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 第2页

历 第2页

  • 漏证,肝郁气虚夹瘀,临证经历处方

    漏证,肝郁气虚夹瘀,临证经历处方

    患者,42岁。患者以“月经淋漓不尽40天”就诊。患者40天前月经如期而至,与平常如期而来无差异。常规4至5天后,月经仍旧不净,量少,自以为过两天就好,未及时诊疗。又过1周,仍旧不净,到当地村卫生室医治(具体确诊用药不详)1周,效果不显。随后到县级归纳医院诊疗,B超显现:子宫呈后位,形状大小正常,宫体前后径约4.4cm,肌壁回声均匀,宫内膜回声居中,宫腔内未见显着反常声像;子宫颈增厚,厚约3.6cm,子宫颈探及囊性暗区,大小约1.1×0.8cm(节育环方位居中)。双侧附件区未见反常...

  •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治法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治法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中风有不同的治法,或以正虚邪中立论,或以中风非风立论。叶天士阐明中风的发病机理是“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所致。《名医杂著》提出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是形成中风的病机。《医林改错》提出中风是由于元气亏损所致,提出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偏枯。陈宝贵认为中风之病机以风、火、痰、瘀、虚为主,治疗以祛风、平肝、豁痰、祛瘀、补益为主,临床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致使病机复杂,临证时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 中医治疗精神障碍历史悠久

    中医治疗精神障碍历史悠久

    中医治疗精神障碍历史悠久,《黄帝内经》就确立了癫、狂两类精神障碍疾病名称,在刚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精神卫生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该条款鼓励和支持不同医学体系参与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明确提出发展我国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即指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可见,发挥中医参与治疗精神障碍,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但在《精神卫生法》的第二十九条规定中...

  • 历代医家都重视的养生方法“运动处方”

    历代医家都重视的养生方法“运动处方”

    《养生论》 说:“春三月,每 朝梳头一二百 下。”.此时人体 的阳气顺应自 然,有向上、向外 生发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每天多梳头有 利于通达阳气、疏通气血,是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养生方法。 想要在春季迎合阳气的生发,梳好头,也 是有窍门的。首先,梳头时间以早晨最佳,因 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梳头可以促进 阳气萌生,帮助气血流通,清利头目,防止春 困的发生。其次,梳头应当从前额梳起,不论 梳中间还是两侧,都应当经过前发际线,一直 梳到颈后的发根处,这样才能有效疏通经络, 有强健脾胃的...

  • 治疗一例小儿湿温高热伴咳嗽的病历

    治疗一例小儿湿温高热伴咳嗽的病历

    近日治疗一例小儿湿温高热伴咳嗽的病历,令笔者感慨良多。 回顾整个治疗过程,笔者曾先后使用小柴胡合麻杏苡甘、麻杏甘石汤,柴芩三仁汤,小柴胡颗粒兑藿香正气水贴肚脐,连花清瘟胶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葛根芩连、麻杏甘石汤,柴平汤,柴胡陷胸汤,千金前胡汤等方加减。 其中,退烧最有效的是柴芩三仁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葛根芩连、麻杏甘石汤,止咳最有效的是柴胡陷胸汤加陈皮、杏仁、冬瓜仁和千金前胡汤。 因对病机、方证、药症及药量的把握尚不够精准,加上今年运气与十二年前“非典&...

  • 习历代家传中医秘方、验方

    习历代家传中医秘方、验方

      吾友甘肃高台县魏宁仁医生,其祖上自隋唐时期便已业医济世。其幼承庭训,习历代家传中医秘方、验方。兹录其秘验方六则如下。   1.治各种风湿病方:独活20克,桑寄生20克,羌活10克,鸡血藤50克,炮毛姜50克,秦艽15克,焦杜仲15克,怀牛膝20克,川断20克,制狗脊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5克,生苍术15克,苍耳子(炒、打)15克,威灵仙15克,土鳖虫(亦可用地龙)10克,土茯苓10克。水煎服。加减:病情重者加蜈蚣2条,全蝎3克研粉冲服(每日2~3次分冲);胃痛加制延胡索(捣)15克,炒川楝子(捣)...

  • 治龋齿牙痛 按压偏历穴

    治龋齿牙痛 按压偏历穴

    龋齿牙痛病人多在偏历穴处均有条索状物和明显压痛,可用两手拇指指腹用力按揉其处,疼痛可止。 偏历穴在前臂背面桡侧的下段,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

  • 中风火毒证历史沿革及临床辨识

    中风火毒证历史沿革及临床辨识

    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 《内经》 ,之后逐渐形 成了基于风、火、痰、瘀、虚等为主因的辨证体 系,其中火( 热) 、火毒作为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致 病因素,已被广泛认可。中风急性期患者多见面 色晦暗,脉疾、舌红、苔黄腻等火热亢盛之象, 甚而发展为高热、烦躁或昏迷等火毒证表现。然 而火毒的历史沿革尚不清晰,临床辨识不够明了。 笔者对其进行梳理,以丰富和阐明中风病因病机 理论。 1 历史沿革 1. 1 火毒的概念 久热为火,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 。 《黄帝 内经太素·十二水》曰 : “火毒入身...

  • 知乎哮喘患者的经历分享

    知乎哮喘患者的经历分享

    哮喘是一种很有特点的疾病 发作起来能要命 不发作时一点事都没有 这种不能呼吸的痛 究竟这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先来看5则摘自 知乎哮喘患者的经历分享 1、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无法参加剧烈运动;高中二年级之后,基本稳定,但是剧烈运动之前,比如打篮球全场,需要提前吸入药物。所以经常打篮球出门之前,我都要拿出包里的舒利迭用一次,大家通常都对那个药很好奇,因为包装盒看起来很像大大卷。 2、初中的时候,我是住校生,有一天晚上忽然发作,幸亏我那身高190的大班长,把当时只有...

  •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共11味药组成。 方中藿香辛温,功能理气、和中、辟秽,外散表邪,内去秽浊,兼治表里,是方中主药。 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陈皮、半夏降逆燥湿祛痰,佐以疏里滞;苏、陈、芷、朴的芳香气味更有助于化秽浊,醒脾气,上述药物为辅助药。 湿气与不正之气伤人,皆致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除湿扶助正气为佐。 此方功能芳香辟秽、表里双解、散寒除湿...

  • 青娥丸的来历

    青娥丸的来历

    古今通用的补肾良药青娥丸,由胡桃肉、补骨脂、杜仲、大蒜组成,首载于宋代的《和剂局方》,关于青娥丸的来历,还与唐代相国郑姻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元和7年,郑姻以五旬之身,奉朝廷之命出任岭南节度使,由于年高体弱,加之岭南气候潮湿,郑姻任职不久即内外感伤湿邪,身体日衰,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 这时,一位来自词陵国(今印尼爪哇或苏门答腊)的船主李摩诃获知郑的病况后,前来探望,并向郑献方。郑服用七八日后,病情开始减轻,于是坚持服药,最后获愈,身体也强壮了许多。 3年后,郑姻回京,将此方广为传送,经多人服用...

    秘方方剂 2024-03-07 12 0 青娥丸
  •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暑热仍盛,气津已伤,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少而黄、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因为病症中有暑热仍...

  • 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

    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

      霍香正气散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代表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主要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正气散方中包括藿香、紫苏、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等,这些中药材可提取出两大类有效成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有效成分。   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是传统的藿香正气水(酊剂),这种剂型采用浓度高达40%的乙醇溶液作为基质,因其可较好地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

  • “二至丸”的来历

    “二至丸”的来历

    汪汝桂是明末安徽一带的名医,从小体质较弱,但却聪明过人,诵诗及经史百家过目不忘,深得父爱,不料父患重病,不久便医治无效而死,临终前对汪汝桂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从此,汪汝桂便遂弃儒习医,专心攻研医书。 几年后,汪汝桂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名医。由于他长年苦读,加上先天不足,不到40岁就须发早白,头目昏花,时常腰酸背痛。一天,他上山采药时借宿一寺庙时,遇到一位百岁老僧,此翁耳聪目明,须发乌黑,步履矫健如飞,汪汝桂便向其请教养生之道。 老僧指着院内一株高大的女贞树说:“...

    秘方方剂 2024-03-07 7 0 二至丸
  •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制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制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制,饮食固然能充养人体,但如果过食无节制也会伤肠胃。怎样才算适宜饮食呢? 饮食要定时、定量、多样化 总的来说,饮食搭配要合理,肉食与蔬菜宜三七开,即三分肉食,七分蔬菜,肉食又以吃白肉为好,因为红肉(如猪肉、牛肉)即使是瘦肉所含脂肪也比白肉高。 饮食还要定时定量,以一日三餐为最好,不要随意增减数量及更改时间。因为,一旦破坏饮食规律,就会影响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饮食还要讲究多样化,这样能使身体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不宜偏食,要酸、甘、苦、辛、咸五味俱全。...

  • 中医药历史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中医药历史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013年12月,继本报报道了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后,今年上半年本版特别策划了老官山医简系列报道,对老官山医简的内容及其是否属于“扁鹊学派”,扁鹊是何人、在中医药历史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医是科学毋庸置疑 因某院士称“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6月26日,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李致重教授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的角度,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教授从医学史研究角度,分别...

  •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并且运用十天干予以标记的历法。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十月历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每月36天,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将冬至日成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第一(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太阳
  •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一定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2014年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发表了熊继柏先生的《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

  • 2015乙未年养生月历

    2015乙未年养生月历

    马蹄踏雪辞旧岁,金羊仰角迎新年。农历乙未年的美好生活从健康养生开始!如何按节气养生健体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份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和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专家们为您精心打造的乙未年养生月历吧。 农历一月 (2015.2.19~3.19) 节气:雨水 惊蛰 养生关键词:降火 春捂 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

  • 《内经》中的五种历法

    《内经》中的五种历法

    •《内经》在构建生命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多种历法用以说明生理,解释病理,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其中的一岁分为五运五步,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 •“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学者陈久金、刘尧汉、卢央等对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深刻地研究和结论。这一研究的成果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如当时中国天文学...

  • 《周易》影响历代医理

    《周易》影响历代医理

    《周易》向来被看作儒家的最高经典,被冠为“群经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医药理论也深受影响,有“医易同源”之说。 《周易》影响历代医理 《周易》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影响绝非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今天纵观这一理论体系,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思维方法论等方面,还是理论的基本构架、生理、病理、病因,乃至诊治、药理、方术等无不存在《周易》的影子;并且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丰富,《周易》与中医药理论结合的更紧密、更深入。 如果说,在中医药理论形成期,...

  • 中医病历

    中医病历

      目前,患者签名多,医护人员签名多,已渐成负担。一份接一份告知材料需签名,不少患者对此颇有微辞。   现在,中医病历除原有基本内容,又附加不少新内容,自然也越来越厚了。笔者统计了一下某中医院告知书,医疗方面,常规除手术麻醉、有创治疗操作、特殊检查、病危通知、血液及制品、医保用药等知情告知书外,有的科室单独还有告知文件如妇产科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书等,此外,医院规定尚有医患沟通记录(入院首次、特殊治疗检查用药、出院前)、医患双方住院双向承诺书、医患双方出院双向承诺书等,有的医院规定入院记录中现病史后面还要...

  •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

    @仝小林北京 西医知识和中医知识,对于搞中医文献的研究者来说,所需之差异可谓天地;而对于一个现代中医临床医生来讲,却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在思维上、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孰主孰从而已。做中医人,始终不要忘记:以我为主,我主人随。 @贠克强 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不拘一格,网罗各家、各派、各路货真价实的人才,学术上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但凡对文化文明、科学技术有积极意义者,皆为其兼容并包于麾下;但各家各派多“自耕其田”而又尊重他方的存在,通则融,歧则敬,于是大师...

  •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证包含病机”说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证包含病机”说

    笔者针对刘方柏同志的商榷,已两次撰文予以回应。因篇幅所限,对其在《仲景之方,因证而设》及《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二文中存在的基本逻辑混乱,特别是“证包含病机”等问题,未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分析。为把这次有关“方证相对”的争鸣进一步引向深入,再次撰文,三答刘方柏。 “证”指“《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与“已包含病机的证”自相矛盾 刘方柏在《仲景之方,因证而设》一文中指出:&ldqu...

  • 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

    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   先说坐堂医吧。这个“堂”字开始时就是衙门里的大堂,它源于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年轻时候学过医,官至长沙太守后,有一年长沙一带伤寒等疫疾流行,张仲景就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自称“坐堂医生”。现在很多药店或诊所都名“堂”,就是源于此。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

  • 百年黑膏药,有疗效有历史

    百年黑膏药,有疗效有历史

    早上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室外,候诊患者排到了楼梯口。家住门头沟区永定镇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区中医院巡诊队把“疗效奇特”的黑膏药带到镇上后,居民遇到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的伤病都会拿出家里备着的黑膏药贴上一帖,“马上就觉得轻快不少”,这次请大夫多开几盒,给邻居们也带些回去。刘先生所说的黑膏药,就是门头沟中医院的“传奇”制剂——活血痹痛膏。 有历史的“传奇”制剂...

  •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赖《内经》的乳汁而成长,既是历代医家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应当是今日每一位想要或即将成为名医的必由之路。 •要想成为中医药学的名医大家或者一代宗师,能够治愈几例疑难病症或者撰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文化造诣。 •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关系,也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经验和路径。 •纵观古今医学大家,他们之所以成名,“学经典,做临床”为其...

  • “方证相对”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

    “方证相对”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

    •“病机”只是“证”这一概念中的“众多本质属性”之一,它不能取代“证”,更不能排斥“证”。 •中医根脉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使“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 •方证相应,“证”含“病机”,是仲景学说研究的一座丰碑,是历代医家临证之圭臬,是中医学...

  • “龙川胡氏医学”的辉煌历史

    “龙川胡氏医学”的辉煌历史

      在研究新安医学的史料中,发现在老徽州的绩溪县龙川村大姓胡氏家族有一支发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尚书府的“龙川胡氏医学”世家,传承至今近300年,相继13代,且医名籍籍。于是,我们找到了“龙川胡氏医学”的第十二代传人,现任黄山市中医医院院长胡为俭,一同去绩溪龙川,探寻其家族祖辈行医的奥秘,揭示那尘封了许久的“龙川胡氏医学”的辉煌历史。   龙川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是古徽州历史上的“进士村”。其...

  • 袁枚给医药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袁枚给医药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夜读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看到其中一条,记载了他自己中暑后如何救治的事情。袁枚以文学家、诗人的视角和笔触来记录这件事情,非常真实和生动,耐人寻味,也给医药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乾隆21年(1759年)九月,袁枚已经辞官,在江宁(现在的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七年了,每日他吟诗写作,游山玩水。也许那一年江宁的秋天太热,袁枚不幸中暑了。家人给他请来了一个吕姓医生,经过一番诊断,这位吕医生提笔写下了一个方子,指示按此方熬药喝下。早上喝了吕医生的中药,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