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位 第4页

位 第4页

  • 穴位敷贴加食疗治痛经

    穴位敷贴加食疗治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则痛”。常见证型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等。下面根据痛经的不同证型提供几条食疗方。 1.寒凝血淤证生姜15克,红糖适量,加入少量白酒,再加入开水冲泡代茶饮。生姜暖胃,红糖温经,加白酒以助药力。 2.气滞血瘀证益母草30克,鸡蛋两枚,共加水煮蛋。待蛋熟后吃蛋喝汤。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 3.气虚血弱证当归50克,黄芪30克,羊肉500克,共同炖汤吃肉喝汤...

  • 当归甘草治胎位不正

    当归甘草治胎位不正

    处方组成:当归10g,川芎6g,白芍、熟地黄、党参、白术、黄芪各10g,炙甘草6g,续断10g,枳壳6g。 用法用量: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3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理气安胎。主治胎位异常。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胎位不正患者138例,治愈126例,其中臀位119例,横位7例;无效12例(全是臀位)。 (魏全意)...

  • 缓解痛经 穴位按摩超管用

    缓解痛经 穴位按摩超管用

    女人痛经常会危害女人健康,运用有效的治女人痛经方法才能尽快摆脱疼痛折磨。中医告你治女人痛经方法4穴位按摩超管用。 三阴交穴: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按揉三阴交功效: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太冲穴: 穴位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揉太冲功效:具有...

  • 痛经通过穴位按摩的治疗既简便又经济

    痛经通过穴位按摩的治疗既简便又经济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多数女性都曾经历。通过穴位按摩的方法既简便又经济,可以对痛经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不妨试一下。   经前揉揉“三阴交”对于每个月月经周期较准时的女性来说,可以事先“防患于未然”。在经前一周左右时间,按摩“三阴交”穴位。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位置。方法是用一侧手的拇指指腹,揉捻对侧“三阴交”穴大约1分钟左右,...

  • 穴位按摩缓解痛经

    穴位按摩缓解痛经

      1.摩小腹:双手掌相互摩擦,待发热后,在脐下小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抚摩200次左右。   2.揉关元、气海穴:以小鱼际掌揉关元,气海穴,各1~2分钟。   3.搓擦肾俞、命门穴:双手摩擦生热后,交替搓擦肾俞、命门穴。待发热后1分钟,移至骶部搓擦1~2分钟。   4.点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5.仰卧位,双脚蹬空,如骑自行车一般,约2分钟。   6.仰卧位,双腿屈曲,挺腹抬臀,上提肛门,约2分钟。   7.仰卧位,双腿伸直高抬,坚持数秒钟,放松,放下,反复10次。   8.调整呼吸,练习腹式呼吸及逆式呼吸...

  • 缓解痛经常按三阴交穴位

    缓解痛经常按三阴交穴位

    【话题背景】近日,据报道,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柯李晶博士偶然发现,将按摩助剂给有原发性痛经的小师妹按摩三阴交后,因导出了人体多余的生物电,而将小师妹的痛经基本治好了。他准备将按摩助剂作为“痛经膏”推向市场。 生活中年轻女性有痛经者不少,那痛经能否真如消息中所说能治好呢?记者近日咨询了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胡华玲。 胡华玲大夫告诉记者,痛经多见于年轻女性,分继发性痛经和原发性痛经两种。继发性痛经多因身体发生气质性病变而产生,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就会引起;原发性痛经...

  • 一位甲亢患者自疗心得

    一位甲亢患者自疗心得

    我曾经是一位甲亢患者,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打倒,反倒将它给制服了。 2006年,我被查出甲亢,一个月内就瘦了10斤左右,脾气也变得暴躁。查出病情后,我就召开了家庭成员大会,打电话给刖友,我说:“大家在我发脾气的时候,请不要介意。请大家也不要拿话来激我,这对我的病情不好。”我还自己学习打坐,来改善脾气。因为有甲亢,很多东两是不能吃的,我把它编成歌,背了下来:“含碘食物要忌口,海带海鱼不卜桌;葱姜蒜辣要少吃,还有烟酒和浓茶。补允蛋白要得法,大豆内脏要除外;为补消瘦来加餐,j餐饭外吃点...

  • 治肩关节脱位中医手法

    治肩关节脱位中医手法

      肩关节脱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称为“肩胛骨出”,分前脱位、后脱位,以前脱位多见。初次脱位后,治疗不当可导致习惯性脱位。多为跌倒后致伤,伤后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述:“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唯扭于肋后而已。”检查肩部失去正常圆形膨隆的外形观,形成方肩。肩峰后空虚,可在喙突下、腘窝内或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肘部贴胸时,患手不能搭到健肩上。拍摄X线片有助于诊断。   肩关节脱位诊...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 (简称内异症)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 (腺体和间质) 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引起的一种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 发病率为10%~15%[1], 其中, 36%~87%异位内膜存在于卵巢[2], 不孕率高达40%[3]。内异症的病因病机至今尚未阐明, 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激素类药物改善内异症症状, 但不良反应较多, 前景较差, 停药后易复发[4,5], 手术切除卵巢的根治性治疗, 又会给育龄期患者带来精神痛苦。中医药治疗内异症有其独特的优势[6,7], 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而且能改善卵巢...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关元穴、中极穴、子宫穴、温溜穴、次髎穴

    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关元穴、中极穴、子宫穴、温溜穴、次髎穴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并且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和包块,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分为腹膜型、卵巢型以及阴道直肠隔型,其中卵巢型最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经行腹痛渐进性加重、慢性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甚至不孕不育、排便改变、性交痛等,甚至累及其他盆腔邻近器官出现错综复杂的相应临床症状,如便血、尿血等。其中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且疼痛形式多样,定位不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87.7%会出现痛经症状,71.3%会有非经期下腹部疼痛症...

  • 异位妊娠中医辨治

    异位妊娠中医辨治

    孕卵在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 发育称为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是 常见的妇产科急症之一。异位妊娠 可发生于输卯管、卵巢、宫颈、腹腔 等部位,而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 占异位妊娠的90%。 中医学认为.异位妊娠的病因 病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不畅.或 先天肾气不足等有关。由于孕卯未 能移行至胞宫,在输卵管内发育.以 致胀破脉络、阴血内溢于少腹。发生 血瘀、血虚、厥脱等一系列病理机制 而出现气血虚脱、气虚瘀阻、瘀阻包 块等证候。 1.气血虚脱:证见输卯管妊娠 破裂大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冷汗淋漓、腹痛拒按、恶心呕...

  • 穴位组合治颈椎病

    穴位组合治颈椎病

      陈某,女,38岁,2月24日初诊,主诉头晕7天,素有颈椎病,今洗衣过多,致使旧疾复发,颈部酸胀、僵硬不舒,头晕伴偏头痛,后背怕冷。经服药治疗,头痛及头晕症状缓解,现颈部仍僵硬疼痛,活动不利,后背怕冷。笔者予以穴位组合针刺治疗,7次症状悉除。   1.患者取俯伏坐位,穴取天柱(双)、大椎、天髎(双)。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25×4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5~0.8寸,施术最大限度牵拉局部筋膜,出现酸、麻、胀感后,留针候气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2.患者取俯伏坐位,...

  • 尺桡骨骨折 复位固定方法

    尺桡骨骨折 复位固定方法

      尺桡骨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于中1/3或下1/3处多发,由于前臂肌肉较多,有伸肌群、屈肌群、旋前肌和旋后肌等,骨折后可出现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位,故整复较困难。   直接暴力如打击、碰撞或间接暴力如跌倒摔伤均可产生尺桡骨骨折。《普济方?折伤门》云:“凡两手臂骨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无碎骨。”伤后前臂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如为儿童青枝骨折则一般仅有成角畸形,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儿童移位尺桡骨骨折首选中医正骨治疗,有经验...

  • 穴位按摩防治职业病 颈椎病

    穴位按摩防治职业病 颈椎病

    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由于工作压力大,久坐不动等,容易引起头痛、颈椎病、慢性胃肠炎、腰痛等职业病。如何帮白领解除职业病困扰?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穴位按摩对防治职业病大有裨益。 职业病:颈椎病 穴位与部位: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左右各一;风府穴:两风池穴连线中点处;列缺穴:手掌大鱼际根腕横纹直上两寸处。 方法与步骤: 两手中指端按揉两侧风池穴1~3分钟。 右手中指端按揉风府穴1~3分钟。 两手拇指相互交替按揉两侧列缺穴1~3...

  • 治“腰突症”穴位拍药疗法

    治“腰突症”穴位拍药疗法

    拍药疗法源于清代《医宗金鉴》中所记载的“振梃疗法”,该疗法是医师将配制好的中药液用手直接拍打在患者穴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亦有明显的效果。采用拍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9 岁,最大者64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2年;有外伤史者3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或仰卧挺腹试验(+)...

  • 足跟痛 熏洗中药穴位按摩

    足跟痛 熏洗中药穴位按摩

      足跟痛在骨伤科门诊常见,是一种由于足跟部筋骨失养,遭受长期压力刺激而引起脂肪垫发炎的慢性疼痛性病证,有些患者因足跟部骨质退变增生形成“骨刺”,亦可引起此病。   中医认为,人到中年后,肝血肾精渐亏,肾阳不足,致使筋骨失养,若经常站立工作或过度跑跳运动、行走健身,则跟骨结节部跖筋膜遭受慢性牵拉刺激,致使气血受阻,或兼风寒湿邪内侵而引起疼痛。局部检查不红不肿,在足底内侧的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笔者在临床上,对不愿服药的患者,采用自拟活血舒筋汤外用熏洗,此方具有养血舒筋、温经止痛之作用,配...

  • 手法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手法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叶希贤提出应注意患者肢体功能,通过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印证其为伤筋还是骨折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他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骨伤疾病早期以疏导气血为主,手法轻松多用揉、捏、拿等法以舒松筋络;中期存在功能障碍或畸形,多先用顺筋归位,挤、按、端、提、搬等校正手法;后期症状基本消失,为加速恢复多以调理气血、畅通经络,用推、揉、抖、滚等法。   叶希贤(1904~1978),字楚樵,男,是天津著名的中医骨伤学家,擅长伤科疾患。他自幼好学,习武,崇尚医术。先后师从屈...

  • 旋转复位治腰椎小关节紊乱

    旋转复位治腰椎小关节紊乱

      腰椎小关节紊乱又称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属于急性腰扭伤的范畴,常发病在一侧,腰部活动受限,无神经压迫痛,但可牵连附近的肌肉、筋膜、韧带损伤。旋转复位法能瞬间减轻患者疼痛,对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方法   嘱患者两脚分开坐稳于方凳上,以右侧腰痛为例,助手站于患者前方,用双腿夹住患者左下肢,并用两手压住其大腿根部,以牢稳固定患者骨盆。医者站于病人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有压痛或偏歪的棘突,右手沿患者右腋下伸过去,勾住颈左后部。然后手压颈部使患者腰部向前屈90度,接着再向右旋转至最大幅度,最后向右伸直腰部,...

  • 穴位按摩防治腰酸腿痛

    穴位按摩防治腰酸腿痛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如今正值冬季,是感冒高发期。人们如何防治感冒呢?中医养生专家指出,通过在身体相关的部位或穴位进行按摩,可提高抗病能力,防治感冒。同时,通过穴位按摩还能防治腰酸腿痛等不适症。   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发热。   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抓头皮。   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按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

  • 风寒湿性关节痛穴位贴敷法

    风寒湿性关节痛穴位贴敷法

      风寒湿性关节痛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所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遇寒冷或天气变化则病情加重,故冬季多发。属中医“痹证”范畴。   选白芥子、生草乌、生川乌、生南星、细辛、白芷、玄胡索等中药研末,用鲜姜汁调成(糊)膏状,涂于专用皮肤贴剂上,再贴至膈俞、脾俞、肾俞、关元、阿是穴处,每次贴4~6小时,每日1次,贴3次后停1周,连贴3周,共贴9次为一疗程。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化痰散结、健肾壮阳、扶正祛邪作用。皮肤过敏,表皮创伤者不宜。...

  • 肩关节前脱位 抗撬法复位

    肩关节前脱位 抗撬法复位

      肩关节前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复位方法很多,传统的有拔伸托入法、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等。笔者近年来运用广东骨伤名家何竹林“抗撬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疗效满意。以上传统方法复位不满意者,可以借鉴此法。   肩关节脱位亦称“肩骨脱臼”,是全身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部位之一。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关节盂构成,属球窝关节,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环附着。肩胛盂小且浅,只占肱骨头关节面的1/4~1/3,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关节囊又松弛,是肩关节最薄弱的地方。这种特...

  • 初冬易落枕 经络穴位按摩

    初冬易落枕 经络穴位按摩

      初冬时节,夜里温度相对较低,人们在熟睡后常常会把脖子和肩膀露在外面,导致肩部、颈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落枕。   冬天睡觉时,除了盖好被子外,还可以在脖子上裹条毛巾,这样能有效预防颈肩外露受风导致的落枕。与此同时,还要经常活动脖子和肩部,最好的方法是:两手交叉置于脑后,头和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这样可以锻炼颈肩部肌肉,减少肌肉痉挛的几率。枕头的高低要适当,和自己的拳头立在颈后的高度差不多,尽量使头、颈、肩保持在同一水平线。   如果落枕了,要先躺在床上不要乱动,让肌肉慢慢恢复,也可以用毛巾热敷...

  • 风湿指压穴位 八敲疗法

    风湿指压穴位 八敲疗法

      所谓风湿是指膝盖、手臂、肩膀、手腕、手指等关节剧烈疼痛或是肌肉僵硬。这种风湿会使关节发炎、骨膜萎缩,并侵入心脏、肺部,是全身性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患者大都是女性,是男性的3倍以上。     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外关”位于手腕内侧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

  • 落枕“失枕”采用不同穴位针灸

    落枕“失枕”采用不同穴位针灸

      落枕又称“失枕”,常见发病经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针对不同类型落枕,采用不同穴位针灸,常可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甚至针进即愈。   落枕穴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所治落枕为患者左右活动受限,或左或右,针刺对侧落枕穴,效果极好。   手法:先用在落枕穴处找到痛点,准备好针具,令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一是转移患者注意力,二是振奋气机减少针刺痛感),边行针边嘱患者向...

  • 髋关节半脱位 手法复位

    髋关节半脱位 手法复位

      “骨错缝”即小儿髋关节错缝,又称髋关节半脱位,是一种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动的病症。该病多见于2~6岁的儿童,病史中多数无明确伤因,少数有蹦、跳、滑、跌等过程,但发病后仍可行走活动。   该病病机为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时,由于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夹所致。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髋关节疼痛,并可涉及大腿及膝内侧不适,跛行步态,双下肢相对长度不等,多数出现患侧腿长,少数亦可有患侧腿短现象,当髋关节内收、外旋活动时范围受限,疼痛加剧...

  • 老人便秘穴位按摩法

    老人便秘穴位按摩法

      老年人便秘,除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所致外,大多数是功能性的。主要原因是老人胃肠蠕动功能降低,直肠张力减退,粪便在肠腔停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造成粪质坚硬不易排出。因此采取上述按摩方法多能取得显著效果。   用中间三指肚平排按摩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天枢(位于肚脐中旁开2寸处)、大横(位于脐中旁3.5寸处)等穴位按摩。每天早中晚躺着或正坐着进行按摩,每次至穴位有微热感即可。按摩上述穴位,可使热量渗透腹部,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和直肠张力,使粪便在肠腔停留时间缩短,加快粪便排出...

  • 穴位按摩解老人便秘

    穴位按摩解老人便秘

    老年人便秘,除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所致外,大多数是功能性的。老人胃肠蠕动功能降低,直肠张力减退,粪便在肠腔停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造成粪质坚硬不易排出。 采取按摩方法多能取得显著效果。用中间三指腹平排按摩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天枢(位于肚脐中旁开2寸处)、大横(位于脐中旁3.5寸处)等穴位按摩。每天早中晚躺着或正坐着进行按摩,每次至穴位有微热感即可。按摩穴位可使热量渗透腹部,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和直肠张力,加快粪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防治便秘的目的。(秦静)...

  • 清洗肝胆穴位操

    清洗肝胆穴位操

    要想预防脂肪肝、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就要经常帮助肝胆清除代谢废物,清洗肝胆。 1.用拇指指端用重力按揉阳陵泉穴(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每隔20 秒钟放松1次,反复按揉3-5分钟,直至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止。 2.用拇指指腹放在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中指指腹放在该穴的背面,两指用重力捏按,每隔10秒钟放松1次,反复捏按,直至局部出现强烈酸胀且不可忍耐为止。 3.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肝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穴(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连续揉按3-5分钟...

  • 穴位按摩防治老年便秘

    穴位按摩防治老年便秘

    老年人气血亏损,胃肠蠕动乏力,粪便在体内滞留过久而干燥硬结,发生便秘。若便秘日久不愈,可导致痔疮、高血压中风的发生。因此应引起老年人的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对关元(脐下3寸处)、中脘(脐上4寸处)、大横(脐旁开4寸处)、天枢(脐旁2寸处)等穴位按摩,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效果满意。 按摩上述穴位,可使热量渗透腹部,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和直肠张力,使粪便在肠腔停留时间缩短,加快粪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防治便秘的目的。...

  • 尿失禁穴位按摩艾灸治疗

    尿失禁穴位按摩艾灸治疗

    尿失禁,系指患者尿液不由自主的从尿道流出,可发于任何季节,但以秋冬季节表现严重。尿失禁是任何年龄及性别人士都可能患的疾病,但以老人和女性为多。中医专家推荐五个按摩的穴位,可以缓解尿失禁。 点按利尿穴 用两手大拇指按压利尿穴(神厥穴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压力逐渐加大,持续5~15分钟,每日1~2次。 点按阿是穴 用右手大拇指在下腹部寻找2~3个阿是穴,用指尖抵住穴位,微力揉按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2次。 点按中极穴 仰卧平躺床上,以右手拇指抵住中极(位于脐下4寸),微用力揉按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