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师 第5页

大师 第5页

  •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国医大师,是祖国授予您的最高荣誉, 针灸泰斗,是国医界赋予您的最高桂冠, 程莘农大夫,是人民给予您最亲切的称呼。 每天清晨, 您就早早来到东直门针灸医院的门诊室, 像迎接朝阳一样,迎接着每一位患者, 几毛钱的挂号费, 几块钱的医药费, 几句亲切温暖的医嘱, 践行着您悬壶济世,患者有医,医者无私的信条。 这一信条,化为您高尚的医德, 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

  •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

  • 国医大师谈养生四法

    国医大师谈养生四法

    吴咸中,男,满族,生于1925年8 月,辽宁省新明县人。天津医科大学外 科教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世 界外科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虽然高龄,但身体健康,谈到养生方 法,吴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俭朴。生活规律 我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家 庭。父母崇尚儒学,母亲勤俭持家,都以 “俭以养德”教育子女。我们兄弟姐妹五 人,自幼养成生活俭朴的习惯,至今仍 然如此。改革开放后,家庭经济好转,已 无拮据之虞,一日三餐,坚持多吃粗粮, 少食荤腥厚味。即使节日聚餐或公务宴...

  • 热心中医文化传播 赞国医大师郭子光

    热心中医文化传播 赞国医大师郭子光

    中医发展问题仅仅依靠中医药的行业媒体还很不够,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体来宣传中医药。我在新浪网发表一系列中医博客并邀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郭子光等著名中医专家参与访谈。 2008年3月13日,郭子光教授参与的第1次“国宝中医集体做客新浪网”在网络上视频直播,主题是“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主要讨论如何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节目中郭子光说:“我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首先就应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才能谈得上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 哀悼国医大师郭子光

    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 哀悼国医大师郭子光

    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郭子光先生,于2015年5月17日去世。作为九三学社同志和学生,痛失良师和九三前辈,中心惨忉,悲痛难言。 曾记2年前,学校为先生举办“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从医6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我作为学生写了简介短文:先生1932年12月26日降生于荣昌县仁义镇郭氏中医世家,父亲郭治安其时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医先生,熊罴协梦,中年弄璋,取名子光,表字茂南,翼其光大祖业,名茂天南。先生家道殷实,诗书传家,幼承庭训,天资聪慧。然四岁失恃,七岁失怙,终天之恨,尤...

  • 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养生秘药

    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养生秘药

    国医大师夏桂成今年已八十四 岁,仍然精神矍铄,奋战在医疗、教学、 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周的工作安排 是上午门诊四次,查房一次,下午图书 馆查阅资料或撰写稿件或著书发表。 学术“高产”,风采依然,他并无特别的 养生秘药,全凭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 思想境界。 生活规律合拍日月星辰 夏桂成根据《周易》所阐述的自然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阴阳之气总体 协调人体的代谢,平衡着阴阳,使之顺 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就会颐养天年。 他非常反对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一些 人夜作昼用,昼则夜寝,黑白颠倒,生 活无序...

  •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持重观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持重观

    路志正先生是首届国医大师,悬壶至今七十余载。路志正多年前创造性地提出“燥痹”“产后痹”等新的病名和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是当代中国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名医云集,名满天下。四十年前有周恩来总理谓“最懂辩证法的医生”蒲辅周先生,后有中国第一批国医大师之首的路志正先生,二人都是思想丰富、气象博大、视野广远,以崇奉实践、守先待后,用无比宽容、大度、开放的胸襟,吸收和尊重现代医学的人。他们秉承主通不主专的治学之道,内外...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作者简介:   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对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颇有研究,曾发表“一枝高竹独当风——论陆广莘医学思想”等论文。   ●把陆广莘的学术经历和中医学的坎坷命运联系起来考察,知人论世,陆广莘医学思想不仅是他个人60余年学术生涯培育出来的丰硕之果,而且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舞台上的满山红叶。   ●陆广莘医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生之道,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环境生态科学、传统医学、现代...

  • 拜访国医大师刘尚义札记

    拜访国医大师刘尚义札记

    在“第二届国医大师”中,有一位大师刚过古稀之年,但他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已有50余年,至今他还在为病人把脉看病,他就是贵州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刘尚义先生。 近日,我们在毛德西教授的带领下,专程赴贵阳拜访了刘尚义教授。刘教授精神饱满,热情豪放,但在谈到自己治学经历及临证经验时,却又含蓄少言。他说:“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国医大师,至于我,还是叫郎中。”在一个多小时的漫谈中,刘教授谈到了自己的读书、临证以及独创思路,使我们颇受启发,获益良多。...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朱良春教授经常能从患者的个例情况中总结经验,逐渐寻找规律,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新中医诊法   朱良春认为,中医学有许多理论、方法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新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察病的水平,是当代中医的职责。他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   朱良春以“肝开窍于目”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受到《本草纲目》秦艽条下引崔元亮《海上方》用秦艽治黄疸,述其症状“目有赤脉&r...

  • 国医大师朱良春 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国医大师朱良春 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朱良春“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朱良春尊师重道,既有很好的继承经验,也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到处讲座都是“干货”。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传统,是朱良春一贯的主张,也是他取得医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医大师朱良春 年且百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见证了中医的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巨大价值,他以自...

  • 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

    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

    在北京近现代中医界,有一位声名显赫的针灸大师,他行医50余载,以极高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在北京的针灸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人称金针大师的王乐亭先生。 王乐亭,名金徽,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运河西岸的王指挥庄,卒于1984年2月25日,享年89岁。 六寸银针治疗瘰疬 王乐亭早年习文,机缘巧遇,掌握了六寸银针治疗瘰疬的民间绝技,并以此为患者疗疾。1916年他21岁时考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四川籍的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陈肃卿...

  • 国医大师评选应考量学术影响力

    国医大师评选应考量学术影响力

    评选国医大师是近年来引起中医药领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通过评选既可以充分地肯定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贡献,也可为中医药行业以及中医人才的成长树立榜样,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两届国医大师,向60位从事中医药工作(包括民族医药)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为了使今后国医大师评选工作做得更好,使其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下去,我们对评选的情况和有关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价: 揭秘...

  • 师拜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师拜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2010年5月,我拜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师。李老德高望重,能够跟他学中医,真乃三生有幸。然而激动和兴奋之余,我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36岁时才开始走上中医之路,深恐学业不精,不能传承好李老的学术思想,怕有损人民生命健康,有辱于师门,愧对恩师的栽培。   我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在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与李老相识缘于2005年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请作为名誉会长的李老参加。我作为协会成员同李老共进午餐,聊叙数语。李老对中医药保健品事业发展正确而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

  • 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

    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

      2005年,我有缘结识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老院长,并成了忘年交。亲眼目睹大量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的疑难症病人,经李老治疗一段后,大都好转、康复,使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0~2011年,我有幸协助整理反映李老医学人生的书籍《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进一步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老强调,学医要具仁人之心,文理通、哲理通、医理通,才能百病通。因为我不是中医科班出身,大学学的是中文,自感中医学术博大精深,愈学愈感觉不足。李老鼓励我说:“有良好的中文基础,文理通、哲理通,...

  • 国医大师颜正华 总结的养生法

    国医大师颜正华 总结的养生法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颜正华的学术继承人张冰教授 近期发表文章,用“数据挖掘法”整 理了颜老10年的处方用药特点, 并就此总结出他的养生法。 精神平和颜老l临证用药以 平和为主,颜老给人的第一感觉也 是气息平正。颜老常用的精神放松 法有练书法、哼汤头歌、练气功等, 认为静坐气功是很好的放松方法。v 饮食清淡“数据挖掘”发现 颜老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陈皮的 使用率高达70%以上,证实了饮食 不清淡、不节制导致的脾胃气机壅 滞是脾胃受伤的重要原因。颜老饮 食清淡,...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国医大师李振华》等。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急性热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笔者通过学习李教授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卫气营血辨证治流脑   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李振华教授提出治疗...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医70载,研究疑难病证诊治,创立“衡法”治则。专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疑难病证创衡法   颜德馨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

  • 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他们都是蜚声津冀的名医,均出生于1912年,如今故去,却经历各异。在谈起哈荔田、何世英和郭霭春三位津门中医大师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逝去的背影组成,有人来去匆匆、两手空空;有人则步履铿锵、造福桑梓。三位先生一生以育人、救人为己任,直到走进历史,义无反顾。”回顾他们的从医岁月,记者对中医传承感悟很多。   打破“术不传三代”的哈荔田   他一生以自己是布衣中医为荣。晚年拒绝出专家门诊,在家为广大患者义诊。在突发疾病去...

  •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

    •“从中调治”是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内科杂症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其独特中州学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先生提出“杂病论治,重在中州”“从脾论治,调肝为主”。 •“中州”即肝、胆、脾、胃,四者同居中焦,治疗杂病强调“中气”,昔人有云“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气者乃脾胃二经中间之气也,人身之十二经气升降变化皆以中气为核心...

  • 见习于国医大师

    见习于国医大师

    最近,辽源市中医院《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成功验收,我有幸成为这一新型师承模式的10名学员之一,我们到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实地跟师进行传统的师带徒学习,集体跟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学习。三年学业结束,在验收仪式上,国医大师孙光荣向我颁发了《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研修结业证书》,并赠送《中医大师诊籍》。 三年前,我踏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跟师学习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们10名来自吉林辽源的中医学徒,一踏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赵朴初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名言便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不觉眼前一...

  • 回忆国医大师何任先生身边的日子

    回忆国医大师何任先生身边的日子

    □ 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月23日是国医大师何任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之前,为纪念他老人家而编撰的《何任临床医学丛书》共五册也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陆续出版。手捧新书,感慨万千,30多年前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1977年夏天我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不久学院安排我到时任副院长何任先生身边做些学术秘书类的工作,由此也开启了我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生活长达30多年的人生旅程。   积累临床医案   我到先生身边工作,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医案。一天,先生交给我一叠厚厚的病人处方。...

  • 唐代医学文献大师:王焘

    唐代医学文献大师:王焘

    王焘(约670~755年),唐代眉B县(今陕西眉县)人。 王焘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祖父是唐朝宰相,自己亦是官僚,曾做过徐州司马。王焘性至孝,其母患病,经年不解带,亲自调理汤药;自己亦因“幼多疾病”,故对医学饶有兴趣,常喜欢与高明的医生探讨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从中受到许多教益。约于公元8世纪初,曾管理国家图书中心弘文馆,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沉醉于数千卷医药文献的阅读。凡所参考之书,均经他逐条地鉴别摘录,去粗芜,采精华;凡经摘录者,都注明出自某书某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紧张的阅读、鉴赏、...

  • 追记一代针灸大师邵经明

    追记一代针灸大师邵经明

      在百岁针灸名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邵经明同志逝世近半年之际,以此文追忆这位针界巨子。   邵经明同志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奠基人。     兢业解玄机,医传盖世功   邵经明河南西华县人,于20世纪30年代起便开始悬壶于西华、周口等地,他精于针术,工于汤药,临床讲究方精穴简、理明证清、效专力宏,重视中西合璧,四诊同参,针药并用,内外兼治。他勤耕不辍,谦虚好学,博古采今,使得他在诊治疾病中师古而不泥,治法独树一帜...

  •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精通医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精通医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精通医学,著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有关章先生的轶事最有名的莫过于较真“第三扁鹊”。上海某富商患病,群医束手,认为不治。有一位不甚知名的中医,诊视后独认为可救,处方数剂,竟告痊愈。富商很感激,慕章太炎书法名气,奉千元求先生为题一匾,想借重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个大字,曰“第三扁鹊&r...

  •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去年年逾古稀的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教授听说恩师朱良春教授腰部受伤,身体欠佳,心急如焚,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又有“恐高症”,要破例乘飞机去南通探望阔别20年之久的恩师,令我非常感动。   2013年圣诞节,李志铭教授带我冒着寒风,怀揣赤诚之心,专程前往江苏省南通市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朱良春子女的陪同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倾慕已久的国医泰斗。朱、李二位是“忘年交”,相交有30余年,鸿雁传情,感情笃深。我是...

  • 致中医 颂国医大师邓铁涛

    致中医 颂国医大师邓铁涛

    颂国医大师邓铁涛   耿耿胸怀炳日星,丹心赤胆中医情。   鞠躬尽瘁铎声远,法乳瓣香传令名。   济世仁心操术神,活人岂顾劳身辛。   医林翘首仰宗匠,薪火相传贻后人。 致中医   华夏名医夙有闻,岐黄济世妙回春。   割股之心施仁术,业向精深济世人。   理法方药思辨证,细切脉象鉴舌真。   临床案卷多文论,杏林中医令人敬。(鲁庸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