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第7页
-
继往开来 一代大师——悼念石仰山教授
2015年12月27日下午2时33分,素为敬重的国医大师石仰山先生突然与世长辞,驾鹤西去!噩耗传来迅即遍转申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为之震惊和悲痛。适时我正从南京返回上海途中,高铁窗外正处在寒冬阴森和一片沉重雾霾中。列车飞驶前行,我亦若有所思,突然我的学生王拥军博士和莫文博士紧接着来电报丧,真是当空霹雳,令我神魂失散,呆若木鸡。当我如梦初醒时顿觉无尽悲伤痛结胸膺,虽已是不争事实,但依然难以置信。6天前我曾去医院探望,见他稍为消瘦,但眼神明炯,谈笑风生,思绪清晰。何知此次相见竟成永别,死神又何其残酷也! 我与...
-
悼念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 心如璞玉身若大川
2016年4月1日,国医大师,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玉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震颤着每一个中医人的心。谨以此文,怀念我们心中敬爱的王玉川老师。 建《内经》现代教育体系 1957年,王玉川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创建内经教研室。建校初期,没有教材,选用《内经知要》作为教材,当务之急是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达《内经》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没有现代文翻译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率领教研室同事夜以继日的研究、整理和翻译,完成集前人大成的《内经讲义》,建立了现代《内经》的教育理论体系,打开...
-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人物简介】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
-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驾鹤西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教授郭霞珍怀着对恩师的感恩与怀念,向笔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王玉川。 治学严谨 言传身教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几乎每天都泡在办公室或图书馆里,就连寒暑假也都用来查阅文献,研读中西医药的各类相关书籍,抑或备课抑或写作之中,留下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在郭霞珍为笔者展示的王玉川手写笔记中,可以看到,泛黄的本子上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备注明确,该句出于何处,由何人所写,写于何年何月,一目了然。很难想象在没有便捷的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的时代,查阅如此丰富且细致的资料需...
-
国医大师贺普仁钟爱针灸文物和古籍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是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评审专家,那时因为感到自己与贺普仁教授之间差距太大,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前去拜访。直到毕业10年后才揣着已经出版的两本与贺普仁有关的小书,怀着几分惴惴不安的心情去见贺普仁。当我如约走进琉璃厂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内,贺普仁正在给人看病,后来我才得知,贺普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为来自各方的病人义诊,我见到的只是无数次义诊中的一幕而已。待病人离去,我趁着贺普仁针还在手,就提出想体验一下针感,贺普仁为我扎了内关穴,进针轻灵无痛,针刺到位后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术式便静以留针,不一会儿针感出现并渐...
-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裘沛然(1916年1月30日~201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裘市村。11岁师事姚江学者施叔范先生,1931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事丁济万先生。1958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4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是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79年后担任上海市市政协常务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
-
国医大师刘敏如 中医药构建国际医药卫生话语权
国医大师 刘敏如 目前国际上各种思想交融、交锋频繁。西方科技独霸的现象以及科学主义的干扰,使发展中国家很多优秀文化和科技,得不到理解,不能发挥为世界服务的作用。 中医药在国际医药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大力争取中医药走出国门的话语权,是走向国际首要工作。确定中医药话语权,第一要有实力,第二要有队伍,第三要有平台,要设计好话语权的议题,把握好话语权导向,贴近话语权对象。其中,新闻媒介是先锋,专业人才是实力,将国内的中医药优势和成就有组织、有计划地由专门机构来落实和推广。 设计好话语...
-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中医药著作出版要做到推陈出新、不落窠臼,需要把握开启山林、独树一帜、引领方向、群体传播、持续影响、可以复制六个方面的考量,具备大师本人、传承人、出版社三个要素,处理好厚与薄、全与专、道与术、传与承、传统与现代五个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中医药著作的出版是否真正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工作,一是重印,二是再版,三是获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医大师传承录》,不仅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医大师的群体系列著作不仅现在要体现当代水平,若干年后也应当是有重...
-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导源及研究进展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化背景影响下,在反复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本文探索与梳理了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脏象理论的奠基,到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医家们对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述了近现代脾脏象理论的成熟,叙写了各代医家的足迹,阐述了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脉络,并以2013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rdquo...
-
把脉中医药文化传播 国医大师石仰山收徒
11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图书、报纸集中审读会在京召开。新闻媒体、科研院所的专家纷纷建言,为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现场“把脉”,提出针对性建议。 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中医药报》的发展变化,认为本报在提升医疗工作者业务能力、捕捉中医药热点事件,用新闻故事讲述中医药新政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 《健康报》总编辑周冰认为,《中国中医药报》关注行业基层发展,需加大对现有名医、名药的宣传力度;《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辑张坤表示,《中国中医药报》应...
-
携手中西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
10月23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北京论坛(2015)在京召开。京津冀三地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三方将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成果创新转化平台以及人才综合培养平台,发挥京津冀中西医结合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加强中青年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的全面培养,整合三地学术资源,促进优势医疗资源共享。 京津冀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人才培养—“...
-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在河北石家庄举办。 培训班上,代表们观看了介绍国医大师李士懋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视频,大家沉痛哀悼,深情缅怀。李士懋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平易近人,深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爱戴和尊重。此次培训班是李士懋教授去世后举办的首次传承学习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医刘亚娴教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姚梅龄、河北省...
-
体验中医药 国医大师孙光荣 规范化诊疗
3月2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新闻媒体中医药素养培训班在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开班,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健康报、工人日报、中国日报等20余家媒体的40余位记者参加了培训活动。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作题为《中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主题演讲,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生动讲解回归本源的中医学理念和知识,强调身心健康、心意合一、以和为贵的重要性。当天下午,媒体记者分组体验了厚朴中医诊所的身心健康评估、针刺、按摩、刮痧、站桩和艾灸等中医传统技法。 通过本次学习和体验,记者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
-
揭秘10位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本文为大家介绍10位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5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4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 长寿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