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结合 第7页

结合 第7页

  • 将汉语和中医结合推广意义重大

    将汉语和中医结合推广意义重大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创办的伦敦中医示范孔子学院专用教学楼落成典礼9月2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致辞。 刘延东说,“今天,我们举行伦敦中医示范孔子学院教学楼启用仪式,是中英双方教育和医学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也是两国人民友谊深化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刘延东强调并指出将汉语和中医结合推广的意义,她说,“南岸大学和中医孔子学院把学习汉语和推广中医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创新之路。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

  • 中医院转中西医院结合医院的转变

    中医院转中西医院结合医院的转变

    我们医院位于上海自贸区的核心地段,作为该地区唯一一家大型医院,浦东新区政府对我们医院的支持一直很大。但是,医院底子比较薄、人才少、学科特色不明显,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确实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始终相信机遇与困难并存,借着天时地利的优势,我们还是把握机会全院共同努力,在一年内实现了二甲升三甲,中医院转中西医院结合医院的转变,实现了医院历史上最大的飞跃。 我一直坚持,管理在医院的转型发展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医院必须明确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定位,管理者必须制定明确的界限,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应该从事的工作。...

  • 中医与养老结合走向深度对接

    中医与养老结合走向深度对接

    在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瘫痪在床的李老太正在接受每天两次的全身中医按摩,她所在的颐和医护养老中心绿荫环绕,清雅幽静,是徐州睢宁县中医院2014年起开始筹建的医养结合园区。 在祖国北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考察团正在筹划建设占地达40万平方米的医养结合项目,利用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专科优势,未来这里将诞生一个中医特色鲜明的医养结合园区。 “医养结合”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5年,北京确定将在房山区、东城区试点“医养结合”中医健康养老模式,树立...

  •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慢性病发病率为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已达2.1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5.5%。庞大的慢性病老年群体,对医疗的依赖和养老的需求不断加大。而长期住院的慢性病老年群体的日益增加带来了大医院的人满为患——老年人慢性疾病康复时间长,有些病人治疗结束但护理康复未结束不愿回家,加之优质医疗条件有限,住院难的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纷纷出现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甚至排...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结合
  • 让“西学中”培育更多中西医结合人才

    让“西学中”培育更多中西医结合人才

    今年两会,关于中医药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成了热门话题。在这次两会上,温建民委员和唐农代表都针对开展“西学中”提出建议,将中西医结合纳入“十三五”规划。笔者对两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非常赞同。 为什么在这次两会期间,我一个普通基层医生的建议能够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不谋而合呢?我想,这大概是中医界都普遍认识了这个问题。中医人才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多方面途径培育中医人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培养中医人才还是以中医院校为主,但“西学中”也...

  • 陈可冀: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这条路

    陈可冀: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这条路

    陈可冀,男,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

  •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以“和”思维通观疾病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以“和”思维通观疾病

    周安全(1939—2017年)是我国闻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长时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在长时间临床实践中,周安全着重要在完好承继、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和办法的基础上,充沛学习现代医药学甚至现代科学的常识和办法,建议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术开展的重要途径。晚年进一步凝练其学术思维,以“和法”统领临床诸法诸病,医治规模逐步扩展至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

    现在有些中医医师在临证时,一般将常见多发病大致分为外感或内伤两大类别。认为外感疾病病因应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归类,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代表,同时认为内伤病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为病因,以脏腑辨证论治归类,以《金匮要略》作标准。 笔者认为,主观人为地将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各种疾病硬性、简单地分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进行机械性地辨证论治,并不完全符合中医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辨证诊治的实际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因为在众多辨证论治方法实际运用中,脏腑辨证论治是...

  •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言简意赅,文短理备,条文寥寥数字,列主症,详特殊,出治法,拟方药,方证相应,使病脉证治一目了然。“举一以概其余”是仲景行文的独特方式,也是历代医家常用的一种文法,指选择典型案例和内容,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概括其余内容。这种文法既体现在仲景对于症状描述上,姚荷生谓之“一症概其余”;也体现在仲景治法方药运用上,《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结合&l...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 辨证与辨病结合是治疗AMD的临证思维

    辨证与辨病结合是治疗AMD的临证思维

    金明,女,1957年生,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眼科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首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中华医药贡献奖获得者。目前任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中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发表学术论文170篇,主编著作7部。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科技成果奖7次,获得专利6项、成果转化1项。主要研...

  • 水与太极的完美结合

    水与太极的完美结合

      秋风起,懒意渐浓,很多户外运动都难以进行。此时,很多人想起泡温泉。若能在水中借助运动进行辅助治疗,那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指导专家: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物理治疗师 张强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黄黎锋   水有浮力作用,当水深达到人的肚脐部位时,可以减轻人体重的50%,当水深达到人颈部时,减重可达到90%。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物理治疗师张强表示,水疗或水中健身,对于各类骨科损伤病患者非常有效,借助浮力可以减缓伤痛部位的压力,进而通过运动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康复治疗的功效。...

  • 助力“治未病”服务 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

    助力“治未病”服务 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

    日前,由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长春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吉林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班结班,64名参训教师考核合格后,获得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颁发的“吉林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证书。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两大专题。邀请国家职业指导师、吉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特聘培训师王志宇讲授包括90后大学生特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简历制作方法、面试实用技巧等。国家高级创业咨询师、教育部创业教育特聘专家、吉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特聘培训...

  • 医养结合健康“从肝治肺”学术思想 护理保健操

    医养结合健康“从肝治肺”学术思想 护理保健操

    北京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室日前在四川什邡市揭牌,未来3年,北京中医药学会以什邡市中医医院为服务基地,每月定期派专家指导,全面提升什邡市中医药服务水平。 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表示,通过建立急诊、呼吸、心血管、脾胃、肿瘤专业委员会工作室的形式,定期将北京中医药优势资源派往什邡,以技术培训、查房指导、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为支撑,制定可行的专业协作计划,助力什邡市中医医院发挥区域范围内中医药服务指导、培训中心,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 2008年“5·12&rdquo...

  •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有了高配模式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有了高配模式

    日前,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完成“联姻”,两院联合建立的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将开启中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让更多西医同道懂得中医,让更多的中医同道熟悉西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成立仪式上表示。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教育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学校,而西苑医院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国立中医医院。此次两者的“联姻”可谓强强联合,今后双方将致力于培养综合性的现代化人才。...

  • 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 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

    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 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

    12月2日,全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在扎实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要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工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总结表彰作出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就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艾滋病防治作出的重要批示,以及刘延东副总理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国务院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工作座谈会上和考察北京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

  • 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

    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

    “在这里,管吃住管养老,每天还有中医来巡诊,隔三差五能用中药泡脚、按摩,闲时还能集体练习保健操、太极拳,这比在家养老强多了!”74岁的张本顺大爷对陕西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养老条件赞不绝口。 开启“医养结合”之路 随着煤资源的枯竭,职业病防护功能的萎缩,这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职业病防治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2015年,该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医院转型发展之路,主动探索中医药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

  • 把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身边先进事迹的学习相结合

    把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身边先进事迹的学习相结合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强国之基。保持初心、同心协力服务群众健康,并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是现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医药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才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急需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的综合型人才。 立德树人是培育中医药综合型人才的制高点。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变化,医德成为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传感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德医风透视党风...

  • 中西医结合组合化医疗模式 促进大健康事业发展

    中西医结合组合化医疗模式 促进大健康事业发展

    大健康事业是全人类一项共同的责任。推进大健康事业应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基因组等技术平台提高诊治效果,降低医疗费用,疾病防治重点转移向个体化防治。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具有优势,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得到国际的公认。但目前多数中药存在成分复杂,多作用、选择性低、制剂工艺落后、服用剂量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使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实现成分明确,功效明确,毒副作用明确,质量标准明确,机理明确,更安全有效。 中药的千年沿用,...

  • 中西医临床协作 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中西医临床协作 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重大疑难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病势危急严重、病状驳杂、兼症多等特点,单独以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解决模式应对,往往难以奏效;整合不同方法、不同思路、不同技术来提高临床疗效、防治水平,得到最优临床解决方案成为必然选择。 5月30日本版《用中西医临床协同思维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一文,笔者解读了中西医临床协作的原因、内容、应取得的成果。本次,将进一步阐释中西医临床协作的内涵、原则、方法。 科学联用中西医疗法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要充...

  • 建立“术”“道”结合的育人体系

    建立“术”“道”结合的育人体系

    近日,教育部党组在上海市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与会人员在实地走访部属院校时,破例来到了一所上海市属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旁听《人体解剖学》课程,考察上海中医药大学思政教育情况。 2014年10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作为探索思政...

  • 医旅结合发展中医 以规范化管理改革创新

    医旅结合发展中医 以规范化管理改革创新

    位于陕西南部,大巴山北麓的岚皋县,有着丰富的纯天然中草药资源,也是中医药历史传统深厚的地区。 岚皋南宫山中多中草药。该县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推进医旅结合发展道路。今年初,该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为村卫生室配备必要的中医药器械设施,着力提升镇村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制定多项举措,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该县形成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中药房为枢纽、村卫生室...

  • 中国-东盟探索传统医药与旅游结合

    中国-东盟探索传统医药与旅游结合

    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巴马论坛—2015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12月18~19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介绍,2015年底,中国-东盟双向旅游将再创新高,有望突破2000万人次,推动传统医药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有利于带动双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出席并讲话。 于文明说,传统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型发展业态,将发挥传统医药在医疗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

  • 与“大医精诚”紧密结合“三个教育”推进服务模式转变

    与“大医精诚”紧密结合“三个教育”推进服务模式转变

    过去,基层中医院长期投入不足,基础差,中医特色不浓,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未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率偏低,阵地缩小,中医药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尚未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导致中医院对当地医疗市场占有份额不高,综合效益欠佳,面临十分严重的困境。 建院之初,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也面临这样的困境。面对困难,医院坚持走“医疗硬件过硬,服务软件不软”之路,充分发挥中医药医疗特色和服务特色,将中医药服务通过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落到弘扬“大医精诚&...

  • 中西医结合 打破“传统”解决吞咽障碍

    中西医结合 打破“传统”解决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的常见问题,其发生率大概在22%~65%。因为吞咽困难,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率。   如果是西医治疗,通常是使用球囊扩张术,但是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康复推拿科主任苏宁表示,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效果远比单独治疗的效果要好。      特别病例   偏瘫嘴巴关不上一天淌湿3毛巾   今年9月份,南宁市民张翰得突发中风,治疗了一段时间稳定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嘴巴竟然关不上了。之后,张翰因流口水,每天至少要弄湿三条毛巾。...

  • 中医科普马有度 中西医结合科普沈自尹

    中医科普马有度 中西医结合科普沈自尹

    许多人都对医疗卫生行业中诸多专业的领军人物耳熟能详,说起来,如数家珍。但涉及到科普领域,不少人恐怕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所知。科研和科普是科学的两翼,对于医学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在医学科普领域,笔者介绍三位优秀的主要人物,探索其科普足迹,以激励来者。 中医科普名家马有度 在中医界,大凡提起马有度,人们即会想到“中医科普”四个字。他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硕果累累的名医大家,更是在中医科普这条少有人问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成为中医科普的领路人,也是中医界少有的以科研成果和科...

  • 康熙皇帝 一位中西医结合的推行者

    康熙皇帝 一位中西医结合的推行者

    说到康熙,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形象:统一了中国多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基础,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其实,康熙皇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而且还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推行者。   康熙皇帝天资聪颖,对文学、历史、天文、数学、医学等都深感兴趣,而他对医学的执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疾病的威胁。明清时代,天花肆虐中国,病死率极高,别说普通百姓面对天花只能听天由命,即便是皇室也对它无可奈何。康熙在2岁那年染上天花,经精心治疗竟然痊愈,但是脸上留下几颗稀疏的麻点。更让康熙...

  •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界的一面旗帜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界的一面旗帜

    人物介绍:孟和,蒙古族,1933年生,辽宁人,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创伤研究室及生物力学研究室创始人、著名矫形骨科专家、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骨伤外固定学会理事长,是中国骨科有原创贡献的三位大家之一,是我国骨科外固定器疗法和骨科生物力学的倡导者和开创者,被誉为“骨科圣手”。 云蒙低沉,草木含悲,苍天流泪,大地悲鸣。 我的恩师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