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第116页
-
读《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的新著《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面世。该书是赵教授多年研读伤寒、深耕临床、执教讲学的荟萃之作,全书以三阴三阳系统论、体质论、方证论为纲,以伤寒条文之新释、方药之运用、疾病之接轨为目,旁及伤寒治学的境界思考,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现了三阴三阳系统视角下的伤寒全貌。 基于“阴阳三分”创伤寒三论 该书为三阴三阳正名,质难传统的六经辨证。作者指出,关于三阴三阳的实质,不管是经络、脏腑,还是阶段、综合,都同《伤寒论》原文存在一定矛盾,...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
-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对于中医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历代中医都是在熟读经方的基础上成为名医的。近年来,经典名方的研究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经方的研究。研究经典名方需要做很多工作,如中药来源的考证、炮制方法的考证、处方剂量的考证、煎煮方法和煎煮次数、加水量等,其中剂量的考证尤为重要。那么汉朝的用药剂量为什么比现在大?这不单单是度量衡不同的问题,与中药的炮制与称量先后也有关。 经方剂量考证 经方剂量的考证是无数度量衡专家和方剂学专家都为之不懈努力的研究课题,现列举三个重要研究结果:1957年由吴承洛出版的《中国度...
-
“病从口入”的伤寒、副伤寒
据报道,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部分中小学近日暴发甲型副伤寒疫情。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对甲型副伤寒这一疾病的关注。 伤寒、副伤寒是一类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菌分别是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两者病理变化、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相似,其中副伤寒有甲、乙、丙3种类型。病原菌分别属沙门菌A、B、C组。 副伤寒分布全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潜伏期为1—10天。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伤寒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则逐年上升。副伤寒急性起病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或结...
-
不洁饮食易感染副伤寒
最近,广西河池市罗城县数百人感染了甲型副伤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认为本次疫情的发生与水源受到污染和生活密切接触有关。 副伤寒是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副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也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度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碳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含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甲型副伤寒...
-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难经》上说:“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卫分受了风邪,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只要看它的典型方剂桂枝汤,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安卧,助其出汗,便可理解。不过桂枝汤用桂枝祛风,又用白芍和血,用生姜发表,即用红枣补中,两两结合,与发汗剂的专仗发汗退热,显然不同。意味着调和营卫是增强本身功能来祛...
-
学习《伤寒论》项背强几几 服桂枝加葛根汤缘何无效
学习《伤寒论》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将伤寒论简单化,完全依靠以症对应相应的方剂。比如《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很多人在临床上只要见到项背强几几、汗出,就用桂枝加葛根汤,有立竿见影者,有毫无寸功者,其中缘由如何,竟心中茫然。古人亦如此,以下试举医案一则。 陈士铎《辨证奇闻》原文载: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服桂枝加葛根汤不愈,人谓太阳阳明合病,舍前方无药治。不知太阳邪既入阳明,自宜专治阳明,不必又顾太阳。况葛根汤仍用桂枝以祛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