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 第52页

有 第52页

  • 养身 心态 有度 兴趣 导引

    养身 心态 有度 兴趣 导引

    国医大师石仰山系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经历了旧社会和新中国的种种风雨,在花甲之年老骥伏枥,担任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一手将石氏伤科发展壮大,除了一腔热血,更需强健体魄的支撑。生在中医世家,石老自有一套养生之道。 石老今年82岁,说起养生真言,他概括为八个字:心态、有度、兴趣、导引。 积极的心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态”。石老曾说:“世界上所有长寿的人,不论是医生,还是其他职业,不论是否抽烟喝酒,他们的经验之谈中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性格乐观开...

  • 舌苔发白舌中间有条深沟 是脾虚吗?

    舌苔发白舌中间有条深沟 是脾虚吗?

    河北读者王女士:我丈夫今年63岁,患有高血压,总感觉很困,乏力,睡起来没精神。他舌苔发白,舌中间有条深沟。近1个月来,他大便不成形,次数多,还感觉排不干净。医生说他是脾虚。请问这可能是什么问题? 答:引起大便突然改变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器质性的,一类是功能性的。建议患者先做初步筛查,如大便常规、隐血等。如果发现问题,可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肠镜等,明确为器质性问题后,要对症治疗。如果初步筛查没有问题,可能为功能性腹泻,从中医上讲,多与脾虚有关。脾虚多是脾胃运化失调引起“脾湿”...

  • 对联有中医

    对联有中医

    览灵素阅伤寒 个中有国医高手 读千金通景岳 举世无痼疾沉疴 病症虽千万 辨证自方寸不乱 胸中法万千 伏魔存定海神针 任凭精神颠倒 肢残语蹇 定能安宁恚除 履泰言清 邪去正安 身体当无大碍 心平气和 暇年自可康宁 一团和气 共谋发展大业 众志成城 再谱辉煌篇章 中西汇通 融古今智慧 岐黄仁术 济天下苍生 巧手配方 方含君臣佐使 细心辨药 药具寒热温凉 ——中药房 针含阴阳变化藏妙理 灸蕴温热补...

  • 我的“养生有道”

    我的“养生有道”

    我是一名教师,常年伏案工作,但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好,这得益于我的“养生有道”。 晨起小动作 早晨起床后,不忙于下床,坐在床头,做一做简易的保健操。方法是,双手搓热,轻轻地揉搓脸庞,由下到上,反复揉几下;然后干梳头,从前到后,手指紧贴头皮,轻轻梳理头发。第三是空手心拍头,也是从前至后,反复拍头。第四是按摩颈椎,轻轻地揉搓颈椎,活动颈椎。第五是“仙鹤点水”,即以下颚为起点,向前画圈,像仙鹤点水一样,活动颈椎。别看这几个小动作,它可是古代驻颜术...

  • 袁家瑞养生有适度

    袁家瑞养生有适度

    在江西省永新老年大学诗词班,有一位老学员,名叫袁家瑞,人称袁老师。袁老师1914年3月出生,他虽年近期颐,仍然精神矍铄,皮肤红润,步履轻松,谈笑自如。他说要健康长寿必须保持心态、运动、饮食、睡眠四个适度。 心态适度。袁老师退休前是永新中学的地理老师,深得师生敬重。退休后,他十分注重保持心态的平衡和性情的愉悦。他说,老年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衡。一个人心态好,一切恕得开,看得宽,过得去,就没有精神负担,自然也就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否则,就容易引发疾病。隋唐名医、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生之道为&l...

  • 起居有常 晨练适时 情志宜疏

    起居有常 晨练适时 情志宜疏

    1月20日是马年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养生理念也要随着气候变化适当调整。大寒时节养生宜做到以下三点: 起居有常 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若衣着过于单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着过于厚重,则腠理开泄,亦易导致寒邪入侵。在大寒时节衣着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寒冷天气,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还有的人喜欢蒙头入睡,这些不好的习惯会...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 八个动作有助养肾

    八个动作有助养肾

      1.握固   动作要领: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攥握宝贝一般。   握固可以固守精气神在体内,平时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时都可以握固。   2.撞背   动作要领:《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身放松,身体后仰,用整个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每次撞击30下左右,每天可以做2~3次。   这样可强壮腰肾、疏通经络、循行气血、平调阴阳。   3.摩肾腧...

  • 我并不懂中医 但感悟有三

    我并不懂中医 但感悟有三

    近几日身体抱恙,从医院拿回几种西药,服后仍不减轻。后又找到一位较有名气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一位方子,拿回五服中药,回来文火煎熬灌服之后,竟很快痊愈。欣喜之余,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翻阅中国医学史,其上光耀千古的名医皆是医术高明又医德高尚。在那根本无法知道西药为何物的年代,他们或轻轻捻动银针,或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良方济之,拯救病人于病痛之中。最早被称为神医的齐国的扁鹊,云游各地,为人治病,可谓妙手回春;生于隋朝,活了10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在医学实践中,倾其心血著述《千金良方》《千金翼方》两部...

  • 名老中医有哪些独特的养生之道

    名老中医有哪些独特的养生之道

    我国名老中医都有哪些独特的养生之道呢,请看五位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的养生经验。 “忆苦思甜” 崔公让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委员会主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谈到养生,面色红润的崔公让风趣地说:“我的养生之道只有一条,那就是每年365天,天天‘忆苦思甜’。我特别喜好豆卷馍、黑窝头和杂面条这类农家饭。其中杂面条是将绿豆、豌豆、黄豆、小豆、扁豆等8种杂粮磨成面后,由我老伴亲手擀制。我还喜欢吃一种在我们老家叫做&l...

  • “冻”出健康 还有学问

    “冻”出健康 还有学问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还有学问。   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冻冻”无妨,无须加衣。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穿衣应有所控制,有意识“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

  • 冬至进补有讲究

    冬至进补有讲究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令进补不仅能防病治病,还能增强体质,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而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但冬至进补有讲究,人们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走出进补误区。 进补等同于养生保健只有身体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补,营养充足、无病无痛的人,就不必吃补药。有损缺者需补,有疾患者才补。并以过去许多长寿者居于深山老林,粗茶淡饭,照样身强体健为例。 不辨证进补即使体虚,也不能盲目进补。身体虚有很多种,每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若不对证,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可...

  • 对中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

    对中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

    我对中医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这缘于我在中医院工作,得以近距离被中医文化沐浴、熏陶。 中药能让你嗅出芳香。每到一次中药房,就如同超越时空与天地对话。面对一排排抽斗里,那些枝枝叶叶、花花果果、草木虫贝,你会想象它们曾经或生于高山之巅,或藏于幽谷深涧,是经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阳光雨露无数个阴阳交媾机缘偶合,孕育出来的天地之精。进入体内它们将会与你的五脏六腑交换冥冥之中的神秘信息,将会带着和平使者的使命,去说服,去调停,去开启各方会谈,为你祈福消灾。这一刻始信万物皆备于我。 再看端坐于案...

  • 穴位有驱散寒气的作用

    穴位有驱散寒气的作用

    进入冬季,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或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能经常按按以下三个穴位,可以起到驱散寒气的作用。 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之火衰微,则寒邪易侵袭人体,出现畏寒、关节疼痛等症状,常按此穴可补肾壮阳、驱散寒气。 操作方法:用“擦法”,即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该穴位处,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以透热为度,每¨1—2次。 神阙穴即肚脐,常按该穴具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作用。 操作方法:两手搓热后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 1次。...

  • 古稀老中医 养心有“五要”

    古稀老中医 养心有“五要”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的王琦教 授虽已逾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 捷,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竟是那样的不 明显。谈到养生,他说:在众多的养生方 法中,我认为情志养生最重要。 要养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养生。王 琦认为,养生不是刻意为之,养生也没有 固定程式,养生应该是心境上的修养,是 顺应自然的过程。《庄子·达生篇》:“善养 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养生并 无定式,而是扬长补短顺势去做。就像是 一个放牧的人赶着一群羊,只有当某一 只羊掉队了,去赶一赶,整个羊群就跟上 去...

  • 蒲松龄的养生之道 值得有讲究

    蒲松龄的养生之道 值得有讲究

    蒲松龄不仅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而且对医术也颇有研究,著有《药崇书》、《草木传》等医学理论书籍。他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有讲究。 蒲松龄在青少年时代,就阅读了不少中医药书籍,掌握了一定的医术。在《聊斋志异》中也涉猎医疗保健内容,如《医术》《药僧》《金陵女子》《太医》《口技》《上仙》等文,几乎全是医药卫生和保健构成的故事情节。中医的望、闻、问、切、按摩、理疗、手术等内容无所不有;脉理、药性、药理、解剖、消毒、麻醉等方面均有涉及。 蒲松龄不仅研习医术,还亲自行医当过郎中。康熙九年,他应友人...

  • 陆游养生有何秘诀呢?

    陆游养生有何秘诀呢?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卒于宁宗嘉定二年,享年八十五岁。当时人们的寿命不长,陆游祖辈三代没人活至六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 陆游算得上高寿之人了。他晚年仍耳聪目明,身体硬朗,行走自如。陆游养生有何秘诀呢? 乐观养生。陆游看透世事,不患得患失,凡事想得开,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豁达与大度。陆游年轻时热血沸腾,二十岁那年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居第一,由于政见不同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革除了...

  •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我有一个中医梦,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药学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生生不息,但凡有人之处就需医药,有医药必然要有中医。 希望中医梦融入中国梦,中医药的发展能“上通下达”。如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方给予支持,如推进立法,列为国家战略等,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此谓之“上通”;中医药真正进入家庭,防病治病,深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人都掌握养生防病知识,了解中医,靠自身的中医健康素养提高身体素质,以致少生病、不生病、不得大病,此谓之“下达&...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不仅是我们的生理需求,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曾几何时,多数人面临着没东西可吃的困境。而现在,更多的人遇到的是不知该吃什么东西的困惑。   为此,我们特开辟了“食话实说”栏目,为大家讲解关于“吃”的学问,以期让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营养与健康。   本报记者徐立群/文钟铀/图   一到冬天,很多人都会被告知要多吃“黑色食品”。吃这些“黑色食品&rdquo...

  • 发宜常梳有道理 常梳头强身祛病

    发宜常梳有道理 常梳头强身祛病

    北宋年间的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坎坷,特别是当年被贬到广东惠州边远地区后,由于严重的精神创伤和生活骤变,使他形容憔悴,陡见衰老,未满60岁已须发变白、牙根动摇、老态龙钟了。为了健身,他接受一位名医劝告,坚持早晚梳头三四百遍。仅半年多时间,就逐渐从精神压抑和体能衰弱中恢复过来,身健心朗,面色红润,前后判若两人。因此,他在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翩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大意是:在皎洁的月光下,秋虫翩翩起舞,我站在空旷的轩阁上,散开长发频频梳理,梳得头脑清醒,筋骨越...

  • 读《刘炳凡医论医案》有感

    读《刘炳凡医论医案》有感

      刘炳凡是我国著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创始人之一。从事中医学术研究、中医教学与临床70余年,形成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首重脾胃”的独特学术思想。   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之《刘炳凡医论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分“典籍发微”“脾胃研究”“学术探讨”等8个部分,精准而全方位地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治学方法和品德修养...

  • 药引子有三个益处

    药引子有三个益处

    在服用某些中药的时候,医生会嘱咐用药引子送服,那么药引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增强疗效药引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药物的疗效。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用热姜汤送服能增强疏散风邪的作用,或吃完药喝上一碗热稀粥,有助发汗的作用,也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健脾胃的巾药汤剂,常用大枣汤送服,这也是为了增强疗效。 直达病所一些药引子可以使得药物的冶疗作用直达病所。比如服用治疗肾虚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一般要用淡盐水送服。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 缓和...

  • 刘志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刘志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国医大师刘志明老先生精研历代各家养生之学,并以常年身体力行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四时养生 刘志明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人之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四时养生”就是顺应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合适的调摄方法,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其核心思想即“顺应四时、趋利避害”。 针对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刘志明提出春季养生“当审时气,节宣调摄,以卫其生...

  • 曾国藩患有鱼鳞病

    曾国藩患有鱼鳞病

      古人多迷信,很多人都认为,大凡皇帝佬都是真龙天子转世,尤其是开国皇帝,总会有一些传说。   秦始皇的祖先嬴大业是他娘吞下了玄鸟蛋所生,汉高祖刘邦是他母亲梦龙受孕而生,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则有两条龙在房门口嬉戏三天,宋高祖赵匡胤出世时四周红光乱射,而且发出奇香,朱元璋的母亲梦见神仙送她一粒药丸吞下后才怀上了他……   这些说法神乎其神,说白了就是为了迷惑老百姓。史学家熊鉴先生曾有两句打油诗:“刘邦本是刘家子,硬说他娘睡了龙。”这话虽说得通俗,却一语中的...

  • 养生之道确有值得借鉴之处

    养生之道确有值得借鉴之处

      3月3日下午,家住江苏省姑苏横街21号的104岁老人曹凤宝在自己家中包起了汤圆,准备晚上和家人一起吃汤圆,热热闹闹迎元宵。   曹凤宝尽管已经104岁高龄,但是身体轻健,思路清晰。随后,老人的儿子和女儿拿出了和好的面粉和拌好的馅料。在动手之前,曹凤宝先用手捏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里搓了搓,然后对儿子说,面团太粘了,需要准备一些干面粉,不然不好做。别看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了,包起汤圆来手法十分熟练,老人一共包了三种汤圆,为了区分,老人还做成不同的形状,带尖角的是肉馅,圆的是芝麻,椭圆的是豆沙。   好习惯和...

  •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因“科学”指的是在近代欧洲才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对于医学的本质属性,由于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由此而决定了医学绝对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西方,医学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把医学看作当然的“科学”,是因自近代以来在中国知识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唯科学主义”&mda...

  • 读《中药传说》有感

    读《中药传说》有感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医药图书出版的工作者,近来有幸读到了罗兴洪博士、赵霞博士的又一力作——《中药传说》,细读之下,让人深深感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该书主编之一罗兴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主任药师。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一主编赵霞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两位主编分别来自于科研、教学和临床一线,长期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年,具有深厚的中医药学功底。专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编写经验保证了该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书中传说故...

  •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甘肃是我国当归的道地产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辑《名医别录》载:“当归生陇西川谷。”公元659年,唐政府制订的《唐·新修本草》载当归“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宕州即现在的宕昌和岷县一代。可见唐代,岷县、宕昌当归已享誉中华。目前甘肃省当归产量约占全国的95%,出口量占全国的90%,重要产地岷县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 饶宗颐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益于养生有道

    饶宗颐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益于养生有道

    2015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会见98岁高龄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年近期颐的饶先生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这得益于他的养生有道。 饶宗颐自14岁起,就练“因是子静坐法”,坚持了几十年,如今仍可以轻松地将腿“双盘”打坐。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沐浴和静坐后散步;上午做研究,写作;午饭后略微休息又开始忙碌,写字画画;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如此规律的生活,是其长寿的基础。 古人说,“寿从笔端起...

  •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我讲的课,要学生爱听,学到知识;我写的书,要读者爱看,感到有益;我治的病,要有最好的疗效,让人信赖。”——聂惠民如是说     聂惠民教授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聂惠民学习伤寒、教授伤寒、研究伤寒、使用伤寒、论述伤寒50余年,对伤寒之学造诣良深。2002年,她将多年教学、临床、科研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心血结晶,独自撰写成《聂氏伤寒学》。对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

  • 有病早治 讳疾忌医

    有病早治 讳疾忌医

    蔡桓公弥留之际,召爱子于榻前,啜泣道:“王儿呀,汝须切记…… 有病早治,莫像为父,讳疾忌医,遗恨九泉……”说完便断了气。 桓公之子哀公继位,牢记父王遗训,命近臣把神医扁鹊召进宫中,封为太医令。哀公郑重嘱日:“寡人以身相许,请汝好自为之!” 一日,哀公身痒,宣扁鹊施治。扁鹊稍一诊断,含笑禀道:“君王无病,此乃小虫叮咬,只需盐水热敷即可。” 哀公仍心存疑窦,悼惶不可终日。 数日过后,哀公...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