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52页

中医 第252页

  • 名中医毛德西教授经方为先 时方为续 优选名方

    名中医毛德西教授经方为先 时方为续 优选名方

    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经验丰富,乐于传承。他始终牢记“劝君举笔须留意”之训(程钟龄《医学心悟》),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遵循安全、效捷、价廉之旨,探索出一套遣方用药思路,即经方为先,时方为续,优选名方,拟定新方。现将其遣方用药思路总结如下。 经方为先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科学、安全效捷、药少价廉的特点,为辨证论治的典型体现,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家的智慧。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云:“惟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rdquo...

  •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很多的概念都是相对的,阴与阳、气与血、寒与热、温与凉、标与本、缓与急等等。中医治本,本在哪儿? 常有人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有人可能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 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简要讨论几对儿标本: 第一对儿:疾病是本,症状是标。 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也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

  •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忆及1998年在《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版出版时,我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作了专访,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题为“集古今医方大成,立千秋岐黄伟绩”书评,20多年过去了,辞典第2版又以崭新的面貌隆重面世,令我由衷高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研究员在方剂学领域积淀丰厚,造诣颇深,在他的带领下,100多位中医界专家潜心整理研究了十二个春秋,编纂成《中医方剂大辞典》(全书11册,1800余万字,96592方),于1992年起...

  •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经方配伍术数机制研究方法 学界久享盛誉的“诺贝尔奖”设立者Alfred Bernhard Nobel,同样以“炸药大王”著称于世,其发明的129种炸药,脱胎于中国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发明的火药(又称“黑火药”)。熟知的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基准配比(2KNO2+S+3C=K2S+3CO2↑+N2↑+Q),具体实践中,据不同用途、条件,准确用量时也有差别。这种大致比例确定,实际运用又有相应调整的...

  •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在今天中医药继续为了全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吃惊地发现在临床上很大医生竟然很难开处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来(这里说的中医处方特指中药汤方)。 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有完备的理法方药,方剂是指在中医理论中医治法的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而有序组成的药物。一张好的处方可以看出医者的思路,...

  •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一般是指组织系统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集权是指由最高管理者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把决定一切事务的权力都集中在上级核心机关,下级机关和部门只能根据上级核心机关的决定、指令和指示办事,而不得擅自越权,各行其是。分权是相对于集权而言,是在多层次、多机构的管理系统中按照一定规则把权力合理分派给不同机关和部门的规定和制度,上级核心机关只对关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下级机关和部门则在自已的管辖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一些一般事务性的问题。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实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组成的有君、...

  •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古有“怪病多痰”理论依据和研究思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古有“怪病多痰”理论依据和研究思

    从“怪病多痰”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是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一种慢性疾病[1]。CFS以持续或反复的疲劳为主要症状, 且休息后疲劳得不到明显缓解, 并伴有咽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而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2,3]。CFS发病率较高, 病情复杂, 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 到目前为止有关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研究认为其与神经、内分...

  •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特色, 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与核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构成要素来自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 即四诊合参。时代需要中医的精准辨证论治, 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前提是需要对中医辨证论治做一梳理, 即中医辨证论治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不揣浅陋, 对此做一论述。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变迁中的“常”与“变” 现代中医诊断施治的模式, 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7种: (1) 中医辨证论治; (2) 辨中医“病...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中医文献的特点

    中医文献的特点

    “文献”这个词有几种解释,一是指典籍,一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亦可以解释为与某一学科有关的图书资料。比如甲骨、铜器的铭文、竹简、石碑及书籍、磁带、缩微胶片等都叫文献。凡是人类的知识和思想用文字、图形等手段保存和记录下来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物质的载体,都可以叫文献,属于中医药学方面的就叫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大致有以下特点: 年代久远 现存中医著作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竹简《养生方》...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刍议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 《庄子》《黄帝内经》等对气、风的论述,为风邪致病原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阐发,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治法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创新发展。本文就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风的定义 风,空中气的流动是为风,是空气这种物质的动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是空间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风”的定义前,需明白“气”的定义。《庄子·知北游》曰:“人...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中医学的“病”“证”“症”

    中医学的“病”“证”“症”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但由于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削弱了辨病论治在诊治疑难病、危重病中的地位,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我们有幸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教诲和侍诊临证,体会到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辨病论治才是提高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疾病深层次的核心病机、自觉接受辨病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从中级水平迈向高级水平的门槛,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的“病”“证”“症” 病 严格意...

  •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中医“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三十余年,在多年的中医临证实践过程中,孜孜以求温习中医知识,兢兢业业做好中医工作,逐步形成了尊崇经典名著,注重病机辨证,强调疏通气血,喜用“简易名方”的学术主张和临证经验。 尚经典,汲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石和中医学术思想的渊薮,仲景学说是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笔者临证遵循经典理论,崇尚仲景学说,喜用经典方剂,尤擅经方治病,并有所发挥。如对《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认为运用小柴胡汤,一要深入到仲...

  •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论经方学术的“法”的体系与精神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法”字, 几乎贯穿始终, 如《伤寒论·伤寒例》云:“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伤寒论》云:“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后世常从字面上理解为“治疗方法”。但许多时候, “法”不是在讲治法, 如《伤寒论》讲:“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阳脉涩...

  •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自古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经典。《伤寒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临床学之专著,以六经辨证为主,重点论述外感病,兼及内伤杂病。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运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日本学者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孔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医学的。” 从金元四我们到清代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各家之精彩学说都未曾脱离《伤寒论》...

  •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不要强调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释和规范《伤寒论》,更不要用后世的脏腑学说来强制指导经方的应用,“松绑”才可以让《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得以彰显。 •方证相应,也就是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是一种有别于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形象与直觉,不看重脏腑病机概念及其推理,有浓郁的东方哲学味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中医学术传承出现危机时,便开始形成研究《伤寒论》的热潮,清初是这样,晚清和民国初年更是这样。20世纪中医存废之争十分激烈,而能...

  •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胞具有代谢功能,即用自身的能量推动自身的物质运动,以维持自身的生命。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叫合成代谢,一种叫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这样,抽象的“阴阳”就与细胞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相匹配,在微观上构成区域对应,在自然法则中形成了“阴阳太极”:即细胞的合成代谢为“阴”,细胞的分解代谢为“阳”;它...

  •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探讨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所谓谜,就是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谁也猜不透。因此,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借此来否认中医理论,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大肆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说中医理论太荒谬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及其具体内容,我们作了一番探讨,确有所获。介绍如下: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

  •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读《马派中医传薪》有感

    《马派中医传薪》一书由马有度教授携其弟子吴朝华、毛得宏、黄学宽主编推出。该书分“做人做医传薪”“医论医话医案”“科研科普传播”三大版块。其特色表现如下。 崇尚传统医德 医乃仁术,从医者必备仁心仁术,方可谈活人济世。马有度常说:“德为医之首,术为医之基”,他用自己习医、悟医、行医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教导弟子们“学医先做人”。马有度在书中追忆了他早年跟随吴棹仙、徐友玲、邓铁涛等名医的...

  •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中医学术流派(学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全国连锁品牌圣爱中医馆为了向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医学术流派(学派)的建设工作。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李氏中医和调学派均是主要生活工作在我国西南边疆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的学术团体,现已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派,也是圣爱中医馆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代表性流派(学派),一直沿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砥砺前行,彰显着我国医药文化原创的维护人民健康的价值、特色、优势和发展创新的潜力。现对两个代表性学术流派(学派)诊治特...

  • 中医阴阳理论指导饮食养生 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中医阴阳理论指导饮食养生 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殷周时期。阴阳最初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诗经》和《说文解字》对阴阳字义的解释是: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为阳;山的北边和水的南边为阴。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阴阳的概念也得到了加深和拓宽。中医阴阳理论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的两个方面。通俗地讲,向上的、明亮的、火热的、属阳,向下的、晦暗的、寒冷的属阴;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比例与用量,已经是中医千古传承之难题,非师父不心传,非弟子不勤学,其实是用药之比例与用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不可言传么?其不知意也! 比 例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学对此有诸多分类方法, 如五行归属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等;现代中医体质学上集大成者, 为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 其中首次提出特禀质的概念, 即特异性体质类型的总称, 这类殊状态体质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等所造成的, 主要包括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和过敏体质等[1]。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舌诊对体质研究意义重大, 早在《伤寒杂病论》便有从舌辨治疾病记载[2], 舌象既可反映人体邪正阴阳盛...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