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 第111页

伤寒 第111页

  • 《伤寒论》“三承气汤”医案

    《伤寒论》“三承气汤”医案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

  • 汉代伤寒病或为立克次体病

    汉代伤寒病或为立克次体病

      编者按:《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堪称万世方祖。但历代医家一直在探讨该书所阐发的理论;特别是围绕其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证、治疗思想和选方用药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本文从汉代瘟疫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特点相符、《伤寒杂病论》中伤寒病特征符合立克次体病等方面论述了:汉代流行的伤寒可能就是立克次体病;而《伤寒论》是论述立克次体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是介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是防治瘟疫的总结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学术交...

  •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此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腹胀尿频钱某,女,32岁。初诊自诉5天前因乘长途汽车,途中忍尿,之后出现尿频、尿少,小腹坠胀,小便1日解20 余次,脉细,苔薄腻,质淡红。小便常规检查正常。症属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治宜化气利水,以缓其急。方用:桂枝6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冬葵子各12克,知母、黄柏、白术各10克,肉桂末3克(分吞)。水煎服,每日1齐U。服药3齐0 后,复诊:尿...

  • 《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

    《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

    不少中医喜欢开大方,动辄十七八味、二三十味,或按照西医的思路开中药,脱离了仲景经方学术理论和思辨体系。因此,保证中医疗效,就要学好《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法,辨方证,抓主证,活用经方,方证对应——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

  •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证莫拘伤寒温病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证莫拘伤寒温病

    先父范万利早年随曾祖父学医,后肄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一生行医50余载,先后在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东明县中医院工作,临证以中医内科、妇科获名乡里。笔者近日整理出其点滴临证医论,以追忆之。 随症用药不是堆砌 临床亦有单症即可成一证者,但大部分是同时有多个症状,症状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性,也就是共性,辨证就是找到这种症状的共性,或者抓住特征性的症,判断出所谓的证。 世言中医辨证不辨病或言重辨证而轻辨病,是未读明白仲景之书。仲景无论伤寒还是杂病,皆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相合,纲举目张。故临证当先诊病,病明再...

  • 钻研《伤寒杂病论》验案三方

    钻研《伤寒杂病论》验案三方

      笔者坚持不懈钻研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效如桴鼓。   验案一   张某某,男,47岁,2008年11月10日就诊。头痛两年余,晨起恶心、痰多而白。舌淡红薄白苔,左关脉浮中取有力,沉取无力。   处方:吴茱萸6g,党参10g,生姜10g,大枣10枚,白芍10g,乌梅10g。三服,水煎服。   药后诸症减,继服6服而愈。随诊至今未复发。   按:《伤寒论》第387条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患者头痛、恶心、痰多而白,正合此条。肝为阴尽阳生之脏,早晨为阴阳...

  •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

    临床上,不少学生或同道曾问过我,麻黄升麻汤证怎么理解?麻黄升麻汤怎么用?麻黄升麻汤方证表里同在,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药物组成也是寒热并用,表药为重,里药较轻,不容易理解和应用。以下是我对此方的思考。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株,黄芩十八株,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

  • 从《伤寒论》方剂变化探讨虚性寒饮的治疗

    从《伤寒论》方剂变化探讨虚性寒饮的治疗

    水饮是指人体内水液运行输布障碍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伤寒论》中治水饮之法或以健脾,或以宣肺,或以燥湿,或以利水,或以温阳等,邪同而治异,然其中之不同则因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处疾病阶段不同故治疗不尽相同。本文就水饮的产生及《伤寒论》中治疗水饮之方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分析如何动态辨证论治水饮。 水饮产生的机理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伤寒杂病论》序的学习心得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赞誉有加,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部经典。历代研究注释《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有200多家,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的经典课程之一。然如仲景原文所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腧,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伤寒杂病论》正文言简意奥,而其序较正文易懂,不计标点符号共602字。同样不计标点符号,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伤寒论》方剂治烦的领会

    《伤寒论》方剂治烦的领会

    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烦”的记载,《伤寒论》中,含“烦”的条文便多达75条。“烦”从字形而言,左有火,属热,在后来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中有“烦者,热也”的清晰记载,进一步阐明晰烦与热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治烦的丹方有:甘草干姜汤、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栀子豉汤、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等。下面,笔者将从这八个方剂探讨《伤寒论》治烦的领会。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呈现在《伤寒论》2...

  • 麻黄汤,桂枝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麻黄汤,桂枝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麻黄汤和桂枝汤证治推论 麻黄汤、桂枝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同为伤寒病太阳证代表方。然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风寒表实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1]。 麻黄桂枝形型有异,卫营有别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因其药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故取名为“君子”。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是临床上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四君子汤是从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去掉了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临床上症见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的脾...

  •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分别见于 103 条、136 条 和 165 条,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 实、大枣组成,与 《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相 比少大黄一味,在其他药物的剂量以及煎煮方法上 则完全一致。这一区别,王叔和在整理 《伤寒杂 病论》时即已发现,并在无大黄条文后注 : “一方 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大黄为 伤寒要药,它的有无必然会影响大柴胡汤的证治特 点,加之历代医家对条文的理解及临床实践经验的 不同,导致在大柴胡汤有无大黄及其证治特点等方 面产生了分歧与争论...

  •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它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现举一典型病例说明之。   李某某,男,36岁。2016年10月8日初诊 自述平素易见恶风,易汗出,常见鼻敏感,凡遇冷风一吹,轻则鸡皮疙瘩,重则外感咳嗽,日久难愈,纳食还可,二便调,睡不太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尺脉偏沉。   辨证 脉证合参,属营卫不和之证。   治则 调和营卫,固表驱邪。   方药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桂枝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防风5克,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益气解毒汤治伤寒感冒 淋证带下病

    益气解毒汤治伤寒感冒 淋证带下病

    益气解毒汤为贵州中医药大学(原贵阳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石玉书先生自制方,因黔中湿热偏胜,石玉书先生制该方以治妇科湿热带下病,并将其作为治疗气虚湿热证之基础方,应用范围广泛且收效显著。 益气解毒汤方药组成为:黄芪12g,炒白术12g,黄连3g,黄柏10g,银花15g,厚朴10g,藿香6g,土茯苓15g。 方中黄芪、炒白术益脾胃元气,黄连、黄柏清利中下焦湿热,银花清血分热毒,土茯苓分利下焦湿毒,藿香、厚朴运脾以治中下焦水湿肿毒。黄连、黄柏虽苦寒,少用能健脾醒胃。藿香、厚朴伍黄芪、炒白术能健运脾胃。黄芪...

  • 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

    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

    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尚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笔者认为埃博拉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发病规律。临床初步可以分为四期: 一是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发热,恶寒,极度虚弱,头痛,肌肉疼痛,咽喉疼痛,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符合《伤寒论》第281条表现,治疗上可用麻辛附子汤为主。对于“全身疼痛”,可参考305条“附子汤”...

  • 《伤寒论》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

    《伤寒论》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

    论及《伤寒论》很难回避六经的问题,历代学者对六经的实质说法各执一词,有以标本气化立论者、有以脏腑经络立论者,有六经地面学说、有六经阶段学说,诸家各有依据。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学习某一类为好,同时可以兼收别家所长。 比如以脏腑经络解释六经有其长处,记得山西学者赵明锐在其著作中论述治疗肢体偏侧疾病按少阳经部位而选择柴胡汤。 笔者在临床也曾遇一患者右侧大腿外侧麻木,舌苔黄腻,据此断为少阳湿热,经治疗而症状全失,此患者典型少阳见证不多,而参考经络辨证少阳取效。 当然也有采用六经八纲辨证一目了然...

  • 《伤寒论》症状 方证 病证

    《伤寒论》症状 方证 病证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我们在继承发扬《伤寒论》辨证论治同时,不应忽略其关于“证”字内涵的挖掘,笔者认为书中所言“证”,并非仅指方证或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概括。细读《伤寒论》中出现“证”字的条文,不难发现,张仲景对于“证”的论述有多重含义,包括诸如症状、汤证或方证、病证。 含义一:症状 我们目前认为证与症状有明确的区别,证是指对疾病当前阶段...

  • 简要说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

    简要说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

    “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简称,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笔者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 一辨:阳明病实质 经方六经来自八纲。人体患病后,基于正邪相争所产生的症状反应,在病位上不外表、里与半表半里,病性上总赅阴、阳两类,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证的六种基本模型:表阳证的太阳病,里阳证的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的少阳病,表阴证的少阴病,里阴证...

  • 论伤寒病证《内经》

    论伤寒病证《内经》

    伤寒的含义有二:一是《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指出“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此即后世所称之“广义伤寒”。《难经·五十八难》亦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何以把外感热病总称为伤寒?后世医家曾作过论证。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九》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伤寒...

  • 读经典《伤寒论》何尝不是如此?

    读经典《伤寒论》何尝不是如此?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说过一段充满禅机的智慧语,即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读经典《伤寒论》何尝不是如此?初读时,所识不深,体悟不透,感条文直白,有方有证,按图索骥,治病实在易,实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再读时,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病机深藏,方证难识,一头雾水,真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熟读精思时,方体悟方证虽直白,病机隐于中,非多思而不得也,证虽繁而病机为要,辨六经方证而主抓病机可举重若轻。开悟时顿感至道...

  •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作者简介 梁华龙,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30余年。早年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及辨证体系研究。出版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有华夏文库首部医学专著《伤寒论研究》,以及《伤寒论讲义》《伤寒纵论》;主编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基础进行整合的《中医辨证学》;在《中医学报》连载发文《伤寒论评话》,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提出了“返璞归真读《伤寒》”这个命题,今天重拾旧时牙慧...

  • “伤寒大家”张汉祥上与官悟尘

    “伤寒大家”张汉祥上与官悟尘

    张汉祥,生于1911年,天津市人,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政协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常委。青年时在京勤工俭学,同时在燕京大学旁听学习。拜京城名医方伯屏为师学习中医,后入协和医院学习并从事临床药学工作。1940年至1949年,先后任山西省立医院、兰州国立西北医院药局主任。期间时常隐居潜修,以天资颖悟及勤奋苦学,系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博采各家之长,耽嗜典籍,融会贯通,尤对仲景学说领悟颇深,终成大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总医院药局主任,高干疗养所所长。曾当选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

  • 《伤寒论》经典启示力量 医学实践力量

    《伤寒论》经典启示力量 医学实践力量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经典文献,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无论从精神的、文化的、医学的层面,还是从古代的、现代的、发展的层面,均支撑、影响着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启迪、实践着中医学的生命诺言。   经典启示力量   《伤寒论》是具有启示力量的医学经典名著。作为中医学经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一方面是它的不朽性,表现在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的深远而普遍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理念和哲学特征。   《伤寒论...

  • 《伤寒论》论中的“一方二法”

    《伤寒论》论中的“一方二法”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经归属,故在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再次读到此四字,有所感悟。   一方二法之原意   “一方二法”四字,仅见于《伤寒论》第174条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笔者参加了“灵兰书院·中医书友会”举办的以“《伤寒论》学习经历和入门机缘”为主题的中医经典沙龙活动,受益良多。在此简述自己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学习《伤寒论》,首先是背诵条文的基本功。背熟每一条原文、每一个证、每一个方,一条一条归纳。因为不熟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如遇到发烧病人,第一反应多是清热解毒,那就和用抗生素没啥区别,这不是中医的思路。中医与西医对疾病不同的理解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思路正源于《黄帝内经...

  •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我讲的课,要学生爱听,学到知识;我写的书,要读者爱看,感到有益;我治的病,要有最好的疗效,让人信赖。”——聂惠民如是说     聂惠民教授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聂惠民学习伤寒、教授伤寒、研究伤寒、使用伤寒、论述伤寒50余年,对伤寒之学造诣良深。2002年,她将多年教学、临床、科研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心血结晶,独自撰写成《聂氏伤寒学》。对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

  •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在当今中医界有一种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这是一个误区。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疾病的辨治规律做了系统论述。   应该说,《伤寒论》里句句有理。但作为一部临床著作,书中并没有坐下来四平八稳地铺张开讲理,而是把理融入到法、方、药之中。   如阳明属土肯定是在讲理;六病的欲解时肯定是在讲“人定应天”之理;疾病规律的传变日数,肯定是在讲理;论述“阴阳自和”、津液、阳气等肯定是在讲理;在...

  • 辨阳明腑实《伤寒论》八种辨证方法

    辨阳明腑实《伤寒论》八种辨证方法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燥热伤津的极重阶段,故及时判断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果断“急下存阴”是十分必要的。辨腑实证是否已成的要点为大便难、大便硬或燥屎内结,但临床不可过于机械。笔者现将《伤寒论》中辨阳明腑实已成的八种辨证方法总结如下。   濈然汗出   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为病在阳明之经,如出现手足濈然汗出或濈然微汗出,则是病在阳明之腑而大便已硬之征。故《伤寒论》213条原文说“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为何&l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