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第110页
-
神经科疾病伴发病症《伤寒论》诊治思路方药应用
《伤寒论》在中医脑病领域的运用体会 《伤寒论》其自序中提到当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因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大部分条文记载的内容是基于外感疾病, 或记载原发病证、或外感并传变、或为原发病失治、误治, 可以说在中医经典文献中, 是外感疾病诊治的百科全书、工具书。但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 笔者将其记载的诊治思路、方药应用于中医脑病领域 (现代医学称之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障碍) 这一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也取得一定效果, 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处方《伤寒论》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成某,女,43岁。2016年4月6日初诊。主诉:微热、汗出、恶风等数月不愈。现病史:患者自台湾于北京研修,由于气候南北差异,加之平素身体虚弱,不耐北京气候寒冷,感冒小恙,数月迁延不愈,3月中旬因打扫阳台,复受风寒,时轻时重。刻诊:时有汗出,尤以后背为甚,常湿透内衣,遂即恶风、恶寒,喷嚏连连,鼻流清涕,倦怠嗜卧,纳少乏力,大便偏软,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弱。 中医诊断:太阳中风外感。 病机:太阳表虚,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处方:《伤寒...
-
温病急症 属伤寒还是温病
前不久,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微信群接到一位群友的短信求助,称一位80岁的患者因高热不解,住院治疗,希望得到群友的帮助。在马寿椿博士(西雅图)的带领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纷纷参与对病例的诊断和模拟治疗。 焦点一 该病属伤寒还是温病 患者,男,80岁,数天前开始有外感症状,头痛,恶寒,发热,体温39.6 ℃。送至医院急诊,第2天住院。CXR和CT 检查显示肺部有少量阴影。给予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穿心莲静脉滴注,体温稍降低, 4~5 h后又升到39.6 ℃。 微汗不畅,心烦,口苦...
-
国医大师梅国强整体恒动观伤寒学术探微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 是全国知名伤寒学者, 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研究伤寒学术有较高造诣, 在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学方面也有独到见解。梅教授认为, 《伤寒论》条文间并不孤立, 字里行间与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体现了整体恒动观。整体恒动观, 即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变化的观念。《周易·系辞上》曰:“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1], 认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变化。从整体上把握变化, 才能运筹帷幄, 于不变中应万变。研究发现, 梅教授在基于整体恒动观研究伤寒...
-
《伤寒论》法方禁例与医源性变证的防范
中医药学独特的辨证施治之法、方药之有效性 日益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肯定,但临床注重疗效 的同时,更需提醒医者,临证立法遣方更需注重其 安全性 。 《伤寒论》乃集古代医学大成之作,其 理、法、方、药俱全,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的辨 证论治方法,并且以其独到的经验,对小柴胡汤、 桂枝汤等临床常用方剂以及八法中下法、汗法等治 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出其临床禁忌,强调应尽 量避免医源性变证的发生,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的 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方药禁例 1. 1 桂枝汤禁例 桂枝汤是治疗外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其解肌袪 风...
-
丁甘仁治疗伤寒外感病经验浅析
丁甘仁(1865-1926), 名泽周, 生于江苏武进, 是近 代著名的医学家、 教育家。丁氏自幼聪慧, 不屑举子 业, 始学医于家乡圩塘冯绍成, 后求教于马培之学外 科, 其后又跟随汪莲石研习伤寒学。丁氏生平勤奋好 学, 博闻强识, 酷爱阅读古籍, 博采众方, 对张仲景《伤 寒论》 , 深信不疑 [1 ] 。丁氏常曰 :“医有两大法门, 一为 《伤寒》 之六经病, 二为《金匮》 之杂病, 皆学理之精要, 治疗之准则。 ” [2 ] 在治疗伤寒外感病方面, 他不以经方 和时方划清界线。受伤寒...
-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思考《金匮要略》中杂病的历史沿革 杂病起初是今本《灵枢》 第 26 篇的篇名。自宋代 官方肯定仲景书为《伤寒杂病论》 , 赋予了仲景论治杂 病的重要地位。考今本仲景 《金匮要略》 未言及杂病之 名却是事实 。《伤寒杂病论》 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 针 对的是热病证治, 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 。《金 匮要略》 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 使得它的原貌 模糊不清, 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 概念后来发生改变, 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 可能偏离了 仲景的原意, 本文将此话题展开议论。 1 起源阶段:...
-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 岭南伤寒, 是伤寒特色学科与岭南地域医学结 合所形成的一门专属学派, 是岭南医学重要的组成 部分, 也是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岭南医 家, 自清代以降, 近代以来, 活跃于医坛, 以张仲景 《伤寒论》为研究对象, 发挥经方在岭南区域防病 治病作用, 学术绵延近300年之久, 形成了独具一格 的学术特色。 现简述如下。 发轫晚起步高,成就斐然 岭南伤寒研究始于清代, 由于地理、 经济、 文化 等原因, 清代之前伤寒学的研究没有在岭南萌芽。 直至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
-
桔梗汤甘草汤《伤寒论》中的治咽痛名方
甘草汤、桔梗汤出自仲景公之《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放到一起来学习,主要是因为仲景公也是把这两个方放到一起来治疗咽痛症。而咽痛症之所以属少阴,主要是因为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民间人们愿意用甘草或者是甘草和桔梗来治疗一些病,在临床却鲜用。究其原因是该药无效了吗?应该不会的,只有广大人们喜爱的方药才是最有效的临床方药,这一点任谁也不会否认,那是为什么呢?仲景公苦心孤诣地提出的两方,不仅仅出现在《伤寒论》中,在《金匮要略》中...
-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 当归四逆汤 乌梅丸 四逆散
厥阴病是伤寒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消长、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余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厥阴病四方经验整理如下。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证属血虚寒厥。 药用: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上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