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第5页
-
岳美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滦县人,为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医学术刚刚振兴,中西医结合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忽视或不会辨证论治,以中医方药简单地对应西医的病名,使辨证论治简单化;同时,也存在泛谈辨证,忽视对症的专方专药使用的情况。这两种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和学术进步。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岳美中于1958 年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辨证论治...
-
中药与西药联用 辨病与辨证结合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做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56年来,我国一大批西医系统学习中医,全面了解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究两种医学体系相互间的关系和结合点。 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基础 局部的疾病一定会通过全身反映,全身整体表现也会在局部找出病变部位,疾病在整体与局部的反映是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基础。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药理、药化、生物免疫学等等,是揭示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本质,研究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
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药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 房书亭:我们国家的科技成果为了保证变成商品,用到实践中去,企业需要成为主体。中药协会的职责就是作企业、政府、医院之间的桥梁,为企业的中药现代化和科研控制搭建一个平台。 要想搞好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有三个创新,一是药的创新,二是科技的创新,三是管理的创新。这三个创新缺了一个,整个中药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相信中医药的疗效。我国现在的中药是按农产品标准管理的,中药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药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业,药材质量不好,中药就不可能好。报纸上经常有一个说法,中...
-
基层的医生 坚持中西医结合
两会期间,针对我国中成药国际化进程举步维艰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建议,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外用药入手推进中药国际化。(3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笔者非常赞同刘文伟委员的建议,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建议的可行性,特补充以下几点。 一是外用药比口服药相对来说用药安全,随时可以去除,更容易为外国人接受。 二是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效果确切,既治皮肤表面疾病,又能治体内疾病。虽然中药、西药都有外用药,但西药的外用药多局限于治疗皮肤体表的疾病。如达克宁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而中药外...
-
勇探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个体医生、诊所或医院医生诊治病人时,同时处方出中药和西药,人们就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医生”,有些医生也自以为是,觉得当一名中西医结合医生是再容易不过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立即走出这一误区。中西医结合不单纯是药的结合、病证的结合,而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医院如何搞好中西医结合,我认为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创造良好中西医结合学术氛围 在基层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首先应该抓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
-
中西医结合尚在探索中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主张将中西医学汇聚沟通的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实是中西医结合之先声。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中西汇通学派也有着不同的思潮和方法,在汇通的进程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朱沛文、恽铁樵、杨则民和张锡纯等人为代表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体系各有长短,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彼此优点,才能使中医学继续发展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的形式结合,更不能是泯灭各自学科本性而强迫结合形成另类的医学体系。在各自保...
-
日本老年健康服务启示中医医养结合发展
编者按: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托,中医医养结合已成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本期将与读者分享日本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经验以及国内专家针对中医医养结合现状与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我国中医医养结合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今年2月下旬,笔者随国家卫生计生委代表团赴日参加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组织的“家庭和社区视角下的老年综合健康服务研讨会”,并对日本老年健康服务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期间,我随代表团拜会了日本厚生省老健局,访问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困 笔者在带教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时候,经常遇到学生咨询:中医发展好还是西医发展好、考西医研究生好还是考中医研究生好、不学中医直接学习西医行不行或者放弃西医单学中医行不行,诸如此类,其核心还是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方向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困惑不少。 实际上,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正处于红火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600人左右,而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源十分好,分数往往高于其他传统的中医药学专业。但是,在高分入校和报考火热场面之后,...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岁了。1993~2013年这20年,对该专业而言,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20年;是踏歌前行,从有到优的20年;是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有力助推全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20年。该专业20周年庆前夕,记者专程走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曾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筹建工作的凌锡森教授,大学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学院首任院长何清湖及中西医结合学院现任院长邓常清,在他们的侃侃而谈中,为我们见证、还原了专业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20年。 凌锡森:“相当长...
-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
中西医结合被简化为中药加西药,中医西医简单混合,并未有机结合,更谈不上完全融合 一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临近毕业才知道连做一名外科医生的资格都没有,执业范围只写在教材上。中西医结合的毕业生,中医和西医都不认可,处境尴尬,只能选择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许多成就,如活血化瘀研究、肾本质研究、急腹症...
-
中西医结合是创造中国医学重要力量
著名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还是河北省首位临床博士(博士后)导师,世界胃肠病学会(OMGE)委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自幼跟随乡医叔父学习中医,少年时迁居北京仍坚持自修,后入河北医学院接受西医学系统教育,上世纪50年代,姚希贤参与到西学中工作中。随着中、西医临床经验的长期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中西医兼长的一代名家,曾两度提名院士候选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姚希贤认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