,无恶风寒,偶有胸前不适感,经西医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后下),钩藤15g(后下),蝉衣5g,芦根30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5g,桔梗5g,乌梅5g,四剂。2006年2月22日二诊:患者胸前不适感减,仍低热,36.3至37.3度,舌红,苔白,脉细稍数。处方:桑叶10g,菊花1...
-
糖尿病足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四妙散加减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中医一般将糖尿病足归属于“脱疽”范畴,多认为其是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其中瘀血是核心。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后期治疗,往往需要进行截肢,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中医药的介入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截肢率。现试举一例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典型医案。 患者是一位85岁的老年男性,面色黄黑,体型中等,脊背佝偻,入院时精神不佳,颇爱睡觉。...
-
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感冒临床体会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 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 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 流涕、 喷嚏、 咳嗽、 头痛、 恶 寒、 发热、 全身、 发热、 全身不适、 脉浮为主要特征 [1] , 是 急诊内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 高热痉厥, 甚至危及生命。 笔者在急诊内科的长期临床工作中应用解表散寒、 疏 风化湿之法治疗本病, 不仅退热快捷, 而且能截断病 势, 防病传变之功, 将体会介绍如下。 发 病 感冒是急诊内科的常见病, 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 春冬两季为多。临床可见感冒...
-
嘴唇起泡治当清泄脾胃实火 方用清凉饮加减
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荣,观察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便可知脾胃的病变。嘴唇起泡的患者,多有偏食或多食辛辣厚味,日久造成脾胃蕴热,热盛则口唇失于滋养,治当清泄脾胃实火,方用清凉饮加减。 内服方:玄参30g,麦冬10g,菊花6g,青蒿10g,白芥子3g,生地10g,车前子6g(包煎),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外用方:桃仁20~30g,少许香油。将桃仁捣烂如泥与香油调匀,放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先用温热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擦干,再以棉签蘸桃仁油脂膏,涂于患处,每日3~4次,...
-
益气化瘀解毒 治胃脘痛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李敬孝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独具特色。 胃脘痛最早是由《黄帝内经》提出:“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诱发,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西...
-
支气管炎反复感染肺痈成痈期 方用化湿败毒方合清金化痰汤加减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且伴有喘息为主要症状。由于老年人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反复感染,致使病情加重,因此予以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范畴,该病多由外感六淫如风、寒、燥、热之邪侵犯机体或内伤所致。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载:“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谓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大多由于外感咳嗽未及时治疗,久而化热,...
-
心肌炎发热 处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心肌炎是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少数可完全无症状,轻者可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引发死亡。潮热是指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汛之准时。临床中部分心肌炎患者发热多为夜间发热重,表现为潮热之象。近日,笔者治疗一心肌炎所致潮热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35岁,2022年9月9日初诊。主诉:发热伴头晕5天。患者5天前夜间8点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寒战、头晕、头痛,咽痛,间断咳嗽、咳白痰,体温39.5℃,无心慌、胸闷、胸痛,无端坐呼吸、咳粉...
-
反复胃脘部疼痛食后呕吐予以大承气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袁今奇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对冠心病、慢性肝病及各种疑难病症诊治多有独到之处。他提出精锐直击、综观合围、培元固本的学术见解,重视中医处方思维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实效性。 袁今奇学贯古今,善于继承创新、博采众长,尤善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笔者有幸随袁今奇学习,亲聆教诲,受益匪浅,感悟深刻。今列举典型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医案一 患者,女,18岁,因反复胃脘部疼痛,食后呕吐,曾于2003年4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
-
胃脘痛方选安中散加减
国医大师韩明向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韩明向长于辨证施治,注重病证合参,巧用安中散治疗各种虚寒痛证。安中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和剂局方》)。方中小茴香、高良姜温中散寒;牡蛎制酸止痛;肉桂止其上冲,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延胡索理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炙甘草健脾和中。全方共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疏肝和胃之功效,适用于中寒气滞、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腹痛及妇人虚寒腹痛等病证。笔者跟韩明向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医案一:胃脘痛 患者,...
-
颤证头颤摇动处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冉某,男,66岁,2023年1月27日初诊。主诉:头颤摇动8年余。患者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不自觉颤抖、摇动,他人提醒后可自行停止,自身无法觉察。不伴有肢体震颤。颞部血管凸起如蚯蚓状。大便每日1次,质干,小便调。纳一般,眠可。舌红,舌前有凹陷,中有裂纹,花剥苔,苔白腻,舌下络脉怒张青紫。脉弦涩。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控制不佳;脑梗死病史。 诊断:颤证(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处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煅赭石30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
-
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处方麦门冬汤加减
高某某,女,37岁,教师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无胸痛。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经阿托品、654-2等药治疗,心律转齐,心率维持在45~55次/分,仍然有胸闷、心悸、乏力、不寐等症状出现,时或加重。曾在我院及外院门诊治疗,服用中药汤剂及复方丹参片等,效果不显。近1月来,自感喉中有球状物,欲吐不能,欲咽不下,甚感苦楚,渐至胸闷心烦,多寐,善太息。3天前因家事纠纷,怒后手足发凉,麻木,旋即不省人事,经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后苏醒,次日又作昏厥,数分钟后苏醒。入院时症见:心悸,胸闷,头晕...
-
皮下脂肪瘤痰核 治法方用阳和汤加减
刘某,女,56岁,2023年5月13日初诊。主诉:皮下脂肪瘤10年余。10年前,患者稀发皮下脂肪瘤,初发时如黄豆大小,不以为意,后逐渐增多变大。刻下:皮下脂肪瘤以上下肢分布居多,大者如乒乓球,小者如黄豆,多至几十上百颗,触之较硬,边缘光滑,按压疼痛,平素易疲劳,畏寒怕冷,夜尿3~4次,颈项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下络脉粗大,脉沉弦。 诊断:痰核(寒凝痰滞证)。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通滞。 方用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g,鹿角霜10g,肉桂6g,炮姜6g,麻黄3g,白芥子15g,炙草1...
-
肺积肺占位性病变 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
笔者师从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林胜友,现整理其辨治肺结节验案一则如下。 夏某,女,42岁,2021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发现肺结节1个月余。患者于9月20日体检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直径6mm)。刻下:心烦急躁,动则暴怒;胸胁胀闷,两颞部胀痛;口苦明显,口干喜冷饮;咳嗽,痰黄黏滞,晨起为甚;鼻腔滴漏,时流清涕,喷嚏频频,鼻塞不闻香臭,遇寒加重;夜寐多梦,胃纳尚佳,二便无殊;舌红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肺占位性病变。 中医...
-
黄土汤加减治胃溃疡出血
胃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等症,若并发消化道出血,则可能出现黑便、贫血、失血性休克,甚则危及生命。现整理一则运用经方治愈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验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准确选方,精准用药,疗效甚佳,现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42岁,2022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8年,加重伴黑便5日。患者胃痛8年,曾间断口服护胃药(具体不详),疗效一般,胃痛症状间断性发作。2022年9月1日无明显诱因胃痛加重,前往医院就诊,查胃镜见胃体黏膜光滑,充血水肿,...
-
发热40余天 方选用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胡某,女,62岁,2023年10月13日(发病节气为寒露)初诊。主诉:发热40余天,患者4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维持在38℃~40℃,每次发热需应用退热药物治疗,药后体温复升。曾两次到本地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辅助检查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院外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15mg,每日1次)治疗,晨服醋酸泼尼松片后体温逐渐下降,药后体温再次上升,需反复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控制,遂来诊。刻下:发热,体温39.3℃,伴口干、口苦、异味,胃脘痞满,咽部不舒,自汗多,冬季肢冷畏寒,时腰痛,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尺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