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第73页
-
手脚痉挛案中药方 共奏补益肝肾不留邪
患者,女,55岁。诉夜间熟睡中阵发性拳打脚踢3月余就诊。3月前,患者莫名其妙地在夜间熟睡时,俄然四肢痉挛致醒,须重复伸手伸脚才干遏止痉挛。患者认为缺钙,自行购买钙片医治。半月后未见好转,逐步发展到几乎每晚一次发作。到某市医院做各种生化查看,未查出切当疾病。服用维生素B1、糖钙片等医治,效果不显,前来就诊中医。刻见:连续1周每晚1次熟睡中四肢痉挛,得拳打脚踢才缓解,严重影响睡觉质量,精力欠佳,舌红苔少,脉细弦。 辨证:肝肾阴虚,头绪不营。 处方:木瓜20g,补骨脂10g,山茱萸10g,石斛10g,...
-
手足麻木是中老年常见病 中医组方
张士舜,男,1939年生,主任中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河北省名中医,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石家庄世舜中医肿瘤医院首席专家。2014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成立张士舜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中医治疗肿瘤50多年,首倡“三辨治癌”理论,多年来临床获显著疗效。 组成:当归30克,菟丝子30克,金毛狗脊10克,补骨脂1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
-
手足心热 升阳散火汤治虚火流于四肢证
□ 王波 李明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手足心热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广泛存在,而西医的理化检查也不完全能发现器质性改变。此症状不危及生命,但是影响病人状态。尤其入睡前的烦热表现更是引起睡眠障碍,值得中医师对此重视。 张某,女,16岁。于2015年10月21日初诊。病人半个月来由于将进入高考时期而感手足心烦热,入睡前尤甚,常常将手脚贴墙仍不能自止。甚至喜将手足置于冷水中以缓解病势。心烦、易怒,倦怠乏力,扪之双手如烙,胃怕凉但喜冷饮。二便正常,舌质胖大,尖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诊断:脾...
-
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 治法处方
翟某,女,65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 手背晨起发黑20余天。刻诊:可见双手手背合谷穴处,约有鸡蛋大小皮肤黯黑,晨起明显,活动后可减轻。按之不痛,无外伤诱因。平素乏力,有时手足麻木,劳累加重。脉细略涩,舌紫暗苔薄白。有冠心病史,平素服麝香保心丸等药。 诊断: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治法:补血活血。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参20g,红花6g,鸡血藤30g,天麻10g,柴葛根30g,片姜黄10g,桑枝30g,桂枝10g,川牛膝30g,炙甘草6...
-
手足癣(秘方数:10)
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手足癣。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畴。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当皮肤真菌侵入掌蹠部的角蛋白组织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先形成菜籽大的小丘疹和水疱,然后等距离从中心向外围扩展,呈圆形,中央有愈合倾向和少量脱屑,几个环可合并成多环形,炎症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但常由于磨擦和搔抓,这一发展过程不如体癣那么典型。如病发于指趾间,可引起浸渍和糜烂;慢性病例可引起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入冬则发生皲裂。临床上可根据皮损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糜烂型、角化过度型等。一般...
-
手足口病(秘方数:4)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手足与口腔发疤疹为特征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内,2岁以下的小儿尤为多见。患儿发病后多有发热,体温常在38℃左右;见流涕.流涎,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因为口舌疼痛),少数病儿伴咳嗽或腹泻。本病最主要的特点是手足和口腔的皮疹和粘膜疹。皮疹多在手足心、手指背面、指甲周围、足跟边缘、肘、膝等,臂部也可出现。皮疹且充血性红斑,或呈红色丘疹或疤疹、边缘清楚,小如粟米,大如豆粒,圆形或椭圆形,或扁平,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皮疹有痒感。口腔、舌及咽部粘膜充血,有散在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
多汗症的治疗方(手足多汗症)
【简介】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过多。大多数与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手掌、脚底、前额、腋部、外阴等处。轻微的多汗症只是皮肤湿润 【治法】多汗症中医方 【组成】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疾病】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
-
手足皲裂(秘方数:4)
手足皲裂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手足皮肤干燥和裂开的疾病。好发于冬季,成人发生率较高。主要症状为手掌足蹠部皮肤增厚,干燥粗糙,开始只是龟裂,以后发展成皲裂,裂口方向多与皮纹一致,因发病部位不同,其长短不等。手指尖、指屈面、手掌、足趾及蹠外侧等经常受摩擦和牵引处为好发部位。根据裂口深浅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度,Ⅰ度仅达表皮,无出血、无疼痛等症状;Ⅱ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可有轻度刺痛,但不引起出血;Ⅲ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常有出血和疼痛。本病的发生与表皮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掌蹠部皮肤无皮脂腺,角质层...
-
手脚麻木 中医辨识与治疗方
手脚麻木,指的是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如木厚之感。 疼痛与麻木不同,前者以痛为主,一般无麻木感觉,后者为肉内如虫行,甚者不知痛痒,二者迥然有别。从中医角度来讲,虽有“麻多虚痛多实”的说法,具体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风邪入络:素有手足或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可突然发生口眼歪邪,语言不利,甚则流涎,或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治疗以解表通络为主,方以牵正散加减,药用:全蝎5克(研末冲服),僵蚕5克(研末冲服),白附子...
-
减轻手脚冰冷 试试一些简易推拿按摩法
冬季中老年人容易手脚冰冷,用中医理论解释,气对人体有温血作用,气血不足尤其是肾气不足,温血功能就会减退。而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脾胃弱、肾气弱等问题,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肾藏的“精”来源于气血。中老年人肾和脾两个脏器的功能都比较弱,因此他们在冬季比较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冯淑兰介绍,对于冬天手脚容易冰冷的人群,在保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的同时,可以考虑多吃一些健脾、补肾的食物,通过煲汤、食疗来调节身体。健脾的食物包括莲子、枸杞、五指毛...
-
手脚冰冷 预防保健和生活调摄
有些病人平时感觉手脚冰冷,在天气变冷时尤其严重,这多是阳虚寒盛的寒证,还可见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鼻涕清稀量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等。阳虚在临床上常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胃阳虚等多种类型。肾阳,又称元阳、真火、真阳、命门之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起推动、温煦作用。其它脏腑的阳虚若失治、误治,日久必然累及肾阳,反之肾阳不足则其他脏腑失于温煦必然加重其阳虚。对这类病人,除了适当服用温阳药物之外,平时预防保健和生活调摄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
-
养生 早搓手午晒背晚泡脚
养生也要把握好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段,也有不同的保健方法。 早搓手可醒脑早晨起床后,随着人体活动的增加,心率会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调养心肺。可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式,通过刺激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兴奋,并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起到保健作用。搓手心时,将两掌合并,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此外,早晨,将两双手的手指相互对揉按摩,也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午晒背护阳气午时(11∶00~13∶00)这段时间,是阳光较充足的时段,经常晒晒后背,可起到补充人体阳气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