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 第3页

历 第3页

  •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似乎一直没停止过。犹记得1959年时,我还在北京医学院进修,亲身经历了一次“中西医之争”。 当时,一位苏联专家的女儿血崩,流血不止,在西医院通过各种手段都查不出病因,止不了血,只好搬来了中医专家秦白未教授。结果秦教授过来,花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号完脉,淡淡地说:“开几副药吃吧。” 苏联专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通过那么多先进设备都检查不出病因,你们中医不到两分钟就能知道怎么治吗?”听到这话,秦白未教授并...

  •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医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是医家诊治疾病的客观记录,是总结和传授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纪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中医学源于家传师授,世代沿袭,形成了历代名家在学术上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故中医医案学不仅使历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充实的源泉。一向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近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专家团队编纂的《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共收集近300位名医医案15000余例,800余万...

  • “反中医”的历史文化缘由

    “反中医”的历史文化缘由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不是靠是否能够用西式现代科学知识讲得清楚的所谓道理而存在,它靠的是中国科学文化背景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原创的认知思维方式,更靠的是由此所取得的确切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   ●“反中医”非简单的学术争鸣,已涉嫌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我们在从学术上与之争辩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与反中医人士这种蔑视、违背我国宪法的言...

  • 节气颇受历代医家重视

    节气颇受历代医家重视

    中医认为,人生存在天地气交之中,二十四节气的节令变异,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节气颇受历代医家重视。 《素问·热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经旨以节气前后界定病名及治疗大法,至今在热病诊治上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伤寒论》(明·赵开美复刻本)载“白虎加人参汤”其方后云:“此方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以“节气...

  •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义妁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义妁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 中国历代政府对医学的重视 莫过于宋朝

    中国历代政府对医学的重视 莫过于宋朝

    经过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和军阀混战,宋初国力凋敝,文化衰微,认识到军人执政危害的宋朝政府大行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大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显著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两宋的医学也空前繁荣,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已经有不少学者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对宋代医学发达的原因作了探讨。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尤其是对医书及相关史料进行深度挖掘,从新的角度揭示两宋医学兴盛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医药的巨大经济价值、士大夫参与医学、宋朝政府对医学的大力扶持等。   医...

  • 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

    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

      当今科技,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展现出良好势头与巨大潜力。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三大发现之一的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交叉渗透、相互借鉴产生的科学成果。   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离不开创新。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是一部集医学、哲学、人文、历法、天文、地理、数学、气象、心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的大成之作。南北朝时的《雷公炮炙论》不仅是医药自身的经验总结,...

  • 历史上的医患关系

    历史上的医患关系

      古人处理医患关系为我们留下很多可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从医生方面来讲,古代的医生更重视自身的医德修养,提倡通儒道,存任心。当然,不只是儒,是泛指道德。许多医生都重于扶危济困,广施义诊。   据说孙思邈到汉中行医,正值瘟疫流行,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孙思邈在这里施医舍药,救活了不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药王庙,流传至今。药王庙的对联:“坐虎针龙成正果,忠君爱民赴瑶台”,更体现出孙思邈的民本思想。难怪一般营医药的人家都供仰他,就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家也有供奉药王的。在陕南不论是佛...

  • 中国古医发达 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中国古医发达 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病历是医疗部门记载病人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中国自古医学就极发达,从西汉时期起,中国就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病历”的首创者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淳于意。   淳于意,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此人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故史称“仓公”。仓公目睹许多乡亲因无钱医病而离世,便产生了学医的念头。于是,工作之余,他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史载,他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遍学《脉书》、《药论》...

  • 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令,加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提振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气神。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其中,第十二部分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的要求,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着力点,迎来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结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中药药酒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辨证饮用

    中药药酒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辨证饮用

    药酒是按照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选配适当的中药,用白酒或者黄酒为溶媒,按一定的制作方法,经发酵酿造而成,它有着特殊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药酒历史悠久 应用广泛 我国制造和应用药酒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史记》中就记载了扁鹊用酒醪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其在胃肠,酒醪之所及也”;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隋唐时期,药酒的使用更为广泛,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记载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外、...

  •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

  • 肃肺降逆法的历史演进

    肃肺降逆法的历史演进

      肃肺降逆法乃着重运用平金下气、宽胸利膈的方药,治疗肺失清肃、气机愆滞的病理变化。   关于本法所主治的疾患,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述。如《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本神》篇进而指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而“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m...

  • 中医“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

    中医“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本条“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王冰训“通也”,未加详说,后人一般理解王冰注是“通达”之义,因为这样理解与另四句不谐,故生出诸多歧说。 有曲为之说、欲把“通达”义坐实者。如高世栻《素问直解》注:“木能制土,始焉木旺,既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全然不顾前后四...

  •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现代医学手术的发展历程是从腔外手术到腔内手术,从破坏性手术到再造性手术,从扩大手术到微创手术,正是向中医“祛邪以救本,祛腐不伤新,祛邪不伤正”观念的回归。中医院开展手术,并不是“西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外科。   中医向来把手术当成外治法的手段,手术疗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处于世界前列,直至近百年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手术的衰退与蓬勃发展的现代外科手术形成天壤之别,以至手术变成&ldquo...

  • 读《吉林名医谱》记录地域医学历史

    读《吉林名医谱》记录地域医学历史

    学术史是由学术事件、人物和著述等构成的。对于医学史来说,医学人物,名医大家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治史的人,大抵先爬梳历史文献,梳理历史脉络,还原历史原貌,阐发历史规律,进而做出历史评价。这些工作之后,就是为历史人物写传。事实上,有文字记载的东北中医的历史资料实在不够丰富,可以爬梳的文献也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东北中医的历史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将当下已知的中医情况,尤其是历史情况记录下来,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一项关于东北中医历史的著述都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关于中医人物的著述,更有意义。长春中医药大学崔仲平教授...

  • 中成药历史悠久

    中成药历史悠久

    中成药历史悠久,在马王堆汉 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 了中成药的记载。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 寒杂病论》共收载成药60余种,而 且在剂型和给药途径方面都有所 创新,几乎包括了注射剂以外的所 有给药方式和途径。这给后世以 很大的启发。 到了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首次 提出“成剂药”的名词和概念,主张将药物 加工成一定剂型,贮之以备急用,衍生出剂 型“稳定性”的理论概念,成为中药剂型工 业发展的先河。该书收载了许多成药,并首 先采用动物脏器羊肝配伍黄...

  • 病历 病史 病案

    病历 病史 病案

    病历,也叫病史、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作的文字记录,也可以说是病人的疾病档案。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病历者是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 淳于意是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太仓长,故人们尊称“仓公”。他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淳于意在行医的过程中,体会到要有效地治愈疾病,单靠医生的记忆难以把病人的主诉及辨证等一一记清。于是,他便详细地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态、方药、诊疗日期记录下来。...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历代针灸流派代表人物

    历代针灸流派代表人物

    在旴江流域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上,人杰地灵,天华物宝,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贤辈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竞相涌现。这里历代名医层出不穷,有“名医之乡”之美誉,据医学史和地方志记载,旴江流域16个县市有传略可考的医学人物达963人,在江西境内形成了一支光耀夺目的地方医学群体。 江西历史十大名医中,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等8人均为旴江医家。南宋临川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是中医妇产科学的奠基之作,他也被公认为是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元代南...

  •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在针灸上,别树一帜的壮医针刺术与传统中医针刺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针刺不用根据传统经络学说来定位治疗,而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穴位。中医一附院壮医诊疗室全国名老中医黄谨明表示,壮医针刺有其独立的理论支撑,即“三道两路”学说来传导气血的平衡。      壮医针刺脚有冷气病邪出   10月21日,记者亲自体验了壮医针灸的神奇。黄谨明在记者的脐环穴、膻中穴、百会穴等穴位针刺后,不一会,记者便感到腹部有一股暖气,而脚底却是有一丝冷气如风吹拂。黄谨明解释,这正是壮医针刺的特色,能让邪气从脚底排出身体。  ...

  • 历代养生家推崇的长寿之道

    历代养生家推崇的长寿之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责任编辑 / 冯欣宇)...

  • 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中医导引学》

    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中医导引学》

    《中医导引学》这门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本月底将作为创新性课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正式开讲。中医治疗强调“以人为本”,中医导引学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医在疾病康复中的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内容,有助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推动和落实。 《中医导引学》的学科开设和大专层次学历教育《中医导引按跷与健康管理》专业的火爆,标志着中医导引这门古老而又新兴的专业正式回归院校体系。 千百年来,导引法都是中医养生祛疾的重要手段,也...

  • 中医药特点 中医药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中医药特点 中医药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远古 “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 夏代和商代 酒和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西周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 扁鹊提出四诊合参,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

  •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前言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

  • 平凉市 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

    平凉市 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

    作为甘肃陇东南5个市州之一,平凉市于2013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凉,这座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将再次“绽放异彩”。 如今,平凉市正在按照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指示精神,全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旅游品牌。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努力把平凉市建设成多功能兼具、国内外知名的养生胜地,真正成为天下养生第一地。平凉地处甘肃省东部,古丝...

  • 纵观针灸对外传播的历史

    纵观针灸对外传播的历史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针灸的对外传播也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公元6世纪前后,针灸传入周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开始了迄今为止长达1500年之久的全球化之旅,已经传播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之长和地域之广都是十分罕见的。   纵观针灸对外传播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6世纪左右至15世纪末,约1000年。   针灸主要在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传播。这个阶段的传播大致分为东、西和南三个方向。针灸向东部的朝鲜半岛和...

  • 瑶药“消瘤藤"的来历

    瑶药“消瘤藤"的来历

    关于瑶药“消瘤藤”的来历,有着一个被瑶族同胞干百年来传颂的美丽而神奇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约500年前),在大瑶山的深山老林里,居住着一户盘瑶族的猎户,丈夫勤劳,妻子贤惠,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夫妻俩相依为命,相敬如宾,勉强可以维持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猎户的妻子发现自己腹部长了一个硬如磐石、而且一天一天不断增大的肿块(瑶医名为蕹豚)。为了给妻子治病,丈夫不怕山高路远,跋山涉水,带着妻子走出深山,在山外城镇里给妻子寻医觅药,但是寻遍山外方圆几百里的医生,耗尽家资,医生均说无法医治。而且妻子腹...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民间习俗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民间习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所以说如果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不一定有过重阳节佩茱萸赏菊的机会哦!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重阳节开始在民间流行并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

  •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

    食疗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食疗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早在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治疗外感病,服桂枝汤...

  •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我有幸看到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胡晓峰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刊行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问世,这是中医药文献创新、研究的新建树。这套类编构思新颖、亮点突出,多年前已被批准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基金出版”项目。在胡晓峰和相关专家多年努力、择选、分类下,全书收载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所列各类图像,内容十分丰盈,有重要的图文价值,也是中医药历史上第一部属于全方位、综合性的图像编著。 历代中医药文献博大精深,除了有万余种古籍以外,其中散见于各类医籍中的图像对读者阅习、参考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