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 第112页

伤寒 第112页

  • 配伍的道理《伤寒论》“少与”和“多与”

    配伍的道理《伤寒论》“少与”和“多与”

    “中医开方是开格局、开方向的”,“中医是用气味来治病的”……诸如此类的言论看起来很“中医”,也对当世的中医西化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但笔者以为,在纠偏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偏,让后学者更多地关注了药物的配伍和比例(剂量比),而忽视了对于单方的药量和单味药剂量的关注。后学者会误认为:“既然剂量大小都一样治病,只要比例、格局对了就可以,那用大方就不如用小方节省药材。” 打个通俗的比方:有人...

  •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

      辨病因病机   包括致病因素与病理机制。   1.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跌、打、扭、挫等。   2.病理机制包括卫外功能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官窍与肢体关节不利,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损伤,脏腑的阴阳气血精津亏虚,功能低下,或不能振奋精神,温养经脉,固密肌腠,鼓动血行,或不能化生气血,敷布精微,荣养肌肤,滋养窍道,充盈血脉等。   辨其他   1.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包括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

  • 《伤寒论》六经实质

    《伤寒论》六经实质

      六经的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就某一个脏腑来说,就有虚实寒热等多种不同的脉证;就某一经脉来说,就是“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繁多庞杂的症状。这就涉及到中医各科许多病证,而非《伤寒论》六经所能囊括。   少阳枢机失运也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个病机中心,其表现形式不一,如升降失常、气血不和、营卫不和、水道不通、阳不宣发、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等,病位亦连及上下内外,只要病机所系关键在“郁”,多可治从少阳以转枢机。   《伤寒论》中推断诊断法的形成背景是认识和...

  • 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

    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

      ●有时症候群虽不具备,但若病机一致,医者只要抓住其病机实质,便可辨证准确,论治中肯。   ●治疗上,必须处理好主证与次证、兼证的关系,即在治疗一组症候群的基础上,附加治疗次证和兼证的药物。   《伤寒论》全书始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思维过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内经》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疾病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病机是“证”的高度概括,病机必然透过证候反映于外,通过辨证,法因证立,方随法出,药依方遣。兹...

  • 《伤寒论》互补对称

    《伤寒论》互补对称

      大千世界,阴阳之道,和谐之美,相得益彰。山岳的伟岸只有与河流的娟秀并存才能构成壮丽的画卷,男人的刚强只有与女子的柔美共舞才能奏出生命的乐章。受此启发,笔者发现,“互补对称美”是世间的普遍规律,若由此来悟中医,看《伤寒》,则别有一番滋味。《伤寒论》中,有阳证的同时亦必会有与之遥相呼应的某种阴证存在。同理,治法上,予阳法无效时,亦不妨改弦更张用阴法一试,则多有柳暗花明之感。顺此思路去看《伤寒》,则很多问题都会豁然而解。   一部《伤寒论》,首以“太阳病”开篇,...

  • 邢锡波《伤寒论》研究概述

    邢锡波《伤寒论》研究概述

      邢锡波认为,仲景所谓六经,实际上是指外感病的6大类型。每经以证候群为提纲,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确定施治的法则,以临床实践体现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认识。因此,不能拘泥于六经传变日数和次序。   伤寒所谓之传,乃转变之意,即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转变和病势发展,并不受日期限制,而是以内外条件为转移。   辨证时,必须认清主症,治疗时先从主症着手,主症一解,兼症亦随之而解。如不顾主症,而单从次要的兼症治疗,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邢锡波(1906年-1977年),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当代...

  • 《伤寒论》经方配伍严谨

    《伤寒论》经方配伍严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仍然是持续地给予肯定,并将继续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但是,对于这个“扶持”,我们要正确解读,不能认为有了国家的扶持,我们就可以不努力作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以沾沾自喜了。   纵观中医现状,很难令人乐观。目前中医不仅后继乏人,而且后继乏术。不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医院,相当一部分中医不读经典,不懂《伤寒论》理法,阴阳不辨,六经不明,开中药基本上没有多少辨证论治的理念,多是以...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

  • “漐漐”在《伤寒论》书中出现6次

    “漐漐”在《伤寒论》书中出现6次

      “漐漐”,是笔者将正常出汗的标准从“三要素”扩充为“四要素”的关键。从关注《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开始,笔者对于“正常汗出”,进行了一些贴近临床且符合经典原意的研究工作。   最早是对于“一时许”位置的考证。藉由这点,形成了笔者早先对于“正常汗出”三要素的总结,即:①一时许;②遍身;③微似有汗。通俗来讲就是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时间;二是范围;三是量。同时符合以上三点...

  • 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

    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

      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张锡纯先生,学识渊博,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晚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设立“中西汇通医社”,自编《伤寒论讲义》教材,课徒授学、变通经方、注重实践,对《伤寒论》的阐发有独到见解,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

  •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冯老临诊,在诊病之余探讨经方之学。一次他问:太阳伤寒表阳证为什么要用辛温解表?回来后,笔者认真学习了《伤寒论传真》的有关条文,疑惑迎刃而解。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脉证提纲,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太阳主表而卫外,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入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脉浮”就是血管内充血,血管内体液和废物郁积体表。尤其头项部位...

  •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

  •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因 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 1.缺乏明确性。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除第326~329条明确提出“厥阴病”以外,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 2.存在复杂性。厥阴病篇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及诸种厥证,...

  •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当时只有简牍传抄,图书流传十分局限,加之战火兵燹,《伤寒杂病论》一度散失。此后,该书一支经西晋王叔和重新编撰,通过官方流传,如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由日本回流我国的《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等;一支散落于民间,如《唐本伤寒论》、民国时期现世的《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涪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支由仲景后人保存,如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现在所能见到的各种《伤寒杂病论》传本中,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明确记载,这是经过仲景反...

  •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rdquo...

  •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

  •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关于《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的籍贯乡里,大抵上对其为东汉末南阳郡人的说法都比较认同,虽然存在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基本不出南阳郡范围。因此《伤寒论》的语言环境当以南阳方言作为参考,其中涉及的某些煎药溶剂和饮食的词汇,则需进一步澄清其范围及概念。 强几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4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说明筋脉拘急,而筋脉拘急多为寒邪收引所致,如果是寒邪侵犯人体,寒主收引,汗孔也将...

  •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时,就已耳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伤寒的张喜奎老师。据说,张先生临证喜用经方,且看诊速度极快,一上午能看六七十位患者而疗效极佳,令人赞叹。 后偶遇张先生著作《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便买来认真拜读,读毕受益匪浅。 该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依六经次序分为22回,通过对62个病案诊治经过的生动描写,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揭示了经方的配伍规律,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 更令人赞叹的,是...

  •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伤寒论》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其成书以来,有关六经实质的探讨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难点,正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云:“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可见深入挖掘《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仲景学术有重要意义。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有关三阴三阳实质的认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仁智各现,...

  •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对体质有很多种划分,其中《伤寒杂病论》对体质是按照三阴三阳分类的,其中三阳包括太阳之人、阳明之人、少阳之人。 【太阳之人】 太阳体质之人,可分为卫阳充实之人、卫阳虚弱之人、卫阳亢盛之人。 太阳甲型是卫阳充实之人,体质壮实,腠理致密,卫阳充实,机体抗邪能力较强,感受外邪,易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等表实证;这类人虽然是阴阳平衡、气血充足之人,在养生方面依然要注意: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 太阳乙型是卫阳虚弱之人,体质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足,平素易感,感受外...

  • 中医对体质划分《伤寒杂病论》三阴之人

    中医对体质划分《伤寒杂病论》三阴之人

    中医对体质有很多种划分,其中《伤寒杂病论》对体质是按照三阴三阳分类的,其中三阴包括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厥阴之人。 【太阴之人】 太阴甲型就是太阴气虚之人,即通常说的脾气虚,这类人体质虚弱,体力不足,进食生冷油腻,有腹泻倾向,发病易表现为腹满胀痛、呕吐、腹泻等证。 太阴气虚的人在养生上应该多进食:小米、山药、高粱米、白扁豆、荷叶、莲子、大麦茶、红茶、花茶、蜂蜜、生姜、大枣等。而不要食用生冷寒凉和太过油腻的东西,像海鲜一类,同时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海带、芋头一类的也不主张多吃。...

  •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外感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等在内。伤寒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别。广义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专指太阳病伤寒证,下文所论“伤寒”为狭义“伤寒”。   吴鞠通氏在《温病条辨》中提出:“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认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然而临证辨治时,伤寒与温病不易区别,临床医生用药时常不知所宗。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鉴别,天津市名老中医、蓟县中...

  •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经方与医经的伤寒概念不同

      《伤寒论》文题不符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认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用心读原文,这是研究经方的宝贵心得。凡读懂《伤寒论》者、凡有一定文学知识者皆能发现:《伤寒论》文题不符,即全书是讲六经辨证和方证,伤寒只是表证之一,书中大部内容不但论治表证,而且论治里证、半表半里证;不但论治伤寒,而且论治中风;不但论治急性病,也论治慢性病;不但论治外感,而且论治内伤杂病;不但论治内科病,亦广泛论治外科、妇科、儿科等病,显然把书名称为《伤寒论》不合适,不符合仲景本意   在此只举例书中几条即可知。如《伤寒...

  •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

    中医大道至深,余誓志不懈学习,所获良多,时感认识了中医;但又常遇困惑,时感对中医真知者甚少。单“伤寒”二字的疑惑就久而未解。笔者通过反复临床,反复研读胡希恕先生遗著,窥其指明《伤寒论》是独特的、不同于《内经》的医学体系,方渐有所悟,方知其困惑是因不明中医存两个医学体系所致。今就伤寒二字进行肤浅探讨。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   流传的所谓《伤寒论》自序有:“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

  •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虽以论病为主,却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疫疠流行、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叶。内容包括:医论、脉论、病论、证论、法论、方论、药论等内容,重点论述“伤寒”与“杂病”治则、治法、组方、遣药、护理、禁忌等知识,及内、外、妇、儿诸科诊治,饮食、行为禁忌等相关知识。《伤寒杂病论》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属中国医学领域的大成之作。该书几经传抄、节录修订,又几经兵燹,历代均难得其全,而流传至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文...

  • 伤寒与温病 是证的差异

    伤寒与温病 是证的差异

      ●伤寒与温病,不是病种的区别,而是证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走向融合。   ●SARS流行时,患者始终难见温病营血证候,即使到“大白肺”时期,患者早已不发烧,且现明显的气虚、阳虚时,很多人仍不敢用温阳益气之法,因怕触犯温病后期“灰中有火”的禁律,坐失良机,这很值得反思。   几百年以来,伤寒与温病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两大学科。大有一寒一温,激烈竞争、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水火不相容之势。当然,这也引起学术界的反思,寒温统一的呼声,此起彼伏,也...

  • 伤寒涵义新释

    伤寒涵义新释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我国东汉末年,该书理法方药完备,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成书后,中原大地战事频仍,未经广泛流传,即散佚民间,后经晋王叔和整理,将伤寒部分编次成册,名为《伤寒论》,至唐孙思邈收录,宋林亿校正,金成无己注解,伤寒之法遂流传于世,明清即形成了专门研究仲景伤寒六经之法的“伤寒学派”。然后世云“伤寒”者,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却见仁见智,未有定论。新中国成立后,《伤寒论》成为全国中医院校必修教材,对&ldq...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伤寒
  •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虽博大精深,但非神秘难解,学习时要把握回归本源但不拘泥于本的原则。读懂伤寒之本,才能做好继承,发挥伤寒、创新伤寒才能做好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伤寒理论要充分借鉴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方法,紧密结合于现代临床中,形成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方能使伤寒理论在现代临床中亦能发挥自如。   抓住病机发挥伤寒   伤寒本病虽为疫病,伤寒之方却不局限于治疫病。仲景制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历代医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而屡建奇功,足见应用之广泛。古谓“医不执方&rdqu...

  • 解开《伤寒论》剂量之谜

    解开《伤寒论》剂量之谜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凡研习中医,必读《伤寒论》。然要读懂《伤寒论》,必须明白两个问题:其一是伤寒为何病;其二是《伤寒论》中中药的剂量一两等于现在多少克。   仲景之伤寒究竟为何病   仲景之伤寒究竟为何病?遍阅历代伤寒注书,莫衷一是。有“时行瘟疫”说,如葛洪;有“冬季感寒”说,如陶节庵、王叔和;有“寒毒”说,如庞安时;有“外感总病”说,如俞根初;有“肠伤寒”...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