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58页

中医 第158页

  • 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医者繁难,难在识证,此言不缪,辨证惑则施治难以遣方用药;然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也差不远也。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临床辨治也常以辨证以论得失。   谨察寒热   寒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临症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之依据,无寒热者多内伤;外感又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为表寒证;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表热证。   内伤见寒热多为自觉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为阴虚内热;形寒肢冷或手足逆冷为阳虚生寒,故明察寒热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然在临证之时察寒热并非易事,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之别。...

  • 学习中医 目的是临床疗效

    学习中医 目的是临床疗效

      @仝小林   中医经典,若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无异于作茧自缚,若把它当成智慧源头,方涌出汩汩活水。   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在思而不在吞,在反而不在从。   读名家医案,分早年晚年作品。早年观其胆识,晚年看其老辣。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目的是临床疗效,疗效的根本在于医术,高明的医术既需临床经验,又需奠定扎实的基础。试看当前流行的中医培养模式,不少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医技培训班,重视多学几个实用的技术,这未尝不可,但若不重视基础知识,反以学技术为目的,就可能陷入窠臼,虽然暂时医...

  •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瘟...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其中,“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不但要秉承“仁和精诚”的价值观,而且要具备“礼慎传惠”的理念。   “仁”爱之心护佑健康。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中医观念以“和”为本

    中医观念以“和”为本

      我不反对医学上的标准化、规范化,但我更尊重的是中医学历史本身的思维方式和它与生俱来独特的学科体系。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追求产生了不同的医学,只有拥有了这种理念,理解了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才有运用它、传承它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和”。而在“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方面就围绕“和”与“不和”树立了医学观念。当我们能读懂中华传统的“和”...

  •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高建忠老师治学,同修仲景、东垣;临证用药时,经方、时方并重。在用其他方剂时,也能平淡之中见神奇。   秦某,男,58岁。2010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便脓血1年半,近1月加重。   患者既往体健。去年3月大便脓血,静滴抗生素痊愈。去年6月大便脓血又发,肠镜示“结肠溃疡”,住院治疗1月,痊愈。今年3月大便脓血又发,时轻时重,经治疗始终未愈。近1月症状较甚。患者现大便日1次,起床即便,溏稀,夹有脓血,腹有隐痛,周身困乏,纳食尚可,睡眠好。舌质淡暗,舌苔白黏腻,脉...

  •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型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型

      咳嗽在中医上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燥热咳嗽和内伤咳嗽等,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因药性不同,也有寒、热、温、凉之分,必须辨证服用。如果是风寒咳嗽,用了凉药,就像“雪上加霜”,往往会用药无效或拖延病情。如果是风热咳嗽,用了热药,则会“火上浇油”,往往会加重病症。   如果咳嗽有痰,痰色白或很清稀,或有泡沫、量多,人感觉怕风、怕冷,多是风寒引起的寒性咳嗽。寒性咳嗽要选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橘红痰咳煎膏、蛇胆陈皮口服液等。   如果咳嗽伴痰黏稠...

  • 中医下法 荡涤胃肠排除病邪

    中医下法 荡涤胃肠排除病邪

    下法,亦称泻下法,指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使停滞于肠胃之宿食、积滞、实热及水饮等从下而出,从而荡涤胃肠、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下法的应用范围广,见效快,凡是胃肠实热积滞,大便不通,以及体内蓄水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此外,落马坠井、跌打损伤等外伤疾患也可用下法。 下法之最初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因其重而减之”,后张仲景根据《内经》以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寒下的大承气汤、温下的大黄附子汤、峻下的十枣汤、润下的蜜煎导等36方;元代...

  •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人们赋予明月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话传说与中医药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据《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汉乐府《董逃行》又记载,月中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

  •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治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   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及选择某药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药用于本证之寒或热。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这全靠医者灵活的思想,清晰的分析,需要总结。   很多人试图从临床中总结用药经验,却发现其成果没有实际价值。这是因为,中医临床必须运用...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在我国医著中早有记载,如《素问》“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医案中,也常可以看到吐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公孙阳庆有“郁金吐蛊毒”之说,张仲景有“大法春宜吐”之论等。 吐法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宿食、痰涎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此法通常是用在一些病情急迫,病邪在上焦(咽喉至胸膈)或中焦(脾胃)的实证上。 用干净的手指...

  • 中医“治未病”工程

    中医“治未病”工程

      郭文海   主任医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国家中医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   学术地位: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   主治病症:   擅长运用针灸、中药治疗脑血管疾病、颈腰椎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疼痛、亚健康状态等。   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hellip...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晨间笔者到公园散步,常见到有举着牌匾、衬衫上印有弘扬中医药文化字样的营销员在活动,当我问他们何谓中医药文化时,竟然没人能作出一个像样的回答。   文化是什么?究其源,来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人解释为以文饰之,以文化之。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各家对文化的释义很不相同,取决于时代、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始终没有一个对文化的共识。   ...

  •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   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 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药事业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全国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成立了中医学院,开启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之门。同时,中西医结合工作也逐步展开,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卫生部组织南京中医学院编写了《中医学概论》,并于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起,向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药师资人才,组织编写了系列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协助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被誉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摇篮”。   《中医学概...

  • 中医的本质是自然医学

    中医的本质是自然医学

      最近读了一些同道的文章,发现同道中有很多人对于能够“顿挫病势”颇为自豪,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将眼光停留在疾病医学范畴内所导致的错误认识。如疾病是正邪交争,是在给身体内的“不正之风”找出路,在身体自发掀起一场自洁运动的时候,医生是应该帮助、顺应?还是压制?这是原则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容小觑。   先来看两则实例:   一男性患者,患银屑病近20年,在追溯自己的起病经历时谈到,16岁时的夏季,鼻衄次数和量都特别多,当时只是想把流鼻血止住就好了,一个乡村医生给他...

  •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协和有著名的三宝,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一说是:图书馆、病历、名教授;而另一说则是:图书馆、病历、严格的住院医培养制度。而“名教授”及“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个“熏”字。   协和是怎么“熏”出优秀的临床大家的呢?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著名儿科专家、今年99岁的周华康教授,曾回忆起自己做实习生时的一段经历:一次,主任教授查房,查到一个肾盂积水的病人,内科的著名欧洲教授斯乃博(Snapper)大...

  •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大致可分为官办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官办学校教育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其等级相当于中央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人才、制定行业规范、确立学科地位及中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本质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在整个中医教育史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医家来,而师承教育则与此不同。   师承教育,亦可称为私学教育,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带徒、私淑等。   所谓家传,父子亲人,...

  • 传统中医凸显“特色化”新亮点

    传统中医凸显“特色化”新亮点

      悬壶济苍生,杏林焕华彩。始建于1954年10月的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昨日迎来了建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一次重大飞跃——医院整体搬迁、新院全面启用。这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将以空前的规模效应、崭新的功能定位、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凸显龙头优势,跻身一流行列。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内设无锡市中医药研究所、无锡市骨伤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建有国...

  • 新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亟待构建

    新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亟待构建

      不同时期疫病理论的普适性在于坚持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而其特殊性则是在原有辨病与辨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病与辨证的思路与方法,整个创新发展的趋势使得辨病与辨证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精细。   在原中医温疫病种(四时新感温病)基础上,以温病病因学说为纲,结合现代医学病因学内容,创新温疫分类学,界定每一疫病的内涵,整理研究传统有效方法与方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中西医结合治疗H7N9禽流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不仅能用于古代传染病的...

  • 入春中医养阴润肺

    入春中医养阴润肺

    入春之后,天气反复无常,感冒、鼻炎等各种疾病接踵而至,有些人疾病迁延没办法痊愈,比如在感冒后还一直咳嗽。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是需要养阴润肺了。 萝卜饮 材料及做法:红皮萝卜一只,洗净切碎,加入麦芽糖两至三匙,搁置一夜,饭后服所得萝卜糖水;或萝卜切成块或片状,每次100~150克,加水煮熟,然后加冰糖适量,一次全部吃掉。 功效:止咳化痰。 杏仁粥 材料及做法:将去皮甜杏仁10克研成泥状加入到淘洗干净的50克粳米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再以慢火煮烂即可。宜温热时服食,日服2次,可作早晚餐。 功效:具有止咳平喘之...

  • 严苍山 著名中医临床家

    严苍山 著名中医临床家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今年3月启动了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严苍山基地代表性传承人为严世芸、潘华信、潘华敏教授。   基地传承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严苍山先生。严苍山(1898-1968),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他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曾任上海四明医院中医师,并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在近50年的医学生涯中,在内科杂病与外感热病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认识到,严苍山和严世芸(严苍山之子)等大家在学术方面有如下特点。   ...

  •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

      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   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   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   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   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   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   配五色...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笔者读到9月18日第8版署名潘德孚的《生命的诠释》一文,不禁浮想联翩。“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这样的代表“东方科学”的文章出现在中医大报上,让更多人看到“岐黄高科技”曙光。为此,笔者就数十年的临床体会谈点对生命医学的粗浅认识。   中医文化是养生的智慧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现代官方语言是“中医治未病”,并且这一养生之道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养护生命和锻炼身体是相辅相成的,但养护生命比锻炼身体更具有广...

  •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国传统的药饼,是用中药和米粉或麦粉、豆粉等粮食粉做成的饼状食品,不仅是充饥裹腹的点心,而且还可防病治病,更能发挥养生强体的功效。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传统药饼及其家庭制作法,供读者选用。 一、期颐饼 配料: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面粉0.25公斤,白糖适量。 制作:将芡实、鸡内金打成细粉,置瓷盆内,用温开水浸泡半日许。再将面粉、白糖一起倒人盆中,和匀,做成极薄的小饼,在锅中烙成黄色如饼干样。早晚作点心服食。小儿喜吃零食者,可常吃此饼。 功效:此方能健脾强身,使消瘦老人长胖。适用于治疗小...

  •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文化首先的含义是知识,它包括了人类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思维的认识和总结。文化没有新旧之别,凡是对人类、对这个时代有用的,凡是它的相对真理性没有被打破,并能向着绝对真理再迈进一大步的文化,就永远是新的。读国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学者的文化思维进行塑造。   ●中医和西医是面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和西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中医研究的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哲学与系统论。   ●饱满地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能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中...

  •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骨干之科;国粹长廊,长河历烁。新石器萌芽孵化,夏商周锋芒初拓。甲骨文,骨折名病刻骨铭心,青铜期,铜屑试水破铜愈挫。西周风云,剑戟森冷弄清影;“疡医”器具,折创流红矫畸疴。伤创折断,《礼记》勘四段崎岖路;祝药劀杀,《周礼》谱三支咏叹歌。卫侯“折股”,哀公“残疾”,《左传》折伤也上大夫;华佗“麻醉”,关公“刮毒”,东汉扩创直指将军。骨也生长,骨也修复,生理病机战国先知;留者攻之,坚者...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中医文化研究掀起热潮,取得系列成果。其中,地域中医药文化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如孟河医派传承规律与模式的研究正式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安徽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纳入新安医学的挖掘、整理和开发研究,打造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广东省将开展岭南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列入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勇于创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