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53页

病 第53页

  • 易筋经 强筋骨壮内腑 治慢性病

    易筋经 强筋骨壮内腑 治慢性病

    易筋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健身方法,是一种以改善筋骨为主要特征的健身方法。经常练习,可以强筋骨、壮内腑,对多种慢性病均有保健治疗效果。止痛 练习易筋经,可使挛缩的筋肉逐渐舒展开,局部气血通畅,通则不痛,疼痛症状随之改善。筋肉舒展,疼痛减轻,则活动受限的症状也逐渐好转。如摘星换斗、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可提高腰背颈肩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另外下肢的屈伸活动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元气、强腰固肾的作用。卧虎扑食式通过身本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督、任二脉得以调养,...

  • 中医冬病夏治正当时

    中医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天的病在夏天医治,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一些常见老年慢性病,采用夏季服用温补药物的方法,使之到冬天不易发病,症状多有减轻,现介绍如下。 一、经常性感冒可在夏季服用玉屏风散(或玉屏风颗粒),一般要连服10天,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如药店无货,可自行配制:取黄芪 12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煎煮后饮用,每日1剂,分2次饮。 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可在夏季选用河车大造丸,固本咳喘片、金水宝胶囊、紫河车胶囊。若阳虚卫表不固,每当汗出就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还可从夏季入伏后进行耐寒锻炼,以冷水洗脸...

  • 卧床病人康复锻炼数法

    卧床病人康复锻炼数法

    一些年老体衰者或伤残病人、中风后遗症病人等必须在床上度日,有的是短期的,有的则是常年的,这种被动体位使人不能活动和运动,时间一长,会给机体健康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如皮肤松驰起皱,肌肉萎缩,听力视力减退,呼吸功能减弱,胃肠功能下降以及四肢疲软无力等,同时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上感、肺炎等疾病,还会形成难以治愈的褥疮。为此,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卧床,都必须利用自身的条件,在床上坚持锻炼,以免上述病症的发生,而且还能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适宜于床上锻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运动手指双手互擦,手指用力伸开,快速握拳,一展一...

  • 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3个要素构成。人的生命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在“神”的主宰作用下,通过调节“气”的运动变化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藏象也正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以气、神为功能、信息的生命系统。区别于西医学基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认识疾病的模式,中医学以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运用象思维开展对脏腑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论述脾形、脾气、脾神及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深化对中医脾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形、气、神构成生命...

  •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之一。全国名中医单兆伟跟随孟河医派张泽生学习多年,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并将透法进一步拓展为宣透、渗透、通透、润透四法,在治疗脾胃病中用之,亦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宣透   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症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吞咽不畅,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病症。气机郁滞、痰...

  • 运脾七法运脾验方 脾胃疾病对药一药多能

    运脾七法运脾验方 脾胃疾病对药一药多能

    •白长川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说,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为要,运滞、消滞、化滞兼施。   •运脾七法即健运、通(降)运、升运、疏运、温运、滋运、和运。运脾之经验方运脾汤,由二陈汤、枳术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化裁而来,重在调整气机。   全国名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白长川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根据自身临床实践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术思想,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

  • 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探析

    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探析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饮食五味,常则养人,异则为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疾病,受环境、气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情志状态等因素影响。笔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脾胃疾病,以外台茯苓饮为主方,根据辨证加减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的临床运用总结如下。   1 方剂理论源流及扩展 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 中医秘招:观脐识病

    中医秘招:观脐识病

    近年来,露脐装成为时尚女性向人们展示自然美的一种时髦之举。选美中的泳装表演,模特的走台秀,以及青春少女的露脐装中露出的肚脐,都会使人们的双目为之一亮。诚然,一般人都是站在欣赏的角度来观察肚脐的。其实,肚脐泄露出的信息也十分重要,从保健角度讲,小小的肚脐眼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医学研究发现,肚脐的形状最能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肚脐反映着人体的重要信息,并不足为怪。肚脐,又名神阙,即神气升降出入、变化、消长的地方,属奇经八脉中任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与督脉、冲脉、带脉等相连,总领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精品偏方 2024-03-08 15 0 中医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归纳如下。   胃病多分气血寒热   胃之所病,气、血、痰、湿、食滞、虫积,寒、热、虚、实,缘由诸种,责其要者,首求气血之变、寒热之偏。   气病:徐景藩认为气滞不畅,可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不知饥,食入而胀尤甚。气滞甚则窜络,并可撑及两胁,或恙于胸腹。嗳气、矢气可以排其滞气,故得之觉舒。气逆不降,可致呃逆、恶心、呕吐等病症,并常伴气滞之象,表现为食后嗳逆,时可出现食物反流。实证常...

  • 中医药酒治病详解

    中医药酒治病详解

    传统上,我国药酒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治疗筋骨酸痛的药酒,如大家所熟悉的五加皮酒、木瓜酒、国公酒等。另一类是滋补酒,是用于滋补健身的,如人参酒、蛤蚧酒、三鞭酒、参杞酒、龟龄集酒、首乌酒等。 治风疹风癣酒:蜂蜜120克,糯米120克,干曲150克,冷开水1500毫升。主治:和血疏风润肺。适用于风疹、风癣等。 祛风湿酒:生地15克,藏红花3克,制川乌5克,桑寄生12克,全当归10克,蕲蛇干15克,乌梢蛇干15克,白酒2斤。 腰腿痛酒:熟地250克,红参50克,黄芪100克,当归30克,地龙30克,穿山甲片20克,田三...

  • 冬季养阳防病法

    冬季养阳防病法

    冬季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黄帝内经》日:“冬夏养阳,秋冬养阴。”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等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变化产生影响,人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冬夏养阳,能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也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古人曾说“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老年人阳气不足时,常会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少...

  • 夏养阳冬病也能夏治 天人相应的养生方法

    夏养阳冬病也能夏治 天人相应的养生方法

    夏日炎炎,闷热的天气已经让人非常难受,对于网络、朋友圈等流传的“夏季养阳”是强身健体的好时机就不禁更让人心生疑问:炎炎夏日,再补阳不是“火上浇油”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柳东杨表示,这种“春夏养阳”的养生观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出,是顺应四时、天人相应的养生方法,其实夏季阳气旺盛,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补充阳气对体虚的人正是“顺势而为”的好时节。     指导专家     柳东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     夏伤阳气...

  • 治疗脾胃病首当祛痰利湿

    治疗脾胃病首当祛痰利湿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沈绍功对于此病的诊治,具有独创经验和明显疗效。现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将沈绍功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要点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在脾胃病辨证中,沈绍功倡导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强调以虚实为纲,辨寒热两性,重痰湿、气滞病因。   以虚实为纲:脾胃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阳明胃病多为实证,太阴脾病多为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其运化之功能,主要来自脾气(阳)。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胃主受纳、腐熟...

  • 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调心的智慧   我们继续学习《饮食滋味》。说到养生,很多人的关注点都会首先放在脾胃这个问题上。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负责身体营养物质的消解、运化以及输布,对于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内容,我们将跟随徐文兵先生一起学习调脾的智慧。   关于脾胃病的症状,《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

  • 六经辨治脾胃病

    六经辨治脾胃病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

  • 养生就是养阳气 什么会阴盛阳衰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养生就是养阳气 什么会阴盛阳衰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在长期从医经历中,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

  • 脾胃分治思想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分治思想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需脾胃化生的营卫之气滋养,脾胃受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名桂,号香岩,幼年即传承家学,先后拜师17人,尽得各家之长,临证经验丰富。叶天士基于《黄帝内经》理论创立“脾胃分治”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叶氏思想有助于完善脾胃病治疗的法度。笔者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现就叶天士“脾胃分治”思想进行总结阐述。   1 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其精微之气渗灌诸脏,化生气血营卫[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

  • 中医怕冷与阳虚 典型病例

    中医怕冷与阳虚 典型病例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师带徒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我跟随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临症期间,体会到怕冷,并非皆阳虚。   典型病例   病例一 高先生,男,27岁,家境优越,工作稳定。来诊时除了精神稍差,看上去亦无异常。但性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勃起时间很短,脊梁骨发冷,出汗后尤其明显,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经常感冒,总觉得疲惫不堪,舌苔白、多津、质红,脉沉细。拟方:   苓桂术甘汤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拟方如下:赤芍15克,黄芪40克,党参20克,黄柏15克,甘草8...

  •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对古籍经典莫不探索其精奥,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不拘泥,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广为流传,书中所载方剂大多被现代中医学院方剂教材保留,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氏尤善论治脾胃病,且见解新颖,但其思想并未单独论述,而是散落在其著作的各个章节中。本文就其论治脾胃病的思想及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1 注重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

  •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提出“调中复衡”理论,倡导升降相因,降在先,通降即为补;纳化相协,调为要,上中下兼顾;脾胃辨治,论分合,燮理有侧重;五脏调理,土为枢,平衡乃关键。   •滋水清肝饮所治之脾胃病多属他脏及胃(脾)之类,正体现出“调中复衡”理论之整体观思维优势。患者有肝肾阴虚之态,多因胃、肠、食管不适症状伴随抑郁、焦虑、失眠、盗汗等症而就诊。病在肝肾,须解肝肾之困而脾胃之症得舒矣。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涉及脾、胃本脏腑之病变,更涵盖大肠、小肠、肝、胆等多脏器疾病,一直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中医脾胃学...

  • 中医从出汗辨别疾病:防治方

    中医从出汗辨别疾病:防治方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有异常的出汗。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区分      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出汗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声音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选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证。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

  •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因对其内涵或相应方药的性能认识不清,时常可见对这些治法的误用或乱用,造成理、法、方、药的不一致。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对这些方法加以辨析厘正。     温 阳     温阳即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阳气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寒证的成因无外乎“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与“疗寒以热药”(《神农本草经》)。     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表寒...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主要病因整理如下。   先天不足,后天损伤徐景藩常谓临床上往往从病史、体质形态,结合症状、脉象等而推断其先天情况。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每常与先后天有关,而先后天又互有关联。对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然亦常兼脾胃之不足。从脾胃的解剖结构而言,有位置、厚薄或大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胃的功能亦密切相关。人不离饮食,味有甘辛,气有温凉,质与量亦难免有不当,稍有不慎,饮食不节或不洁,皆易损伤胃。过饥过饱,尤易损伤脾胃。...

  •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临床研究工作60余年。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病方药知识库。提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疾病理论,脾虚综合征、胃肠复元理论、脾主生肌理论等。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北海长期从事脾胃学说研究,曾较为系统地梳理脾胃学源流,建成中医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方药资料库,深入探索脾虚证本质。危北海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危北海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介绍如下。   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   脾胃虚弱是...

  •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是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潜心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形成以“滞伤脾胃”和“三纲二化四期辨治热病”为代表的学术观点,对脾胃病、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辨治见解独到,经验丰富。脾胃病是儿童临床常见的病种,因五脏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其症状表现上以“滞”伤脾胃多见。白长川教授立足当代脾胃病特点,创新提出“滞伤脾胃”学术观点,制定运脾和胃基本治则,采用运脾七法进行辨证治疗。   “滞”是儿童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种。滞与脾胃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和法则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王健教授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王健教授擅于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介绍如下。   1 和法的历史沿革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黄帝内经》中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 栀子消虑汤用于治疗焦虑性脾胃病

    栀子消虑汤用于治疗焦虑性脾胃病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12g,灯心草6g,连翘12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柏子仁12g,天麻12g,枳壳12g,郁金12g。   功效:清火消虑,疏...

  •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全国名中医廖志峰是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得到董建华、焦树德、祝谌予等全国著名老中医的传授与教导,并跟随甘肃省名医窦伯清、席良辰学习,无论是对窦伯清的益气消瘀理论还是席良辰的平补脾胃理论,都触类旁通,择善而从,逐步形成自己思辨虚实、以衡为治的辨证用方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经验   治中焦如衡   廖志峰在临床诊疗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平衡,廖志峰认为:“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于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等...

  • 6便方药茶治大病

    6便方药茶治大病

      盐茶:茶叶3克,盐1克。开水冲泡5分钟后饮用,日饮3-4次,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   姜茶:茶叶5克,生姜3-5片。姜与茶叶同煮成汁,饭后饮,适用于流感、伤寒等,并有发汗解表、温肺暖胃作用。   奶茶:茶叶2克,牛奶半杯,白糖10克。先将牛奶、白糖加水煮沸,再加茶叶冲泡,每天饭后饮服,有消肥健脾、化食除胀等功效。   醋茶:茶叶3克,醋1毫升,开水冲饮,每日3次,适于牙痛、痢疾、小儿蛔虫、腹痛等症。   蜜茶:茶叶3克,蜂蜜2毫升,开水冲饮,饭后饮一杯,可治便秘、脾胃不和等。   菊茶:茶...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