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切 第7页

切 第7页

  • 枇杷叶切丝晒干治疗梅核气

    枇杷叶切丝晒干治疗梅核气

      枇杷叶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枇杷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其味苦,性平。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临床用以治疗梅核气(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和慢性咽炎),疗效颇佳。   取枇杷叶30克,刷去绒毛,用水洗净,切丝晒干;第一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再加水16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将二次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温服。...

  • 肺之形气神密切相关 肺形是肺气的基础 肺神由肺气而生

    肺之形气神密切相关 肺形是肺气的基础 肺神由肺气而生

    中医学从形、气、神三个层面认识生命系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形是第一位,形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生命各种功能活动的载体,气是滋养先天形体和保障功能活动的营养品,气机运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神是后天生命之本,后天之“神”主宰着先天之“形”。即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在形态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由“神”主宰,通过“气”的运动变化完成。可见,形、气、神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藏象学说是以藏象形为基础,结合对藏象气、神的研...

  • 特殊疗法——切压甲根穴

    特殊疗法——切压甲根穴

    切压甲根穴属于自然疗法之一,最大特点是简便易学,即使完全不懂医学的人也可按此法实行自疗。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连通人体上下,连接内外表里。手足十二经脉起止的部位,是经气始发的部位,刺激甲根穴能起到调整经气、治疗十二经疼痛的作用,是防治疾病的良招。 甲根穴位于手指背侧,在指甲根后缘皮肤之中点0.1厘米处取穴。该穴在指甲相互切压时很敏感,每指1穴,共10个穴位。每只手各指穴名称分别为:拇根穴、食根穴、中根穴、环根穴、小根穴。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甲根穴是“井穴” 的延伸,它是阴阳、精气血津交接之...

  •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方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方

    组成及用法:白及、威灵仙、茅草根、茜草根、牛膝、蒲黄、丹皮、冬花、藕节、川贝、四块瓦、侧柏叶各9克,全当归15克,共研细末,每服5~9克,童便老酒兑服。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李文孝的经验方.一般吐血证皆因五脏积热冲击血脉致其破损所致,本方中有大队凉血收涩止血不难解,惟威灵仙、四块瓦、全当归三味需分析解释之。 威灵仙苦辛微温,祛风通十二经络,若湿火郁遏,血滞痰阻者可疏通流利之;四块瓦为金粟科植物,性温微辛,善调经,治跌仆损伤、风湿疼痛、劳伤筋骨,因知其...

  • 夜半灵根灌清水 丹田浊气切须呵

    夜半灵根灌清水 丹田浊气切须呵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在半夜12点左右的时候,要经常咽津益肾,这就是“灵根灌清水”。灵根,指舌体的根部。用舌尖抵住上颚,舌底就会涌出津液,然后,慢慢的把这些口水咽下去。   有人说:“不是提倡早点睡觉么,怎么12点还得起来咽口水?”事实上,这里指的是最好不要熬夜,但若非得熬夜的话,则可以在夜半咽津液,这样可以养肾。同时,还要练练气。吸气后,用“呵”的方式呼气,呵出心肾间的浊气,呵出丹田的浊气。   丹田藏着肾...

  • 切压甲根止疼痛

    切压甲根止疼痛

    切压手甲根可以缓解和治疗多种疼痛,非常简便,即使不懂医的人也可按此法进行自疗。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连通人体上下,连接内外表里。手足十二经脉起止的部位,是经气始发的部位,刺激甲根穴能起到调整经气、止诸多疼痛的作用,是防治疾病的良招。 甲根穴位于手指背侧,在指甲根后缘皮肤之中点1毫米处取穴。甲根穴在指甲相互切压时很敏感,每指1穴,共 10个穴位。每只手各指穴名称分别为:拇根穴、食根穴、中根穴、环根穴、小根穴。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认为,甲根穴是“井穴”的延伸,它是阴阳、精气血津交接之处,刺激按压甲根...

  • 中医药迫切需要良好法治环境

    中医药迫切需要良好法治环境

    法治是保障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法治是引领中医药沿正确道路前进的灯塔。前行路上,中医药迫切需要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排除影响发展的杂音,理顺体制机制的关系,确立改革发展的路径。 2015年,所有关心中医药发展的人们对《中医药法》的期待,有着深远的意味。 随着岁月的车轮,我们跨入了2015。新年伊始,有一种力量叫展望,展望给我们动力,给我们目标。 展望未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发展,必当以法治的态度,改革的精神,推进事业乘风破浪。尤其,《中医...

  • 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 扶正祛邪

    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 扶正祛邪

    【原文辑录】 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扶正祛邪。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辑自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上关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 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

    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

    我国传统养生家认为,人的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修性养德在中国养生史上不唯孔孟所倡,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荀子,还是历代医学家都将其作为养生之首务。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rdq...

  • 养生之道很简单: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养生之道很简单: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采访国医大师吕景山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一日采访结束,和吕老共进午餐。点餐时,服务员问喝点什么,本以为吕老会点诸如乌龙茶、菊花茶之类的养生饮品,岂料他毫不犹豫道:“一杯可乐。”看到我有点吃惊,吕景山笑着解释,“在喀麦隆做援外工作时认识了可乐,偶尔少喝点,无妨。” 吕景山的养生之道很简单:顺心、顺时、随意、随缘。他说:“越是刻意,越难如意,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养心为上 《道德经》云:“万物...

  • 切实推进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大有可为

    切实推进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大有可为

    “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政协中共界别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他提出了在报告中“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部分加入“注重开展治未病工作”的建议。 从省委领导到政协主席,王明方管理的事情涉及各个领域,但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在工作中,只要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他都会积极推动,并且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宣传中医药。 小组...

  •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在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科的默默无闻、守株待兔无异于自杀行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渠道传播推广学科,不懂得如何与现代新兴学科接轨,不懂得怎样将学科优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传播推广开来,换来的就只有默默凋零、独自枯萎。   ●一门技术能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得益于她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技术完美融合的体现。以“四诊”的方式审度中医药文化研究,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致力于从文化层面展现中医之美、创新中医语言、完善中医知识体系、树立学科威望,从而...

  • 情志与人的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

    情志与人的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

      中国有句俗话,叫“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虽有几分调侃的意思,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情志与人的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虽说现在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但疾病却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层出不穷,人类只能疲于应付。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过多,情志不畅,以致疾病丛生。   我们虽然常说“疾病”,但“疾”跟“病”其实是不同的。我们来看“疾”这个字,是由&l...

  • 解释舌诊 八纲辨证望闻问切

    解释舌诊 八纲辨证望闻问切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根据望、闻、问、切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弄清楚病人发什么病、发病的部位、病势的轻重、身体的反应、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然后将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八纲辩证来源于《周易》,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辨证方法的归纳概括,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证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干变万化的疾病,分析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的矛盾。在实践中,首先要区别表里,确定发病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搞清病变的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

  • 中草药切碎捣烂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草药切碎捣烂外敷神阙和涌泉

    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 中药...

  •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也不少。现在不少中医特别是所谓大医院的中医执业人员诊疗能力较弱,他们长期过多地依赖现代西医诊疗设备,却丢掉了传统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严重退化。 此外,目前中医人才队伍年龄偏小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山东为例,全省现有中医药院校3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22所,科研机构2所,中医药从业人员6万余人,每年都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并对已有医护...

  • 疑难问题切磋 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疑难问题切磋 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拙作《读懂伤寒论》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同仁关注,同时,有不少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其中不乏有关疑难问题的切磋者,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2014年9月14日,笔者收到一条短信,对《伤寒论》第326条解读“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读懂伤寒论》第245页)提出质疑:“里阴证属太阴病,太阴病的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能用吐下法吗?”笔者答曰:“吐下用于里阳证,不能用于里阴证。&rdq...

  • 中医看病必遵循望闻问切

    中医看病必遵循望闻问切

    中医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第一是天人相应,第二是调与和。中医文化体现在中医医院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医的诊疗过程中。中医医生在看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天人相应、阴阳协调的原则。中医看病,不管怎么看一定要体现辨证论治的思维理念,通过辨证论治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科技的进步,实际上是延伸了中医的眼耳,现在“望”也多了,体现CT、核磁、胃镜的变化,但要把这种望的现象归纳到中医中去做。望、闻、问、切都有很多发展,但切脉很难有新的突破,因为切脉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种感觉...

  •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源流考辨与笺正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源流考辨与笺正

      近年来,中医学界再次强调“读经典,多临床”,理论联系实践,传承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学)等治学精髓。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也曾说:“传承创新工作中,需要对中医药理论渊源、演变、变革、发展,完整系统梳理。还要在中医药纳入现代科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下,厘清其基本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明确其对医疗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以及对有关文献、专著、教材,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更深感至精研读中医学...

  • 汗色与脏腑的密切关系

    汗色与脏腑的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色为脏腑的外荣,五脏皆应于五色。因而汗色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也会体现在汗色上,因而可观汗色知脏腑疾病。 黑汗—肾:色黑属肾,出现黑色的汗多为肾虚的表现。如果是黑而清稀,则为心肾失调,当调补心肾以敛精气;如果是黑而黏稠,则为肾阴虚湿热之象,应当育阴清利湿热。 白汗—肺:白属肺,白色的汗多为心肺阳虚,宗气不足所导致的。白汗有时也偶见于剧痛,如伴有胸痛、心慌气短,要警惕心绞痛。 黄汗—脾:色黄属脾,黄色的汗是脾湿热的征兆。如果色黄而清稀,则...

  •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外感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等在内。伤寒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别。广义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专指太阳病伤寒证,下文所论“伤寒”为狭义“伤寒”。   吴鞠通氏在《温病条辨》中提出:“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认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然而临证辨治时,伤寒与温病不易区别,临床医生用药时常不知所宗。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鉴别,天津市名老中医、蓟县中...

  •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余初涉医道时,一乡邻邀诊,诉肩关节酸痛而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名“肩凝症”)。乡邻以余年轻而不屑,另请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经切脉断为“骨癌”,举家号啕大哭,又是烧香捉鬼又是摔碗。一番折腾之后,心中生出疑惑,询我“究竟是不是癌?”我说很简单,嘱去医院摄X片,结果“没有癌,是肩关节周围炎”。家属将信将疑,说“X线不准”,“人家老中医就是本事大,...

  •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医有两大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就整体观而言,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作为人与自然来讲,《灵枢·岁露》说得很清楚:“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然而,这个自然主要是指季节气候和地区方域,前者属于气象学的概念,后者属于地理学的概念。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中医所说的“天&rd...

  • 中医以“望、闻、问、切”为基础

    中医以“望、闻、问、切”为基础

      好医生就是指那些德高技精的医生。在诊病过程中,他们以“四诊”为基础,以较低的医疗成本去解除患者的病痛。   “四诊”中医称之为“望、闻、问、切”,而西医则称之为“视、触、叩、听”。这种诊法简单而有效,小病通过此法就可以直接诊断,大病通过此法对疾病有一个很好筛选的作用。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视“四诊”的。   我常听到一些患者从医院看病后回来抱怨地说:“现在...

  • 中药治结石切忌盲目

    中药治结石切忌盲目

      近年来,随着结石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加之中医在结石的治疗上疗效确切,经验丰富,求助于中医治疗结石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运用中药治疗结石切忌盲目。   排石、溶石疗法是中医治疗结石的重要方法,但具体应用时要掌握好应用指征。一般来说,现代医学把直径小于0.8cm的结石列为非手术适应症之中,因为输尿管、尿道、胆总管的直径多在0.8cm之内,对于较大者应先在体外冲击碎石之后服用中药排石。如果对于超过管道直径的结石仍盲目服用中药排石、溶石,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增加对机体的损害。如对于超过输尿管直径的结石,会增加输尿管管腔...

  • 冬虫夏草切莫入“囤”与“炒”怪圈

    冬虫夏草切莫入“囤”与“炒”怪圈

      “今年从西藏地头上拿货,价格涨了34%,再加上人工、运输成本上涨,市场价格当然大涨!”在江苏南京做了多年冬虫夏草生意的老蔡如是说。时下,稍微好点的冬虫夏草价格比黄金贵,但越贵越有人买。难以置信的是,今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月,南京一家商场的冬虫夏草专柜销售超过1000万元。天价的背后,则是部分商家的夸大宣传、造假猖獗和冬虫夏草资源濒临枯竭。   今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首次允许冬虫夏草直接被用为保健食品的原料,而之前只是允...

  • “危险痣”宜切不宜点

    “危险痣”宜切不宜点

      “长了黑痣一定得点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黑斑或者黑痣,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直到今年年初《非诚勿扰2》电影上映后,大家才重视起身上的这个东西来。   可痣能点吗?在3月26日广西举办的激光医学美容学术峰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身上的痣,宜切不宜点。   3月26日,在广西激光医学美容学术峰会上,前来参与的广州军区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容医学》常务编委、广州军区皮肤激光整形中心兼皮肤科主任杨慧兰教授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身上的痣,宜切不宜点。对此,广西各皮肤科的...

  • 中医切脉的玄妙

    中医切脉的玄妙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十分独特,它主张望、闻、问、切,在这四种方法中,尤以望色与切脉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富于神秘感。 汉文帝年间的淳于意是古代的医学高师。淳于意受业于阳庆,从那里得到了脉书、五色诊、奇咳术等许多秘籍,学成之后行医天下,留下许多神乎其神的故事。在《史记》中记载的医案里,淳于意关于切脉的几则奇闻生动地阐述了中医学脉诊的玄妙之处。有一次,一个人头痛,淳于意为他切脉之后说:“你的病情十分险恶,无法言状。”出来之后,他对病人的弟弟说:“你哥哥患的是疽病,不久将在肠胃之间发...

  • 病人关心的术后切口问题

    病人关心的术后切口问题

    手术留下的切口毕竟是一种创伤,因而对于切口的拆线、拆线后的洗浴等是很多病人所关注的问题,担心处理不好会引起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等并发症。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何时拆线 —般在术后第二天医护人员将更换切口覆盖的敷料,以后根据病情每 2~3天更换——次。在此期间,如出现敷料被血液或分泌物浸湿,或敷料粘贴不牢而滑移,不能完全遮盖切口时,要及时请医护人员更换。…—般7叫0天后切口就会基本闭合,此时的切口表面干燥,无渗血、渗液,已可拆除缝线,同时也不...

  • 冬令进补不可盲目 调整作息切记养藏

    冬令进补不可盲目 调整作息切记养藏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在民间,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立冬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防寒保暖至关重要 立冬节气,人们很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同时也是颈腰椎疾病、慢性胃炎等疾病复发的高峰期,还有一些中老年人容易受到心脑血管高危...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