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28页

辨 第28页

  • 眩晕症吃什么药?中医辨治四方

    眩晕症吃什么药?中医辨治四方

    眩晕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一般认为眩晕是人的空间定位障碍所致的一种主观错觉,对自身周围的环境、自身位置的判断发生错觉。一般来说,头晕、头昏相对较轻,而眩晕则较重。眩晕包括摇晃感、漂浮感、升降感。 眩晕中医辨治方1:眩晕伴有腰酸腿软、疲乏者,其病因多为肾精亏虚,可选用益肾膏:取肉桂、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加水煎煮之后取药汁,用小火浓缩收膏,关火后放入蜂蜜30克搅匀即可。每次服用10毫升,每天1次。 眩晕中医辨治方2:眩晕在活动时加剧、面色萎黄、心慌气短者,其病因多为气血不足,可选用...

  • 阴阳消长脏腑虚实理论辨治失眠症

    阴阳消长脏腑虚实理论辨治失眠症

    以阴阳消长脏腑虚实理论辨治失眠症 睡眠是机体的生理现象, 是避免大脑过度疲劳导致衰竭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人体通过睡眠得到休整 ,精神和体力充分恢复 ;睡眠时人体还进行着一系列“养息 ”的生理过程, 以维系人的身心健康。当前,睡眠学已经发展成为医学的专门学科, 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 》曾经采用 “天人相应 ”及“阴阳消长”理论对睡眠的生理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病证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这些论述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涵义, 还对...

  • 精神行为病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创建

    精神行为病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创建

    从中医学健康观出发,我们可以把病证划分为内伤病、外感病、精神动作行为病。前两者已经具有各自类属相宜的成熟有效辨证法则,如伤寒相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类证的六经辨证,温病相宜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类证的卫气营血辨证,内伤病的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等。而与其病证类属相应辨证思维和方法的模糊和阙如,则是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提高的瓶颈。因而,临床需要探寻与精神行为病类属相宜的辨证思维和方法。 1.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修复与构建 1.1 中医经典志意辨证思维和药治理论雏形的丢失...

  • 不寐辨治 辨治心法方药运用

    不寐辨治 辨治心法方药运用

    辨治心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心不宁则睡不实。胃不和则卧不安者,黄连温胆汤加炒枣仁;心不宁则睡不实者,天王补心丹加交泰丸。若因劳心伤阴而寐不安,黄连阿胶汤加减用之。 醒后很累,当分心身。梦不断甚至噩梦连连,心累也;睡姿或悬空或较劲或僵持,身累也。心累者,调以清心化痰之属;身累者,调以疏筋解肌之类。 方药运用 黄连温胆汤 出自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失眠(痰火扰心)之效方。由川连、竹茹、枳实、半夏、橘红、甘草、生姜、茯苓组成。此方运用要点:症见失眠心...

  • 头痛 重在分经辨证治疗

    头痛 重在分经辨证治疗

    头痛,重在分经辨证治疗。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 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 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

  • 分型辨治秋季抑郁症

    分型辨治秋季抑郁症

    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秋季抑郁症又叫悲秋抑郁症,俗称秋愁,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的范畴。郁证是“百病之源”,应高度重视,笔者临床用中医分型辨治效果不错,介绍如下。 肝郁化火型 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或刺痛,或咳血、吐血、衄血,头晕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或突发耳聋,尿黄,便秘,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处方:柴胡、生地、当归、白芍、白术、丹皮、夏枯草、连翘、车前草各15克,龙胆草、黄芩、栀子、茯苓各10克,薄荷、大黄各6克,甘草5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气...

  • 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 疗效显著

    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 疗效显著

    失眠,中医谓“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多由心、脾、肝、肾及阴血之不足所致,以虚者居多。采用中成药辨证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心火旺盛型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安眠、面赤口渴、心悸不安、舌红脉数。可选用朱砂安神丸,每次1丸(9克),午后及睡前各服1次。 心阴亏虚型表现为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可选用天王补心丸,每次1丸(9克),午后及临睡前用红糖水送服。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 中医辨症治腹泻

    中医辨症治腹泻

    肠胃湿热:表现为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宜清热化湿,理气止泻。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口服,一次3 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寒湿阻滞:表 现为呕吐清水,恶 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宜散寒除湿,和中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一天 3次。 食滞胃肠:表现为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春季天气时冷时暖,疾病多发,体弱或久病不愈者易突发昏迷。中医称昏迷为“昏蒙”“昏愦”“神昏”“不省人事”等。病理总属清窍失灵,神明失用。病因病机包括素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外感时邪,蕴结化热;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久病脾肾阳气虚衰以及素体羸弱。辨证上首先应分清闭证、脱证,而其中闭证又分热闭、痰闭、浊闭,脱证又分亡脱、亡阳。治疗上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者开闭固脱兼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闭证 一、热闭 热入...

  • 辨清五脏治失眠

    辨清五脏治失眠

    失眠和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都有关系。就现代人最易出现的几种失眠症状,中医给出了饮食调理的方法。 肝郁化火 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的状态,很难入眠。 助眠秘诀:碰上压力大时,补充能舒肝减压的食物,比如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等。此外,肝火旺时容易口渴,需要喝充足的水。中医推荐可以镇静情绪的玫瑰花茶、熏衣草茶...

  • 活血通窍 主治眩晕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型

    活血通窍 主治眩晕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型

    治风寒眩晕方 处方:葛根15克,桂枝、白芍各 10克,炙甘草、川芎、羌活各5克。 无汗者,加炙麻黄5克。每日l剂, 水煎分3次服。 主治: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眩 晕,症见眩晕,恶寒或周身不适、紧 束感,鼻塞,咽痒,舌质淡;苔自,寸 脉浮紧或沉紧。 陈紫薇 治支气管哮喘方 处方:地龙适量。研粉,每次3 克,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小儿 用量酌减。 治眩晕方 处方:川芎、赤芍、桃仁、石菖 蒲、地龙、柴胡、白芷各10克,红花、 当归各8克,甘草3克。 加减: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

  • 中药临床试验中的痴呆分期及辨证标准

    中药临床试验中的痴呆分期及辨证标准

    痴呆是一类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 症, 病因包括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 , 也包括相对少见的原因, 如帕金森病痴呆、 正常压力脑积水。 痴呆目前仍然是一类无法治愈的 疾病, 仅有少数短期改善症状的治疗药物。 《景岳全 书》始有 “痴呆” 病名, 并提出了治疗方剂七福饮和 大补元煎。 《辨证录》提出了洗心汤、 转呆丹等6则治 疗方剂。 然而, 中药治疗痴呆的疗效仍需经随...

  • 头痛10余年辨方证当结合瘀血

    头痛10余年辨方证当结合瘀血

    董某,男,47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痛10余年,右胁痛2月。患者自述年轻时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于30岁左右出现偏头痛。近2月加重,并出现右胁痛,B超检查结果:多发性肝囊肿。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偏头痛,多现于左侧,每头痛剧则吐利作,口苦,头晕,大便干1~2日一行。舌淡紫胖,苔白腻微黄右侧厚,脉沉细弦。 辨六经:患者口苦,头晕,呕吐,胁痛,脉弦为半表半里证,因无明显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症状,非半表半里阴证(即非厥阴病),故为半表半里阳证,...

  • 急性胃肠炎 中医根据症状辨证用药

    急性胃肠炎 中医根据症状辨证用药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多发病,属于中医“泄泻”、“呕吐”、“腹痛”等范畴,中医根据症状辨证用药,疗效不错。 湿热泄泻 因感受暑湿热邪,或饮食不洁引起,症见腹痛阵作,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臭秽异常,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乏力、口渴欲饮、尿少黄赤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略数。 治宜清暑化湿、理气和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鲜荷叶各30克,黄芩、黄连、白芍、白扁豆、姜半夏、金银花、茯苓各15克,木香、生甘草各10克,车前子12克,水...

  • 中医辨治急性腹泻

    中医辨治急性腹泻

      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常将急性腹泻分为如下证型(类型)进行治疗。   一、寒湿腹泻 腹泻频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俗称水泻),肠鸣腹痛,脘闷少食,或恶心呕吐,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舌苔白或白腻,脉濡数。治法须散寒化湿、和中。   1.适用方药:(1)藿香紫苏汤:藿香12克,香薷10克,紫苏10克,苍术12克,生姜12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加水煎煮5~10分钟(不可久煎),去渣取汁,分3次缓缓饮下,不可急速服用。若腹痛而有冷感、小便不利者,可加干姜12克,肉桂粉1.5克;干姜...

  • 随症加减 慢性表浅性胃炎辨治方

    随症加减 慢性表浅性胃炎辨治方

    慢性表浅性胃炎偏热者,症见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如胃无大热,可用竹茹清胃饮。此方具有轻清凉润,理气止痛功效,更适合此类者使用。 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 克,枳壳10可,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水煎取液,分2次(早、晚)饭前口服,每日1剂,每周服5剂。 随症加减:胃脘甚痛者,重用芍药、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肠溃疡者,去石斛,加茶10克。 (元宝草)...

  • 急性胃肠炎的中医辨治

    急性胃肠炎的中医辨治

      1.寒湿泄泻 证见泄泻清稀,或如水样,肠鸣腹痛,胸膈痞闷,头晕纳呆,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舌苔白腻,脉象濡弱。治宜芳香化浊、散寒燥湿。方用藿香正气散。药用紫苏叶、藿香、茯苓、苍术、法半夏、陈皮各10克,桔梗、厚朴、白芷各6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功效: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2.湿热泄泻:证见吐泻频作,吐物酸腐,便时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大便泻后不畅,可伴有发热、口渴心烦、腹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调整肠胃。方用葛根芩连汤。药用黄芩、扁豆花、车前子(布包)...

  •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见胃液较多,呈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其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调和慢性胆道疾病等所致,临床以胃脘疼痛,泛酸嘈杂,呕吐苦水等为主症。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泛酸、痞证”范畴。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中医药辨证治疗效果较好,临床辨证常分以下四型。   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连及两胁,泛酸嘈杂,时泛吐苦水,嗳气较频,自感咽喉如有...

  • “凉”出来的腹泻 止泻也要辨症

    “凉”出来的腹泻 止泻也要辨症

      52岁的王阿姨是个“西瓜控”,每到夏天总会时刻在冰箱准备一个大西瓜,每次外出回家就会美美地吃上几口,让身体降降温。孰知,最近一次,王阿姨在吃完西瓜后就开始腹泻,不到一天就拉了4、5次,让王阿姨苦不堪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表示,夏天炎热,人们喜欢吃冷冻食物,而这些食物也容易滋生细菌,就会增加腹泻的风险。   指导专家   佘世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 主任医师   “凉”出来的腹泻   在炎热的...

  •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食疗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食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了 萎缩性改变的胃炎。这种疾病的病情进展 缓慢,很多患者没能及时治疗,日久很容 易引发恶性贫血、胃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重点在于 养。食养是必不可少且疗效持久的一种治 疗方法。中医根据引起胃萎缩的病因、病 机,将此病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胃阴亏虚 型两种,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相 应的药膳进行调养。 一、脾胃气虚型常表现为胃脘隐 痛,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食后疼痛减轻, 并伴有进食减少、体倦神疲、身体消瘦、 泛吐清水、大便溏薄等症状,可经常服 食参芪炖鸡调养。 具...

  • 胃痛中医辨治经验与体会

    胃痛中医辨治经验与体会

    深受唐祖宣教授温阳法学术思想的启发,又根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胃痛无论是食积、湿热,无论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抑或脾胃虚弱,根本原因均为脾胃运化腐熟水谷功能失职,运化无权,进而导致胃气壅滞、传输无力、通降失司,出现不通则痛。 寒则凝,温则行。我们可以据此判断,除了胃热炽盛、湿热中阻等实热证胃痛以外,其他证型的胃痛,其病机多为中焦脾胃(阳)气弱运化无力、气滞食阻、邪壅胃腑,从而导致胃气升降失调,凝滞不通而痛。脾胃之气是什么?脾胃之“阳气”是也。所以我又总结了四句话:寒则腐熟无能,寒则食滞...

  • 肠粘连 中医辨证施治

    肠粘连 中医辨证施治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叫肠粘连。肠粘连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者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等。重者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是腹部手术、输卵管绝育术后、剖宫产后并发症之一。 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多为脾胃亏虚,运化失调,或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为,当以调理脾胃,疏利气机,活血化瘀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

  • 中医辨治肺心病

    中医辨治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 称肺心病。是指肺气肿或其 他慢性肺部疾患,使肺循环 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 导致右心肥大,最后发生心 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慢性 肺心病以气短、咳喘、心悸、 水肿、不能平卧等为特征,属 中医的痰饮、肺胀、喘咳、水 气、心悸等范畴。现将中医的 分型辨治介绍如下。 急性发作期 风寒型:证见咳嗽喘促, 不能平卧,心悸,痰多白沫,胸 痞干呕,肢体浮肿,发热恶寒, 舌苔白腻,脉弦紧。治宜解表 散寒,温里化饮。方用:麻黄、 桂枝、半夏、陈皮、五味子、甘 草各10克,白芍、杏仁各12 克,干姜6克。...

  • 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 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 进行辨证治疗

    腹胀,是指脘腹发 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 状。其病因多由脾胃素 虚、饮食不节、运化失 健,或肝气郁结、肠胃 积热、瘀血停滞等所 致。治疗此症应根据不 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 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 食过度、食积内停、气 机不畅所致。证见胸脘 痞满,腹部饱胀,厌食 呕恶,嗳腐吞酸,舌苔 厚腻,脉滑。治宜消食 导滞。方用:山楂30 克,神曲20克,枳实、 法半夏、槟榔、青皮、莱 菔子、茯苓各10克,砂 仁5克。若腹胀较甚 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 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 虚下陷所致。证见脘腹 发胀、食后为...

  • 益气固表辨治小儿易感咳喘方

    益气固表辨治小儿易感咳喘方

    小儿易感咳喘方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肺常不足,固表御邪功能弱,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故易为外邪所犯导致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表现为咳嗽、喘促、甚者喉间痰鸣、气短懒言等。治宜益气固表,宣肺平喘。方用小儿易感咳喘方。 方药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5克,防风3克,炙麻黄2克,杏仁3克,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分2~4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宣肺平喘。 调护:小儿咳喘若误治失治,可变化迅速,轻者累及饮食睡眠,重者耗气伤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小儿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而西医治疗颇为棘手,往往出现越...

  • 肺气肿 分辨虚实证治

    肺气肿 分辨虚实证治

    肺气肿属中医学“喘证”、“肺胀”等范畴。本病多因外感病邪羁留既久,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咳喘久久不愈,伤肺损牌,内蕴痰湿,一遇风寒或风热之邪相袭,则新邪宿邪相引,喘息陡作。疾病反复发作,由肺及肾,肺失肃降,肾不纳气,以致清气难入,浊气难出,肺气壅胀,病情严重时可致闭证或脱证。本病一般可按肺脾两虚、肺肾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辨证施治,急性发作可参照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属肺肾两虚者,可见胸满气短,语声低怯,动则气喘,或见面色晦暗,或见面目浮肿,舌淡...

  • 内外同治小儿咳喘 推拿按摩辨证施治

    内外同治小儿咳喘 推拿按摩辨证施治

    小儿咳喘是儿科常见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的特点,西医多采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易使患儿抵抗力低下,反复发作而形成慢性咳喘;而中医采取中药内服、灌肠,以及推拿按摩等综合手段,全面调理患儿体质,疗效肯定、无痛苦、方便价廉。 辨证施治中医将哮喘分成三期,即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每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发作期采用疏风通络、止咳平喘法;缓解期予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法;稳定期予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法。 内外同治中药内服多选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健脾益肾理肺汤加减;外治法则包括中药直肠灌注...

  • 哮喘 中医的辨证施治

    哮喘 中医的辨证施治

    哮喘属于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早期就诊、辨证施治才能奏效。寒性哮喘 喘咳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或清稀而有泡沫;或有头痛、恶寒、发热,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宣肺化痰定喘。细辛3克、麻黄6克、白芥子6克、甘草6克、陈皮 10克、白芍10克、干姜10 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枇杷叶10 克、茯苓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热性哮喘咳喘哮鸣,痰稠色黄,胸闷隔满,或发热面赤,呼气延长,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数。治以清肺化痰定喘。麻黄6 克、甘草6克、杏仁10...

  • 中医辨治肺系久疾

    中医辨治肺系久疾

    肺胀常继发于哮病、肺咳等肺系久疾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持续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以胸中胀闷、动则尤甚、气短而喘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本病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

  • 矽 肺 辨 证 治 方 则

    矽 肺 辨 证 治 方 则

    矽肺属中医咳嗽、咳喘、肺 痨、肺痿等范畴,多为外因之石 末、燥气,内因之肺燥津亏,痰火 郁结所致。症见咳嗽,咳痰,胸痫, 胸闷气急,头晕心悸,失眠乏力, 纳差等。治宜生津润肺,软坚散结 为主,佐以化痰清热、宽胸利膈; 日久症虚者蒹培本。方用:北沙参 12克,麦冬12克,生鳖甲12克 (先煎),海藻12克,生薏苡仁12 克,海蛤壳12克(先煎),莱菔子9 克。水煎服,每日1剂。 随症加减:咳频者加紫菀.12 克;胸痛者加广郁金10克;气喘 者加炙苏子9克;痰多者加川贝 粉3克(吞服);咳血者加白茅根30克; 唇色青...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