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伤 第12页

内伤 第12页

  • 麻仁丸到润肠丸便秘因于内伤

    麻仁丸到润肠丸便秘因于内伤

      麻仁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组成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和丸。第247条说:“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润肠丸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全方组成为:大黄、当归梢、羌活、桃仁、麻子仁,炼蜜为丸。“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血结,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也载有该方。   方书中多认为,麻仁丸由小承气汤...

  • 内伤发热中医方药治法

    内伤发热中医方药治法

    医案 气虚发热案 牛某,女,45岁。2014年5月15日初诊:间断性发热、乏力、头晕1年余,加重5天。症见:语声低微,面色潮红,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纳差,寐差,易感冒,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气虚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5g,陈皮15g,当归15g,茯苓15g,砂仁(后下)15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柴胡10g,升麻10g,防...

  • 眩晕临床以内伤为主 辨证论治

    眩晕临床以内伤为主 辨证论治

      眩晕,是眼花或发黑,头晕旋转,如坐舟车,起则欲倒,俗谓之“头旋眼黑”之病。其病因有外感眩晕和内伤眩晕两种。外感眩晕多是由感冒引起,是一种暂时病症,感冒愈则愈。眩晕临床以内伤为主,其病因病机有:1.肝风内动:《内经》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痰湿壅遏:《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3.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灵枢&mid...

  • 益气健脑汤治疗内伤头痛病

    益气健脑汤治疗内伤头痛病

    益气健脑汤治疗内伤头痛病 党参、黄芪各30 克。焦白术20克。炙升麻10克.竹叶柴胡10 克。陈皮10克,当归头 10克,炙甘草9克,生地、麦冬、茯神各20克,怀山药、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明天麻、旱半夏各15克.炒枣仁20 克。水煎分3次服.每剂服2日。用于内伤头痛病。症见头晕头痛、耳鸣脑呜、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软神疲、脉细缓无力、口不干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型患者。 (木蝴蝶辑) 治风寒感冒方 处方;前胡、防风各10克,苏叶、杏仁、桔梗、枳壳、荆芥各6克,辛夷、甘草各5克。每日...

  •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内伤咳嗽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秋冬季尤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支气管炎及哮喘等。中医学认为,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其中,内伤咳嗽常见久咳不愈,身微热,咳嗽痰多,或干咳少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及形体消瘦等症。治疗宜健脾益肺,化痰止咳。   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内伤咳嗽疗效可靠,大家不妨一试。   手法一:补肺金、补脾土   肺金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时,推拿者以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此穴约100~300次。此法具补肺气之效,适用于虚性咳喘、自汗、盗汗等症,并常与补脾土(大拇指螺...

  • 咳嗽者多为内伤咳嗽 辨证施治从“脏腑咳”

    咳嗽者多为内伤咳嗽 辨证施治从“脏腑咳”

      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共同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症。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九》中云:“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乃及它藏,此肺为本而它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伤它藏,故必由它藏乃及肺,此它藏为本,肺为标也。”将引起咳嗽的原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因肺脏自病或它藏病及于肺所致,尤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故临床以肝火犯肺,或脾虚生痰蕴肺,或肾脏亏虚,肺失宣降...

  • 对咳嗽按照外感与内伤分类的思考

    对咳嗽按照外感与内伤分类的思考

    《中医内科学》中把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进行辨治,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秋燥;内伤咳嗽分为痰湿、痰热、肺阴不足、肝火犯肺等。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具有局限性。 这种分类不能完全体现咳嗽的外感与内伤因素特点。初病就是外感咳嗽、久病就是内伤咳嗽,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 因为临床上,咳嗽的外感和内伤因素还具有如下特点: 久咳也可以属于外感 一般认为,久咳多由表及里,病位逐渐入里,演变成内伤咳嗽,甚至出现“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但是临床上确实存在...

  • 郁证以情志内伤为致病 中医辨治原则 分型施治

    郁证以情志内伤为致病 中医辨治原则 分型施治

    郁证是中医病名,病机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可参照西医学所称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异常等病。 辨治原则 笔者提出三元平衡学说:“人之三元(元阴、元阳、元),衡调则健,失衡则危,失调则乱”,认为“三元失衡,百病由生;三元渐衰,百病滋生”。郁证调治当以三元为要,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 咳嗽一证不外由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而生

    咳嗽一证不外由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而生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叫嗽,痰声俱有是咳嗽。咳嗽主要病位在肺。但是机体各部位之疾病都能影响到肺而成咳嗽。正如《素问•咳论第三十八》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归纳起来,咳嗽一证不外由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而生。 外感咳嗽 1 疏散风寒,肃降止咳 感受风寒,头痛鼻塞,发热恶寒,咽痒作咳,痰多稀薄,一身无力,舌苔薄白,脉浮略紧。用疏散风寒,肃降止咳法。 苏叶6克,苏子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紫菀6克,陈皮10克,炒牛...

  • 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三组中医药方

    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三组中医药方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一种独立性的疾患。《黄帝内经》云:“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辨证施治做了具体的论述,如《伤寒论》治疗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治表邪夹寒饮咳喘气逆的射干麻黄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咳嗽分为十类,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金元时期,《儒门事亲》认为外因六气皆可致咳。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

  • 咳嗽食疗 分清外感和内伤之咳

    咳嗽食疗 分清外感和内伤之咳

    医生,可以给孩子炖雪梨吗?可以喝萝卜水吗?可以煲川贝吗?可以喝蜂蜜吗?......。当孩子咳嗽时,这些是家长经常会提及的问题。 咳嗽的食疗同其治疗一样,也要分清外感和内伤之咳,才能更好的配合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咳嗽时间较短的,伴有发热的属于外感咳嗽。咳嗽时间较长,或反复迁延的,或干咳时间长的,属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两种。内伤咳嗽分为痰湿咳嗽、痰热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等几种。 1 风寒咳嗽 多见于冬春两季。表现:痰多色稀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声,易咳...

  • 内伤咳嗽案 方用左金丸麻杏芩龙汤合方加减

    内伤咳嗽案 方用左金丸麻杏芩龙汤合方加减

    内伤咳嗽案 患者耿某,女,32 岁,2014 年9 月 26 日就诊。 自述已咳嗽 3 ~ 4 个月,饥饿及食后加重,胃中反酸,若胸骨后有灼热感时亦会诱发咳嗽,伴见咽喉部干痒,脉弦滑,舌胖苔薄白。 证属胃气不和、肺燥气逆,治以和胃制酸、降逆润燥。 方用左金丸、麻杏芩龙汤合方加减。 生麻黄 8 g,杏仁 10g,黄芩 6 g,地龙 15 g,桑白皮 15 g,葶苈子 15 g,款冬花 15 g,紫菀 15 g,黄连 6 g,吴茱萸 3 g,浙贝母 15g,乌贼骨 15 g,煅瓦楞(先煎)30...

  • 试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内伤杂病

    试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内伤杂病

    自2019年底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来,各相关机构颁布了多种中医治疗方案,其中略有矛盾。笔者试简要分析此次流行病基本情况,鉴别寒温、疫病与此次流行病症状特点的区别,归纳总结COVID-19病程发展变化中的规律特点,依照中医辨证思维,审证求“机”,思考选方用药的内在逻辑,试述各版本方案的不同,以期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升临床疗效。 1 流行性不是疫病判断的标准 中医将疾病大体分为两类,外感病和内伤病。...

  • 内伤新咳的治疗要点 正邪并重 祛邪扶正 双管齐下

    内伤新咳的治疗要点 正邪并重 祛邪扶正 双管齐下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各家学说专业博士生导师宋兴长期深入研究伤寒、温病、温补等不同学派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见解和诊疗心法,对咳嗽治疗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现将其治疗内伤新久咳嗽经验加以总结。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宋兴认为,治疗咳嗽时不能只着眼于司呼吸的肺系统,同时还需把各个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看,临床上一些疾病的病位和病根并不在同一处,如子病及母,或母病累子,很多时候是标在此,而本在彼,内伤杂病咳嗽尤其如此。如果没有辨明真...

  • 内伤咳嗽 张志明化痰止嗽汤

    内伤咳嗽 张志明化痰止嗽汤

    张志明,男,1964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危重病症。 组成:法半夏12克,橘红12克,茯苓15克,枳壳15克,桔梗9克,浙贝15克,竹茹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 功能:化痰降气、清肺止嗽。...

  • 热病应分外感与内伤论治

    热病应分外感与内伤论治

    •热病病因总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热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一般情况下,四季所感热病为非传染性疾病,辨明为六淫之中何种病邪侵袭,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施治,往往可收佳效。 •内伤发热既有器质性病变,也有功能紊乱,往往病因多端,虚实交错,寒热互见。内伤热病虽不是外感所致,但二者之间并非绝无联系,正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久病不愈的外感热病可演变成内伤热病。 “热病”之名,虽于《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其名,但至今尚无准确定义。所言&ld...

  •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考寒、热二邪皆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邪始可互结。有形之邪为何?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夫痞之为病,皆由表邪乘虚陷里,与胸中素有之湿浊交相互结所致……然邪既互结于胸次,必郁而为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论中所说仍拘于外感,实符合内伤痞证之成因,即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湿浊化热,壅滞成痞。...

  •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以治疗内伤病的思维   拓展经方的应用   所谓“治疗内伤病的思维”,即从其对发病的认识和对病变的治疗,重点着眼于正气。用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观点以偏赅全,就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经方的生命长青,一方面需要正本清源,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应用。实际上,历代经方学者有意无意都在做着这两方面的工作。   经方的拓展应用,至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扩大经方所治病证的范围,另一种方式是扩大或补充指导经方使用的理论体系。前一种方式是历代经方学者所惯用的,如《伤寒论》中的...

  • 升降散治内伤病

    升降散治内伤病

      升降散本为治疗温疫而设,治疗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以及内伤病,俱属方剂的扩展应用。当代医家赵绍琴教授使用升降散不仅治疗温病,同时广用于内伤杂病,可谓善用升降散者。   赵绍琴教授在《温病浅谈》中指出:“火郁当发。发,谓令其疏散也。重在调其气机,可用升降散、栀子豉汤之类,气机输转则郁开火散,切忌寒凉滋腻……升降散可宣全身之气机,使郁热多从大便而去。其加减变化,用于杂病亦效。曾治一人,女,年32岁,四末不温,心烦梦多,面色花斑,舌红起刺,苔腻脉弦涩,曾服四逆汤,附子用至两余不效。...

  • 治疗内伤杂病

    治疗内伤杂病

      有学者认为,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就是为治疗内伤杂病而设。实际上,内伤病和杂病并不完全等同,《金匮要略》中所治为杂病,与李东垣所构建的“内伤学说”中的内伤病是不同的。对小青龙汤治疗内伤病有必要特意拈出。   “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喻嘉言语)用得其宜,可收桴鼓之效;用不适宜,坏事也竿影相随。《金匮要略》中即记载了小青龙汤动冲气之变证纷出。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诠解》中明确指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虽有芍药、甘草、五味子相佐,...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的主张,导致后世伤寒学者对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以上条文,...

  •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患者席某,女,34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 发热3个月,西医经相关检查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也未见疗效。现发热37.6℃~38.3℃,午后疲困无力,大便干结排出不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短弦滑。患者有情志抑郁不畅史。 辨证:内伤发热(木郁土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6克,葛根20克,竹茹15克。服药5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正常。1个多月来,随访患者未见再发热。 按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

  • 甲亢 李佃贵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

    甲亢 李佃贵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因很多,最常见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其他包括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散在性或家族性非自身免疫性甲亢、碘甲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性甲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甲亢和新生儿甲亢等。 甲亢的病因病机 甲状腺功能亢进没有特定的早期症状。早期症状多取决于甲亢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各个典型症状均可成...

  •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中医防治原则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中医防治原则

    周仙仕 1, 2 , 叶烨 1, 2 , 唐光华 1, 2 ( 1. 广东省中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脓毒症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治疗费用高, 但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却不理想, 而中医学干预脓毒症有独 特疗效, 根据中医学理论, 本病应属于合并内伤基础的外感病证范畴。内伤基础的存在使本病病机变得复杂并且 预后不良, 但如果能充分认识脓毒症的内伤基础特点及演变规律, 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则对临床医生辨治脓毒 症大有裨益。因此主要围绕着脓毒症内伤基础的本质、 脓毒症内伤基础的特点、 演变规律及脓毒症...

  • 补中益气汤,病案治内伤发热,习惯性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病案治内伤发热,习惯性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病案一:内伤发热 平某,男,37岁。素体虚弱,肝胃不和。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

  • 补中益气汤 病案治内伤发热,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病案治内伤发热,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病案一:内伤发热 平某,男,37岁。素体虚弱,肝胃不和。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

  • 精神内伤可致病 调养精神则可防病

    精神内伤可致病 调养精神则可防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看成重要致病因素,认为这七种过度的情绪变化,可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称为气机紊乱,所谓“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精神状态与发病密切相关,而且对预后也有巨大影响,强调“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过分强烈的情绪变动,也常是引起猝死的重要诱因。高血压病人突然暴怒,诱发中风,因脑出血而骤死并非少见。心脏病患者在过分激动时,也可能骤然死亡。   精神内伤可致病,调养精神则可防病。...

  • 分四型辨治内伤发热获得满意疗效

    分四型辨治内伤发热获得满意疗效

    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伤食发热症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不思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此证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方用保和丸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症见发热绵绵,自汗,气短,面色白,舌淡,苔白。此证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于外而发热...

  • 内伤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

    内伤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饮食太甚,病乃大作。 这段话讨论内伤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 “中气”,即上文胃气之别称。腑为阳,脏为阴。阳化气,阴成形。在李东垣的思维中,很多时候脏腑是阴阳、形气的化身,并非有具体形质的实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