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结合 第5页

结合 第5页

  • 岳美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岳美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滦县人,为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医学术刚刚振兴,中西医结合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忽视或不会辨证论治,以中医方药简单地对应西医的病名,使辨证论治简单化;同时,也存在泛谈辨证,忽视对症的专方专药使用的情况。这两种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和学术进步。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岳美中于1958 年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辨证论治...

  • 中药与西药联用 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药与西药联用 辨病与辨证结合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做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56年来,我国一大批西医系统学习中医,全面了解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究两种医学体系相互间的关系和结合点。 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基础 局部的疾病一定会通过全身反映,全身整体表现也会在局部找出病变部位,疾病在整体与局部的反映是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基础。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药理、药化、生物免疫学等等,是揭示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本质,研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 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药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 房书亭:我们国家的科技成果为了保证变成商品,用到实践中去,企业需要成为主体。中药协会的职责就是作企业、政府、医院之间的桥梁,为企业的中药现代化和科研控制搭建一个平台。 要想搞好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有三个创新,一是药的创新,二是科技的创新,三是管理的创新。这三个创新缺了一个,整个中药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相信中医药的疗效。我国现在的中药是按农产品标准管理的,中药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药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业,药材质量不好,中药就不可能好。报纸上经常有一个说法,中...

  •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的传承,除医德方面外,专业方面有3个层次:一是传承思辨体系;二是传承学术思想;三是传承临床经验。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体系,此即授人以渔。 •中医的发扬有两条途径:一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发扬;二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发扬。传统发扬,是在中医之树的根、干上的发扬,这才是中医几千年行之有效的发扬之路。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的价值有一条标准,就是看其对中医的发展有多大裨益。如果在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新学说,且对...

  • 心静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 动静结合养生

    心静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 动静结合养生

    如今,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人边听音乐边练拳、拉家常、聊天、说笑话;有些人看似“聚精会神”,其实思想不集中、有杂念、“想心事”,没有做到心“静”。所以,能真正做到心静、意专、不存杂念的人极少,“分心”现象极为普遍。 练拳讲究“心静”、“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势随”、“打拳心为主”。分了&ld...

  • 中西结合重疗效 医患和谐人称道

    中西结合重疗效 医患和谐人称道

    谚云“姜是老的辣”,尤其是对看重经验的中医而言,年龄本身就是一块无形的招牌,但40出头的樊志明在2012年就获得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青年名中医”荣誉称号;去年经单位与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推荐,赴杭州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专家评议等层层选拔,又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二批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从普通的头疼脑热,到众多疑难杂症,樊志明正用他的丹心妙手,为患者们解除病痛折磨,做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 立志高远拜名师 书山有路勤钻研...

  • 基层的医生 坚持中西医结合

    基层的医生 坚持中西医结合

    两会期间,针对我国中成药国际化进程举步维艰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建议,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外用药入手推进中药国际化。(3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笔者非常赞同刘文伟委员的建议,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建议的可行性,特补充以下几点。 一是外用药比口服药相对来说用药安全,随时可以去除,更容易为外国人接受。 二是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效果确切,既治皮肤表面疾病,又能治体内疾病。虽然中药、西药都有外用药,但西药的外用药多局限于治疗皮肤体表的疾病。如达克宁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而中药外...

  •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诊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而仅就中医本身的传统而言,辨证论治也是与辨病相结合的。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反映古代医家以“病”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为特色,同时,融会新知,创造出一种新的临床诊治模式,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 中西医比较,各有其长短,互有优劣。中医、西医均有“病”的概念,而“证”则是西医没有而中医特有的概念...

  • 勇探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勇探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个体医生、诊所或医院医生诊治病人时,同时处方出中药和西药,人们就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医生”,有些医生也自以为是,觉得当一名中西医结合医生是再容易不过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立即走出这一误区。中西医结合不单纯是药的结合、病证的结合,而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医院如何搞好中西医结合,我认为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创造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首先应该抓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

  •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余无言(1900-1963)原名余愚,江苏省阜宁县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验俱富。他崇尚经方,辨证精准,用石膏、大黄治伤寒、温病,量大且效验卓著,被称为“石膏、大黄先生”;在上海业医30年,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   《余无言医案》原名《翼经经验录》,系其生前自撰稿。记载的医案涵盖伤寒外感、温热病、妇科、儿科疹痘、水臌、食中等内科疾病,以及疔痈疔疮等外科疾病,每案均有精要之阐论。   余无言文笔甚好,所录医案引人入胜、令人读得畅快淋...

  • 房敏:单元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探索方向
  •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将引领医学发展

    时至今日,只要在网上搜索“中医”关键词就会发现批判中医的内容仍然“理直气壮”,甚至还有人扬言要“废除中医中药”。可以确认,那些“废除派”们很少学习本世纪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笔者长期从事后天获得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为一名西医全力支持中医理论,并且认为中西医结合或将引领医学发展。 按系统原则看中医理论 批评中医理论的观点常常以中医没有发展,不是与...

  •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中西医联合”可替代“中西医结合”》一文(以下简称“该文“)说,“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其实全国绝大多数医家,均以中西医结合事业为顺理成章之事,而且国外的中医研究者也多以中西医结合为己任;只有极少数人“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而已;此不怨中西医结合,而只能是怨他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误解。   我国广大...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一词很早就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出现,其定义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而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中西医联合”一词虽未见有其明确的相关定义,然却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二者虽一字之差,然含义迥异,明确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rdqu...

  • 中医院如何开展医养结合

    中医院如何开展医养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文件,吹响了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号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院的党政领导班子立足于医院自身特色优势的实际,又着眼于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适用于老年人的特点,并结合未来中医药事业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努力将正在建设中的黑龙江中医大二院哈南分院的建设成为“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为主的医养服务机构。 黑龙江中医大二院哈南分院“医养结合”项目将建成为东北三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集医疗、康复、护...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已开展介入诊疗   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引进、应用相关技术持积极态度,目前仅在广东省中医系统就有10多家医院开展此项业务。“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认为,大力发展介入心脏病学是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突破点,在中医系统积极稳步地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医医疗机...

  • 民办公助模式推进中医医养结合

    民办公助模式推进中医医养结合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一体,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 实现健康养老与疾病救治相结合,为老人持续提供中医特色服务,推进中医事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养老与医疗服务之间面临的现状 人口老...

  • 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 动静结合

    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 动静结合

    进入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做到“勤于动嘴”,于强心健体、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勤餐少食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心脏功能均有减退,如一次进餐的量过多,会加重消化系统和心脏的负担,不利于保健,也易发胖。因此,老年人宜少食多餐,每日4~5餐,每餐吃七八成饱,胃、肠、胰、胆和心脏有病的人及肥胖者更应注意。 勤于咀嚼 老年人由于牙齿松动或部分脱落,不易将食物咀嚼得很细,影响了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所以老年人进食应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勤咀嚼对牙齿保健...

  •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从诊疗方案做起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笔者认为促进中西医有机结合,不妨从诊疗方案的整合开始。 从政策角度考虑,中医药、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有共同面对的敌人,那就是“疾病”,有共同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健康”,没有必要彼此排斥、各自为营。有了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方案,才能打破“门户”隔阂和专业壁垒,促进中西医理论、技术和经验充分共享。 从技术角度出发,多数疾病的诊断、疗效...

  • 中医医养结合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中医医养结合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中医的慢病防治、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在养老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医养结合中中医院与养老机构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它是一个刚需的新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既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长效机制的完善,更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近日,在由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来自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院长和国内知名专家,热烈探讨中医院在医养结合中面临的瓶颈和难题,为推进中医医养结合探寻路径建言献策。 让顶层设计尽快落地 2...

  • 日本老年健康服务启示中医医养结合发展

    日本老年健康服务启示中医医养结合发展

    编者按: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托,中医医养结合已成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本期将与读者分享日本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经验以及国内专家针对中医医养结合现状与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我国中医医养结合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今年2月下旬,笔者随国家卫生计生委代表团赴日参加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组织的“家庭和社区视角下的老年综合健康服务研讨会”,并对日本老年健康服务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期间,我随代表团拜会了日本厚生省老健局,访问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困   笔者在带教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时候,经常遇到学生咨询:中医发展好还是西医发展好、考西医研究生好还是考中医研究生好、不学中医直接学习西医行不行或者放弃西医单学中医行不行,诸如此类,其核心还是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方向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困惑不少。   实际上,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正处于红火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600人左右,而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源十分好,分数往往高于其他传统的中医药学专业。但是,在高分入校和报考火热场面之后,...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岁了。1993~2013年这20年,对该专业而言,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20年;是踏歌前行,从有到优的20年;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有力助推全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20年。该专业20周年庆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曾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筹建工作的凌锡森教授,大学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学院首任院长何清湖及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任院长邓常清,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为我们见证、还原了专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20年。   凌锡森:“相当长...

  •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中医西医简单混合,并未有机结合,更谈不上完全融合   一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临近毕业才知道连做一名外科医生的资格都没有,执业范围只写在教材上。中西医结合的毕业生,中医和西医都不认可,处境尴尬,只能选择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许多成就,如活血化瘀研究、肾本质研究、急腹症...

  •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著名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还是河北省首位临床博士(博士后)导师,世界胃肠病学会(OMGE)委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自幼跟随乡医叔父学习中医,少年时迁居北京仍坚持自修,后入河北医学院接受西医学系统教育,上世纪50年代,姚希贤参与到西学中工作中。随着中、西医临床经验的长期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中西医兼长的一代名家,曾两度提名院士候选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姚希贤认为,我国...

  • 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传统养生防病

    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传统养生防病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

  • 夏季养阳应动静结合

    夏季养阳应动静结合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顺应四时 变化才能做到天人合一,防病延 年。“夏养阳”之论出自于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因为夏季天之气下 降,地之气上腾,二气相交,阳气旺 盛,故夏季养生以通调阳气为要。 夏季养阳要突出“动静结合” 的特点。“静”突出在对精神心境的 修养,戒怒戒躁、恬淡适从,方能心 静自然凉;“动”主要是指适度运 动,有助于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达 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中,拍打经 络是一种很好的“动静结合&...

  •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联合”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联合”

      “中西医结合”一词很早就开始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出现,其定义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而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虽然常常使用“中西医结合”一词,但总感觉到有些莫名的别扭甚或是无奈。“中西医联合”一词虽未见有其明确的相关定义,然却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二者虽一字之差,然含义迥异,明确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结合&rd...

  • 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困扰

    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困扰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蓬勃开展极大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内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就医观念,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多种疾病已成为绝大多数患者的首选。   在肯定中西医结合成绩和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中西医结合仍有诸多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用智慧、学识和经验去进行逐一化解。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困扰与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队伍“一头偏”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和西医两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