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第3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验案
患者,王某,男,42 岁。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上腹痛,以夜间和饥饿时痛甚,症状加重就诊,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出血期。舌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证属脾胃虚寒型,治疗方法:西药以泮托拉唑肠溶片每次40毫克,睡前服用;枸橼酸铋钾片每次220毫克,每日 3次,饭前服用;庆大霉素普鲁卡因维B,,胶囊每次0.2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中药给予自拟方力口减口服。 自拟基本方组成:延胡索150 克,乌贼骨180克,马兜铃(炭)150克,(煅)瓦楞子300克,白芍200克, (炒)鸡内金200克,...
-
秋天易发脑血栓 中西结合治疗
今年62岁的黄先生,是衡阳市某单位的退休职工,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在其他医院做了支架植入术后,仍时有心前区闷痛、气促、心悸等症状。转到衡阳市中医院心脑病治疗中心后,专家们辩证诊断其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型。查明病因后,医院采用中药治疗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方用生脉散合丹参液加减,配合穴位注射,复律膏敷贴心俞、膻中等穴位,经过半个月治疗后,心痛心悸症状消失,气促缓解。 据了解中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衡阳市中医医院的一大特色。历经数代老中医的发扬光大,后辈的继承创新,该院心脑病治疗中心从以前的中...
-
孟景春治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景春(1922年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年,善于解决慢性萎缩性胃炎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一是治疗胃黏膜萎缩,二是杀灭幽门螺杆菌,三是防治胃的癌前病变),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统筹兼顾、整体调治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治疗思路。 治黏膜萎缩:生化气血,补虚通滞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验报告往往提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呈萎缩性改变,分泌物减少。因此,临床上有人认为:萎缩即不荣,不荣则失...
-
治慢性胃炎 要内养和外动相结合
西安的李女士前几天,她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困扰。原来,她父亲患慢性胃炎多年,饭量总是很少,因为胃痛也很少运动。看着父亲一天比一天消瘦,李女士和家人跟着担心。她说自己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 带着李女士的问题,记者专访了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李学武。李学武主任医师说:“治慢性胃炎,要内养和外动相结合。” 据介绍,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患病后,患者往往表现为食欲减退、饭量减少、上腹饱胀、胃酸过多或过少、消化不良、胃痛、嗳气、呃逆、嘈杂、神疲乏力和大便不调等。调查显...
-
治疗炎症性肠病补运结合健脾方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分会名誉主任。从医50余载,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孟河医派名医张泽生教授近20余年,尽得薪传。作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较全面地继承了徐景藩教授的学术经验。在脾胃病理论、临床和科研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临证注重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组成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山药15克,炒薏苡...
-
针灸与拔火罐结合治面瘫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以突发一侧的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病前常有受凉、受潮湿、吹风史。此病不受年龄限制,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症状。患者于晨起时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口眼歪斜,食物时不能搅拌,流泪,额部皱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不能皱额、闭目鼓颊等动作。 采用针灸与拔火罐相结合治疗面瘫,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采用针灸治疗时,选用合谷、太冲、牵正、颊车、地仓、风池、下关、迎香、承浆等穴位。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循经取穴;下关、牵正、迎香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阳白向下...
-
内外结合治愈老年慢性心律失常
老年性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 常见,运用内服炙甘草汤且外用艾灸及 中药硬膏治疗86例老年性慢性心律失 常患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所观察的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共86 例,男43例,女43例,病程均3个月~5 年。选人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中“心悸”的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的 心脾两虚型,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 件:①自觉心搏异常,过缓,呈阵发性,神 情紧张,心悸不安。②伴面色苍白,失眠 健忘,头晕乏力,有胸闷不适,可伴有心 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偶见晕厥。 ③脉缓细或弱或...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见效快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单单运用西医消炎,保护胃粘膜的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观察疗效较差。总之,只有取长补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因此在治疗同时,饮食起居,情志精神,锻炼身体等方面给患者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提高和巩固疗效都有很大的帮助。 将病例分别中西医进行治疗,应用中医辨证,按中医分型施治,所用方剂如下: ①瘀血阻滞型: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药用炒蒲黄10 g,五灵脂10 g,丹参10 g,檀香9 g,砂仁6 g,延胡...
-
天麻钩藤饮结合柴胡疏肝散治头痛头晕症
病例:患者,男,72岁。因头晕头 痛就诊。自述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病史。1个月前头晕加重,并伴随 头顶部剧烈疼痛,颈项部拘谨不舒,甚至 不能抬头仰视,心内科检查血压升至 1。70/100毫米汞柱,加用利尿剂降压药。 半个月后复查,头晕头痛无改善,血压未 降。 遂来要求中药治疗。患者中等身材, 体态偏瘦,面部黧黑,虽头痛头晕,但语 言嘹亮,声高有力,自述年轻时身体强 壮,脾气暴躁。患者饮食尚可,睡眠不 佳,二便正常,舌紫暗,苔微黄,脉寸关 弦数,尺脉沉细。综合四诊考虑,患者属 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
-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
技术、设备过硬 救治危症 张某,男,51岁,因“重症支气管哮喘”收住呼吸科。患者入院前10小时已在急诊静点多种平喘药物,甲强龙用至240毫克,地塞米松20毫克,硫酸镁、氨茶碱持续静点,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血气分析PH:7.01,PCO2:65mmHg,病情危重。患者入院后立即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辅以镇静肌松剂治疗,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人机对抗,主管医生仔细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救治,终于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转危为安,3天后成功脱机,半月后病情稳定康复出...
-
反复咳嗽不愈结合运气病机予正阳汤施治
杨某,女,66岁,戊子年生,2014年10月2日首诊。 患者一月前曾因反复咳嗽不愈来诊,咳嗽以下半夜为甚,痰白清稀,血压高,夜尿多(3~4次/夜)。先用乌梅丸后下半夜咳止,又用小青龙后痰消咳愈,但血压未降,夜尿仍多。1周前再次出现咳嗽,痰黄质稠,咽部异味感、时有恶心、头痛,汗出汲汲,纳差,寐差,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微数。结合运气病机予正阳汤施治。 处方:炒白薇6克,玄参20克,旋覆花10克,(包)炙桑白皮15克,炒当归10克,大川芎10克,炒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炙紫菀10克, 生姜片10克。14剂。...
-
治疗当令咳嗽兹结合验案介绍
2014年是甲午之年,属土运太过,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因此,不管是上半年火热气盛,还是下半年暑燥较旺,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的运气方麦门冬汤都有运用机会,笔者用此方治疗当令咳嗽、咯血等症屡获效验,兹结合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病案1 雍某,女,50岁,2014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咳嗽1月,接触油烟或遇冷易作,伴咽喉干痒,手足心热,遇冷易汗,烦躁,大便干结,痰少黄黏,胸闷,寐差易醒,每夜只能睡3~4小时,左侧头痛,食纳尚可,舌苔薄干质淡红,脉细小滑。 虑及今年是“少阴司天,热淫所胜&rd...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应内外治结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卢灿辉 林汉平 廖丽媛 魏绵伟 王某,女,68岁。2009年8月26日诊。患糖尿病10年。一个半月前散步时,左脚磕碰石头,当晚第1、第2趾红肿热痛,1周后2个脚趾溃破流脓,半月前二趾变黑,露出骨头,足背暗紫色,西医外科医师建议住院手术切除二趾,否则可能需全足切除。现面色晦暗,舌尖、边密布瘀点,口干、头晕,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四肢常麻痹,胸闷痛,常心悸,胃纳差,大便干结,1周1次,小便次数多,夜尿12次。脉细、代。血压正常。血糖9.2毫摩尔/升,心脏彩超提示:冠心病。 处...
-
倪青教授应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糖尿病
倪青教授集 30 年临床实践,总结出应用病证 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并在其中贯穿使用对药 或串药,通过多年临床验证,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就其治学经验及用药特色简介如下。 1 学贯中西,病证结合是关键 病证结合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其借 助于现代医疗检测手段、现代医学理论、思维方法 对患者作出疾病诊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学思维 进行辨证,确定治法,组方遣药,达到提高疗效的 目的 [ 1 ]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中医临 床诊疗和研究的重要模式之一。病证结合的诊疗思 想是中医临床疗效得以提高的关键...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弱视效果好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过多年摸索;认为:近视、弱视的发生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功能紊乱所引起,经辨证施治、点穴、推拿、针灸等治疗可调节脏腑阴阳失衡及矫正气血功能紊乱。所以用上述方法治疗弱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弱视的概念:弱视是指无器质性病变,无眼部结构缺损,以功能性因素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而且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者;或有器质性病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能矫正的称为弱视。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视功能发育期持续6-8岁,如在这个时期受各种原因影响造成双眼视物障碍,视细胞...
-
过敏性鼻炎体质辨证结合脏腑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对应为“鼻鼽”。中医重视辨证与辨病,对于鼻鼽,其病因病机关键在于卫阳不固,肺气不宣,或内热外寒,或真阳不充。针对于此,笔者一般以过敏煎为基本方(防风、银柴胡、乌梅、甘草),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辨证结合脏腑。 鼻鼽发病除肺脏外,与脾肾密切相关。脾位于中焦属土,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肺脏,协助肺脏输布灌溉上焦津液,脾气不足,则津液失于输布,肺气不利,母病及子,可致发病。因此对于脾胃虚弱者,常加焦三仙、山药、白术等助其健运,而伴有湿阻中焦者常加厚朴、茯苓、薏米...
-
鼻衄治其标原则结合局部用药
1.热邪犯肺症见口鼻干燥,或呼气有灼热感,衄血,血色鲜红,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洽宜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方选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2 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杏仁10 克,生甘草6克,芦根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lO 克,旱莲草15克,栀子炭12克。水煎服。 2.胃火炽盛症见鼻窍灼热干燥,衄血量多,血色红,口干口臭,渴欲饮凉,大便干或秘结,小便短赤,或兼齿衄,烦躁,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选清胃散加减: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当归10克,生地...
-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理论与实践探索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心内科 陈联发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被学术界公认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其中精神调摄、修心养性是根本,中西医药物治疗是基础,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运动疗法是核心,中医理疗和中医药膳是特色。 为了改善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复发,减少死亡率及患病率,除了基本的临床治疗,同步进行心脏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西方心脏康复模式客观、定量、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突出中医学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传统的康复养生理念的优势,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的中西...
-
精准医学、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病证结合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薛梅 大数据分析时代,将病证实质研究与精准医学有机结合,建立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并符合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际和中药多靶点干预特点的方法学新体系,是中医药研究取得历史性进展的难点和突破点,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医学是生物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个体化医学的更精确定位与升华,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热点内容。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课题组以在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Ⅲa(GPⅠb、GPⅡ...
-
冠心病心律失常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
陈美华,女,1944年出生,福建闽侯人。1969年于福建中医学院医疗本科六年制毕业,现任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省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损害心脏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对其治疗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因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该类药物...
-
中西医结合治冠心病的循证实践与思考
近五十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团队遵循循证医学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心血管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但也应该看到,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循证医学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循证医学研究 上世纪70年代,陈可冀院士带领活血化瘀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精制冠心片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设计、分阶段对照的临床试验,被循证医学专家认为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篇RCT多中心的临床...
-
卒中后超早期活动结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组织局灶性缺血, 导致神经 系统即刻或进展的废损,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致死率 和复发率 [1] 。大部分患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影 响生活质量 [2-3]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 尽早针刺治 疗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 [4] 。在所有 的康复目标中, 改善行走功能是卒中患者最重视的目 标 [5] 。我们观察卒中后超早期活动结合醒脑开窍法针 刺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走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 活动改善的影响, 寻找重返行走的快速途径。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
-
中医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
患者梁某,男,59岁。2015年10月9日,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两周余”入住我院内科病区。患者于2015年9月22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麻木,伴口角歪斜,无意识障碍。遂至外院就诊,确诊为右侧半卵圆中心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但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侧肢体肌力3-级,难以行走,转至内科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欠清,易流涎,无饮水呛咳,胃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予内科基础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营养神经...
-
康复新液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研究
慢性牙周炎是五官科常见疾病之一, 属于中医学 “牙宣 ” “齿动摇” 等范畴 [1 ] 。该病高发于 35 岁以上人 群, 是由于感染多种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后炎症细胞 侵犯牙周组织, 造成牙槽骨被破坏而导致的牙周支持 组织慢性感染性炎症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 65% ~ 75% [2 ] , 临床以牙龈出血、 牙周袋形成、 牙龈红肿痛、 炎 症反应、 牙齿松动等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牙齿脱 落, 对患者外貌美观和咀嚼造成一定影响。该病发展 缓慢, 病程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