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 第19页

精神 第19页

  • 老人 精神自助 想象养生

    老人 精神自助 想象养生

    “想象养生”调节身心 想象养生,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想象来达到调节精神、愉悦身心的目的。现介绍几种不同的想象养生法。 一、想象天。想象蔚蓝的天空,使人胸襟开阔、宁静爽朗;想象蓝天与草原,令人心旷神怡、舒畅豪放;想象白云,有轻舒安逸之感;想象五彩霞光,给人以温暖、悠闲、安宁和美好的联想。 二、想象地。想象青山幽谷,使人神清气爽;想象黄河,令人神情激荡;想象长江,促人奋进,利于血脉通畅,经络疏通;想象甘甜的泉水,使人心平气和;想象花红柳绿,不仅悦心,也利生津;想象寒梅傲雪,使人能增强自信心。...

  • 秋季养生 精神调摄

    秋季养生 精神调摄

    从文字的构成来看,“愁”字由“秋”与“心”相合而成,二者相同的文义与起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理解为古人把秋天的心情就做“愁”的含义了。可想而知,秋季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黄帝内经》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最易出现抑郁症。中国古人之“佳人伤春,才子悲秋”,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写...

  •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看到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在中医药报上刊登后,我们的学生都掀起了学习国医大师热潮。既为他们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又坚定了他们学中医的信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既是对中医学子的期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期盼,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各中医药高校掀起学习国医大师潮 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宣传学习国医大师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中医药的精神。该校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医大师,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总结...

  • 冬季养生要保持精神安静 做到含而不露

    冬季养生要保持精神安静 做到含而不露

    寒冷的冬天,朔风凛冽,冰雪交融,阳气潜藏,阴气极盛,自然界的蛰虫伏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冬季养生重在养神,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就人体而言,此时既可表现为生理上的“冷酷”,又可反应在心理上的“无情&rdq...

  • 良医本着防病如防敌的负责精神

    良医本着防病如防敌的负责精神

    《孙子兵法》是人类历史上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一部思想深邃、体系完整、文采斑斓、说理精微、词约义丰、结构谨严、空前绝后之军事巨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被广泛泛应用于军事、外交、商业、文化、体育、生活等各个领域,也同样适用于医学领域。 疾病重在防御,医者用药如调兵遣将,药用错了要死人,兵用错了要伤亡。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药亦然。兵法与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内涵的哲理和思维方式,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医学史上,历代医家汲取兵家的理念和智慧,融会贯通,在传世的医著中留下了诸多的中医格言,闪烁...

  • 养生秘诀 饮食、精神、运动

    养生秘诀 饮食、精神、运动

    记者在济南采访国医大师尚德俊时,他讲话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假如不清楚尚老的真实年龄,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人。 1995年尚德俊退休后,为了患者仍坚持每周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出两个半天的门诊,20多年来风雨无阻。每次出门诊,尚德俊都步行前往。他说:“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要坚持。” 现在,83岁的尚德俊仍然坚持自己做饭。当问及他的养生秘诀,尚老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从饮食、精神、运动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经验。 饮食 关于饮食起居的...

  • 掌握广汗法治疗的实质精神

    掌握广汗法治疗的实质精神

      对于肌表来讲,最容易造成不通的就是寒,于是我经常告诫患者——   日前,一名在武汉上学、家在西安的患者在“好大夫在线”网上咨询:“记得您告诉过我,最好是在阳光充裕的室外锻炼,我回到西安之后按照您讲的,一般都是在室外快步走锻炼,感觉出汗的效果是要比在室内好些。但是西北的风比较大,我因为上半身出汗较多,因此上半身不敢多穿衣服,这样一来出了汗,无论出多出少,都会容易冷,这样对不对?我在出汗的时候是不是不能吹风?我能否考虑每天出去晒晒太阳,在风大的日子...

  • 立夏节气精神养生戒怒躁

    立夏节气精神养生戒怒躁

    5月6日为立夏节气,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心理状态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因此,立夏养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平和度夏天。 起居养生接地气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人们往往容易晚睡早醒,造成睡眠不足,白天常“打盹”。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精神养生戒...

  • 饶宗颐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益于养生有道

    饶宗颐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益于养生有道

    2015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会见98岁高龄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年近期颐的饶先生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这得益于他的养生有道。 饶宗颐自14岁起,就练“因是子静坐法”,坚持了几十年,如今仍可以轻松地将腿“双盘”打坐。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沐浴和静坐后散步;上午做研究,写作;午饭后略微休息又开始忙碌,写字画画;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如此规律的生活,是其长寿的基础。 古人说,“寿从笔端起...

  • 春季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

    春季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

    “菜花黄,痴子忙”说的是春季是精神疾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期。每年春节后到5月份这一段时间,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就明显上升。 一位50多岁的大妈,平日性格外向,爱说爱笑,火爆脾气,热心肠,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她做主,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喊累,爱无私帮助别人,给陌生人钱物,而且干什么都热情高涨,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就在前几天,这样一位“女强人”被送到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原因是家人和乡邻都接受不了她的“超强发挥”。经过...

  • 养情绪喝花茶 春季的精神养生

    养情绪喝花茶 春季的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中“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的养生总则,虽可比冬天睡得稍晚一点,但注意勿过子时,即11点前睡觉为宜;早上则可起得稍早一点,漫步缓行。   穿衣服,下要厚“下厚上薄,脚部保暖”是此时衣着方面的“八字诀”。   晨早起,可六点春分后比之前早一些起床有助于体内的阳气升发、阴精沉降,早上六点是个不错的起床时间。   吃东西,多甘味肝属木,春季肝气旺盛容易克制脾所属的土。酸味入肝...

  • 中医对危症重症 要有“承担”精神

    中医对危症重症 要有“承担”精神

    空气中带着一丝寒意,但阳光明媚,天高气爽,我们一行八人,在毛德西教授的带领下,西行咸阳,去拜访国医大师张学文先生。 张学文虽年已八旬,但仍然在门诊为病人把脉看病,在诊疗之余,他会见了我们。他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谈话中还带有关中的口音,厚重、质朴、直率。 张学文出生在一个岐黄世家,从小就受到中医药知识的熏陶,十几岁就给乡亲们看病,至今近70载。张学文说,“要想成为一位名医,就不要脱离临床,要把为病人解除痛苦当成大事,丝毫不能松懈。”即便是当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时候,他也从未离开...

  •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

    夏季阳气盛于外,是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季节,我们应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午后可根据个人情况补足睡眠,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

  • 中医理论 继承发扬“和”精神

    中医理论 继承发扬“和”精神

    12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转身离去,“像一缕阳光抽离了大地”。有人说,曼德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执着于用和平的方式消解民族与种族间的冲突。 其实,面对疾病时又何尝不是如此。长期与疾病打交道的人都明白,疾病并非人们口中的“恶魔”,与其执着于和“病魔作斗争”,不如把它当朋友,和平何处。 “和”字本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谐”则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犹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笔者于1977年~1986年随朱良春学医,9年中,先生的治学精神、医德医术及学术思想,影响了笔者一生。   每日必有一得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刚毕业,就随朱良春教授到门诊,老师教诲:对病人要有和蔼的态度,仔细耐心地望闻问切,准确地辨证施治。最终讲究卓越的治疗效果。他常讲: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除了看病,他都在研究、讲学,为的是使中医薪火相传。他说做一名合格的中医要“以德服人,以术服人”,并要求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

  • 学习和继承万友生的中医精神

    学习和继承万友生的中医精神

      当代著名伤寒论大家,驰誉中外的中医热病学者万友生教授逝世已十周年。作为他的学生和女婿,我深深沉浸在悲痛和怀念中,多年来,我一直思索着我们后人和学子,应当学习和继承先生的什么精神?   自强不息   万友生先生(1917年~2003年),江西省新建县人,17岁从高安县念完私塾来到南昌市绳金塔罗家塘,考入江西国医专修院学习中医,该院是由江西省著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创办,培养了很多江西省近代优秀中医,如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杨卓寅、王家瑞等。万友生有诗一首,记录当年读书的情景:“罗家塘畔月华明,...

  • 消忧思郁怒精神苦闷 双花西米露

    消忧思郁怒精神苦闷 双花西米露

      忧思郁怒、精神苦闷是导致气血郁结的原因所在,主要表现为多数人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舌淡红、苔白、脉弦等。双花西米露中,玫瑰花化瘀解郁,茉莉花主温脾胃,利胸膈,西米温中健脾。阳陵泉亦可用于治疗与肝相关的病证。   很多人都觉得不理解,《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怎么说也是贵族小姐,可她为什么总是这样愁肠百转,泪水涟涟呢?实际上这是身体原因造成的,虽然在整部《红楼梦》里才看到了林黛玉一个,可实际上这样的人非常多。这类人在体质分类上,就属于气郁质类型。   ...

  • 运动气血 涵养精神

    运动气血 涵养精神

      周信有,1921年出生,汉族。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对《内经》理论研究颇深。     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周信有年逾九旬,一向提倡养生保健、防老抗衰应从青壮年开始。他说:“在身体尚未出现衰老的异样变化之前,就应讲求养生之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周信有如今仍然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并且坚持每周上五次半日门诊,热忱为病患服务。总结其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锻炼动静结合   周信有出身于武术世家,养成了...

  •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 此时天气转凉,秋风肃杀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凋落明净而成熟平定。在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如同鸡的活动规律那样,天黑就回家睡觉,天亮睡醒就起床,使心志安定平静,以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让此前向外宣泄的神气收敛,以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养生方法。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秋三月”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的三个月,按...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志失调内伤为病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志失调内伤为病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有这样一段话:“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是“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与预防疾病的问题。 这段原文是说: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健康长寿。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情绪表现由心脏主宰,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

  • 夏天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

    夏天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

    夏天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即是夏天要使精神象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使精力充沛、饱满,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只有神气充足才能使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机能便会发生紊乱甚或受到破坏。 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这说明,夏天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而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则可影响人的一切机能活动。夏季暑气当令,赤日炎炎,腠理开泄,心气最易耗伤,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

  • 《内经》精神情志调节

    《内经》精神情志调节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关于精神情志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

  • 全方位中医药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目前,精神卫生疾病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医药可望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与魅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赵永厚指出,针对当前的神志病发展状况,有必要构筑清晰、完备的中医神志病学理论思维,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进一步制定相关防治措施,以期早日编织成“预防-治疗-康复”与“医-教-研-产”相结合的全方位中医药精神卫生...

  • 中医药+文化 医祖扁鹊精神绵延

    中医药+文化 医祖扁鹊精神绵延

    近日,从河北省中医药工作会上传来好消息,为加快推进河北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河北2016年将大力培育发展健康旅游,鼓励各地在有条件的旅游区,开展药浴、中药熏蒸等养生保健项目。省中医药管理局将配合省旅发委,承办好“首届中国(河北)康养旅游大会”,制定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宣传推介内丘扁鹊庙、安国药王庙、以岭健康城以及滦平、涉县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中医药特色旅游景点,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 中医药+农业 绿色生态闪耀燕山 河北承德境内拥有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达67...

  • 医院施整容术失败致病人精神失常被判赔偿

    医院施整容术失败致病人精神失常被判赔偿

    案例:2005年8月暑假,陈小姐在上海某门诊部进行了“驼峰+韩式隆鼻+韩式重睑”笑容整形手术。手术后约 10天,陈小姐的鼻部皮肤红肿、胀痛,并有血腥分泌物从切口流出,虽经治疗,但症状一直未能得到控制,同年10 月,陈小姐回到新加坡读书,由于鼻部感染,她一直处于失眠、烦躁、焦虑的状态中。一个月后,神情,比惚的陈小姐从楼梯上摔下,硬生生摔在大理石上,导致下巴、右腿等多处严重骨折,面部更是惨不忍睹。 由于陈小姐的鼻部感染一直没有好转,在她受伤后某门诊部为她取出了垫入鼻部的假体。但假体取出后,陈...

  • 把东直门医院的“精神”带回农村

    把东直门医院的“精神”带回农村

    2015年,对我而言极不平凡。这一年,我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届“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和20名河北基层中医一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从基层怀揣激情,奔赴千里帝都,经三月磨砺,是我作为基层中医人的一次蜕变。 回望这段日子走过的路程,感慨丛生。在为理想拼搏的过程中,我们刻苦、努力,用坚定的信念坚持着梦想;在实训中,东直门医院的老师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时间过得真快,总感觉我们像昨天才来一样,没想到就要返乡了,很是不舍。...

  • 肯定中医药应参与精神卫生工作

    肯定中医药应参与精神卫生工作

      编者按:历经20多年修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于2012年10月26日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高票通过,并在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于11月30日委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中医药行业《精神卫生法》普法培训班”,充分说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在中医药行业实施《精神卫生法》...

  • 《精神卫生法》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精神卫生法》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中医药行业在精神与心理障碍的防治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经为《精神卫生法》实施后中医药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与动力。面对问题,笔者认为中医药行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应对。   加强《精神卫生法》普法培训   增强法律意识,充分意识到《精神卫生法》实施给中国人精神生活层面带来的影响,包括给予医生与患者的权利、义务,才能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   加快建设精神与心理障碍防治体系   中医药行业精神卫生服...

  • 中医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中医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已经让中医精神卫生和中医心理学的人才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如果没有人才,中医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艰巨任务将难以完成,如果不能建立这样一个全新服务体系与模式,中医药行业最终将会损失至少三分之一的医疗市场份额,而且也会不可避免地使中医院在能否诊治、如何诊治精神与心理障碍方面陷入繁杂的医患纠纷之中。   业内人才的培养   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专业化高端人才。学习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中医背景、又懂现代精神病学和中医心理学的双料人才,解决中医心理学基础性人才瓶颈...

  • 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

    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

      《精神卫生法》共七章八十五条,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等作了规定。因此,中医药行业必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的作用。   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精...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