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位 第14页

位 第14页

  • 秋冬季女性捂好三部位

    秋冬季女性捂好三部位

    1.捂肚脐:肚脐归属任经,对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人还是穿上睡衣更保险。 2.捂后背:秋冬季节,自然界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 3.捂双脚:脚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阳经的起点,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热水泡脚、穿保暖的鞋子都是暖脚的好习惯。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不妨穿双薄袜子入睡。...

  • 养生顺时而养 按摩养生穴位

    养生顺时而养 按摩养生穴位

    清明节气,天气变暖,此时也是肝脏运行最旺时期,肝气旺盛而生发,人的精神也跟着焕发,但是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容易损伤肝脏,导致夏季发生寒性病变,因此此时养生要注意顺时而养,不妨常按摩下面这六大养生穴位。 阳陵泉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此穴治疗胆腑病症,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脂肪肝治疗的要穴。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广泛,长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对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处,方法每天每侧按揉30~5...

  • 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功效

    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功效

    任脉上的丰要穴位有24个,它们是会阴穴、曲骨穴、巾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水分穴、卜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任脉上的24个穴位中,片穴为会阴穴,末穴为承浆穴,其中2个穴位在面和颈部,其余22个分别分布在胸部、腹部、腰部。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穴,下出会阴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的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

  • 壮医灸法 烧灼或熏烤穴位

    壮医灸法 烧灼或熏烤穴位

    壮医灸法是通过烧灼或熏烤体表一定穴位或患处,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的刺激,以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 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灸 法具有温经散寒,调节气 血(嘘、勒)、消肿止痛、祛 风止痒、保健防病等功 效,其种类繁多,广泛用 于临床各科。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由黄瑾明教授、黄汉儒主任医师等根据壮医龙玉乾祖传经验发掘、整理出来的壮族民间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机理:通...

  • 艾灸穴位 夏治冬病

    艾灸穴位 夏治冬病

      许多虚寒性疾病易在冬季发病且不易治疗,如反复咳嗽、哮喘、腰腿疼等,夏季天气炎热,自然界阳气充盛,在治疗上述虚寒性疾病的时候,在夏季借助自然界阳气充盛的特点,采用补助阳气的中药,逼出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寒气,从而鼓舞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虚寒性疾病在冬季时不再发生或减少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然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到医院进行冬病夏治,而且有些人只是存在轻微的体质虚弱、阳气不足、四肢不温、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却不至于生病,或者是一吃冷食、一吹空调就肚子疼,或者是产后受凉了等,这时不妨试试自己动手,...

  • 穴位针灸治病民间歌赋

    穴位针灸治病民间歌赋

      不能翻身侧转属少阳之变;   无力伸展屈曲必太阳之故。   足尖下垂者病属阳明;   言骞流涎者当寻少阴。   卧不能坐起,大杼、肾俞效好;   臂不能外展,肩髎、外关甚夸。   握掌不能开,深刺后溪;   拇指不能翘,细寻列缺。   两股无力,环跳、伏兔但刺无妨;   足尖下垂,巨虚、承山必针有功。   肌肉萎缩者属气血不足,宜补或灸;   体肤浮胀者乃气血瘀滞,宜泻或刺。   炎暑季节,泻合谷清热醒神;   中暑之时,刺十宣通经开窍。   祛暑邪、...

  • 酒糟鼻穴位点刺治酒渣鼻

    酒糟鼻穴位点刺治酒渣鼻

      患者刘某,女,45岁。患酒糟鼻5年余,鼻尖及鼻两侧潮红油润,皮脂分泌多,局部发痒,平素喜食辛辣,大便秘结。查:鼻部潮红,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及毛囊孔扩大。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断:酒糟鼻,证属肺肠积热。治疗方法:取穴:少商、商阳、迎香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以速刺使其出血,约10~15滴,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1次,症状消失,鼻部颜色形状恢复正常。   酒糟鼻又名酒渣鼻、玫瑰痤疮,是血管运动神经失调的慢性皮肤疾病,临床上以鼻部、两颊、前额及颈部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疱及毛细...

  • 肾为先天之本 穴位按摩补之

    肾为先天之本 穴位按摩补之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如果觉得食补、运动都过于麻烦,不妨试试简单、有效的穴位按摩法。   太溪穴:汇聚肾经元气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回阳救逆之功。古代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揉按方法:太溪穴位于...

  • 几个常用的刮痧部位和方法

    几个常用的刮痧部位和方法

    刮痧是中国的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等多种保健作用。下面让我们看看几个常用的刮痧部位和方法。 刮头部,提神醒脑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经交会的地方,头部经脉通畅,会使人精力充沛,脑血管、脑神经功能正常。因而常用刮痧板刮拭头部,可以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 给头部刮痧时,可以把头顶正中央的百会穴当作中心,向四周刮拭,刮到头皮有温热的感觉即可。刮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个地方比较疼痛,可以在那反复刮拭几下,直至疼痛感消失或减轻。 刮颈肩,活血舒筋 颈...

  • “泉”穴位按摩 防病治病

    “泉”穴位按摩 防病治病

      泉是从地下流出的水源。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体內也有“泉”,它们是位于不同经络的八个名称带“泉”字的穴位。具有维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平衡作用。“泉”顾名思义,就是经气浅出体表的部位。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经气充盛;另一方面说明这些穴位部位表浅,容易“得气”。因此对这些穴位施以点穴、按摩手法,可获得防病、治病效果。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脚底前1/3后2/3交界处,被称为“人的第二心...

  • 12月22日冬至 三九穴位贴敷

    12月22日冬至 三九穴位贴敷

    12月22日是冬至,三九天正是冬病冬治的好时节。近年来,海慈医疗集团针灸推拿康复科、中医妇科、血管外科、中医儿科开展的三九贴敷疗法因疗效好,无副作用广受患者的欢迎。 据针灸康复科戚其华副主任医师介绍:三九天穴位贴敷疗法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养生疗法。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主收藏,冬至后天气寒冷...

  • 助阳御寒五穴位

    助阳御寒五穴位

      弹百会:百会在督脉经,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后发际直上7寸。用鸣天鼓的方法弹击百会穴,即右手中指置于百会穴前,食指指腹置于中指背部,弹击百会穴30~50次。百会百脉朝会,激发阳气,安神醒脑,疏通气血。   撞命门:命门穴在督脉经上,第二腰椎棘突下。背向墙壁,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足后跟距墙10㎝。身体放松向后仰,借撞击反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30下为宜。可强壮腰肾,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调阴阳。   摩关元气海:关元与气海均在任脉经上,关元在脐3寸,气海在脐下1.5寸,二穴均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共有45个。它们是承泣穴、四白穴、巨髂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足阳明胃经上45个穴位中,首穴为承泣穴,末穴为厉兑穴,其中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其他15个穴位则分布在...

  • 防打盹的提神穴位

    防打盹的提神穴位

    风池穴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此穴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方法: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百会穴按摩此穴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 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太阳穴按摩此处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 30秒。 (韩玉乐/辑)...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穴位
  • 穴位贴敷治呼吸系统疾病效佳

    穴位贴敷治呼吸系统疾病效佳

      我们开展“冬病夏治”20多年了,经治疗1000余例呼吸系统疾病效果不错,年龄最小7岁,年龄最大78岁;病程最短2年,病程最长60年。往往到当年冬季才出现效果。   冬病夏治顺应天人相应原则   冬病夏治是指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这类疾病往往受寒后,或在寒冬季节易发作加重,而夏季则病情缓解,此即《黄帝内经》之“能(耐)春夏,不能(耐)秋冬”的疾病。“冬病夏治”疗法源于...

  • 祛湿艾灸五个穴位

    祛湿艾灸五个穴位

    中医认为,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邪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湿邪通常分外湿和内湿,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症状。艾灸以下五个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 补气养血可穴位按摩

    补气养血可穴位按摩

      补气养血可按摩关元、血海、三阴交三穴,每穴按揉3分钟。养血调经,推荐吃大枣。中医认为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补血养血的功效。   古人认为,一个女人的整体状态如何,可以从她的月经看出来。如果月经正常,那她的健康状态肯定好,将来就能做一个好的妻子,生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古人很注重调经。而补养气血,是调经最根本方法。   女人不仅有月经,还要经历怀孕、生产、哺乳的过程,无一不需要气血的灌注。此外,女人爱哭,而眼泪也是由血液生化的。中医一直强调“女子以养血为本”,...

  • 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

    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

    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合理使用,往往有奇效。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

  • 常见病穴位疗法的取穴技巧

    常见病穴位疗法的取穴技巧

    慢性胃炎 主要症状 轻微恶心感、食欲不振,胃部有持续性或阵发性的疼痛。饭后上腹部有微痛感或呕吐症状。 最有疗效的穴位 合谷穴和中脘穴 注意事项 孕妇最好改用足三里穴,不用合谷穴,因为合谷穴容易引发流产。 手轻握空拳,弯曲拇指与食指,两括指尖轻触、立拳,以另手掌轻握拳外,以大拇指指腹、垂直下压即是合谷穴 取胸骨斜突与脐的中间点即是。 胃溃疡 主要症状 脸色苍白、唇浅黄、疲倦虚弱。伴有胃胀气、呕逆、嗳气或吐酸水,严重时会出现胃出血、吐血、胃穿孔和突发性昏迷。 最有疗效的穴位 神门穴和足三里穴...

  • 介绍几个常见艾灸保健穴位

    介绍几个常见艾灸保健穴位

      艾灸哪些穴位既方便操作,又有较好的保健效果?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针灸科主治医生宋占威向市民介绍几个常见艾灸保健穴位。   神阙穴:神阙即肚脐眼,顾名思义,就是神仙居住的宫殿,可见,该位置何等重要。经常艾灸此穴,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肠胃不好、宫寒的女性,更适宜经常艾灸此穴位。一般有宫寒的女性,艾灸此穴位最好坚持半个月以上,往往会有意...

  • 自行按摩穴位 有效止呃

    自行按摩穴位 有效止呃

    打呃会因受冷刺激、饱餐后或消化不良等引起,这是正常现象,不算病。但是,如果打呃持续较长时间(几周以上)不缓解,与受凉、进食等无关,则为病理性呃逆。对顽固性呃逆,除尽快找到病因外,还可以自行按摩以下穴位,能够起到有效止呃效果,患者不妨一试。 攒竹穴患者平卧位或坐位,以两大拇指指腹按住攒竹穴(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先用力较轻,并呈顺时针方向按摩,逐渐加重至眼球、眼眶处有酸、麻、胀痛感后现按住该穴,一般1分钟左右即可止呃,慢者5分钟左右可见效,呃止后继续按摩3-5分钟。 鱼腰穴患者仰卧,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

  • 缓解手脚冰凉推拿按摩3个穴位

    缓解手脚冰凉推拿按摩3个穴位

    冬天一到,许多人就会觉得手脚冰凉,其实,这多由气血不畅而来。因为冬天气温降低,寒气成为主导,人体内经脉收缩,气血运行随之减慢,血液运行不畅,手足在四肢末端更容易冰凉。 每天早晚揉搓涌泉穴一百下 冬天的脚都是凉的,甚至是冰的,这是很多人的常见现象,中医认为,怕冷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所致,脚冷是常见表现之一。治疗脚冷,中医介绍主要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如果经常推拿按摩以下3个穴位,往往能有较好的疗效。 揉搓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揉...

  • 解热祛火 拍拍极泉穴位

    解热祛火 拍拍极泉穴位

    夏天,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甚至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平时温文尔雅的人,一旦到了这个季节,也容易烦躁不安,这多是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加剧紧张心理,导致心火过旺所致。 专家表示,除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饮食调理外,拍拍腋窝也对解热祛火很有效。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有个穴位叫极泉,具体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拍打右腋,每次拍打30~50次。...

  • 仲景定位论治瘀血初探

    仲景定位论治瘀血初探

    张仲景不仅将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瘀血的主法、常法,还根据瘀血所在部位而用不同的方药施治。 1.瘀阻经络:瘀阻头面,见赤小豆当归散证等;瘀阻肢体,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大黄座虫丸证、旋覆花汤证。 2.瘀阻脏腑:瘀阻肝脏,见鳖甲煎丸证;瘀阻小肠,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瘀阻大肠,见抵当汤证、大黄牡丹汤证;瘀—阻胞宫,见土瓜根散证、温经汤证、抵当汤证、桂枝茯苓丸证、枳实芍药散证、下瘀血汤证、大黄甘遂汤证。 (陈 洪)...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仲景
  • 顽固性面瘫嘴角歪斜 穴位防治

    顽固性面瘫嘴角歪斜 穴位防治

      近日,22岁的桂林市民刘先生突然患上顽固性面瘫,嘴角歪斜,非常影响形象。说起患病经历,他懊恼不已。   国庆玩电脑患面瘫   国庆长假期间,刘先生想要彻底放松休息,于是在家里不停上网玩游戏,有时连续坐上一整天都不动,肚子饿的时候,他就叫外卖。就这样持续“放松”了两天两夜。一天下午,刘先生在吃饭时,感觉到一些异样——吃东西时,食物老往一边掉。但刘先生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觉得年轻人身体好,过几天就会恢复。但事与愿违,后来,刘先生嘴角歪斜得更加严重,口...

  • 春季过敏症状穴位按摩防治

    春季过敏症状穴位按摩防治

    很多人在春季会出现各种过敏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气喘等等。 中医认为,不妨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防治过敏。在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有许多俞穴,是体内五脏六腑的对应点,位于脊椎正中左右各旁开1.5寸,经常按压这些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加强按压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改善过敏体质。一般自行按摩以每个穴位按3~5分钟为宜,有酸胀感觉即可,按摩完后再喝杯温开水,做几次深呼吸。 过敏性气喘婴幼儿、小孩气喘时,可把手掌拱起以适...

  •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络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络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主要穴位有23个,它们是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膈会穴、肩髂穴、天髂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谬穴、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的23个穴位中,首穴为关冲穴,末穴为丝竹空穴,其中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分布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的关冲,沿着手臂外侧,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进入体内在心包处分支。一支往下到达上...

  • 猪肉不同部位 药效不同

    猪肉不同部位 药效不同

    猪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猪不同部位的肉,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在购买猪肉的时候,可以根据其功效和用途,仔细挑选。 血脖 即猪耳至肩胛骨前颈肉,呈条形,肥瘦相当,韧性较强。中医认为,猪血脖有益气除烦的功效,适合做成叉烧肉、肉馅、香酥肉等。 鹰嘴 位于血脖后、前腿骨上部的一块方形肉,肉质细嫩。中医认为,猪鹰嘴有补气血、强体肌的功效,前半部适合做成酥肉,-切肉丝、肉片,后半部适合做成过油肉、炸肉段等。 哈利巴 位于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着扇形骨),质老筋多。有消肿美颜的食疗功效,适合焖、炖、酱、红烧等...

  • 以医济世的两位皇帝

    以医济世的两位皇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原汉献帝刘协被降为“山阳公”。既然当不成皇帝,刘协利用自己曾在宫中所学的医术,当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他在当“山阳公”的十四年里,走乡串村为当地的百姓医治疾病。民间尊他和曹皇后为“龙凤医家”。虽然刘协当皇帝时没有多少政绩,但当医生后却是位称职的医生。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敬之如父母。刘协去世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不仅盖起了“献帝庙”,还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风俗,比如孩子对母亲的爸爸妈妈不叫外...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春捂讲究“上薄下厚”要捂住的部位

    春捂讲究“上薄下厚”要捂住的部位

    今天是惊蛰节气,很多地方气候已经回暖,但是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还是很大。春寒料峭之时如果贸然减衣,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很可能发生感冒等一系列身体问题。面对初春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厉秀云提醒大家,春捂并不是说穿的越多越好,捂是有讲究的。 春捂讲究“上薄下厚” 厉秀云说,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流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捂腿、捂脚、时时顾护人体的阳气。脚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