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 第114页

伤寒 第114页

  •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2012年1月16日《中医中药秘方网》“《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一文认为所谓广义伤寒“实则即为‘伤邪’之意”。而“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笔者认为,虽然《伤寒论》一书中个别地方的“寒”字可作“邪”解,有的条文中的“热”也可能“代表了寒热&...

  •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神志疾病可以表现为烦躁、不得眠、喜忘、惊悸、谵语、郑声、发狂、神志不清等症状。心为十二官之主宰,神志思维活动的中枢,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基于《内经》之整体观,神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是以《伤寒论》中不独心少阴经病可见神志病症,凡六经病均可导致神志病变。...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最感困难的是六朝阶段。 六朝流行的仲景著作主要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内含《伤寒论》十卷、《杂病方》六卷。《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如“辨太阳”“辨太阴”等,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东晋后期陈延之《小品方》十二卷(已佚),今存残卷,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目录”指刘宋元嘉八年(431)《秘阁...

  •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

    《伤寒论》第392条说“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本条历代争议最多的是“阴阳易”,从“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看,字虽不多,但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却相当多。   首先为什么将“阴阳易”病和差后劳复放在同一篇中,并冠以“伤寒”二字?与伤寒的类似病“霍乱”显然不同,霍乱是与伤寒截然不同的...

  •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读《伤寒》用经方之三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一段充满禅机的名言,即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作者/毛进军 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读《伤寒论》用经方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读时,所识不深,体悟不透,感到《伤寒》条文直白,有方有证,按图索骥,以方套病,治病实在容易,真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   再读,及至经方临证后,才感到病人所患之病并非全是条文所述之症(证),证候复杂,寒热错杂,辨证无...

  • 发现黎氏对伤寒运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发现黎氏对伤寒运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民国时期的广州医林, 有不少因专研伤寒经方而 闻名者, 他们中的四位佼佼者被誉为伤寒“四大金刚” , 黎庇留便是其中之一。黎庇留字茂才, 又名天佑, 号乐 三, 广东顺德人, 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 其著作流传 于世者有 《伤寒论崇正编》 八卷及 《黎庇留医案》 一卷。 《伤寒论崇正编》 最早刊行于 1925 年, 该书以六经 为纲, 经方为目, 对仲景条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 多引 陈修园氏及唐容川氏之注而有所发挥, 自谓此书为“尊 崇先圣, 辨证前贤” 而作, 书末...

  •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因此具有发汗祛邪不伤正,敛汗养营不留邪的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那么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中,有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呢?   太阳中风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 收 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 。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开方抓药要因...

  •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消息” 在《辞源》 中, 义项有消长、 卦名、 音讯、 机关 4 项。在 《汉语大词典》 中 , “消息” 的义项多达 15 条 。《伤寒论》 原文第 387 条 : “当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汤小和之” 的“消息” 解作“斟酌的意思” [1 ] 常无争议, 本文将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试作探讨。 1 “消息” 词义学演变 “消息” 的词义演变是...

  •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作者/刘渡舟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阿珓 导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六经?六经与脏腑什么关系?六气对辩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大家心里有答案么?如果没有,看看刘老是怎么说的~ 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论》为后汉人张仲景著。它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后汉时期的光辉成就。《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当时被兵火破坏,已残缺不全。后经晋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医书时,先将《伤寒论》十卷...

  •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清常道人)翻刻之宋本《伤寒论》,经笔者多年查访得知,今存五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这五部著作,堪称国宝级文献。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为初刻本,有十几个讹字,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修刻本,把初刻版原版本上的讹字剜掉补以正字则为修刻版。赵开美以北宋元祐三年(1083年)小字本为底本翻刻之自称 《宋版伤寒论》,此名延续至今。翻刻毕,小字本旋即亡佚,...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本书中运用本品的方剂20首,涉及条文37条,其中8首为四逆汤类方,皆为生用,余12首为炮制用。 1.回阳救逆:见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 2.破阴回阳,通达上下: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见通脉四逆汤证; 4.回阳益阴:见茯苓四逆汤证、四逆加人参汤证; 5.复阳固阴: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温阳解表: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7.扶阳固表:见桂枝加附子汤证; 8.在辨证施治的主要大法下,诸如寒热并用、通因通用等法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长期不愈又伴有全身情况的杂病更应该开拓...

  •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故以桂枝汤主之。 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

  •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学习方剂的人都知道, 《伤寒论》为历代方书执 牛耳者, 方剂教材中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 都来源于张仲景的这本书, 书中审证辨因、 据证立 法, 用药之精妙常令人抚掌击节。 《伤寒论》中对通 下法的应用遍及六经病, 全书397条, 与通下有关的 条文就有90条, 其中, 阳明病最为广泛。 邪入阳明结 成腑实为 “可下证” , 故有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 也” 的论述。 张仲景发现在阳明病中, 常出现神志症 状, 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精神、 心理的改变, 而阳明又...

  •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近读贾延利“《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对其中有关“《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是沉重之义”的看法不敢苟同。   记得笔者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一次朋友聚谈时,其中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王长松博士,乃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高足。王长松祖籍河南,在谈及《伤寒论》时笔者问:“王兄乃仲景同乡,读《伤寒论》定有别样的感觉,是否能发现其中有乡音啊?”王长松回答说:&ld...

  •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汉人医著, 多有亡佚,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 后, 自与魏晋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相关。 王叔和, 名熙, 汉末至西晋期间高平人, 甘伯宗《名医录》谓其 “性度沈静, 通经史, 穷研方脉, 精意诊切, 洞识摄养 之道” [1] ; 《太平御览》 卷722方术部之三引高湛《养生 论》中称王叔和: “性沈静, 好著述, 考核遗文, 采摭 群论, 撰成 《脉经》十卷, 编次 《张仲景方论》 , 编为 三十六卷, 大行于世&rdq...

  •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是金代医家张元素之子,其存世的医著主要是《济生拔萃》中辑录的《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与《云岐子注脉诀并方》,对伤寒与脉法颇多发挥。其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颇有创新,研究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伤寒学术在金元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璧,号云岐子。关于张璧的生平,《金史》《元史》均无记载。元代杜思敬辑录的《济生拔萃》“自序”云:“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在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的“序”中也多次提及&ldqu...

  • 论《伤寒论》方每服汤量调整中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

    论《伤寒论》方每服汤量调整中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

    由于西汉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令 儒家思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 处于相当重 要的地位,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 故也受到一定的 影响, 从 《伤寒论·序》中提到了 “孔子云” 等词, 及 其方剂的每服汤量中皆体现出此等影响, 而后者更 能体现出儒家的 “中和” 思想。 儒家的“仁”“义”“礼”所体现的“中 和”...

  •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治学方法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八面受敌法” 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的读书方法,属于精读法的一种。对重要的作品,不能一下子完全领会,就分多个角度多次学习,有重点地研究,“每次做一意求之”,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逐一攻克再融会贯通。初读经典,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有四顾茫然之感。八面遇敌,不能四面出击,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八面受敌法”的读书思路。...

  •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

    意大利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 [1] 曾指 出, 观念、 事实和人物三方面的历史将医学思想的起 源和范围统一起来。 观念的起源与目的相同; 事实的 历史展现了个人和群体的体质病理改变与时间和环 境的关系; 而人物的历史, 其宝贵之处在于, 伟大的 先驱者及在医学进展上有不朽贡献的人物, 他们与阻 碍自由研究的敌对者及医界内顽固派斗争的过程。 中 医学自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奠定理论基础以后, 东 汉张仲景撰《伤寒论》 , 形成中医外感病证治的系统 理论。 其后直至唐代, 孙思邈将诸多杂证概括于脏...

  • 《伤寒论》词义札记

    《伤寒论》词义札记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但其写作年代久远,有个别文词古奥难懂,今就其中几个词义提出一点看法,以期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hizhi,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句中“似”字今人大多不注,认为与现代汉语相同,是“好像”之义。照此理解,岂不大误。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可见,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

  •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近代发现的 《伤寒 论》 古老版本之一, 由张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祖传出, 据其自述为 《伤寒杂病论》 第 12 稿 [1 ] 。本书面世后争 论较大, 有人认为是伪书,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是真 本, 虽然真伪难以考证, 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 其篇 章齐全, 法律谨严, 条理清晰, 载方完整, 错讹较少, 实 是一种较好的传本。全书载方 326 首, 比宋本《伤寒 论》 和 《金匮要略》 多出 88 方和不少条文, 整体较宋本 《伤寒论》 多出...

  •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安永廷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之一是寒热往来,关于其形成的机理在中医学教材解释为“寒热往来是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病因为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用“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来解释寒热往来的机理,比较难理...

  •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宋以前伤寒论考》 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于2007 年出版, 作者冈田研吉、 牧角和宏、 小高修司是日本汉 方界的知名学者, 也是长期从事临床诊疗的医生。三 位先生诊余倾心于 《伤寒论》 研究, 卓有成效, 在对文献 的梳理过程中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见解、 自成一 说, 给人以启发。读罢《宋以前伤寒论考》 , 掩卷沉思, 感触颇多, 稍加归纳和展开, 以就正于同道。同时对书 中要点, 稍作提示。 对 《伤寒论》 的研究, 将宋之前后进行对照、 分析, 希望能够理出一些头绪, 悟出一些道理。把宋代(北 宋)...

  •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下利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或带黏液、 脓 血及含未消化食物的一种病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腹泻,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 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其具有病机复杂、 难以根 治、 治后易反复等特点。张仲景所谓下利是对泄泻、 痢疾、 霍乱及便秘所致热结旁流等相关内容的统称。 下利是《伤寒论》 重要内容之一, 仲景治下利, 其理、 法、 方、 药为后世治疗下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值得 研究。 为探求仲景治疗下利的证治思想, 我们对《伤寒 论》 原文条文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从方药入手,...

  • 《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伤寒论》对疾病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既看到 病, 也看到人; 既看到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又看 到机体自身的抗病向愈能力; 既看到药物治疗之利, 更看到药物有损机体之弊 [1] , 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 对 “自愈” 的理论及实践略有所得, 述之于后, 旨在 抛砖引玉。 《伤寒论》中自愈情况分类 1. 自然转归 外感疾病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规 律, 经过一个病程阶段后, 病可自行痊愈 [2] , 正如张 仲景所言: “以行其经(此处经应解为疾病周期)尽 故也”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